本帖最后由 婷子064 于 2011-8-23 11:01 编辑
【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婷子】
以后爸妈网的壮大,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准妈妈们来到这里学习,这篇帖子就好用了,嘿嘿。
#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的育儿手记/小巫 著#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肖悦 著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著
#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黑幼龙一家 著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 著
------------------------------------------------------------------------------------------------------------------------------------------
判定分级如下:
★☆☆☆☆/可读性较差,基本可以不用读,更不用购买。
★★☆☆☆/可读性欠佳,读作消遣用,不值得购买。
★★★☆☆/可读性一般,值得一读,不值得再读,建议图书馆借阅,购买看经济情况。
★★★★☆/可读性较好,值得至少读两遍,建议购买。
★★★★★/可读性极高,值得反复品读,直接购买回来再读。
------------------------------------------------------------------------------------------------------------------------------------------
让孩子做主——母乳妈妈的育儿手记/小巫 著
孩子年龄:未出生~2岁内
评定:★★★☆☆
这是最早,椰子姐姐推荐的书。我的收获也没有一般人那么大(我真是……“与‘众’不同”啊)。
因为学医,所以很早我就坚定了自己母乳喂养的决心,不需要小巫再来说母乳有多好,我自己就已经知道母乳有多好。
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看了容易把内容忘掉。简单点说,内容不够深刻。也许小巫举的很多例子都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例子,但是在于说明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明显理论不足,既和正统医学相关的理论泛泛而带过,用她国际母乳协会的说法也是浅层次的,所以这本书,除了理念以外,建议辅助其他育儿书籍。
这本书,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励志书,但决不能当做一本指导书。
名牌大学毕业的小巫,有着傲人的自信,所以容易把她一个孩子的观点“以偏概全”,要辩证地看待她这本书。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不同,和小巫书里所说的不同,还有地域,时节,气候的差异,不要照搬里面的理论,有些甚至是不科学的。
无论看什么育儿书,都不要不经过思考全盘接受,有些你觉得困惑的地方,要通过Google,维基百科查一查。书中普遍性的规律可以学习,特殊性的规律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殊情况来学习。
说些其他:这本书的字很大很大,我很少见过字那么大的书,书的内容也不是很多,几天就可以看完了。你只需要在看完以后热血沸腾地要母乳喂养,这本书就值得买了。
非常建议大家母乳喂养,把自己养得肥一些,每个妈妈生来就是有奶的,不能坚持母乳喂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作为母亲,无论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母乳喂养都是绝佳的途径。所以,要做好排除万难的思想准备。
母亲,就是家里最坚强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做母亲都要坚强起来,不要因为一点小痛,一点小不如意就打退堂鼓!
- 母乳里的营养成分最适合孩子,还有让孩子6个月内不生病的抗体,只有这一点,就能让你省很多很多心了;
- 为家庭节省开支,奶粉不便宜,而且不知道添加了什么,母乳是最安全的;
- 随时随地哺乳,无需洗奶瓶,消毒奶瓶,找热水等琐碎事情;
- 母乳不仅对孩子好,对妈妈也好,按全套流程哺乳过一个小孩的妈妈,子宫癌症的几率降低90%。
------------------------------------------------------------------------------------------------------------------------------------------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肖悦 著
孩子年龄:幼儿园~高中
评定:★★★☆☆
从图书馆借的书,由于年龄因素,现在我看并不合适,但我认为,教育是一种理念的培养,在理念培养的过程中,不应当拘泥于形式,只看早教类的书籍,甚至细分到每个月孩子如何如何,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态度,父母的理念决定了教育时的态度,决定了对孩子各种行为父母采取的应对方式。从这方面看,我认为父母们看育儿书,不应当只按时间顺序看相应的书,而是广泛涉猎,吸取各家精华。
本书的内容分几大块,中心思想都是一点:家长用鼓励代替责备让孩子慢慢长大。
作者通过两个孩子和自己班上的孩子(作者为教师)的各种事例举出自己和其他家长的处理方式,比较鼓励和责备两种方式的效果。作者是睿智的,里面孩子的各种行为都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而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鼓励也恰到好处。
写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如果只给孩子“空洞的鼓励”:你真棒!你真乖!你做得真好!孩子开始也许还会高高兴兴的,但是长期下来,由于这种无实质性的表扬过分空洞没有实质,孩子会认为你在敷衍,会产生“鼓励疲劳”。父母在和孩子一起长大的时候,应当不止在形式上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而要真正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去。
比如(书中的一个例子):孩子很喜欢篮球,加入了学校的校队和外校打比赛,母亲在比赛完后并没有直接称赞孩子:你真棒!你打得真好!而是换了一种方式:你刚刚那个上篮真漂亮!你刚刚那手过人过得太好了!
将心比心,我们自己若是听到别人的赞扬,也希望别人是就事论事,证明你在这件事上的处理被人认同,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做得很好!
这本书是值得再读的,里面某些处理方式甚至值得我们用笔记录下来。
- 鼓励代替责备,让孩子听话的法宝;
- 鼓励,会让家庭的氛围更和谐,但一定注意,不要简单地用”你很棒,你很乖”来搪塞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和他一起的,参与了他的生活里的,是真心实意地赞美他鼓励他的;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著
孩子年龄:幼儿园~小学
评定:★★★★☆(其实想给4星半的,笑)
这本书在DD看了评价以后没有读过直接买的书,事实证明,本次购书很贸然,但没有买错。
这是一本值得每位爸爸妈妈都细细读的好书。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作为一个母亲,应当具备的一些品质:比如包容,比如分得清事情的轻重,分得清短期利益和长期性格培养的关系。
里面许多的处事方式,都值得学习,打针有点疼,给小板凳揉揉疼这些最基本的,孩子大点了,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而究其全部心血去培养的,孩子的性格。
细心观察,确实能发现这样的情况:父母对孩子越没耐心,经常训斥孩子,孩子就越叛逆,越不听话,价值观也匪夷所思。举一个我亲眼看过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一种病叫“小儿多动症”,也有一种类似的“抽动症”,在儿童医院实习时,我看见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和站在一旁的母亲等候检查,母亲一直双手环抱胸前,不说一句话,一脸怨气,孩子开始来轻轻拍打她的手臂时,她不理睬,一动也不动,孩子于是加重力气来拍打她的手臂,她仍然不理睬,这时候孩子开始用手拍她的头,用脚踢她的小腿。她突然生气,一把抓住孩子的手,狠狠地打了几巴掌,又一脚把孩子踹开,骂他。孩子也不甘示弱,也和她打作一块。
这位妈妈认为她的儿子有“小儿多动症”,因为他没有一刻是清闲的,就刚刚站在那几分钟,他的手脚都不断地打人。这样的行为也许影响了在学校里学习的其他同学,所以带他来医院“看病”。
那个时候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只觉得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这样的母亲,有这样的儿子。
看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男孩子之所以不停地在“撩拨”他的母亲,是因为他想获得她的注意,所以他不懈地努力去获得她的注意。想必在家里,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太少了,孩子极度地渴望“被重视”,以致用打人这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因为家庭环境的问题,造就了孩子不健全的人格。
我想,这可不是吃几片药,打几天针就能解决的“多动症”了,父母一天不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孩子靠自我改变,只能说是“天方夜谭”。
一对负责人的父母,对养育一个孩子,培养一个孩子的性格,有多重要啊!为人父母,不是因为一次不小心,也不是因为“这是人类繁衍发展所必须的‘任务’”,更不是父母想孩子如何孩子就如何的。既然决定要为人父母,就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只是养,而不育,孩子以后只会被进步的社会所淘汰。父母们认真工作。努力赚钱,不也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而做的吗?如果忽略孩子的培养,而光用物质打发孩子,或者因为工作很累,到家就忽略孩子甚至对孩子大发脾气,这不是本末倒置的事情吗?
认同孩子,倾听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共同生活,面对生活,家人间的交流和学习,远远比用钱堆砸出来的兴趣班,对孩子的帮助大多了。孩子自己有羞耻心,有上进心,有向好的愿望,而家长,只需要理解他的感受,为他提供一个温暖美好的港湾,就足够了。
孩子和孩子有所不同,不是因为孩子本身天资差异,而是因为家长自身的资质不同。
这种资质,不是智力上的,而是家长“作为家长的资质”。
当你怀孩子之前,除了身体做好准备了,你的思想也同时做好准备,你的角色也准备转换了吗?
- 具体到每一件事情,都应该彻底了解孩子怎么想,大人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去摧残孩子的想法;
- 实事求是,大人不要说谎,也不要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狂热的情绪(比如成绩),孩子才不至于说谎;
-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应当鼓励他多读书,读书可以使他自己懂得道理,也会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没有什么书是白读的;
- 培养孩子的性格,要让他自信,也要懂得宽容和谦让,孩子性格好,懂得处理孩子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很大。
------------------------------------------------------------------------------------------------------------------------------------------
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黑幼龙一家 著
孩子年龄:初中~大学
评定:★★☆☆☆
这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我给的评定是2星,看DD评论,更多人是评论5星的。
不要着急给它打分数,大家可以去图书馆借来看一看。
看完了我给它的评价是:可以当做消遣时候看的书,看起来很轻松,没有压力。
黑幼龙一家由各家庭成员一起写的一本书。因为不同的人写了同一件事,所以你可以看到几种不同的视角,你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当时的心理状态究竟是如何,这是这本书的优点,当你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也许你的反对就不那么激烈了。
我很喜欢那种看世间万事都很淡定的性格,我也希望自己以后能有这样的性格,所以一直慢慢自我努力。我是很喜欢这样的性格,但当这样的性格的人写出来的书也一样是“看世间万物云淡风轻”的时候,我就感觉“味同嚼蜡”了。
当我寻求一种育儿理念的时候,我希望它是:实例-处理方式-选择该处理方式的原因-其他处理方式可能带来的危害。人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就是“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式-不同解决方式的选择-通过甄别好坏选中最佳的解决方法”,但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和我所喜欢的,有一些出入,这也是我对它评分较低的原因。
书中的方式属于:发现问题-当时这样解决了-许多年后发现这种解决方式是最佳的。
我认为这本书对建立系统的育儿理念帮助稍逊。
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
--------------------------------------------------------------------------------------------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 著
孩子年龄:不限
评定:★★★★☆
我给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但并非作为一本育儿书籍,而是作为一本“文学书籍”。
每一对父母,都拥有这样的笔墨,都拥有那么美好的孩子,都可以拥有那么精彩的成长日记。家庭成员的日记在多年以后看起来,是那么温馨和感人。尤其是长大以后的孩子,一边摸鼻子一边傻笑说:我不记得有那样的事了。做父母的心里一定是暖洋洋的。
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改革开放,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但当时仍算相对匮乏,上照相馆是件奢侈的事情,那个时代里,唯一留下来的两张黑白照片,每次我看着都会傻乎乎地笑,也记得那个时候的留声机,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很脏很脏的布娃娃,被丢上瓦背顶的塑料羽毛球拍,上很长很长的楼梯到家里,在路上看到乞丐恐惧地仓皇而逃,在商场里看到瓷娃娃学它们跳舞。
虽然没有记录下来,却记得如此清晰。
给孩子拍照片,做玩具,记录亲子日记,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多年以后,大家都可以写下一本《孩子,你慢慢来》。
孩子们陪伴父母的时间太有限,也同样对爸爸妈妈们说一句:爸爸妈妈们,你们慢慢来。
2011-8-23更新:#傲慢与偏见/奥斯汀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