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关键词】  小 儿 肺系疾病 证 治
小儿肺系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小儿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再加上小儿寒热不知自调,故小儿极易感触外邪而引发肺系疾病。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热,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与肃降是肺系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气之为病,痰饮阻肺,热邪袭肺、蕴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气、痰、热三个方面浅谈小儿肺系疾病的中医证治。
  1 肺气之病
  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共同完成肺的各种生理功能。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以及肺气虚损两方面。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又多因肺气郁、肺气闭而致,因而肺气病理可表现为肺气虚、肺气郁、肺气闭三种情况。
  1.1 肺气虚 多见于小儿肺系慢性疾病,因咳嗽不已,肺气耗散,肺气不敛所致。表现为咳嗽气短,痰涎清稀,倦怠懒言,声低气怯,面色光白白,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治拟敛肺补气之法,方剂如补肺汤、六君子汤等。若肺气上逆等喘咳较甚者,伍以沉香、苏子降气止咳;肾虚不能纳气,动则喘甚者,加补骨脂、胡桃肉补肾纳气;若寒痰内盛,咳痰稀薄量多,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半夏温肺化痰。
  1.2 肺气郁 多因痰湿之邪或外感之邪入里蒙蔽肺络而致。本证既有卫表不和,又有肺宣不畅,表里俱重[2]。特点是必有发热,咳而不畅,而未有肺闭症状[3]。治疗重点是宣泄散邪,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常用药为牛蒡子、荆芥、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玄参、栀子,此时用药切忌苦寒,以防冰伏遏邪。此外,还应该调理脾胃之气,疏肝理气,通过宣畅全身气机,以解蒙郁之肺气。
  1.3 肺气闭 多因痰饮之邪闭肺而致,为气郁之甚。见于风邪外感,肺气郁闭证。症见咳嗽,或先咳后喘,重则气急鼻煽,三凹症明显,涕泪全无,特点是咳多于喘,咳声不畅。肺气闭有寒闭,热闭之分。寒闭:症见发热,喉间痰吼,痰色白黏,舌淡,苔白腻,治宜温开,方剂如三拗汤、华盖散;热闭:症见高热,吐黄色黏痰,舌红苔黄腻,治宜凉开,方剂如麻杏石甘汤。若寒热不甚明显,只是每遇情志刺激而突然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者,有肺气郁闭致喘之嫌,治宜开郁降气,方剂如五磨饮子。
  2 痰饮阻肺
  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不仅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组织中的未被排出的无形痰液[4] 。痰饮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致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小儿形气未充,脾、肺、肾功能不足,易生痰饮,又气血不足,咳痰无力,痰饮不易排出,更易罹患痰饮之疾。痰饮阻肺,表现为咳嗽、咯痰、咳痰或喉中痰鸣声等,临床施治应分辨寒痰、热痰、痰湿、燥痰之不同。
  2.1 寒 痰 若痰白清稀,伴有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等外感风寒之象者,属寒痰。治宜温里散寒化痰为主,方剂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若痰多欲呕,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咳甚喘急者,加厚朴、杏仁降气止呕;脾虚食少,可加太子参、白术、陈皮等益气健脾。
  2.2 热 痰 若痰黄有块,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伴有面赤身热,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等为热痰。宜清热化痰为主,方剂如清气化痰丸。若痰多气急,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痰稠胶黏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恶心明显者,加竹茹;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同时应注意顾护小儿脾胃,适当加用大山楂、太子参等养护胃气之品。
  2.3 痰 湿 若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伴有咳声重浊,痰多黏腻或稠厚有块,色白或灰,并伴大便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者,为湿痰。治宜燥湿化痰为主,方剂如二陈汤。若湿甚,可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
2.4 燥 痰 若痰少而黏,难于咯出,并伴有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等证候,为燥痰。治宜润肺化痰为主,方剂如贝母瓜蒌散。若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若病痰饮而外感温燥较重者,可配合用桑杏汤,以轻宣温燥。  2.5 其 他 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浊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5]。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又当祛风涤痰。  3 邪热侵肺  3.1 发热是儿科疾病常见证候 叶天士《幼科要略》指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5] 。对于小儿发热病,首先应区分外感与内伤。咽喉红肿与否,是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主要区别,咽部红肿多属外感发热,不红肿多为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必见咽红、舌红等症。里热之证,一定要见苔黄和烦躁。小儿发热,还要分虚实。辨虚热与实热主要掌握两点:①精神:精神好、饮食好为虚热;精神差、饮食差常属实热。②手足:手足凉、皮肤冷而后脑勺热者,为虚热;手足热而肌肤也热者为实热。实热也要分表里。如前所言,主要看咽喉红肿与否。而虚热主要有以下两点:①病程长,精神好,不烦躁,舌质润。②分清阴虚发热和阳虚发热,阴虚有舌光、烦躁、溲黄、汗出见症。阴虚发热又分肺阴虚、肾阴虚等。  3.2 外感发热 因风热之邪侵犯肺咽,邪在卫表,卫气不畅而致发热。可见恶风或微有汗出,不一定有咳嗽流涕,但必有咽红、舌红见症,治疗多用宣散之法,常用银翘散等辛凉解表之剂。另外,只要邪在肺卫,即使高热,也可散之,加用栀子、玄参、淡黄芩,但不可多用,也不可早用,误用邪不易透。若热侵心包,治宜开泻,用泻心汤。邪犯肝肾,治宜滋养,用大定风珠、复脉汤等方。舌焦黄,大便不通,可用通腑法以“釜底抽薪”。  3.3 里 热 里热之证,除肺系自身受邪而致实热、虚热外,尚有其他部位罹患邪热而累及肺系者。如肾阴虚不能上滋肺阴,可致肺生虚热等,肝升太过,致气火上逆,灼伤肺系,可致肺系实热等。但肺系之里热证仍以其自身病热或阴虚生热为主。  3.3.1 肺实热 是由邪热内蕴于肺、肺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证候,多由外感风热入里,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蕴结于肺而致。以发热、口渴、气喘、鼻煽气灼、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证以肺系症状和里实热证并见为审证要点。治宜清热泻肺、降气平喘,方剂如泻白散。  3.3.2 肺虚热 是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而出现的证候。多因燥热伤肺,或痨虫蚀肺,耗伤肺阴,或汗出伤津,阴津耗泄, 或久咳不愈,耗损肺阴,渐致肺阴亏虚而成。以患儿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干咳或痰少而黏和阴虚内热为辨证要点。治宜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剂如沙参麦冬汤。  总之,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喜润而恶燥热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肺系疾病多与气、痰、热相关的特点,其相关性表现在气、痰、热三邪既是肺系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肺系疾患不论发展到哪个阶段,都存在着气、痰、热之一种或多种病理因素,三者贯穿于肺系发病的始终。从气、痰、热着手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无疑是扼其根本,擒其首要,往往可获佳效。参考文献
    1 郁晓维,孙轶秋.江育仁儿科经验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2

  2 任现志.调肺气在小儿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信息,2005,22(5):16

  3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0?31

  4 王志英.周仲瑛从痰治肺系疾病经验集.中医杂志,2007,4(2):108?115

  5 清·叶天士.幼科要略.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4.18



该贴已经同步到 deenlai的微博
健康美容瘦身版
1259 查看 2 收藏帖子 (0)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deenlai

    楼主 2011-9-27 14:37:14 使用道具

    六味地黄丸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药物】熟地黄 240克,山茱萸 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 ,茱薯丹泽地苓专,更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 ,头目眩晕,骨蒸劳热,齿龈出血,赢瘦骨蒸,。   【用量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9克,每日3次,空腹淡盐汤送下。   每次8粒,每日2次。口服液 :每次10毫升,每日 2次。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抗肿瘤和抗细胞突变作用,能减轻和对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改善血流动力学、抗应激反应作用。   3.若肝血虚,则加入当归、 白芍   4.兼有咳嗽气促者,加入五味子、麦冬   【应用变化】   1.血虚阴衰--熟地为君。   2.精滑头昏--山茱为君。   3.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   4.小便淋沥--泽泻为君。   5.心虚火盛及有瘀血--丹皮为君。   6.脾胃虚弱 ,皮肤干濇--山药为君。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两。   【进补应用】本方源自宋代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原治小儿发育不良,表现为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证。迄今为止,其适应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小儿“五迟”,而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病证。它在滋补强身方面的显著疗效而成为补阴的著名方剂。本方重用熟地为君,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配伍山茱萸养肝涩精 ,山药补脾固精,两药都可协助熟地以充复肾中阴精,共为臣药。又配泽泻泻肾利湿,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补脾,共为住药。   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以补为主,肾肝脾三阴并补,为补肾阴为主,构成通补开合之剂,共奏滋肾益精之功。如在本方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则名知柏地黄丸,功偏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之证 ;如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则名杞菊地黄丸(见下方);如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五味子,则名七味都气丸,功偏滋肾纳气,适用于肾虚气喘之证;如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五味子、麦冬,则名麦味地黄丸,功偏滋肾敛肺,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咳嗽、气喘。   1.高血压病 用本方加减: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牛膝9克,肉桂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味: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苦参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糖尿病 用本方丸剂,每次6~9克,每日2~3次,同时结合饮食控制。   4.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方连用l~2个月,作为辅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5.消化系统肿瘤 用本方丸剂 ,每日2次;同时配合维生素 C 200毫克,每日 3次,连服 6个月到1年,对甲胎蛋白转阴和防止转癌有较好的作用。   长服本丸对防治食道癌亦有一定的作用。应用本方加味:熟地黄30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15克,白茯苓10克,泽泻10克,),川穹20克,莪术20克,鸡血藤30克,天冬15克。水煎,每日1剂,长期服用,对胃癌患者有改善症状、增加食欲、提高生存率的作用。   6.化疗不良反应 在胃癌化疗和恶性淋巴癌化疗的同时,加服六味地黄口服液。可减轻化疗药的不良反应,改善造血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7.慢性前列腺炎 用本方 :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白茯苓9克,泽泻9克。水煎服,每日1剂。   8.黄褐斑 用第二代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一日三次,对黄褐斑、蝴蝶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周期性麻痹、小儿水师(睾九鞘膜积液)、更年期综合征、男性不育症、前列腺增生症、慢性失音 、视神经或视网膜病变、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平稳,适宜长服,但脾虚腹胀,食少便溏者应慎用。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这一称谓来自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
  • deenlai

    楼主 2011-9-27 14:33:13 使用道具

    自己先占沙发,下面我会把我收集的一些关于孩子生病的一些算是偏方拿来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