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自我介绍一下。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而且还是比较稀有的男老师……
九九年起登上讲台,主要带高年级。目前已经有六届学生,最少也有四五百的弟子了吧。
接受了版主布置的任务,在这方宝地开个专题,意思就是讲一些对家长或许有些借鉴意义的话。
欢迎你的关注,期待同您交流。
又,因为本人事务繁多,更重要的是懒而随意,所以帖子的更新也许不是那么经常。恳请您予以谅解。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6 贝壳 +110 理由 收起
小团团 + 20 欢迎啊!我来听听
封疆大吏041010 + 20 欢迎~谢谢支持
绿袖子 + 20 欢迎并支持!
David + 20 欢迎专家!
Jean + 10 谢谢风行老师!
睡莲 + 20 感谢风行老师,期待。。。
70413 查看 379 收藏帖子 (189)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叶子子

    2020-7-12 14:18:39 使用道具

    学习了
  • ijovee

    2020-7-10 11:39:31 使用道具

    非常受用,谢谢老师
  • hebemin

    2020-7-6 21:25:37 使用道具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10-11-13 22:06
    听写这件事儿
    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应试中,错别字是相当突出的问题。而进行扎实有效的听写,是语文知识复 ...

    说的太好了,还真没重视过。
  • 无敌老婆婆

    2020-5-23 17:14:59 使用道具

    受益匪浅
  • nadia1979

    2020-5-23 16:02:16 使用道具

    松鼠 发表于 2010-11-10 09:40
    中国的父母,习惯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的孩子从小缺乏自主性和自由,所以就不够阳光 ...

    我最近也是如此,感觉总是在理智和冲动打架
  • 无敌老婆婆

    2020-5-23 11:56:38 使用道具

    好贴,受益匪浅
  • Giant

    2020-4-21 23:07:50 使用道具

    非常受教
  • 风行水上

    楼主 2020-1-13 08:38:03 使用道具

                                                 为什么乖乖地写了180篇日记,写作仍毫无起色?
    如题。
    这是一位妈妈在21天少年写作课微信群中的疑问,也一定是许多家长的困惑。
    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理解应该是对的啊——要想把作文写好,就得多读多写。所以,语文老师们才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布置……日记。
    老师自然是一片好心。
    各家却是哀鸿遍野。
    “孩子很痛苦,我也很痛苦,每天写日记啊,比生孩子还难……”
    好吧,为了光明的未来,此刻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
    可是,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是啊是啊,我知道要“静待花开”!写了180篇,还不到时候吗?我家的花儿,是铁树还是昙花?
    对,咱们啊,从来都是不畏惧什么艰难困苦的,怕的就是看不到希望。

    那么,通过多练笔来提高写作水平,对不对?
    肯定有道理。宝剑锋从磨砺出嘛,之前不是有那样的文章横扫朋友圈吗?意思是不要拿你的兴趣来挑战人家的专业。无论什么技能,没有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是难有收获的。
    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
    打个比方,就很清楚了。
    你搬了一万块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垒得整整齐齐。嗯,这一万块砖,还是一万块砖。
    我也搬了一万块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但是又用了水泥大沙,忙活得不亦乐乎,最后造了一座精致的小房子。
    他也搬了一万块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却垒得错落有致。咦?这一万块砖,怎么就成了艺术品?
    很多孩子写日记啊,就像是搬砖,而且是第一种的搬砖方式。
    幻想着通过在量上的积累来实现质的突破,其实是一种天真。
    不客气地讲,这叫“望天收”,就是我们总以为孩子会在某一天突然顿悟,于是文思泉涌。
    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样“学会”写作文的。

    我的看法是,关于孩子写日记,我们得有三问。把三个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知道自己该如何帮助孩子写好日记、提高写作水平。

    第一,孩子“写”的能力怎么样?
    这里的“写”,不是写作,而是写字本身——写字轻松么?会写的字多么?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讲,认字不多,会写的更少,虽然你告诉他可以用拼音,但是每每提笔确实艰难。这个时候,与其让他“受刑”,不如另选方式。
    方式一,让孩子写写画画。显然,这时的孩子们习惯于形象思维,图画是他最为亲切也最为擅长的表达。想想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他写多少字,而是让他享受表达的快乐,从而为真正的写作打好基础。那么,何必为难他呢?这也是全人之美课程中非常注重低年级“读写绘”的践行的原因之一。
    方式二,则是家长代笔——当然,也可以同方式一相结合,即亲子合作完成作业。有的家长啊,可能怕麻烦,可是,你能麻烦几年呢?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对自己满怀信心,难道不值得你麻烦麻烦么?有的家长,则以为这样会助长孩子的“懒惰”,这一点同有的家长以为孩子认字了就该独立阅读是相似的逻辑,同以为孩子会走路了就不该让爸妈抱也是一样的误区。孩子让爸妈抱,不是因为偷懒,而是因为想要确认你的爱,想要看得更远、看得更多;孩子让你给他读书,不是因为偷懒,而是因为他想要你的时间、你的怀抱、你的声音,也是因为他的确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接踵而至的生字会破坏故事本来可以带给他的享受……那么,他口述,你代笔,还需要解释么?在此不得不再做一次广告,您最好是听听我的一个课程:讲给家长的儿童读写启蒙课。

    第二,孩子会选材吗?
    答案是,就我所了解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孩子直到五年级,才勉强可以过选材关。
    那么,对暂时没有选材能力,也就是“没什么可写”的孩子来说,写日记是不是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所以,布置作业,就不能简单地说“日记一篇”,而是要给他一个命题,或者是半命题,也就是帮助他迈开腿先走一步,至少让他知道要往哪儿去想。
    我在河南省实验小学十三年,教了七届学生。我的心得是,所有的孩子都不可能靠教材上的一学期八篇作文就能练出写作能力来,而是要靠大量练笔。所以,从第一届开始,我的学生的练笔量就很大,而且有两个特点——即兴、有趣。甚至从第三届起,我基本上就不让孩子写教材上的作文了。哦,那时候年轻气盛,对教材上的作文嗤之以鼻。今天就不一样了,我还在开教材同步作文的线上课程。然而,我的学生上了考场,凭着平常打下的底子,就算是面对那些四平八稳的题目,也能胸有成竹,成绩还不错。
    那么,我的练笔为什么是即兴的,是有趣的呢?
    因为我和我的孩子在一起,从早到晚,而且我对他们的生活的关注度,相对来说是高的。呶,有几个老师会跟学生一起踢毽子踢球跳大绳呢?我还跟他们一起每天同背一首诗词,跟他们一起写作文,一起写“班级日志”——那是受了杨红樱的小说的启发,大家轮流记录班级故事,乐此不疲。
    这样一来,我的题目,和孩子的生活是高相关的,他们当然有话可写,当然越写越有劲了。
    敲黑板,给孩子布置日记,不如从布置更小的题目开始,而且是越新鲜越好,尽可能有趣吧。

    第三,孩子是否能够得到个性化的积极反馈?
    大班额,是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尽管上面的检查不断。我所了解到的,五六十人的班级,不算大。超过一百人的班级,也不稀罕。这样的情况,根本不可能要求老师精耕细作——光处理各种问题都忙不过来,按下葫芦浮起瓢啊,绝对是疲于奔命。
    所以,老师们在日记本上写个“阅”,或者极其简单地写上一两句“语言通顺、条理清楚”之类的毫无个性毫无激励作用的评语,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于是,写日记就纯粹成为了应付作业。
    彼此敷衍,也相互折磨。
    那么,不走心的练笔,能提高写作水平吗?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么?
    所以,老师力不从心的今天,老父亲老母亲们就顶上去吧。
    毕竟,娃是你的,亲生的,永远。
    记住,永远接纳,永远欣赏。我想,你可能看过那个小视频吧?就是那个小女孩儿画了一幅画,她老爸立马来了个连环彩虹屁……
    当娃的铁粉,不锈钢粉,真爱粉,脑残粉,是一种智慧。

    回到题目上来。
    静待花开没错。
    180篇,确实不少,但是也不算多。
    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键是,咱别做无用功,对吧?
    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光明,看到成绩,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行动起来!




  • 风行水上

    楼主 2019-12-23 09:31:56 使用道具

    孩子一醒就摸手机?陷入“谁对谁错”的对战模式,必然双双阵亡
    魏智渊 王钢微言 1周前
    运城国际初中部家长开放日讲座文字稿。
    原题:怎么跟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

    处理亲子关系,和处理夫妻关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处理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实际上要难很多。以夫妻关系为例,一旦到了左手摸右手的阶段,那么,会出现一种情况。你说上句的时候,我就知道你下句话会说什么,连吵架都是程式化的,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夫妻关系出现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在于交往模式已经固定下来了,难以改变。而且,我们越想努力地甚至真诚地改变,事情往往越糟糕。因为出问题的是交往模式,而交往模式又是当事人很难洞察,或者哪怕洞察了,也很难改变的。
    亲子关系也是如此。我们和孩子的交往模式,到初中阶段,往往也已经确定下来了。无论我们怎么变换语言,孩子都知道我们实际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有时候孩子甚至会故意伤害自己,会离家出走,他知道你害怕什么。
    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形成更好的交往模式,只是说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真正要改进的并非技巧,而是我们的内在观念和与孩子的交往模式。那么,怎么形成新的更好的交往模式,以便能够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呢?

    1

    我们先想象一个场景:
    一个周六的早晨,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时针指向9点。你最爱的宝贝,慢慢地睁开眼睛,打个哈欠。你生气不生气?你不生气,你觉得孩子忙了一周了,周末睡个懒觉也没什么,是吧?但是接下来的事,你就生气了。
    他拿起了手机。
    家庭情境剧开始了……
    这么大好的一个早晨,一个睡够了的孩子,吃个饭都要叫半天,手机刷个没完没了,刷到十点,才不情愿地起床,也不叠被子,这当然也算了,然后磨磨蹭蹭地开始做作业,痛苦的样子就像在吃药。冷不丁检查一下,发现他在抄作业,同学把作业拍下来用手机发给他了。
    是不是满腔怒火,就开始燃烧了?
    掏那么贵的学费,原来指望你像宣传页上所描述的那样积极上进,可看看你这样子!父母有多辛苦你知道不?这是什么破学校?!这是怎样不上进的孩子?!
    一开始,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跟孩子沟通。然而遭遇的,却是沉默的反抗,甚至是公开的对峙。最终,一方或双方爆发了,战争就这么打响了。
    请问,这场战争,有胜利者吗?
    没有。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发起战争?

    2

    现在,让我们还原一下孩子的心理过程。
    一个睡到早上9点的孩子,醒来了。他面临的第一个选择:我是迅速起来洗漱吃饭,然后伏案做作业呢,还是拿起手机,先玩上1个小时?
    请问,是你的话,你会如何选择?
    我们思考一下,这个选择的性质或本质是什么?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家把这个问题简化为:

    你选择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是一个痛苦的人?

    这个问题是功利主义哲学家穆勒提出来的。问题的本质是:你是选择为了长远的幸福,牺牲当下的快乐,还是选择为了当下的快乐,牺牲长远的幸福呢?
    如果是前者,那么对不起,你是一个欲望的奴隶;如果是后者,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自律的自由人。
    我们古人把这个概括为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有没有别的选择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吗?南明教育是不认同的,所以我们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既要未来的幸福,也要当下的快乐。那怎么办?我们就需要把当下的快乐和长远的幸福以某种方式协调起来。所以,我用一句话来阐发,叫“满足需要,但不助长欲望”,这是我在教育上坚持的原则之一。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在起床后先做作业,等11点钟累了,再玩一个小时手机,然后12点吃饭呢?只是调整了下顺序,生活马上就不同了,这叫延迟享乐。我们不能打击享乐,享乐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只是需要在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幸福之间保持平衡。

    3

    回到刚才的问题,孩子会如何选择呢?
    80%的孩子选择了玩手机,孩子还意识不到,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在一步步地塑造他自己的命运。
    父母为什么生气呢?
    因为父母觉得,孩子没有像自己期待的那样自律,而是做出了一个不好的选择。换句话说,孩子的选择,背离了自己的期待。
    这时候,父母犯下了第一个错误:生气了。
    有人说了,难道不应该生气吗?不应该。
    父母生气的背后,潜藏着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即认为孩子的选择或反应是不好的,很难意识到,孩子的选择或反应并非不好的,而是“自然的”,就像你把纸片扔出窗外,它会飘落地面一样自然。
    如果孩子醒来后不是玩手机,而是趁父母不在,翻父母的衣兜看有没有钱,有的话偷偷拿几张,这性质就变了,就不是“自然的行为”,而是“不好的行为”。自然的反应是需要被理解的,不好的行为是需要加以制止的。
    区分“自然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并分别加以处理,是教育中的一处关键。对“自然的行为”缺乏理解,就已经埋下了冲突的种子。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一样,许多不愉快,都跟我们对别人过高的期待有关。举个例子,我培养了一个成熟的老师,在他身上花费了许多心血,而且,工资也没少给他,也在重用他。然而呢,就因为别的学校给他的工资比我高,他就跳槽了。请问,我生气不生气?会意外,但是不生气。为什么?因为他的行为,只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并不是不好的行为。一个人,把工资当成第一位考虑,这是再正常不过了。你生气,只是因为你觉得他辜负了你的栽培。然而问题是,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也并不欠你什么。所以我通常的反应,首先是意外,因为觉得这不是一个好选择。其次,是庆幸,早走比晚走好。他要再多呆几年,你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在他身上,这些都是成本。但是,如果他偷窃课程成果,私下分享或出售给别的学校呢?那性质就完全变了,不但要生气,还要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

    4

    我们继续推演。
    你不但生气了,而且采取了行动,比如开始批评孩子。有时候还会延伸,举一反三。
    这时候,孩子面临第二个选择:我是承认错误立刻改正做个乖孩子呢,还是勇敢地起来对抗?
    80%的孩子选择了对抗。这时候孩子的反应,或者沉默,或者跟你吵架,无论如何,这都意味着战争开始了。你当然更生气了,明明你错了,你不改,还理直气壮地顶嘴,这孩子怎么这么给人添堵呢?
    那么,孩子的心里是怎么想这个问题呢?
    孩子在选择玩手机而不是做作业时,表面上他是快乐的,潜意识里他是低自尊的。就是说,他明白自己应该做作业,而不是玩手机。如果他克服了玩手机的冲动,去做作业了,那么,潜意识里他有一种自豪感,是高自尊的。
    孩子看到父母过来,而自己在玩手机,他的心里是内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大好的时光应该用来学习,只是他控制不住自己而已。
    然而,当父母制止,或指责孩子“这不对”的时候,请问,孩子会怎么反应?
    你觉得有几个孩子会规规矩矩地说:“爸,妈,您说得对,我错了。”
    当然不会,成年人也多半不会。为什么?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首先不会思考谁对谁错,而是感受到自我受到了威胁,有人在否定这个“自我”。因此哺乳动物脑下达的指令是:全体注意,准备战斗!于是,身体开始进入防御和战斗状态。防御状态的口号是:“这不是我的错。”这是自我辩护模式。战斗状态的口号是:“都是你们的错。”这是攻击转移模式。
    所以,孩子会说:“我一周就只有周末才能玩会儿手机,这都要管,我还有没有自由?你们总说我爱玩手机,你们不爱玩手机吗?”
    然后,父母和孩子进入“谁对谁错”的战斗模式,双双阵亡。
    全剧终。
    这就是人性。

    5

    那么,和平解决危机的道路在哪里?
    解决危机最好的方案,是不要让危机出现,这叫“走在问题前面”。
    每学期开学前,都要跟孩子有好几次深谈,双方确定游戏规则,并严格地执行。如果规则不合适,也是以说理的方式重新达成共识,再进行修订。
    举个例子,和孩子协定一个游戏规则:
    1.周六早晨,可以睡到自然醒;
    2.如果8点以前,还没有醒过来,父母会叫你起床;
    3.无论你是自然醒还是父母叫你起床,醒来后不能赖床,要立即起来,投入学习或吃早餐;
    4.11点以前不允许碰手机(手机交到父母处),11点以后,可以使用手机直到吃午饭为止;
    5.如果起床早,可以相应地申请提前使用手机,但必须父母同意;
    6.如果作业完成出现严重问题(拖延、抄袭),连续一个月周末不允许使用手机。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存在引发前述冲突的选择。
    这种方案的好处是什么?
    孩子清晰地知道父母的要求是什么,自己合宜的行为是什么。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成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在成人没有告诉他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判断,这时候,就容易出现成人不期待的行为。问题是,你为什么不表达你的期待呢?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好父母,或许是“麦田守望者”》。在自然状态下,父母很容易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治乱循环,要么冲突,要么放纵。无论是管理艺术,还是教育艺术,关键都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为者,底线也。在麦田里玩的孩子,怎么能既自由,又不掉下悬崖?
    不要跟孩子进入到博弈模式,要将原则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形成的,少不了有无穷的战役。

    5

    假如你并没有“走在问题前面”,问题已经出现了,那么,怎么解决?
    我们回到前面的情境:
    一个周六的早晨,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时针指向9点。你最爱的宝贝,慢慢地睁开眼睛,打个哈欠。然后——
    他拿起了手机……
    然后,你走了进来,对话开始了:
    “昨晚回来很累吧?现在恢复过来了没有?睡够了吗?”
    “睡够了。”
    “早上学习效率高,再玩五分钟手机,五分钟后我过来叫你起床,你就收拾准备吃饭做作业,没问题吧?”
    “五分钟怎么够?我刚打开没一会儿呢。”
    “那你计划多久?”
    “半小时。”
    “不行,太长了。10分钟以后我进来,到时候手机要交给我啊。”
    然后你离开,10-15分钟后进来收手机。这次不再妥协。
    这么处理的好处是,你没有指责孩子,而且给了孩子自己缓冲的空间。并且,你再次进来收手机时,孩子心理上已经有了预期,这样,冲突的可能性就降低了80%以上。
    如果15分钟后,孩子不愿意交手机,并且准备进入战斗状态呢?你不要指望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眼前问题,最好是暂时撤退。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撤回以后,从容地进行全面的设计,争取下次开始,一点点地和平演变。

    6

    概括一下,刚才实际上在讨论两个问题:
    1.怎么尽最大可能避免孩子出现你不期待的行为(不讨论你的期待是否正确)?
    2.如果孩子出现你不期待的行为,你应该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1.确保你的期待是合理的,不与孩子的需要产生激烈冲突,即具有可行性;(满足需要,但不助长欲望)
    2.清晰地传递给孩子,变成彼此同意并遵守的契约;
    3.捍卫契约,但将原则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是你将危机变为灾难,还是变为成长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有一个关键领会,你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而不是决定者。如果你试图决定孩子,让孩子按你的意志行动,那么要么冲突,要么孩子变成一个缺乏自主性的人。
    关键是不要进入“你对我错”的博弈模式,而是将问题当成共同面对的挑战,或者父母帮孩子应对的挑战。不是“你错了,你必须听我的”,而是“你遇到问题了,我们来共同面对”。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盟友,而不是敌方。
    在此背景下,才可以讨论沟通(斗争)技巧。
    沟通的关键是什么?
    是澄清共同确立的契约或边界,然后做正确的事,或者为违反契约付出代价。
    仍然回到刚才的例子,我再换一种处理方式:
    一个周六的早晨,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时针指向9点。你最爱的宝贝,慢慢地睁开眼睛,打个哈欠。然后——
    他拿起了手机……
    然后,你走了进来,对话开始了:
    “你犯规了,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
    “是啊,但是,我昨晚学到很晚,都没看手机,现在算补上昨晚的,行吗?我只玩一小会儿。”
    “不行。这是我们都同意的契约。如果我们有人说话不算数,那么,我们以后就都没有安全感。因为今天你说话不算数,明天我就可能说话不算数,我们都不要做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结果会如何?
    结果并不一定是好的,也可能仍然冲突了。但是,如果你一直是这个姿态呢?一直很遵守对孩子的承诺,且要求孩子遵守承诺呢?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你言出必行,你就避免了不断地与孩子博弈,结果提升了沟通效率。

    7

    一切好的关系,都有边界感,都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的。
    一切坏的关系,都是模糊了边界感,且动辄破坏契约,把双方引入了博弈之中,导致相爱相杀,弱肉强食,一会儿甘如醴,一会儿苦如仇。
    这不是沟通技巧能解决的,如果我们不能洞悉关系的本质的话。而且,适用于一切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
    因为所有人的骨子里,都有着对自由的渴望,都希望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希望自己哪怕错误的决定,也能被聆听、帮助或尊重,而不是被评判、指责或嘲弄。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逃避成长,希望在不改变自己的情况下,靠一些技巧,迅速地让孩子听我们的话,成为我们意志下的木偶。一定要明白,所有的成长,包括我们的成长,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都是许多失败与冲突后才一点一点领会的。如果花三年时间,我们学会了与孩子沟通,就已经是一笔财富了,如果花一年时间,我们就学会了与孩子沟通,那么,我认为就已经是奇迹了。
    祝大家好运。
  • 风行水上

    楼主 2019-12-21 16:43:39 使用道具

    因为找些资料,又来到爸妈网,发现竟然有八九年的光阴流逝……不过,这个帖子没有沉下去,仍然有朋友在给我留言,谢谢!八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我基本上都写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了。今后,会陆续转过来,希望对各位有点启发。谢谢。
  • 风行水上

    楼主 2019-12-21 16:41:19 使用道具

    你是否理解孩子眼里的黑


    在生活里,类似的情景并不陌生——

    就像那次带着畅畅去看舞台剧《三只小猪》吧。在演出的尾声,台上的猪妈妈、小猪、大灰狼、狐狸们热情地邀请台下的小观众们上台来一起跳舞。于是,好多孩子一拥而上,兴奋地扑向那些童话明星们。也有一些孩子呢,尽管满心渴望,尽管爸妈一个劲儿的鼓励、催促,却怎么也不肯迈开步子来。我们家的小女儿就是这样的,唉,白买了这第一排的票。

    在小孩子对我们大人视若等闲的小挑战心存畏惧、裹足不前的时候,我们大人往往会怎么做?

    我们俩当时是相视一笑,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是的,让孩子上台去的确会是一次很棒的体验,也能够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不过,这自然是要建立在孩子本身情愿的基础上啊。

    而有的家长呢?

    “没事!”

    “宝宝可勇敢了!”

    “你上去了,回头就给你买好吃的!”

    “你看别的小朋友多棒!”

    “你上不上去?”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

    “有什么可怕的!”

    这一对话的套路,可不仅仅出现在这样的情境当中。

    想想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是如此?为了让孩子去做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好”事,我们先是笑语盈盈,之后就是利诱,是拿什么榜样的力量过来作对比,然后就急了,甚至要威逼了,最后的结果……无论孩子是从或不从,肯定是一家人都不快乐。

    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

    我们所纠结的,其实还是一个儿童本位或成人本位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世界,我们有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我们有没有尊重孩子本身的情绪和需要。正如我在以往的小文中所讲的,教育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厢情愿。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是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到他们的头上的,而我们却常常依仗着自己的强势来欺负孩子且振振有词:我是为你好!

    因此,当我给我的孩子读《你睡不着吗》的时候,很为书中的“大大熊”所感动。

    小小熊睡不着,因为他怕黑——怕周围的黑。大大熊一次又一次放下精彩的《熊熊书》,从舒适的“熊熊椅”里坐起来,慢慢来到小小熊的床边,轻轻地问“你睡不着吗?”然后拿来一盏又一盏灯,直到最后牵着小小熊的手来到洞外,看那无边无际的黑暗,再看那明亮的月亮和眨着眼睛的星星。

    如果是我们,能比大大熊更耐心吗?

    我们会说“都给你拿来灯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周围的黑?哪儿有什么黑?”“房子外面的黑跟你有什么关系!”“睡吧,赶紧睡!明天还要上学呢!”“你这小孩儿怎么这么烦人?还让不让人睡了?”

    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听李慧竹老师谈到一个和孩子沟通的例子。她说,一个经历了车祸的孩子不肯再坐汽车。她的妈妈百般劝解也毫无效果,最后只有来硬的,把孩子塞到车里了事。结果呢,孩子在整个行程中都蜷缩在车厢的一角,脸色发白,一言不发。我们当然可以想得到,这孩子的内心一定受到了又一次伤害,这样的伤害也许不亚于那场车祸。

    那么,应该怎样通过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呢?

    李慧竹老师的建议是先接受孩子的情绪:“你觉得很害怕,是吗?”她说,这样的话语本身也许不是我们大人所理解的那种“有用”的话,但对孩子来讲却能够解决至少一半的问题,因为你接受了她的情绪,她也会接纳你。

    这心理学的技巧,其实体现了教育中的尊重。

    想开去吧。

    当孩子说他怕“黑”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先理解他眼里的“黑”呢?
  • Giant

    2019-12-9 09:35:56 使用道具

    学习
  • 陌上望月

    2019-11-27 13:28:38 使用道具

    收藏起来,慢慢拜读
  • 吾家小宝

    2019-9-5 17:03:05 使用道具

    学习学习
  • klgtzyj

    2019-9-4 14:56:40 使用道具

    好文章,值得学习。感谢楼主
  • peter爸

    2019-9-4 06:35:04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
  • titita107ok

    2019-6-26 10:37:00 使用道具

    坐下来,慢慢看。
  • 可爱小澎澎

    2019-6-20 12:29:51 使用道具

    非常感谢王老师的分享,受益匪浅
  • derrickhong

    2019-6-13 23:31:02 使用道具

    今天才看到,王老师真的太棒了!受教了。真希望王老师现在还能有时间再给大家指导指导!
  • 臻心臻意

    2019-5-5 15:35:35 使用道具

    很棒的贴子,学习了
  • winnedai

    2019-5-5 00:19:14 使用道具

    老师不亏是老师,家长自已也要改变,才能更好教孩子
  • vinly993

    2019-2-22 11:39:13 使用道具

    感谢分享,很好
  • celiaczy

    2019-2-9 22:46:14 使用道具

    老师写的太好了,收藏反复体会
  • 南山沐歌

    2019-2-9 10:57:37 使用道具

    不错不错,学习了
  • 映山红

    2019-2-2 10:37:05 使用道具

    受益匪浅.好老师
  • snake810305

    2018-2-8 08:53:54 使用道具

    孩子还小,但也受益了
  • snake810305

    2018-2-8 08:41:15 使用道具

    孩子还小,但也受益了
  • 君昊妈

    2018-1-15 10:31:44 使用道具

    收藏,谢谢老师
  • 小猫1984

    2018-1-12 16:20:54 使用道具

    收藏,经常来看看,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