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也不想说客气话了,只想问提倡让孩子读经的父母几个问题。
第一,读经的目的,在其中的思想还是文字?如果是其中的思想内容,那读原文没有必要,如果是文字,那么十岁以下的孩子,我个人觉得还是现代应用的文字比较好,毕竟我们平常交流不是用古文的。
第二,如果是经中的思想价值,目前对这些经的翻译版本很多,父母的理解也各不同,你传导给孩子的是哪一个?如果父母自己都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那一味的灌输某位大师的理解,是否有益?
第三,有人说古人都是拿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这些做启蒙的,说古人这古人指的是哪朝哪代?千字文早一点,是选了当时常用的字来组成文字,还适用于现代吗?其他这些基本都是明清时代的,那时候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上学的,上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考功名,启蒙就是为了将来的应试,与好品性有什么必然关系?
第四,有人说谁说读这些简单的了,我们说的是周易,道德经,论语等等这些,好吧,请问谁敢说自己读懂这些书了?又有人说,不求解,只要读多了,能背,自然慢慢就感悟了,对于这种读多自然懂的理论,且不论真假,至少你们也承认孩子现在是读不懂的吧,精力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让孩子多接触她能理解能接受能懂的东西?什么年纪什么理解能力,适合看什么,再去看不好吗?
第五、有人说,读了经,孩子就有了良好的品性,良好品性的养成有很多方法和渠道,甚至可能还有一部分天生的,就算读经会有一些作用,但如果说读了经就会怎样,好就是因为读经读的,持这种理论的,我不客气的说一句,跟搞传销卖假药的是一丘之貉。报这种幻想的人,我姑妄的下个判断,都是不爱思考反思自己的人,最好是有一劳永逸,不用自己去想的办法,世上没有救世主更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吃上就好,肯定有效,那是广告。。。
最后一点,动不动就说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动不动就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好象不学这些,就是忘本,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良好的美德,我很想问一问,本是什么?是做一个人的根本,还是做一个中国人的根本,先学会做一个人的根本,再谈其他吧,有哪一种良好的品性是中国人或者是中国古人特有的,而其他国家的人没有,或者不承认是好的?
下面是另外两篇相关的帖子。
http://www.ebama.net/thread-28790-1-1.html强调某种文化是否可取
http://www.ebama.net/thread-24051-1-1.html拒绝弟子规三字经等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50 理由 收起
high5 + 50 很有思考,我喜欢
5998 查看 50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春天的小少女

    2012-4-19 11:51:4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春天的小少女 于 2012-4-20 13:22 编辑

    好吧,我们严肃地讨论问题。
    首先,如你所说,文化的高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东西我称其为经典,这些经典我自己想读、想品味,无论有没有孩子。你说教孩子思想要在5岁以后,可是你想没想过,你这年龄设限,其实是把自己给框死了?
    第二,经典就像巨人,人类文化的传承使得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而不是站在地上从零开始。中国有中国的经典、西方有西方的,阿拉伯有阿拉伯的。我为什么选在站在中国巨人的肩上而不是其他巨人的肩上呢?因为先看中国人的最现实,因为我还不知道西方的经典到底是什么,阿拉伯的经典到底是什么,我与其花时间研究人家的老祖宗给人家留下了啥,不如先研究下自己老祖宗给自己留下了啥。关键是,看过以后我不觉得老祖宗留下的是破铜烂铁,而是有很多特别好的东西,对于只接受过学校教育、被西风影响甚大的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是宝藏啊!我觉得学校教育,现代语文教育是被西化的,现代中文的句式都是偏西方的,语言都不是东方的,更别提东方的智慧了。尤其是语文课本,尽是为了品德教育而杜撰的文章,语言根本谈不上优美,还得被老师逼着狂分析...西方的思想其实不难获取,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国家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至于其是否属于经典,我无法判断,我只知道我受其影响颇深。我不排除今后学习西方经典的可能性,但是仅限经典,那些畅销书就算了。
    第三,当然还有一种人不稀罕站在巨人肩上开始,愿意自己开疆拓土。对于这种人我不想拦着他,但我自己不会这样做。据说释迦摩尼是自己在树底下想明白的,但我知道自己没那个资质。我的“创新”只能建立在学习、模仿的基础之上。

    你说有没有人读经只是人云亦云呢?
    当然有。
    你说是不是所有人读经都是人云亦云呢?
    我看未必。
    你说是不是所有人读了经典就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呢?
    显然不是的。
    对于那些根本不能产生自己思想的人,你说他们该读些什么好呢?
    是读垃圾还是读经典?
    还是像禅师那样对其当头棒喝?再问一句,你觉得敲几棒子能敲出高僧呢?
    对于有主见的人,他无论读什么都会产生自己的思想,你说他们该读些垃圾呢还是经典呢?你觉得他们该挨几棍子呢?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非常 + 20 写这么多,不觉得是浪费吗?
  • 春天的小少女

    2012-4-18 10:13:30 使用道具

    楼主亲,你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某些流派不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
    但是诸子百家家家有自己的主张,不独立思考怎么能出这么多流派?
    谁又能说中国人没有创造性呢?战国时代合纵连横我看就很有创造性,胡服骑射也很有创造性啊。
    如果你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的,你可以问他更喜欢哪个流派的思想,他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治国之道啊。

    我们国家的文化是丰富的,如果你只关注它血腥的一面,她就是血腥的;你只关注她禁锢人性的一面,她就是禁锢人性的;你关注道家的逍遥,就可以得到逍遥;你关注儒家的礼教,你就可以得到儒家的礼教...总之,如果你想找到积极的东西,你就一定能找到。

    其实欧美文化也有很血腥的、很残暴的东西(看看鹅妈妈童谣是如何诞生的吧,恶心程度仅次于先秦酷刑),也有要求无条件服从的东西(比如“圣经”)。

    多说一句,我们的国家为什么现在能往奶粉里掺三聚氰胺、能拿胶鞋做胶囊,我不认为是因为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错误的“经书”,而是我们一刀革掉了文化的命!

    我感觉你不是在反广义上的读经典,而是烦全盘接受儒家思想。其实我就很看不上儒家的那一套,但是如果十三亿人老老实实地听孔子的话,虽然不创新不进取,但至少能是个礼仪之邦,不至于道德堕落到如今的地步...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非常 + 20 我很喜欢!别浪费口舌!
  • ymei

    2012-4-18 09:25:57 使用道具

    各人自走各人路,萝卜青菜也各有所爱而已。
    已之良药,人之砒霜;亦或人之良药,己之砒霜。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非常 + 20 有空还不如请有关人员看庄子逍遥游!
  • icyzhuyan

    2012-4-18 09:12:5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icyzhuyan 于 2012-4-18 09:13 编辑

    我有个学生,妈妈是南怀瑾太湖大学堂的,受妈妈的影响从小读经。我问他从小读经有什么感受,他说感受最深的就是:读经可以提高语文的理解能力,学起古文来不费劲。
    也许只有读过经或正在读经的更有发言权吧,水深水浅试过才知道啊!

    PS:这个孩子现在大四。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非常 + 20 何必陪无知者浪费时间
  • shwyyan

    2012-4-17 20:48:0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2-4-17 20:48 编辑

    我才发现这是国学版。
    正如我在其他论坛里说过的,我这个中西涉猎比较平衡,热爱传统文化,有批判性思
    维的,从来不着急争读经这个朝夕。所以楼主,不要去试图说服些什么了,这也许就
    是那些孩子们的命啊。
    有这个闲心不如和我聊聊,我最近正在写的《详解您所误读的论语》吧。
  • laphaer

    2012-4-17 19:22:42 使用道具

    非常 发表于 2012-4-16 23:27
    谁能听到花开的声音?谁能看到树长的样子?
    喂下孩子一口奶,就想着成为大力士?怕不现实。
    拜拜佛就能 ...

    谢谢非常老师的点评!
    我听到很多说读经好的言语,不乏将孩子的言行一二归结于读经的,仔细想想您说得对,效果不是一天两天见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不可能是一种营养在滋润,也许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的吧。家长还是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去教育孩子!这是永恒不变的原则!
  • laphaer

    2012-4-17 19:14:02 使用道具

    封疆大吏041010 发表于 2012-4-16 23:11
    难道其它方法就不能让孩子明事礼,孝顺父母了。???效果???
    ——你就是我行我法说的那种。

    很高兴听到这么多爸妈对我的态度进行指导,先谢谢!
    我上面说的可能不太明确:
    至少目前我的想法是7岁之前不想让宝宝学,当然他喜欢的话,我不反对,但我不会刻意。(我就表明我会以他的兴趣为主)
    如果有一天我让宝宝读的话,私心很重的说,我最想让他明事理,孝顺父母之类的,希望这个话题大家多发表下,若真有这个效果,我就让宝宝到时候试试,呵呵 (这句我没表达明确,我会让他试试,但不会强迫,就如同大吏问的一样,难道其它方法就不能让孩子明事理?我想至少这是方法之一,试试总是可以的,他不喜欢就算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一条路走到黑呢?)

  • jianer

    2012-4-17 17:30:49 使用道具

    我家读经的, 我希望他们某一天会领悟到中华文字之美。
  • yoyo

    2012-4-17 13:14:18 使用道具

    说到底,就是顺其自然,孩子大人都喜欢,没事儿就读点,当熏陶了,不喜欢,就像学其他特长一样,放弃
  • 非常

    2012-4-17 13:10:20 使用道具

    缸子里水装多了,就溢了;肚子里水灌多了,就吐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 high5

    2012-4-17 12:59:39 使用道具

    非常认同你说的“而是中国文化里缺少的很重要的东西,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做为自然人个人的价值”
  • dduoduo

    2012-4-17 12:43:37 使用道具

    碧海星辰 发表于 2012-4-17 09:59
    读古文有没有其他的好处有待讨论。说句最实在的,从小多读古文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语文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 ...

    同意,我也是这样想的!
    功利点说,学点古文对孩子的语文理解和写作都会有帮助,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4-17 11:30:29 使用道具

    非常 发表于 2012-4-16 22:48
    都说三字经简单,谁来试着说一下“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
    千字文也不只是识字的。谁来试着说一下“天地 ...

    我从未说过三字经简单,至于人之初性本善,本来也是只一家之言,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
    千字文,最初就是为了认字用的,只是为了让孩子记起来方便,被一个牛人加了意思和韵编重新整合成文。
    古人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表达的确不一样,但还是在一套里,跟现代表达和语言是两套。
    所谓中庸,理解上各有各解说,至少当年提出这个词的人如何理解,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没有什么一定是对的,都是有条件和前提的,不能因噎废食是对的,但食什么,怎么食呢?难道不应该区别对待?

  • 黑妞妈

    2012-4-17 11:13:57 使用道具

    读与不读,在于父母的认识,在于机缘。
    比如有的家长在适当的时候听了王财贵教授的演讲,听了周围读经家长的宣传,有如醍醐灌顶相见很晚之感,回去赶紧读经补课,。父母有毅力,也培养孩子的坚持和毅力,每日读经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地自然,孩子的进步明显,还没上学呢就认了很多字,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一种。父母也很为孩子骄傲,那就读吧。我朋友的孩子读经,六岁就能读《水浒》,当然比同龄的孩子高出一大截来,如今都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看到读经能如此让孩子提前出发,家长岂有不跟之理?
    我是属于不喜欢跟风的人,自己搞不明白的事情自然不会轻易行动和实施。在搞不清楚众多的育儿理论的前提下,那就秉承“顺其自然”这个前提吧。跟孩子一起读书,读故事,体会书中的喜怒哀乐,辨别是非对错,滋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亲子阅读,就是这样陪孩子一起读一起笑一起乐,一起成长。我相信这样和父母一起阅读的孩子在成长的记忆里一定是幸福的。
    我也同意学国学,我们这一代父母都是没有经过传统文化熏陶的,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文化的根基。我也跟孩子一起读过三字经,弟子规,我认为这些都和孩子的年龄相当,能够理解,又朗朗上口。我疑惑的是这么小的孩子就读论语读周易,到底有何意义呢?我还是认为顺其自然,什么年龄读什么书做什么事情。孔子老师也是在五十岁才开始研究《周易》并心有所得啊。
        补充一句,我最近在看论语,看周易,尚无心得,难道是小时候没有读经的缘故?
  • tenderleo

    2012-4-17 11:06:10 使用道具

    儿子读经是因为他们的校长要他们每年读一本,1到6年级,一共6本,这6本包括了经典的大部分东西,每天要读半小时,有时抱怨他们学校的孩子上学比别人早半小时都是因为读这个经典,而且也没有看到他们读了以后知书,达礼,可是读了以后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好处的,孩子对历史的东西感兴趣了一些,会问他们的背景,经典的东西还是有一些哲字思想的,我批评他的时候,记得他引用了《大学》的一句什么,大意是看问题只看一面,还有我个人认为,经典的东西读了对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还是有好处的,至少看古文不像我们那么发怵,其实他读的过程中,我买了蔡志忠的一套漫画版的经典,我看了一看,还是觉得蛮有意思的。儿子也特别喜欢看《道德经>至于说什么思想高度上到一定程度,那些不是神书,只是对他思想慢慢的渗透。
  • dvontheway

    2012-4-17 10:34:00 使用道具

    楼主的这个帖子引来了很多高手的评论。我读的也很过瘾,而且还凑了热闹。
    有些东西,是可以反复拿来讨论的,而且越讨论越有大浪淘沙的功效。
    还别说,我以前跟儿子读经,还真的有很多楼主提到的妄想:比如希望这个能修身养性之类的。
    接近一年半,每天按照30分钟来算,也有接近300小时了。在我的鼓动下跟着我一起亲子读经并且坚持下来的朋友也有三四个。每家的孩子都不一样。这些孩子的共同点是识字量都比较大,都比较喜欢读书。比较排斥读经而且坚持不下来的孩子,父母都比较忙,没有时间一直监督。所以如果父母对此不热衷,或者是不认同,不读也罢
    至于孩子是否喜欢,能否坚持,完全是镜子原理。父母是真身,孩子不过是镜面的反射而已。
    朋友里面有让孩子读的很辛苦的,一定要孩子背下来,孩子每天都埋怨妈妈,你要累死我啊妈妈。那就是因为父母太求好心切,太急于得到结果。再好的药,吃多了也变成毒了。那些视读经为洪水猛兽的人,大概就是见闻了这些极端的例子而对读经的内容也心生恐惧了。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4-17 10:18:2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我行我法 于 2012-4-17 11:10 编辑
    洛瑛 发表于 2012-4-17 09:46
    尚未考虑过读经这件事,因此只是逐楼看下来以了解大家的观点,自己却迟迟不敢回贴,我的理解,我行我法讨论 ...


    我能力有限,常识也有限,难以表达清楚让更多的人理解,我能说的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你说我讨论的只亲子读经,其实能比较找容易找到反对的角度的的确是这个,但我更想引起大家反思的是中国的文化本身,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里缺少的很重要的东西,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做为自然人个人的价值,这不是孔子或者什么子的问题,这些诸子百家能出现能流传,恰恰是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过多束缚和框框的体现,如果这些人生在后世,恐怕就不会有诸子百家了。
    现在说到中国文化,其实也是很模糊的,到底是以什么为始,什么为终呢?就以儒家为例来说,孔子当时也只是百家中的一个而已,每个人都有权提出自己的理论,并去传播,希望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这是很正常也是很好的事情,但从汉代起的独尊儒术是为什么?真是儒家最好吗,而且尊的那个真的还是孔老头当年所说所想吗?再到宋代明代,儒家已经被扭曲变态的无以复加,我妄言下吧,后世所推的儒家,与孔孟最初所提,恐怕也相去甚远了。其他门派的因为没有被那么推崇可能被扭曲的还少一些。
    中国的思想哲学方面,基本上就是春秋战国产生的,后世再无超越,也不给你机会超越,我一再提及一个词,画地为牢,是我没办法再表达的更深刻。
    我不知道我是否说明白了,我本身并不反对读书或者是了解各种东西,没什么必须的,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任何东西都有其价值所在,就好象是食物一样,营养要均衡才能健康,如果某种东西吸收过多,无论它本身的营养多好,对身体都是无益的,而身体从遗传上就缺少的某些营养,我们应该更注意去补充,我所担心和惧怕的是中国的一代又一代的同样的问题,思想的僵化和奴性,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样没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但却是大部分人,也是中国人整体表现出来的问题,我只是想以自己微小的声音,能令更多人去思考这些东西。

    另外你提到的元稹白居易,我曾经也有过被欺骗的感觉,呵呵,不过是二十出头的时候,后来就看淡了,我对作品与作者向来是分开看的,写出作品或者提出想法的人,是什么样,是否能做到他们自己所说,我不考虑,我只考虑我所看到的,对我是否有价值,当然也有作品我没太大兴趣,但喜欢作者的,比如傲慢与偏见和它的作者。
  • 真熙

    2012-4-17 10:10:05 使用道具

    我家老大目前还没读,也不打算让他读
    喜欢你的思维
    不惑之年啊
  • 碧海星辰

    2012-4-17 09:59:45 使用道具

    读古文有没有其他的好处有待讨论。说句最实在的,从小多读古文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语文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以便上学后轻松愉快的学好语文,可以腾出时间来学习其他重要的科目,有利于高考!
  • 椰子婷

    2012-4-17 09:55:32 使用道具

    {:soso_e113:}举个有点不恰当的例子。
    之前我看到有妈妈要给孩子买《史记》,然后我说:给这么小的孩子读《史记》真的好吗?我心里想的是,现代文的基础没有打牢固,然后又没有接触过学校的古文学习,对孩子来说会不会太生涩,反而让他心生厌倦?
    后来那位妈妈告诉我:是孩子想读,所以才给他找的。
    我就突然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片面。{:soso_e12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是喜欢,就让他读吧,不喜欢,不读也没关系。
  • shwyyan

    2012-4-17 09:54:54 使用道具

    那些让孩子读经的父母,所谓的理由,没有几条是站得住脚的。欺骗自己,得先麻醉自己。
    无论中外,我们要学习什么,我们想要学习的东西好在哪里,缺陷在哪里,适不适合孩子?
    有没有多问几个问什么。很多人自己都不懂(甚至是大部分人),七窍通了六窍,却总是妄
    图孩子能懂。岂非笑谈。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读经,英语、奥数、钢琴等等很多都同样如此。孩子不是我们的
    容器。
  • 洛瑛

    2012-4-17 09:46:52 使用道具

    尚未考虑过读经这件事,因此只是逐楼看下来以了解大家的观点,自己却迟迟不敢回贴,我的理解,我行我法讨论的特指在父母的指导下的“亲子读经”。
    我想到一个不很切题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读经也要辩证地读,而辩证地读这个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读经不要有功利的目的。
    “有余力,则学文”这个话很对。有余力,一是指孩子具备读经的能力,包括主观孩子想读或者退一步讲,不排斥读;二是家长有正确引导的能力(不敢说“教育”,只说“引导”)。
    以下有根据网上资料整理的文字,用来辅助说明。
    写到这里又想到,记得我们小时候,不管是听故事还是做游戏,总喜欢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要是找个典范让大家学习用,那这个人肯定好得根正苗红,就没有不好的地方儿。后来长大了,知道没那么绝对的好人坏人的说法。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20岁的女儿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著名的悼亡诗。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有终身为鳏 不复再娶之意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
    元稹31岁时,在成都认识薛涛,她已经42岁了,但仍风韵不减当年,元稹亦为风流才子,曾写了举世闻名的《莺莺传》,后来到明朝被改编成红极一时的戏曲《西厢记》。以元稹为原型的《莺莺传》,与王实甫改写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不同,这是一出元稹始乱终弃的悲剧,元稹还在文章里为自己开脱,说莺莺是尤物,不祸害自己,定祸害别人,我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

    再说说元稹的朋友——嗜酒蓄妓的白居易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
    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作者安意如)中提到:
        白乐天。我现在不太喜欢这个男人了。年少时读他的《卖炭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只觉得他是一等一的好人;看他的《琵琶行》,又以为他是能够同情贫贱女子的有情人。说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整得跟真的似的,害我白白感动好久。
      后来窥见他的士大夫底色,人性斑斓的一面,对他也就少了那样纯粹地喜欢。他仕途跌拓,不好缘附党人,好似清清白白一丈夫,固然是不错的;私底下却又沉溺酒色,蓄家妓过百,一边说什么“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一边又说“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也不想想自己都已经风烛残年,而樊素、小蛮,不过十八九,年方潋滟。这老家伙有这么糟蹋人的吗?
      实在老得不行了,患了风痹之疾,就放妓卖马,自诩“既解风情,又近正声”,总之是一派遮都遮不住的自得之色。这样做作实在是叫人厌恶。就这样的人,还好意思指摘一位立志为夫守节的女子,害得人家绝食而死。仅仅是因为这女子的出身不好——曾沦落青楼做过名妓。可是,人家关盼盼已经从良,而且夫死后矢志守节了呀,你又指手画脚地做什么,说人家应该以死殉夫。她死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 strainless

    2012-4-17 09:37:3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trainless 于 2012-4-17 09:44 编辑
    DLLXYLJY 发表于 2012-4-17 09:33
    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行替。

    这是历史,不是诗经、周易。 又没说不学历史。 我教孩子是通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古神话故事、成语典故、三十六计 等 学这些内容,有书、可以看视频、可以听音频,比读经书要好教多了,孩子也有兴趣。  也比光背三字经、千字文等有意义的多。
  • strainless

    2012-4-17 09:34:1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trainless 于 2012-4-17 09:49 编辑
    非常 发表于 2012-4-16 22:48
    都说三字经简单,谁来试着说一下“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
    千字文也不只是识字的。谁来试着说一下“天地 ...

    我就不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说话,“人之处、性本恶(WU)",因为小孩子是需要教育的, 不信,小孩子喜欢的东西他会抢、会打架、 会自私(要她的东东他会不给、不分享),就像原始的人,有现代文明人的教养? 所谓的善恶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缺乏教育的人会杀人放火、靠人性的道德是无法治理社会的。
  • DLLXYLJY

    2012-4-17 09:33:08 使用道具

    strainless 发表于 2012-4-17 09:05
    读着玩而已,四书五经哪有这么好读的!而且说实话,儒家学说说多了就像宗教似的,对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应该 ...

    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行替。
  • DLLXYLJY

    2012-4-17 09:28:40 使用道具

    非常 发表于 2012-4-16 22:48
    都说三字经简单,谁来试着说一下“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
    千字文也不只是识字的。谁来试着说一下“天地 ...

    握个手,无论读与不读,“道”就在那里!
  • shwyyan

    2012-4-17 09:21:07 使用道具

    这些,往往是打着爱和其他美好的旗号,强加给孩子的。如果高考不考古文,这读经的队伍会萎缩一多半。
  • strainless

    2012-4-17 09:05:1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trainless 于 2012-4-17 09:28 编辑

    读着玩而已,四书五经哪有这么好读的!而且说实话,儒家学说说多了就像宗教似的,对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应该有所取舍。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毕竟那时中国的历史,很多是实际是历史,如春秋、尚书、左传等。
    一部分是将礼仪的,个人感觉觉得这部分可以不学,教出来的都是奴才,对人有毒害作用,讲礼仪不需要看那些,反正是需要取舍的。如周礼、仪礼等。
    一部分是各家学说,诸子百家,可以看看,了解了解,就当看杂志。
    另一部分诗歌,如诗经、楚辞等,看一下原文现代对照的就可以,有些名句可以记记。
    还有一部分是周易,知道一点就可以了,这学起来人都会学傻了,太玄了。

    当历史看,当故事看,知道一点就可以,全凭兴趣。 就是不学、不知道也没关系,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 和学习内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偶尔能冒出一两句已经是很有学问了, 不是这样吗?



  • high5

    2012-4-17 03:25:26 使用道具

    提出问题是为了让人思考,也许我今天给你的回答,明天可能又有了新的思考。 今天站在这里,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景象,明天站到另一个角度,又会看到不同的景象。 你的问题我都留存了, 有时间慢慢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