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lisahan 于 2012-6-24 09:03 编辑
因为多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儿童英语浸泡”成为很现实的英语学习工具。
可是我为什么担心这个事呢?
是这样的。儿童有无师自通的学英语的能力,是因为他们可以把语言和场景联系起来。在非母语的环境里,要追求更好的英语学习效果,特别是英语思维,就不可避免地要“人为营造”英语场景。大部分的家长不能靠自身营造英语场景(实话说,连我们家都费劲,因为瑞爸爸觉得在中国家里讲英语有些funny,呵呵)。那么,对大部分家长来说,英语场景恐怕要依靠"视频”了吧。我个人想象”音频”当然也有些用,可是不能想象“音频”本身对初学者能有效创造场景,它只能帮助孩子模仿。我想象可以“视频”与“音频”结合,一两遍视频,多遍音频,可是这个操作起来也是对家长有难度。因为孩子很可能要闹着看视频。考验家长的管理能力喽!
我并不反对英文动画片,觉得一天比如20分钟蛮合适的。但是,要“有效营造场景”,就不知道多少才能够。视频看多了,一是对眼睛不好,二是对学习习惯不免有些扰乱。我已看到有网友说,孩子只爱学英语,因为可以看动画片。对语文和数学没兴趣,因为这方面没有理由看动画片了。所以,英语通过看动画片有很大进步,可是别的科目让家长愁了。上学以后就更愁吧。
我特别主张少儿用书来学习。虽然刚开始儿童可以用绘本来过渡,但是后来真正用纯文字读物,让他们自己想象文中的场景,想象人物形象和特征,并预见结果才是妙,才符合学习的本质。我个人生长在文革时期,快乐识字早(两岁以前)。那时没有绘本,一阅读就是纯文字,所以很享受通过阅读想象的过程。后来在Jessie Wise 的《The Well-Trained Mind》一书中看到她的论点,即“阅读是主动学习,而视频是被动学习,所以对智力开发不利”。我结合自己的经历,觉得她的论点很有道理。
这里也顺便提一下,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早识字影响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不太理解这个观点,也不知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在哪里。好像华德福学校有这个理念。是吗? 我以前在美国没听说过华德福,根据Wikipidia 的数据,他们在全美总共才几十所公立学校,绝对是非主流(是客观事实,不是我的定义)。华德福在发源地德国是主流吗?了解华德福的网友可以补充一下。华德福在中国比在美国有名得多,对此现象的原因我当然有自己的理解和猜测。但仅仅是猜测,这里就不提了。
熟悉我的帖子的网友都知道,我是主张儿童学外语,但不主张过度
英语启蒙的,也不主张过度追求英语思维的。我这篇帖子还有其他帖子,都讲述我的看法。主要是孩子时间有限,英语虽重要,但对孩子教育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对中国孩子使用的各种新型英语学习方式和效果都关注,比如“安妮鲜花"机构的方法和效果等等。我关注这些方法用来学习英语的效率,以及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影响。相信很多家长和我有相同的关注。很多网友们比我更了解实际情况,欢迎大家讨论。
我认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我总说“百花齐放得是花,百家争鸣得是家”。我觉得符合文明交流的方式都是“花”或“家'。我不愿看到大家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口水仗”上。至于文明的底线,我赞成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关于交流不同意见的文明方式,我在50楼的回复中有稍长一点的讨论,我的新浪博文“王青博士,恕我挑战了您的想法" 有实例。
谢谢大家。
附:我的新浪博客名“韩博士的中美教育博客”。因为我在国内有一些教育交流工作,所以没有使用“瑞妈妈”命名我的博客。谢谢大家的理解。
该贴已经同步到 yilisahan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