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睡莲 于 2011-4-21 16:25 编辑
最近在网上找育儿书,发现近年的热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书的最后,作者用大量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说儿童多动症只是一个谎言,完全是家长溺爱或过分严厉导致的儿童行为不当,对此各位家长是怎么看的呢?
先说说本人的看法,这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应该是完全不了解儿童精神疾病的槛外人,在自己的书中如此武断,着实令人无语。。。
从书中所述,作者是从来没有去过医院实地了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儿童是如何被确诊的,仅凭着自己收集的一点资料就匆匆忙忙下了结论,注意力缺陷障碍除了问卷调查和行为习惯的判断外(这些都只是辅助诊断指标),最重要的是注意力检测指标,有的还需要做脑部扫描或分析,就是从注意力检测项目来看,不少项目孩子像在玩电游一样,各家医院有所有不同,实际原理差不多,都是从注意力的广度和深度,分配、注意力集中时间等各项指标综合进行判断的,像做同一件事,不同注意力的孩子的眼睛、耳朵看到听到的都不会一样,而仪器会进行记录和综合分析,正常儿童与障碍儿童之间的分值差异极大。
多动症在七岁以前是不作诊断的,因为小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动是一种天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家长,特别是顽皮男孩的家长,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即注意力缺陷障碍,这里推荐:中国ADHD的互助社区,社区里有诊断指导和很多家长的训练记录,值得参考。我在孩子幼儿园时,因为他的多动,到互助社区里看过不少家长的就诊和训练记录,真正体会到那些家长和孩子倍受折磨的无奈和辛酸,其中不少患病儿是智商超群的儿童,令人扼腕叹息。
当然,在现今医院,许多不是多动症的孩子被误诊为ADHD的也不少见,其实只要家长有心,能多跑几家医院,多了解相关情况,就不会受舆论或某些医生的误导,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另一点,本人深有体会的是(只是个案),洪兰教授在她的视频讲座里提过: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实际和治疗成人忧郁症的药物的原理是一样的。
正常的儿童吃了利它林(多动症药物),会非常兴奋,而多动儿则会安静下来。我家小朋友因为想改善注意力,服用过一段时间相关的保健品,结果是被老师强烈投诉,过分兴奋多动。停药后就好多了,真是适得其反啊。后来我不信邪,又试过两次,(发现注意力没提高,视力提高了,想继续提高视力),结果还是一样。再也不敢给孩子吃此类保健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