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睡莲 于 2011-4-21 16:25 编辑

       最近在网上找育儿书,发现近年的热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书的最后,作者用大量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说儿童多动症只是一个谎言,完全是家长溺爱或过分严厉导致的儿童行为不当,对此各位家长是怎么看的呢?
   
    先说说本人的看法,这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应该是完全不了解儿童精神疾病的槛外人,在自己的书中如此武断,着实令人无语。。。

    从书中所述,作者是从来没有去过医院实地了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儿童是如何被确诊的,仅凭着自己收集的一点资料就匆匆忙忙下了结论,注意力缺陷障碍除了问卷调查和行为习惯的判断外(这些都只是辅助诊断指标),最重要的是注意力检测指标,有的还需要做脑部扫描或分析,就是从注意力检测项目来看,不少项目孩子像在玩电游一样,各家医院有所有不同,实际原理差不多,都是从注意力的广度和深度,分配、注意力集中时间等各项指标综合进行判断的,像做同一件事,不同注意力的孩子的眼睛、耳朵看到听到的都不会一样,而仪器会进行记录和综合分析,正常儿童与障碍儿童之间的分值差异极大。

    多动症在七岁以前是不作诊断的,因为小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动是一种天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家长,特别是顽皮男孩的家长,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即注意力缺陷障碍,这里推荐:中国ADHD的互助社区,社区里有诊断指导和很多家长的训练记录,值得参考。我在孩子幼儿园时,因为他的多动,到互助社区里看过不少家长的就诊和训练记录,真正体会到那些家长和孩子倍受折磨的无奈和辛酸,其中不少患病儿是智商超群的儿童,令人扼腕叹息。

    当然,在现今医院,许多不是多动症的孩子被误诊为ADHD的也不少见,其实只要家长有心,能多跑几家医院,多了解相关情况,就不会受舆论或某些医生的误导,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另一点,本人深有体会的是(只是个案),洪兰教授在她的视频讲座里提过: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实际和治疗成人忧郁症的药物的原理是一样的。
     正常的儿童吃了利它林(多动症药物),会非常兴奋,而多动儿则会安静下来。我家小朋友因为想改善注意力,服用过一段时间相关的保健品,结果是被老师强烈投诉,过分兴奋多动。停药后就好多了,真是适得其反啊。后来我不信邪,又试过两次,(发现注意力没提高,视力提高了,想继续提高视力),结果还是一样。再也不敢给孩子吃此类保健品了。
教育观点
9601 查看 23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Zada

    2011-4-21 16:17:04 使用道具

    不知道呢,真的没见过这样的孩子!
  • 嘉娘

    2011-4-21 16:26:44 使用道具

    我家孩子班上就有个男孩是多动症,一年级上课他妈妈都陪着的
  • 一杯咖啡

    2011-4-21 16:33:3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一杯咖啡 于 2011-4-21 16:34 编辑

    我家孩子所在的年级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 sammiyu

    2011-4-21 16:48:50 使用道具

    这样的孩子是有的,我在机构里见过,但是也有分轻重之分
  • 小蓝

    2011-4-21 17:56:43 使用道具

    刚看完那本书,当时也是挺惊讶的
    我遇到过一个怀疑多动症的孩子,仅是怀疑啊,后来父母有没有带他去儿童医院确诊就不知道了
    反正就是特淘,说谎,没一刻闲着的,后来出现一些不自觉的脸部肌肉或肩膀抽动。
  • seagull123

    2011-4-21 18:43:05 使用道具

    也曾向楼主一样质疑过
  • 红茶

    2011-4-21 22:45:34 使用道具

    多动症在七岁以前是不作诊断的,因为小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好动是一种天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家长,特别是顽皮男孩的家长,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即注意力缺陷障碍,这里推荐:中国ADHD的互助社区,社区里有诊断指导和很多家长的训练记录,值得参考。我在孩子幼儿园时,因为他的多动,到互助社区里看过不少家长的就诊和训练记录,真正体会到那些家长和孩子倍受折磨的无奈和辛酸,其中不少患病儿是智商超群的儿童,令人扼腕叹息。
  • 红茶

    2011-4-21 22:49:31 使用道具

    请问 是不是 7岁学龄前多动和正常孩子看不出什么区别
    7岁入学后在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上才能看出差异很大?
  • 紫晴

    2011-4-21 22:54:21 使用道具

    正在读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没看到楼主所说的地方。多动症应该不是谎言吧
  • 红茶

    2011-4-21 22:59:39 使用道具

    睡莲 发表于 2011-4-21 16:11
    最近在网上找育儿书,发现近年的热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书的最后,作者用大量文字表明自己的 ...

    多动症和感统失调有什么不一样呢
  • 睡莲

    楼主 2011-4-22 16:18:57 使用道具

    回复 红茶 的帖子

    多动和感统失调有很大的不同,感统相对容易治好,主要是孩子行为的协调性差些,注意力障碍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在需要专注的事情上,表现的形式有很多种,孩子会经常走神,部分有行为上的冲动。具体的内容专业书上写得很多。。。
  • 红茶

    2011-4-22 16:26:52 使用道具

    我家孩子太爱走神了,老是发呆, 行为上倒不是很好动,精细动作做不好。搞不懂是感统还是多动呀
  • jw388

    2011-4-23 17:39:44 使用道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质疑“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应该在医学专业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感觉作者没有科学精神。
  • goodluck0215

    2011-8-21 19:53:5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goodluck0215 于 2011-8-21 19:54 编辑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5483b0100vmvb.html

    本文已发表于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
    http://xys5.dxiong.com/xys/ebook ... jia12/yinjianli.txt



        近日,在网上看书,发现一本介绍ADHD(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书籍下面有人评论说:“多动症(ADHD)不是已经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反驳过了吗?多动症事实上应该是不存在的啊。”

        早就耳闻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一本书,但一听书名,就觉得这种书太过于想讨好读者。现代人称教育、医疗、养老为新的三座大山。先是有《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告诉人们通过吃饭就能治好病了,好,搬掉一座大山;现在又告诉人们只要做个好妈妈,就比找好老师强,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择校、择班、请家教了?又搬掉一座大山,真是公德无量啊!

        你看,很多家长都在想方设法想给孩子找好学校,现在学区房已经成了房地产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想方设法想给孩子找好老师,好老师的家教,尤其是一对一的家教,我们这里并不是一线城市,但好家教的费用早就涨到了每小时三位数,到了高年级,还有每周驱车近百公里去家教老师那里学的。家长的辛苦,心理上的压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而作者告诉大家,这一切都不如有个好妈妈,你们都白费力气了,你们孩子不出色是你们这些家长自己没做好。很多家长大有找到救命稻草的感觉,仿佛只有按照这本书,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就可以胜过择校,胜过找好老师了,这样轻松的解脱方法太有吸引力了。

        我总觉得,成功的教育各个方面的条件都离不开。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忽视家庭教育;同样,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要,老师不能怪家长不配合,给自己推脱责任。教育的结果还取决于孩子的先天条件,如果让爱因斯坦学打篮球,让乔丹学美术,估计他们很难取得后来的成绩。所以,非得说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因素胜过另一个因素,我很难认同,也就从来没看过这本书。

        我曾看过很多ADHD的文章,论文,对ADHD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知道在当前医学界、心理学界对ADHD是有一些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之上的共识的。现在有人公然反对ADHD的概念,她是有着什么样的理由呢?好奇心使我找到了这本书,果然看到了有“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这么一节。

        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被认定是多动症的孩子,经过作者的努力,最终在纪律等各方面完全正常了。其实,文中作者也说,这个孩子的家庭不正常,母亲早就不回家了,父亲也是一年最多回来一两回,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常识告诉我们,这样家庭的孩子肯定容易出现问题。当外部环境导致孩子出现问题时,改善外部环境当然有效。但很多ADHD孩子的家庭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有着正常的家庭,关心他们的父母,但他们仍然有ADHD特征的行为。接下来,作者查找了一些资料,来证明ADHD是人们猜想出来的,ADHD的检测是很主观的。其实,这些资料正可以说明,ADHD是人类探索了上百年的一个问题。而且,ADHD的诊断也决不简单是作者列举的那几个量表,我知道的,就有持续性操作测试(Continue Perfomance Test,CPT),划消,生物反馈等很多方法。

        其实,关于ADHD人们不了解的东西还很多,因为关于大脑,关于人的身体,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我只是一个孩子的家长,既不是医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在这里,我并无意和作者辩论ADHD到底是否真的存在,我只想说:当前医学界、心理学界的主流思想是认为存在ADHD,并且应该及早积极干预的。这一点,我想作者本人也不会否认。如果作者认为当前学术界的主流思想是错的,那作者尽可以拿自己的这些论据写成论文,发表到专业期刊去争鸣。学术界的主流思想不一定都是对的,但之所以能成为主流,一定经过N多专家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如果作者推翻了这个主流思想,其成果连同作者的名字一定会永载史册的。

        但是,拿与主流思想相反的观点直接向一般大众宣传,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近些年,专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就是因为从他们嘴里说出的话太不靠谱,这边有人说“喝牛奶补钙”,那边又有人说“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这边说“高血压应该低盐饮食”,那边又说“不用再忍受那些平淡无味的食物了,吃盐对高血压没有任何影响”。专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与主流学术思想不同的观点应该只限于在本专业范围内讨论,与非专业人员交流时,应该只传播主流思想。专家如果都这样的话,人们就不会那么无所适从了。《好》书的作者号称是教育硕士,不会连这么基本的学术常识都不知道吧?

        而且这个教育硕士的头衔很有迷惑性,让人以为宣传的是专业的结论,后果非常严重。当你宣传的思想和主流思想不同时,其实错误的概率是很高的,一旦错误,结果是很害人的。不让人喝牛奶,使人减少了补钙的机会;让高血压患者不控制盐,加重了高血压病的程度。让一个ADHD儿童不接受正规治疗,不吃ADHD药物,对孩子,对孩子所在家庭造成的损害,作者承担得起吗?

        作者在文章中批评ADHD药物的副作用多,其实哪有几种完全没有副作用的药物?谁没事吃药吃着玩啊?吃药都是在权衡了疾病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两害相权取其轻来选择的。

        文章中说“天天一片药,就是天天一句提示:你是有病的,你需要吃药”,“药物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摧残了他的自信”。那么,按照作者的逻辑,是不是只有没病,才能有自信呢?你可以说ADHD不是病,那要是失聪、失明呢?是不是日子就没法过了?现代心理学有一个重要分支,是积极心理学,而积极心理学有一个重要原理,就是要接受自己,人只有接受自己的缺点乃至缺陷,才能真正获得快乐。一味地逃避,心理总不会真正平静的。人们习惯于不愿意面对不好的真相,但其实真正了并且面对了,并不见得有多么可怕。非典开始时,非要捂着消息,人们反而更恐慌,真正天天告诉人们各地有多少人感染了,人们反而平静下来了:哦,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尽力去解决吧。

        文章中说“所以多动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说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不快,甚至反感。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一个客观原因,并去寻找客观的解决方案。医生的诊断,减轻了家长和教师对自己教育失败的负罪感,给了他们面子。”前段时间,深圳有个妈妈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十三岁的双胞胎儿子,然后自己选择了自杀,原因是这两个孩子是脑瘫儿。与命运奋斗了十三年以后,绝望了,我想这种感觉作者是很难体会的。家里有个有问题的孩子,家长要付出多得多的辛苦,作者不去关心家长,反而在这里说这样的“风凉话”,真的很失望。照我看来,孩子成就高低,先天因素其实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再好的老师,估计也没法让他考上哈佛;而爱迪生只要在一个差不多环境,都会比身边的同龄人出色。孩子成就高,家长不用太骄傲,孩子平凡一些,家长也不用太自责。

        作者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否认教育过程中的“客观原因”,尤其是随意发布与主流学术思想不同的观点,则是本人不能认同的。



    相关文章:

    关于《“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的答复1

    http://hetao83.blog.sohu.com/138388592.html

    关于《“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的答复2

    http://hetao83.blog.sohu.com/138388819.html

    关于《“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的答复3

    http://hetao83.blog.sohu.com/138389123.html

    关于《“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的答复4

    http://hetao83.blog.sohu.com/138389209.html

    王旭明:好妈妈胜不过好老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02f740100lo4p.html?tj=1

    注意力涣散和多动症

    http://www.gzmama.com/forum.php? ... &ordertype=1&page=3

  • yuanyuanma

    2011-8-21 19:56:27 使用道具

    至今没见过这样的孩子。
  • cathy-georven

    2011-8-22 13:45:31 使用道具

    我曾经也这样怀疑过我儿子,真的是没一刻停的,除非睡觉,不过现在越大,他专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就非常认真,专注 .我想我是多虑了,呵呵
  • 洛瑛

    2011-8-23 14:43:42 使用道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很久前看过,因为不喜欢,就没再看。
  • krakauer

    2011-8-23 15:23:45 使用道具

    我家的也很好动,,但也能静下心来专心做一样事情.
    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我还真以为多动症不是疾病,看了这个帖子才明白作者的说法可能不够专业,有点武断了!
  • roben

    2011-8-23 19:49:14 使用道具

    这本书没看过,听名字就反感。妈妈和老师的作用根本不同,如果像老师一样当妈妈只能说家长失败。老师也不是妈妈。不能比较更谈不上胜过。其实很多学生到不一定是多动症,但有学习障碍如注意力障碍、读写困难的还是有很多。可惜很多家长都认为是孩子调皮,不认真或者是老师不重视。学习障碍是需要专门的帮助的。
  • wzhzhxf

    2011-8-23 20:00:09 使用道具

    这个病确实是有的,我身边就有!抽动,秽语等明显症状,大一点能好一些,也有自愈可能。通常,这样的孩子智商属于比较高的
  • 娃爱的墨墨

    2011-8-23 20:08:14 使用道具

    呵呵 没见过有多动症的小孩呢
  • bunny8

    2011-8-24 10:33:28 使用道具

    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有机会接触过自闭、多动的一些孩子。儿子班上也有一名“不太正常”的孩子,不知道是多动还是自闭。这些特殊儿童需要特殊的方法。纵容娇惯是不行的,但是常规方法也是不够的,需要专业指导和药物治疗。
  • julian

    2011-8-24 23:31:50 使用道具

    多动症不是谎言,感统失调和多动症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