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会儿到处都在说要“快乐教育”,一会儿又流行“虎妈”,为什么有人说天性教育事半功倍,有人却说目的性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说传统学科因为有升学考试压在头上,还不至于在客观上造成家长们的太大困扰,在艺术教育领域,则格外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从历史和世界范围看,教育思想一直存在很多“流派”,比如:实验主义、实用主义、新教育、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终身教育、新行为主义等等,它们有的类似,有的却大相径庭,“教育”也一直是在这种忽左忽右的思潮中发展到现在的,有些流派此时被批判,彼时可能又会卷土重来,没人能肯定的说,哪个就绝对正确,哪个就绝对错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流派正占上风,另外还有他的父母相信什么。
回到艺术教育领域,特别是美术教育,因应每一次教育思潮,也产生过很多不同的流派,比如技术技能派、实用主义派、审美教育派、创造教育派、经验主义派、学科基础派等等,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老师,在艺术/美术教育上会有截然不同的理念、方法、目标。
具体到中国,美术教育思想主要有3个体系流派。一个是刘海粟倡导的“中西融合致美创新”,一个是徐悲鸿主张的“写实主义”,一个是颜文樑推广的“实用美术与纯粹美术并重”,但是此三人的思想主要是针对中等和高等美术教育而言的,而我们在针对儿童的美术教育领域,很长时间以来都处于相对空白。丰子恺是少数对儿童美育提出具体观点的,他坚持儿童天性第一位,以“真”为标准,尊重儿童特殊阶段的思维发展规律等,但他在这方面的主张一直未得到足够研究和推广,也没能成为主流。
对多数家长而言,太多名词术语不利于阅读了解,因此在这里我只整理介绍美术教育领域的两大“流派阵营”,其他的在大方向上基本非此即彼,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在美术教育领域我们会遇到截然不同的理念、方法、甚至目标,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各种流行思潮的诱惑下保持淡定,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流派阵营之一:
美术教育 “工具论” 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