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很多家长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会儿到处都在说要“快乐教育”,一会儿又流行“虎妈”,为什么有人说天性教育事半功倍,有人却说目的性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说传统学科因为有升学考试压在头上,还不至于在客观上造成家长们的太大困扰,在艺术教育领域,则格外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从历史和世界范围看,教育思想一直存在很多“流派”,比如:实验主义、实用主义、新教育、永恒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终身教育、新行为主义等等,它们有的类似,有的却大相径庭,“教育”也一直是在这种忽左忽右的思潮中发展到现在的,有些流派此时被批判,彼时可能又会卷土重来,没人能肯定的说,哪个就绝对正确,哪个就绝对错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流派正占上风,另外还有他的父母相信什么。

回到艺术教育领域,特别是美术教育,因应每一次教育思潮,也产生过很多不同的流派,比如技术技能派、实用主义派、审美教育派、创造教育派、经验主义派、学科基础派等等,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老师,在艺术/美术教育上会有截然不同的理念、方法、目标。

具体到中国,美术教育思想主要有3个体系流派。一个是刘海粟倡导的“中西融合致美创新”,一个是徐悲鸿主张的“写实主义”,一个是颜文樑推广的“实用美术与纯粹美术并重”,但是此三人的思想主要是针对中等和高等美术教育而言的,而我们在针对儿童的美术教育领域,很长时间以来都处于相对空白。丰子恺是少数对儿童美育提出具体观点的,他坚持儿童天性第一位,以“真”为标准,尊重儿童特殊阶段的思维发展规律等,但他在这方面的主张一直未得到足够研究和推广,也没能成为主流。

对多数家长而言,太多名词术语不利于阅读了解,因此在这里我只整理介绍美术教育领域的两大“流派阵营”,其他的在大方向上基本非此即彼,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在美术教育领域我们会遇到截然不同的理念、方法、甚至目标,只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在各种流行思潮的诱惑下保持淡定,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70 理由 收起
jing1025 + 20 好帖,感谢你!
high5 + 50 我很喜欢!
4865 查看 31 收藏帖子 (7)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tangodigo

    楼主 2011-6-10 09:51:4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tangodigo 于 2011-6-10 09:53 编辑

    流派阵营之一:

    美术教育 “工具论” 流派


    工具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重视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且教学方法上,重中之重是要循着儿童各阶段成长特征,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


    1)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工具论的教育思想基础起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认为无论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的正当途径。因而学校应该是一种有控制的模拟社会实境,课堂应该是儿童活动的乐园,教师的职责重点不是传授学科知识,而是引导和指导儿童,通过参加诸如手工制作、现场参观、表演节目、盖房子、做实验等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由观察、接触、操作、实习而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进而获得有用经验,即“从做中学”。

    杜威重视感性经验,关注儿童兴趣,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因此各种教育措施应是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旨在为他们服务。对于儿童的成长,一切科目知识都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们只是工具,它们服务于成长的功能和目的,不是传授知识本身,而是儿童的自我实现。因此学校各种科目的真正中心不是数学、科学、文学等等……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2) 艺术教育的目标应是促使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的自然成长。


    具体到美术教育,赫伯特·里德在美术教育的价值、及其与心理学哲学层面的关联做了深入且影响广泛的研究。赫伯特·里德是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他认为人类的不幸,本质上主要溯源于人的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的自然生长受到阻挠,而艺术是人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发展个性以及自我定位的最有效手段,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促使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的自然成长。

    里德提出艺术应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校应该是创造性活动的场所,教师应该是引导学生进入环境的中介,他最基本的职责是了解包容学生,而“教学”只是为了更好达成活动目的,在必要时,作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服务性存在。在幼儿园阶段,这些活动可称为游戏活动,小学阶段可称为设计项目,到中学阶段则为建设性课业。同时,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并有不同表现类型,美术教学应该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这个部分估计很多人会有兴趣,我会之后另开帖细说)


    3)工具论的艺术教育方法


    具体到美术发展心理及教材教法方面,维克多·罗恩菲德是这一领域的绝对领军人物,他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他认为,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局限于培养几个艺术家、产生几幅伟大的艺术作品,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

    罗恩菲德认为儿童的美术发展是分阶段自然展开的,虽然各个孩子的发展特征和速度不同,但整体的形式步骤却是相似的,需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为使这种潜能得以实现,教师或家长的职责应该为孩子排除干扰,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儿童自我表现,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他们的美术能力,这就是发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比如避免让儿童使用着色画本,也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不要试图教儿童怎样绘画,而应该只是提供材料和刺激等。

    罗恩菲德把儿童的创作看作是他们感情、智慧、生理、知觉、社会性、美感及创造性的反映,因此,创作过程远比创作结果重要,因为儿童正是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这些领域的整体发展,进而成长起来的。

    同时,在儿童美术教材教法上,罗恩菲德特别提出了人的知觉特性有视觉模式和非视觉模式之分。视觉型是一种客观类型,视觉型的人是世界的旁观者,他们在画面中描绘自然存在,其绘画倾向于具象写实;非视觉型是一种主观类型,非视觉型的人是世界的参与者,他们专注于主观经验的阐释,其绘画倾向于高度主观的表现。大部分人(约70%)是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去面对世界(约47%的人倾向于视觉型,23%的人倾向于非视觉型),不要指望视觉型儿童画出强烈情绪化的画,或非视觉型的儿童画出高度写实的作品。因此美术教师的教学指导应该同时包括非视觉感应和视觉经验,这样才能做到真正面对全体学生。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舒米 + 20 我顶!!!!
  • tangodigo

    楼主 2011-6-10 09:55:2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tangodigo 于 2011-6-10 09:57 编辑

    流派阵营之二:

    美术教育“本质论”流派




    本质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主张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认为美术教学应具有学科性、顺序性,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并且以学科标准化方法来评估儿童的学习成果。


    1)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本质论的教育思想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结构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各知识领域是独立存在的,可以认识的,事物所具有的规律性才是人们追求知识的根本原因。教材应由记录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构成,且知识结构不是在材料内部发现的,而是“外加”进去的,是人所塑造的,知识可以由各学科的专家和学者来构成一个连贯模式,并以此构筑儿童应得的知识。

    布鲁纳教育思想的兴起,有其时代背景,彼时正是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显示出苏联的科学发展水平,这促使美国在6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教改,其理论依据即来自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并借此使之产生了更广泛影响。布鲁纳主张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以儿童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发展为教育目的,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教育内容,以动机、结构、程序、强化为教学四原则,以发现法为教学方法。


    2)美术能力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本质论在美术教育方面,强调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美术教育不是服务于其他目的工具,而应该是将美术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本质论的领军人物之一艾斯纳更提出,美术能力不是儿童成长成熟的自然发展结果,而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因此,美术教学的领域应包括三方面: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要使这三方面教学卓有成效,则需要有系统化的连续性课程设计,而且,对教学要尽量评估,因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评估,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3)本质论的美术教育方法

    格内尔曾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  Discipline —— Based  Art  Education)”,这个术语引发了后来在美术教育界很流行的DBAE理念。

    DBAE具有严谨的课程中心导向,学习领域涵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四个方面:其中“美术创作”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制作,学习技巧和组织等;“美术批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发展他们对形象的分析、演绎及判断能力;“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作者、时间、空间背景的认识,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美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经验、美术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等探讨,加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建立理论学习的基础。以上四项内容需要统合在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中同时教授,教学内容由简至繁螺旋式递进,因此,DBAE需要有严格的书面课程设计,实施系统化教学。人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他们了解文化与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艺术品,具有更丰富的艺术知识和能力。


  • enrei

    2011-6-10 10:10:55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mamimerry

    2011-6-10 10:18:19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aaa102

    2011-6-10 10:32:00 使用道具

    能欣赏自娱自乐,能在学习之余,才艺用来放松就好
  • tangodigo

    楼主 2011-6-10 10:57:0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tangodigo 于 2011-6-10 10:58 编辑

    简单总结一下




    教育理念:

    工具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的正当途径,从做中学


    本质论——事物所具有的规律性才是人们追求知识的根本原因,由各学科专家学者构建连贯知识结构,传授给儿童。


    教育中心:

    工具论——以儿童为中心


    本质论——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


    教育功能:

    工具论——艺术教育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一个目标


    本质论——将美术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教育目标:

    工具论——促使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成长,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


    本质论—— 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了解文化与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艺术品,具有更丰富的艺术知识和能力。


    美术能力:

    工具论——儿童的美术能力是分阶段自然发展的,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


    本质论——美术能力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教育方法:

    工具论——循着儿童各阶段成长特征,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鼓励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发展美术能力


    本质论——严格的书面课程设计,实施系统化教学,学习领域涵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四个方面,教学内容由简至繁螺旋式递进


    教育评估:

    工具论——创作过程比结果重要


    本质论——以学科标准化方法来评估儿童的学习成果


  • lyggym

    2011-6-10 11:19:00 使用道具

    很好的内容,喜欢!
  • 成长中

    2011-6-10 21:44:10 使用道具

    美术教育的理论文章,个人感觉:工具流与本质流应该说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孩子小,工具流,孩子大了,系统学习,还是本质流较好。
  • diana_d

    2011-6-10 22:52:09 使用道具

    咋从字面看,自以为认同“本质论”,冒然以为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其发展规律为准则。读了内容,自然是赞同“工具论”了
  • lihuiweiwei

    2011-6-29 10:04:47 使用道具

    看来我们一直学的是工具流派的,是不是儿童时期学习工具流派,到一定年龄,开始更专业的学习素描油画之类是就自然变成本质派的了?
  • xmy

    2011-6-29 14:13:4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xmy 于 2011-6-29 14:14 编辑

    对孩子的教育上,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意!
  • tangodigo

    楼主 2011-6-29 23:40:04 使用道具

    lihuiweiwei 发表于 2011-6-29 10:04
    看来我们一直学的是工具流派的,是不是儿童时期学习工具流派,到一定年龄,开始更专业的学习素描油画之类是 ...

    既然都成流派了,自然是各说各有理的,它们也没给自己的适用范围做年龄区隔……
    我觉得也不用对号入座,上面说的只是两个理想状况下的大方向,而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的也不会那么极端纯粹。发这个就是想大家能更详细的了解每一种教育主张背后的“为什么”,而不是只被结论“忽悠”,这样在碰到自己不了解、有疑问的教育方法时,能大体对来龙去脉有个感性认识,做出适合自己或自己想要的选择,呵呵:)
  • narnialion

    2011-7-8 19:56:30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舒米

    2011-7-8 20:57:40 使用道具

    永远工具论的支持者!!!!!
  • 疯狂的小豆子

    2011-7-8 21:15:21 使用道具

    了解一下,原来还有这么多门道!
  • kathyxiao

    2011-8-7 21:36:00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春光无限

    2011-8-7 22:02:53 使用道具

    太专业了,学习中
  • 空心

    2011-8-7 23:10:51 使用道具

    解释的好清晰,了解了,个人以为两种流派论在真正用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不同年龄不同目的是在不断互换的吧?
  • aobao2008

    2011-8-8 14:43:40 使用道具

    太复杂,看不懂!
  • flowerml

    2011-8-10 14:21:29 使用道具

    坚持走自己的路!
  • heidragon

    2011-8-21 08:58:24 使用道具

    呵呵,讲的真好
  • heidragon

    2011-8-21 09:03:12 使用道具

    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就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指导老师啊
  • 小璐菜菜子

    2011-9-21 16:20:48 使用道具

    主要是咱们的国情啊,教育体制太落后了
    所以家长往往很矛盾
    我还是比较偏向快乐教育法的
  • 黑羽天使1982

    2011-11-1 15:28:26 使用道具

    艺术是人类表达内心感受的工具。我是很赞同工具派的。还找了罗恩菲的书来看。但到现在也没还没给孩子弄出教育方案。关键还是在自己的水平不够。
  • tinabinchen

    2011-11-2 13:08:25 使用道具

    支持流派1{:soso_e100:}
  • candlepeace

    2012-3-29 13:24:00 使用道具

    谢谢版主的详尽介绍,十分专业!对我们外行来说很有收获,赞一个!

    通过这个介绍,我更好地理解了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仔细读来,我感到这两个流派尽管主张截然相反,但实际上它们在应用层面上却可以不相矛盾。因为针对儿童的艺术教育和针对专门艺术人才的艺术教育,实际上还是有分别的。我觉得文中提到的“工具论流派”更适合针对儿童和一般人群(非专业化群体)的艺术教育,它强调的是艺术对人的心理、人格和创造力发展上具有的独特教育功能和价值;而“本质论流派”则适合针对艺术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突出强调艺术技能在不断提高、完善上的规律和方法。显然,两个流派主张是各有各的价值的。
  • lalala

    2012-3-29 13:28:37 使用道具

    您说的这些我都没听过,真是孤陋寡闻啊!
  • winesc

    2013-3-18 10:20:12 使用道具

    跟着楼主学了很多美术方面的知识,很专业,受益匪浅。
  • lindatian

    2013-3-18 10:32:52 使用道具

    我想说:幸亏我不懂这些流派,只按照自己喜欢的画风让孩子欣赏和模仿,不当画家能发现自己喜欢的美就够了{:soso_e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