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先生最近的文章引起了大家都兴趣,争议似乎也很大。不如现在家有小学高年级或初中的大童的家长都来说说,如果 “我”是那个家长,该怎么办? 我先抛砖引玉。
文中孩子让家长头疼有两点,
1 是没有主动性,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
2 是中英文水平都一般,中文滞后于同龄孩子。
另外可以推测出,孩子头脑中占主导的语言可能是英语,他更愿意用英语作文字表达这一点暗示,可能面对自己的一些情绪,被激发出来的首先是英文。
第1点没什么奇怪的,长期处于“高控制”家长下的孩子,当然已经习惯于接受家长对自己时间的安排。但是,这可能只是表象,。他不是没有想法和希望,或许只是更习惯于事事先得到家长许可。这个不是什么难解决的问题,家长可以抽时间孩子专门讲讲时间-目标管理,告诉孩子,已经到了可以给孩子慢慢放手的时段,让孩子自己设想怎么安排时间比较合理,怎么样有效的管理自己的自由时间,保证学习、休息、交往和探索。请他开始做个计划,和他一起分析计划的合理性,以及可以做其他安排,有没有被忽略的项目?有没有可以合理化的地方?
只要能够克制住动不动去干涉孩子的旧习惯,能够允许孩子犯错,以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从错误中总结学习,对孩子来讲,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当然,对于太习惯被控制、被安排的孩子,这个时候,可能要让孩子发呆,在他人眼里“浪费”一些时间,孩子才能意识到要自己做主,甚至从这个时候才可能真正意识各种活动之中存在选择的可能-----这种常识,可能他真是头一次意识到。
第2点的解决,可能要转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最重要的问题是先确认,英语是不是他头脑中的强势语言?如果英文已经是他的强势语言,那么中文的提高就要放在全新的角度下,当作外文来看,方式方法就不能以多做作文或其他文字练习为主。这个时候,和外语学习一样,要从口头表达的锻炼开始,既然孩子读过很多书,那就可以从书里的情节、书中怎么用语言来构造情景、渲染气氛,困难的性质以及主人公选择的意义。这是头脑和表达同时的训练,一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的能力是非常相关的,背后都是思维,只不过一个用口语做载体,一个用文字。口头上来了,书面的也容易上来。
之后孩子是延续英文作为强势,还是让中文强势起来?这个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了,家长能做的,是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材料,帮助孩子无论哪种语言,都可能得到提升思维、丰富情感的养分。
就文中情况,这个孩子面对的都不算什么难题。但也有可能存在更深的问题,那就是在成长中,缺乏去全方位的感受情绪、慢慢调整把情绪,把情绪沉淀成性格,再结合生活经验及各种教导、哲理调节自己的性格,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而在人格发展上滞后于同龄人。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会比较长一点,要有意识的带孩子去感受,允许孩子去自己寻找各种意义-----哪怕得出的结论和家长的观念格格不入,既然已经错过了这幼年、儿童进行培养的机会,那唯一能做的,就是别再让孩子拖到青年、成年再去面对这个问题。当然,孩子可能也没这个问题,只是他还没能适应小学到中学的环境转换,文中材料很少,无法判断。
说几句题外话。记得在TED看到Khan sal 讲和洛杉矶学区合作,利用网络教程后得到的一些统计数据,数据表明,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进度后,很多被认为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很快就赶上了其他孩子的进度,而一些被认为学业优秀的学生,在一些知识模块前,却会花费比其他孩子更多的时间。这暗示着每个人对于知识,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尊重这种节奏,少些“天才”“普通“”低下“的标签,会对对孩子的发展更好些。
大人理念得来个转变,再有,不要轻易就给孩子贴上标签,这么大的孩子,还定不了性,我高考语文还不及格呢.语文,作文也只是其中一方面.作文差也不等于母语思维差.关键是要有思辩的能力.还是要调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多发现孩子的优势.不要过多抱怨.谢谢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