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冯婉迪《他在外面游荡,我在心里忧伤》
因为没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学起,他们就开始落后,于是家长批评,老师批评。他们习惯了被人指责,自信心几乎丧失殆尽,更别谈对未来的希望。因为不被认可,甚至被我们说得一文不值,所以每每班里出点什么不好的事,我们立刻想到他们。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先是毫无根据地一顿臭骂,然后才开始象征性地询问。那些孩子开始为自己辩解,但我们呢,凭着直觉和之前对他们的认识,早已在心里认定了只要是坏事就一定是他们所为。所以,他们越是澄清自己,我们就越愤怒,终于,他们在我们的一声大喊“少给自己找借口!”之后,闭起了嘴巴。那闭住的仅仅是嘴巴么?不,那闭住的是心灵的大门!试想,我们被人冤枉了会怎么样?第一反应一定是抱怨,这再正常不过了。孩子们也一样,他们也可能去找几个同伴抱怨一下。这本是太正常的事情,却不幸又被我们突然间听到,于是,又被戴上了“不服管教”的帽子。
这些看起来特别让我们烦的孩子,他们的心里有多苦,我们这些做老师和家长的想过吗?他们再小,也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而且思想或许比我们更加简单的人,有情感而且情感比我们更脆弱的人。我们承受得起的东西他们却可能承受不起,更何况那些连我们都承受不起的东西呢?
没有人会喜欢经常打架的孩子,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打架,是故意给你找事儿?故意让你不安生?不,绝对不是这样的。我不否认有一部分孩子打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本事,但这并不占多数。大多数孩子打架都是为了发泄,发泄积压在他们心底太长时间的不满甚至怨恨。我们大人在不满的时候也会发泄,也许我们的心智比他们成熟一些,能够自己发泄疏通,也知道怎样去发泄才不会伤到自己。但孩子,他的年龄决定了他很可能没有这样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打架就变得可以理解--它不过是孩子们发泄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孩子打了几次架,就说他的品质有问题。我们可以告诉他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可以让他知道发泄自己的不满也不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我们也可以让他们对因冲动所造成的恶果进行承担和弥补,但我们绝对不可因为一次打架,便完全否定了这个孩子。更不能因有了这一次,便开始把这个孩子跟以后的每一次打架事件都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联系对孩子绝对是毁灭性灾难。
我班有个孩子,时常打架,但他在每次打架后都会主动找我,都会哭。看到他哭我会很心痛,我不认为这是有些同事所说的“鳄鱼眼泪”,我感受到的是他的无助。每次我都会用双手扶住他的两个胳膊,都能感觉到他的身体在颤抖。打架的时候看着他一股子的杀气,一脸的恶狠狠,但打完了,面对那个很惨的场面,他也会很害怕。一开始我可能会训他,但后来却都是安抚。我们总认为面对一个打架后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严厉批评、叫家长、通报学校等,以便给他个颜色看看。其实,这些孩子在打完架后最需要的真是这个么?通过和他们的交往,我越来越发现,粗暴的批评处分只会让他们更加抵触老师的教育,他们的心里会又多了一点仇恨,一点不满,而当这种不满一点点积累到他所不能承受的程度时,难免又要去找地方发泄,于是,又一次打架事件就这样发生了。所以我认为,每当他们打完架后,他最需要的应该是安抚,比如,我会问他有没有受伤,这次打架会不会再引起新的战争等。这种安抚会让他们有强烈的愧疚感,也会让他们心态趋于平和,如此就不会形成太多的怨气,也就没有必要再去找新的地方去发泄了。
还说上面的那个孩子,记得有一次,也是打完架来找我,说被他打了的那个人又找了一帮人打算下午放学堵他。他来向我求援,我问他有没有规避的办法。他说那个人和初三的一个他的朋友关系不错,要是现在能和那个朋友说一说,或许就能避免。我立即带着他去找了那个初三的孩子,结果,还真的避免了那场可能发生的战争。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在纵容这个孩子,但我觉得,既然最后问题解决了,那就说明这个孩子的判断是正确的,他是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的事情,我为什么不支持呢?这个孩子因为打架的事情和我接触了很多次,慢慢地,他不再是只在打完架之后来找我了,而是每次当他有了打架的欲望前,都会写给我一个东西,比如,下面这个--
老师,有个事特想和你商量一下,我自己拿不定主意。您知不知道9班有一个郭某某,他经常管我要钱,还经常找事儿,我们这群“兄弟”都想打他,但我不知道该不该打。打他吧,怕出事儿;不打,他又不服气。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师这事儿你就帮我拿个主意吧,我听你的。
看了这个小纸条,我很开心,我感到这个孩子越来越有理智了。你能说像这样连打架都要先请示老师的孩子是个品质恶劣的坏孩子么?他的信任让我很感动,当然我是不会同意他去打这一架的,于是,我也写了个小纸条给他,肯定了他和我商量一起解决这件事的做法,帮他分析了这一架是打好还是不打好,最后给了他我的建议:还是不要动手为好。这个孩子也真的听了我的建议。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都会找机会对这个孩子稳定的表现给予最大程度的鼓励,当然,他对我的信任,我也经常一并提起。这孩子也经常和我说,每次自己很冲动的时候,都会想到他曾经写给我的这个纸条,会为了不辜负我的信任而努力克制自己。我想,这或许也是解决孩子打架问题的一条路吧。尽管这条路可能会走得很曲折,孩子的表现也会有很多反复。
当然,除了需要发泄内心的苦闷,还有一种心理可能会导致他们接二连三地打架,那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这种心理其实每个人都有的,很正常的一种社会人的属性,只不过这些孩子的表现方式出现了错位。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一般是不会打架的。因为不错的成绩经常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在这种称赞声中,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于是,他们就不再需要别的方式去争取了。那些天生不爱说话,个性不是很强的孩子,一般也不会打架,因为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也许不能帮助他们赢得称赞,但他们是遵守纪律的典范。这一点,也会得到他人的肯定。而那些本身好动,个性极强,从小没有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学习一塌糊涂的孩子,他靠什么去得到别人的肯定呢?他们也许想了很久,尝试了很久,最终,他们也许发现打架是个最好的办法--打架可以使他们的知名度很快提高,一些本身懦弱但渴望勇敢的孩子会觉得他们很值得钦佩,甚至有些孩子开始跟在他们身后“大哥大哥”地叫,并互相传说着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这些学生的钦佩又会让他们尝到打架的甜头,他们的心理就被满足了!有了这一次,等到再有心理不平衡渴望被人肯定时,打架,就又开始了。
我感觉这些经常打架的孩子酷似蜗牛,当他们感觉到周围很安全时,就会把头呀,触角呀一并伸出来,很平和地看着这个世界的一切;但当他们遭到攻击,觉察到了危险,就又会马上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进自己坚硬的外壳里,不再和周围进行任何沟通了。当然,有时候他们也很像刺猬,满身的硬刺让人没法靠近甚至厌恶,但其实更多的时候,他们的刺并不是用来伤害别人,而是用于自卫--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的桀骜不驯,其实仅仅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内心的痛苦,维护自己依稀可存的一点点可怜的自尊罢了。我们为什么还非要去戳伤他们不可呢?只是因为他们脸上的表情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不服气,他一直梗着的脖子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不满么?拔掉他身上所有的刺!把他弄得体无完肤!让他向我们屈服,向我们低头!这些,未免太残忍了吧?我们都在时时刻刻地维护着我们自己的权威,不能被侵犯半点,但也不能以侵害他们为手段呀,都是一样的人。
我不能够打着为他着想,对他负责的旗号来伤害他们的心灵,绝对不能。
当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他们打架的原因时,就会知道什么样的途径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泄,适时给予他们一些肯定和赞赏,满足他们的心理。当然,一个习惯了打架的孩子,不可能因为你一两次这样的做法就彻头彻尾改变,但我们是有耐心的,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去帮助他们。不过,在帮助之前,一定要取得他们足够的信任。我不相信打架的孩子是不可救药的,也不相信,这些孩子的顽症是永远改不了的,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我之所以在看到那个孩子在校门口游走的身影时流泪,是因为我感受到了他此时的恐慌而我又不能怎样去安抚他。他总是习惯在受到伤害时故意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而这种样子肯定会被误解为不可救药。我担心对他的处理太严重,会让他刚刚燃起的一点向上的欲望再一次失去。他其实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刚开学的时候,他还说想协助班长管好班里的自习。当时我说,如果他能把爱说脏话这个毛病改掉,我就会同意,结果他真的两个星期一句脏话都没有说。有一天我身体不大舒服,他就帮我把录音机一直送到了三楼办公室里。他会在妈妈生病的时候,为妈妈准备好药和早餐然后再去上学,他会为了不让别人挨批评就自己揽下所有的错误……这样的孩子,怎么能说就不可救药呢,怎么能说就没有希望呢?
载于《读写月报 新教育》2008年第7期
如果可能,多给他们一些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