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如何促使孩子主动去探索----谈孩子的内在动机(内驱力)的培养

热度 2 已有 220 次阅读 2015-1-15 08:47 系统分类:育儿心得 如何


内部动机,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说,其实就是自己主动去做什么事情的内在动力,例如,孩子自己喜欢读书而去读书,自己喜欢做模型而去玩积木,自己觉得玩沙子有意思,而去玩沙子,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们都遵从自己的内部动机去行动,但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的内部动机,就会受周围环境,尤其是养育者的养育态度和方式的影响,内部动机渐渐受到损害,而压抑或者消失。例如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做某些事情,这里的物质奖励,可能只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很小很小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也根本花不了多少钱,所以也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在孩子的心理上,不管这种补偿,奖励的价值大小,而是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导致内部动机的流失。本文就试图从内在动机入手,将此种损害它的原因,表现,弥补的方法等角度来将这个东西阐述清楚。

   第一为了让大家轻松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我想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内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外部补偿。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补偿,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在家庭教育中,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你自己和你的家人?而美分,像不像你引诱促使孩子做某些事情的物质奖励或者物质承诺?
  在成人的立场上,如将外部补偿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补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补偿。上学时,他会渐渐忘记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内在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有专家认为,外部补偿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为什么说是家族遗传呢?其实我认为是一种育儿处事态度的传承。如果想改变这种受外部补偿控制的驱动力体系,就必须从家长本身,和育儿态度和方法上彻底改变,从而建立起一种以内部动机为驱动力的内部评价体系。

 

   第二:内部动机和外部补偿的关系简述。

   上面例子里表现的内部动机(孩子单纯因为快乐而玩)和外部补偿(为了获得金钱外在补偿而玩)的关系一直都是动机研究领域中的经典性研究课题,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查了大量的动机理论资料,但为了让大家轻松理解,还是通过例子来解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子1:佳佳是一位3周岁的小女孩,她很喜欢读书,每天妈妈都会给她读书5~6本书。佳佳能记住书里的故事,她喜欢把故事重新复述给别人听。当妈妈听到了以后,经常抚摸着佳佳的头说,佳佳能把读过的书都记住呢,真棒,记忆力很好,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喔!佳佳听了总是更加愿意读书了。』

    佳佳读书是由于喜欢读书的内部动机的驱使,当她给妈妈复述了故事以后,妈妈通过无形的外部补偿(语言夸奖,手部抚摸)来提高了佳佳的成就感,更加促进了她喜欢读书的内部动机,并没有减弱佳佳爱读书的内部动机。

    『例子2:佳佳是一位3周岁的小女孩,她很喜欢读书,每天妈妈都会给她读5~6本书。佳佳能记住书里读过的故事,她喜欢把故事重新复述给别人听。奶奶听到了以后,总是很高兴的给佳佳一块糖,或者一个布娃娃,说佳佳如果能再给奶奶讲个故事,奶奶会给佳佳更多好玩的礼物。佳佳更加愿意读书了。可后来当别人不给佳佳礼物时,佳佳再也不愿意给别人讲故事了。再后来,连书也不怎么喜欢了。家人为了让佳佳读书,每次都要给她一些小奖励才行。』

    这个例子里,佳佳读书本来是出于喜欢读书的内部动机,但是由于奶奶给予了佳佳预料到的必然的外部补偿(每次讲完故事都会给佳佳一些物质奖励),使佳佳将读书讲故事和外部补偿联系起来,渐渐减灭了内部动机的强度,使她渐渐为了外部补偿而读书,一旦抽去外部补偿,佳佳就不再喜欢读书讲故事。

   『例子3:佳佳是一位3周岁的小女孩, 她很喜欢读书,妈妈每天会她读5~6本书,有一天远方的姥姥来家里探望佳佳,看到佳佳很喜欢读书,夸奖她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就送给佳佳一个芭比娃娃。姥姥在家里住了2个月以后,就又回老家了。佳佳还是像以前那样爱读书,每当看到芭比娃娃时,就会想起姥姥夸奖自己爱读书的样子。』

   这个例子里,佳佳因为爱读书(内部动机),得到了一个未预料到的,意料以外的,非必然的外部补偿(芭比娃娃),由于这只是偶然发生的,实际上并没有太影响和损害到她爱读书的内部动机。

   『例子4:佳佳是一位12岁的小女孩,妈妈想让佳佳去学习游泳,但佳佳很害怕水进入耳朵里,对游泳有一种畏惧感。妈妈对佳佳说,如果佳佳学会了游泳,妈妈会给佳佳买她最想要的芭比娃娃。佳佳考虑了半天,终于想要芭比娃娃的欲求战胜了恐惧感,终于鼓起勇气学会了游泳。当她终于抱着芭比娃娃时,同时她也体会到了在水里畅游的快乐和舒爽,和战胜恐惧感的成就感。』

   在这个例子里,佳佳妈妈通过非必然的外部补偿(学会游泳以后给她芭比娃娃,而不是每次去游泳都给物质奖励),让本来不希望学习游泳的佳佳(这时的佳佳出于无内部动机的状态)鼓起了学习游泳的勇气,在得到芭比娃娃(非必然外部补偿)以后,她也同时体会到了游泳的快乐(在根本无内部动机或者微弱的内部动机基础上,非必然的外部补偿,反而促进了喜爱游游泳的内部动机发展)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分析出来,无形的非物质化的外部补偿(夸奖,称赞等)并没有损害到孩子的内在动机,从某种程度上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更加促进了内部动机的发展。

  可以预测到的,每次都会给的必然的物质奖励,却会损害内部动机,持续下去的话,会导致内部动机彻底转换为外部动机以后,当孩子失去了刺激外部动机的外部补偿以后,就开始不再愿意去做原来那个行为(读书)。每次读完书以后,奶奶都会给佳佳一些奖励,导致如果奖励就不再读书的后果。这里有一个被戏称为奶奶原理的动机原理,即“如果……就……”模式的行为。如果孩子去帮奶奶做……,那么奶奶就会给孩子……,这种模式是典型的损害和削弱内部动机的方式。

  非必然的,未预料到的,意外的外部补偿,对内在动机会产生较少的削弱影响。在第3个例子里,姥姥给予佳佳一个芭比娃娃,只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并不是总是发生,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佳佳尽管因为爱读书收到了一个外部补偿,但并没有怎么削弱她爱读书的内部动机。

  但是,在毫无内部动机的情况下,非必然的外部补偿,反而可以引发兴趣水平,使孩子引发了内部动机的发展。这种情况下,由于本来并没有多大兴趣,也就是说内部动机本身就不怎么有,也就谈不上被削弱了。例子4里面佳佳本来并不喜欢游泳,但通过芭比娃娃的奖励(达到会游泳的水平以后才会得到),反而使她产生了对游泳的兴趣的内部动机。但一般来讲,使用这种方式时,要非常注意技巧。

 

  第三:通过上述简述和分析,我们弄明白了,内部动机和外部补偿之间的微妙和复杂的关系,当然,这两者之间的具体详细的关系,直到现在都是动机理论研究领域里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在这里是希望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内部动机的影响。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孩子的内部动机,使孩子保持主动探索发现的内部动机呢?其实根据上面的例子,大家心里也应该有结论出现了。那就是尽量多使用无形的外部补偿来(夸奖,赞美等)提高孩子的成就感,尽量避免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孩子的行为,尽量使物质不成为一种奖励。例如孩子喜欢小汽车,别让小汽车成为促使孩子学习的奖励,而是单纯让小汽车成为孩子的礼物。大家明白了奶奶原理以后,就一定要尽量避免那种行为方式,另外家长也要检查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能不能发现自己的内部动机(单纯为了事情本身而喜爱去做)。大部分在父母控制下长大的成人,在成年以后,都渐渐将视角转向外部补偿,从而渐渐丧失了内部动机和创造力。

   但必然的预料得到的物质奖励,比非必然的,意料以外的物质奖励更加损害孩子的内在动机,所以偶尔给孩子一点非必然化的物质奖励,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要尽量避免上了上述方式即可。

   在孩子毫无内部动机的情况下,使用外部奖励可以促进孩子内部动机的发展,但这是是需要技巧的,尽量在孩子达到某一种水平以后再给物质奖励,或者在孩子意料之外给一份意外惊喜的物质奖励。

   这篇文章在我准备长久之后,终于结束了,虽然道理并不难,但最重要的是随时省察自己的行为,是否无意中在损害孩子的内部动机。这样一个纯净如天使的孩子,我们到底要怎么样做,才是真正为了他好。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blog-125381-314983.html


路过

鲜花

握手

雷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2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三丁宁子

    2015-1-21 14:09

    很好的文章,以前都没注意到
       回复
  • hidden 麻麻宝

    2016-3-17 16: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