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摘录

热度 2 已有 62 次阅读 2017-11-13 14:18 个人分类:国学 系统分类:其他


《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摘录

烛光 明天出版社 20122月第一版

序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朝大儒张横渠先生的四句话既是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理想,也是我们的毕生追求。

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历史上的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可是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以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逐渐忘失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化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提倡中国文化的继承,使传统文化和现在的算术,西方文化提到同样重要的日程上来。因为在这一块儿,我们做的太少了,以至于将要忘却了。

还需注意的是,儿童读经不是注入式的刻板教育,而是启发式的活泼愉快的学习,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益于儿童智慧开发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有人怀疑,背诵之后回不回忘记呢?我的答复是:会!可是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的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丰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

一部分旧文人分不清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起来的精华,什么是后人穿凿附会、肆意曲解后加进去的糟粕,结果就把精华与糟粕一起抛弃,就想倒洗澡水把小孩也一起倒掉了。一部分人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教育。传统教育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开启国民知识和普及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前代可比。但知识并非就是学问,人格的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我们现在的教育,大体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并没有真正顾及到国家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现在的教科书大部分只学语言,没有文化。小孩子上学读的是“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真热闹”,没有任何的文化内涵,这种教育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造成的流弊与祸害是很大的。

南老师多次意味深长地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现在,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已出现很多社会病,这些社会问题,依靠西方文化本身已很难克服。很多有志之士反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我们一部分中国人却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月亮也是西方的圆,这不是开放,而是浅薄。

为谁读书

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学生为了社会读书,如果考不取,做父母的都好像感到失面子,对朋友也无法交代。读书往往为了父母的面子、社会的压力,不是为自己的意志而研究的。“今之学者为人”,为别人读书,至少是为社会读书。社会上需要,自己觉得前途有此必要而已。大家只顾到现实,对后一代的教育,只希望他们将来在社会上有前途,能赚更多的钱,都向商业、工程、医药这个方向去挤。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时代到了没落的时候,人类文明碰壁了,就要走回头路。所以今日讲承先启后,的确需要准备。可是全世界的文化,目前还没办法回头,叫不醒、打不醒的,非要等到人类吃了大亏才行。没有人文思想,人类成了机械,将来会痛苦的。历史社会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承前启后,从传统的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方为进取之道。学者又应该是为人;不只为自己求学,同时也要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儿童为何要背诵经典

古代读书又叫“读经”。传授你背经书,书就叫做“经典”。古人对书重视的很,一辈子的经验,或者只写了一卷书,或几百字、千多字记下来。所以传给学生叫传经,传了要背、要抄写,后来一直都是靠背诵抄写的。背诵使你意志专一,训练脑,同时加强思想。一边尽管背诵,不要去思考,理性思考的作用自然会起来,所以经典背熟等于和尚念经。现在人背诵,只是为了应付临时的考试,只要功课考完了,自己下意识的就想把它丢掉了,实际上背来的东西也是没有意义的。自问一句:“难道我们背下来只是为了忘记吗?!”现在的很多东西不值得背,因为语言没有经过精密的组织,没有那个韵味。

读背经典从何处入手

真正要读书的孩子,老师和父母就会选择先读《大学》、《中庸》和《孟子》,《论语》还是其次的。为什么呢?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很快,几个星期就会了,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再背《大学》就很困难。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背《三字经》、《千字文》快,但是背《大学》就困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中的文章,代表了中国上古齐鲁的文化,北方的文化。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属儒家的文化,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气势,而每个字都不浪费,且态度很文雅,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这就是齐鲁文化的特点。

这些文章一背下来以后,开始老师们也不大讲解,所以我当时有一点懂了,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不要多问,去背,将来长大了会知道。”我对这个答复,非常反感,心里想,大概老师自己也不懂。后来我长大了,晓得老师这传统办法的教育是对的。如果他当时讲了以后,你不过认识几个字,只懂了一点意思。因每一句话的内涵太多了,等你长大,人生的经验多了,背出来以后,就能启发很多思想,很多道理。

古代的这些文章你背好、学好,将来白话文也一定写得好,因为那些古文其实都是白话。

读经与经济效益有没有脱节

如果用背诵的方法,把文字基础、文化基础打稳了以后,读这些教科书,并不要花几年时间,只要几个月,中学教科书就都会、都懂了。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节省好多办学的经费。现在的教育制度,都在浪费青年的头脑、精力。乱读的书都没有用。

现在学校里,六岁起,读到二十多岁大学毕业,拿到博士,有时你问他,这十几年当中学的东西,就答复不出来呀,这是常有的事,很明显的事。因为他不肯背诵,是应付临时的考试,那样叫做强记、硬记。现在的教育,是用脑筋强记,把脑筋都记坏了,这不是背诵。

在中国文化里有两句话非常重要,学武的“拳不离手”,唱歌的“曲不离口”。

上下两千年来教育的内容,都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虽然另有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一类的书,也只能算是辅助性的读物。

必须承认新时代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开启国民知识和普及教育的效果,的确迥非前代可比。但是知识并非就是学问,人格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栽接,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的。尤其对于儿童教育来说,问题更为严重。因为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为了配合当前时代的需要,大体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国家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旧式的教育,虽然也没有明文确定是为这一目的而教育,但几千年来的一贯精神,实在是与此目的相契合的。

为了“语”“文”合一而采用的课本,对于知识的传授和传播,收到眼前的功效确实不少。但是距离中国文化的本位,就越来越远了。

以考试为学问的流弊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拼命教儿童们背诵现行课本上的许多大可不必要的知识,来准备月考和期考。因此弄得有心“望子成龙”的家庭、比较上进的子弟,“三更灯火五更鸡”背书做功课,比起科举时代的考功名、背“八股”,更加严重。当时为了考功名,背“经”“书”,背了以后,一辈子受用不尽而学无止境。可是现在我们花费了无价可比的下一代童年时代的时间和精力来背课本弄得头脑呆板、眼睛近视,背熟了以后,除了应付一级一级的考试以外,便等于毫无用处。一考上了中学,小学读的书就等于白费。考上高中,初中的书是白读了。考上大学,中小学的书等于无用。大学毕业以后,踏进社会来做事,无论如何专门,也会感觉到所学与所用,完全毫不相干。因而正常情况下,或者在大学毕业以后,才需要正式开始重新读书求学。

寂寞的享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坏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任何一个人做了一辈子人,你的亲人,包括你的太太、女儿、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哪怕轰轰烈烈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儿童经典教育的做法

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是要随时代变化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要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种文字,也就是文言文,单独成为一个系统,表达了思想。中华文化的宝库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古书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所保留下来的几千年前的思想,对后人来说没有障碍,通过文言文,后人就能凭借这些经典与前人沟通,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思想养料。提倡白话文,这本来有益于普及文化,但如果以废弃文言文为代价,下一代知识分子不再能使用文言文,基本上就读不懂古书,其结果将是失去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无法再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养料,无法产生出新的创造活力。

潜移默化使心向上

其实,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义。

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慧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的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应该让儿童多念、多反复乃至背诵。只要能背诵,不管懂不懂,这些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所以儿童读经,选择古代圣贤的智慧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读经的人多少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读经儿童“有口无心”,没有考试的压力,也不比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

在儿童的心智结构中,背诵被成人认为“艰涩难懂”的文章,与背诵浅显易懂的儿歌,是同一种意义的活动,难与易只是成人自己的成见;幼儿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完全可以不按照传统习字的教育方法“主动”认字,越是在低阶段,听和看的能力対识字越有帮助。


路过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