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qinbaoba 于 2012-8-5 16:22 编辑
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青少年要么要学习、做功课,要么要去各种的兴趣班,总之,体育锻炼被排得很后面。所以“小胖子”越来越多
体育的兴趣需要从小培养。可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学校的体育教育枯燥乏味,与应试无异。诚然,体育课需要体质和体能的基础训练,但过于粗放的课程设置、枯燥无趣的教授方式以及过度防御的“高危项目禁令”,正在逐渐毁掉孩子们最单纯的运动兴趣。曾有学者研究过美国体育教育模式,发现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化,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而中国的体育课则索然无味得多,跑圈、立定跳远、打篮球……有的学校因为怕不安全,甚至把木马之类的都收了起来,
中国群众体育在以前不仅单调,还讲究整齐划一。所以,广播体操、工间操流行了很多年。1951年11月24日,体总筹委会、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行广播体操运动的联合通知》出台后,全国各地,无论农村、城市,还是学校、机关,立即掀起了工间、课间、田间做广播体操的热潮。但凡学校或者单位开个运动会,开幕式上多半都有团体操表演,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21世纪。前不久,几个城市又开始恢复全民广播体操,美其名曰,“全民健身”。可见,在许多主管者的眼里,一说到群众体育、全民健身就想到统一、规模。如此,算不算“另类的举国体制”呢?
场地问题,在中国也是老大难。尽管声称“比建国之初进步百倍”,但直到去年,中国人均体育设施占有面积,仅1.03平方米,而美国则为16平方米;中国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而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的日本,却多达200个以上。更让人忧虑的是,实际差距比理论差距更大,在美、日、英、法、加拿大等国,社区体育中心的大多数体育设施是免费开放的,如足球场、网球场、田径塑胶跑道等,部分设施(如室内泳池、室内冰场)因需要维护而收费开放,费用也很低廉,大众化体育设施品种丰富、数量充足,商业化的健身中心和高档球场仅是极少数,而在中国则恰相反“优质优价”的商业化高档健身场馆成为主流,免费或低价开放的运动设施只能见缝插针,聊胜于无,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可供群众运动的场地,如可以游泳的天然河、湖,也一天天变得稀少。
所以,许多人看世界杯,看奥运会,看得非常起劲,却怎么也不肯自己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