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注释】

(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éi 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

5·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

(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评析】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这是第一个层次,但接下来说,鲁国如无君子,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

【原文】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注释】

(1)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评析】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认为他还没有达到“君子之器”那样的程度,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

【原文】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评析】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原文】

5·6 子使漆雕开(1)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2)。

【注释】

(1)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2)说:音yuè,同“悦”。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评析】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学到知识,就要去做官,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他想继续学礼,晚点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兴。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从(2)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

(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2)从:跟随、随从。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评析】

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原文】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6),可使与宾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1)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点,大致相当于后来城镇。有一千户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当时大夫有车百乘,是采地中的较大者。

(4)宰:家臣、总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

(6)束带立于朝:指穿着礼服立于朝廷。

(7)宾客:指一般客人和来宾。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评析】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2),赐也闻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与(4)女弗如也。”

【注释】

(1)愈:胜过、超过。

(2)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一,数之数;十,数之终。”

(3)二:旧注云:“二者,一之对也。”

(4)与:赞同、同意。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评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汇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扬。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40 理由 收起
ymei + 20 萧寒老师将这些梳理得多么棒啊!学习
Jean + 20 谢谢巍版整理:)
4997 查看 26 收藏帖子 (8)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07:56 使用道具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注释】

    (1)申枨:枨,音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评析】

    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孔子不普遍地反对人们的欲望,但如果想成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弃各种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

    (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

    (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评析】

    在子贡看来,孔子所讲的礼乐诗书等具体知识是有形的,只靠耳闻就可以学到了,但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深奥神秘,不是通过耳闻就可以学到的,必须从事内心的体验,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原文】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评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

    5·16 子谓子产(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1)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评析】

    本章孔子讲的君子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其时,于晋国当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五世,于楚国当共王、康王、郏敖、灵王、平王五世,正是两国争强、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地处要冲,而周旋于这两大国之间,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国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确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对子产的评价甚高,认为治国安邦就应当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

    【原文】

    5·17 子曰:“晏平仲(1)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

    【注释】

    (1)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平”是他的谥号。

    (2)久而敬之:“之”在这里指代晏平仲。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评析】

    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原文】

    5·18 子曰:“臧文仲(1)居蔡(2),山节藻棁(3),何如其知也!”

    【注释】

    (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

    (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

    (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评析】

    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则并不在意。他不顾周礼的规定,竟然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申申MAMA + 20 谢谢巍版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08:49 使用道具

    【原文】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评析】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原文】

    5·20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释】

    (1)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

    (2)斯:就。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评析】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论语稽》)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原文】

    5·21 子曰:“宁武子(1),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

    (1)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2)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评析】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

    【原文】

    5·22 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注释】

    (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5)裁:裁剪,节制。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评析】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原文】

    5·23 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2),怨是用希(3)。”

    【注释】

    (1)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2)旧恶:过去的仇恨。

    (3)希:同稀。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主要称赞的是伯夷叔齐的“不念旧恶”。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既反对周武王,又反对殷纣王,但为了维护君臣之礼,他还是阻拦武王伐纣,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则从伯夷、叔齐不记别人旧怨的角度,对他们加以称赞,因此别人也就不记他们的旧怨了。孔子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原文】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人认为他为直率。

    (2)醯:音xī,即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评析】

    微生高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并不直说自己没有,对此,孔子认为他并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却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而且加以提倡,这在他看来,就不是什么“不直”了。对于这种“不直”,孔子只能用父慈子孝来加以解释了。

    【原文】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评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原文】

    5·26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原文】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评析】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原文】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评析】

    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这就从一个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13:30 使用道具

    论语雍也篇第六

    【本篇引语】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简(2)。”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子曰:“与之釜(4)。”请益。曰:“与之庾(5)。”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
          (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济、救济。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评析】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
          6·5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
          【注释】
          (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4)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14:20 使用道具

    【原文】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骍且角(2)。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
          【注释】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评析】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
          (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

          【注释】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
          (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
          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15:52 使用道具

    【原文】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2)。”
          【注释】
          (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尔(2)乎?”曰:“有澹台灭明(3)者,行不由径(4),非公事,未尝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释】
          (1)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费县境内。
          (2)焉尔乎:此三个字都是语助词。
          (3)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这是他自称其名。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评析】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1)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2)伐:夸耀。
          (3)奔:败走。
          (4)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评析】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对此,孔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宣扬他提出的“功不独居,过不推诿”的学说,认为这是人的美德之一。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16:32 使用道具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鱼,卫国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
          (2)而:这里是“与”的意思。
          (3)宋朝:宋国的公子朝,《左传》中曾记载他因美丽而惹起乱的事情。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原文】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原文】
          6·18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1)罔:诬罔不直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评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此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17:14 使用道具

    【原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原文】
          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原文】
          6·25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17:50 使用道具

    【原文】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1)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3)陷:陷入。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评析】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1)之以礼,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释】
          (1)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2)畔:同“叛”。
          (3)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见南子(1),子路不说(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2)说:音yuè,同“悦”。
          (3)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4)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评析】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20:29 使用道具

    开场白:
    谢谢各位百忙之中光临,歪歪生辉。很高兴也很荣幸在当爸的读经室里客串一把。读论语这事吧,每家有不同的方法,当爸主张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们一家总共要读300遍,我想当当以后一旦开始系统理解这本书,过程肯定要比其他家庭缩短很多,我想说,他们家很有学术氛围。但是我家巍巍同学呢,从小到大感兴趣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听故事。所以我们家读经的方式,也就是瞎讲。一切学习在聊天中进行,将瞎扯进行到底。我今天来呢,也就是跟大家分享下这种闲聊式的学习方式,希望孩子们听了后呢,觉得原来读经是这么有趣,并不是那么严肃枯燥,那么我就高兴了。


    然后我希望不是我一个人在滔滔不绝,我讲的过程中,你们可以随时打断我,在屏幕上打字,或者抢麦,要求我把你们没听懂的地方再讲一遍,或者提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因为平时在家里呢,都是我一句,巍巍一句。那今天呢,我把你们所有的孩子,都当成巍巍,我一句,你们十句,岂不是很好?



    在开讲之前呢,我们稍微来了解下这章的内容。《公冶长》第五,主要是是品评人物为主。我们通俗的说法,孔子弟子72贤,学生三千。不过据史记里孔子自己说呢,是 “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的,孔子的弟子有哪些人?请打字或者抢麦告诉我。

    很好,我再问个稍微高难度的,孔门十哲都有哪些弟子?
    然后排出了孔门十哲。德行科的有四个: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科的是:冉有、季路。言语科的:宰我、子贡。文学科的:子游、子夏。
    【原文】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萧寒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就是吗?”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算得上刚呢?申枨孔子的学生。这个人的资料很少,《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里写到他的话就一句,四个字:申党字周。所以他到底怎么有欲呢?我们也不清楚。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3.27刚”的特点,就是无欲,求己不求人。林则徐写过一个对联,上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联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讲一个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蒙求》里比较靠前的,杨震关西,杨震是东汉的一个学者,精通《尚书》,非常博学,被誉为“关西孔子”,前半生都在教学,到50多岁才出来做官。这个人非常地廉洁奉公,讲有次他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却不了解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厉声训斥他:“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非常惭愧,悄悄出门走了。因为这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而被后人称为四知先生。

    【原文】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萧寒:这条讲的是恕道。“恕”是什么?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5.24、《颜渊》12.2)。这是从自己这一方面讲。在《里仁第四》15句里孔子曾跟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其他学生问,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重恕道。他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那就是“恕”吧(《卫灵公》15.24)。子贡反对强加于人:别人欺负我,不行;我欺负人,也不行。恕道的核心是对等。


    曾子说,“犯而不校”(《泰伯》8.5),是不抵抗主义。印度的圣雄甘地主义是这一种。这里就不讲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了,来穿插一个甘地小时候的故事:15岁时,甘地偷了哥哥手镯上的一小块金子,良心受到谴责。由于不敢当面认错,他写了一封悔过信交给父亲。他原以为会受到重罚没想到病榻上的父亲读后泪流满面,竟原谅了他,甘地感动得哭了。这是甘地人生中第一堂“非暴力”课。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爱的力量远远胜过责骂和棒打。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这些爱的眼泪洗涤了我的心灵,抹拭了我的罪污。只有亲自经历这种爱的人,才能认识它的价值……”这个故事,也是讲给我们的家长们听的,是否在这个故事中有所启迪呢?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刚才说了不抵抗主义。毛泽东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则是来而不往非礼也。还有一种,是“人不犯我,我也犯人;人若犯我,我更犯人”。

    概括一下:这三类,一个是别人欺负我,我不抵抗;第二个是别人不欺负我就罢了,要是欺负我,我就打回去;第三个人家不欺负我,我也要欺负人家,人家要是欺负我,我将更厉害地欺负他。

    提问:各位小朋友,你们是哪一种呢?平时在学校或者在公园有没有受人欺负,又是怎么做的呢?
    原文】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萧寒: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孔子给学生上课,都讲的什么内容吗?
    孔子给学生上课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的书(礼、乐、射、御、书、数),礼,指的是德育,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乐是音律,还包括祭祀或外交等;射,骑马射箭及自身武技等;御,驾车,我认为应该引申为兵法;也有人说,射御连起来指的是体育和劳动;书,应该是习文,还包括学习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数:算术,主要指古代的一些易经八卦之类的算法,如奇门遁甲等。
    性与天道”,这里说“不可得而闻也”,并不是说孔子一点也不讲,只不过这两大问题太深奥,比较难讲,也讲得比较少罢了。《论语》讲“性”,除了这条,还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17.2),《三字经》开头,就是这两句话;讲“天道”,除了这条,一条没有。
    子贡这里说,老师讲的诗书礼乐的知识,我们经常听到,而且听了能懂。老师不太讲人性与天道,我们很少听到,这类的问题,也不是只听就能悟的。

    【原文】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萧寒】以下的文字来自于李零的《丧家狗》。有闻”是有所听说,子路听谁说?听到的是什么?原文没讲,无法深究。这段话和《先进》11.22有关。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即我听说了就可以干吗?孔子说,你的父兄都在,怎么可以听说了就干?劝他甭干。但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你听说了就干吧。公西华很困惑,问孔子,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两种答案。孔子说,冉有遇事容易退缩,子路遇事容易冒进,所以有不同答案。有父兄在,就不能干,肯定是出远门或有危险的事,是某种大事。子路是急性子,老师说了,马上就干,如果不能干,他会团团转。
    孔子说,君子的特点是“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讷于言”是放在“敏于行”前。这两条,最好都能做到,但孔子的学生,往往只占一条。他们当中,最受老师夸奖,全是有道德涵养,老实巴交,“讷于言”的主儿,颜回是代表。颜回慎言,在老师面前,少言寡语;老师说话,从不顶嘴,不但不顶嘴,还退而自省,躲在屋里琢磨,琢磨琢磨,就琢磨出什么名堂来了,令老师喜出望外;老师讲一句,他能琢磨出十句来,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这是思想型的君子。子路相反,“讷于言”,他做不到。他说话太急太冲,嘴上没把门儿的,老师讲话,经常插嘴,不但插嘴,还顶嘴,甚至叱责老师,或替老师拿主意。他的特点是“敏于行”。孔门中,行动型的君子人数居多,子路是代表。


    颜回和子路,让老师挑,小朋友们说说,老师会喜欢谁呢?


    以上14章是以评论学生为主。
    【原文】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萧寒】: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什么叫谥号?辞海里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的谥号呢?《逸周书 谥法》说,学勤好问曰文,孔子说孔圉能做到这一点,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提问:小朋友知道孔子的偶像是谁吗?

    嗯,就是那个周公,孔子对他崇拜得紧,做梦都会梦到。这个谥号制度,传说就是周公发明的。用“文、武、明、睿、 康、景、庄、宣、”这些好字眼来评价这些君主啊,大臣啊。当然,还有不好的,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字;还有种就是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mǐn同“悯”)、悼”等字。比如我们知道的,周武王、楚怀王、汉文帝。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大家要注意一点,谥号是死了才有的封号,相当于盖棺定论。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 巍巍

    楼主 2011-4-21 13:21:04 使用道具

    【原文】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萧寒】 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很高,说他有四大美德:恭、敬、惠、义。


    子产拆墙:公元前542年,子产陪郑伯(郑文公)到晋国送礼,晋平公有事没及时接见,于是子产派人把国宾馆的墙全拆了。平公派人照会,表示抗议,反而被子产一顿抢白,大意是说:咱们千里迢迢到晋国来进贡土特产,您却迟迟不接见,咱们不能及时表忠心,心里这个急呀!东西实在太多,要是不拆墙,就没地方放财礼了,这罪过不是更大吗?结果是晋国连连道歉,赶紧接见,好吃好喝招待了郑伯。


    子产蓄鱼:话说这个子产特别喜欢行善,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看起来味道鲜美,肯定会做成一道美味。子产收到礼物时,非常感激朋友对他的关怀。他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 
    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象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不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 
    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她把鱼倒回池中时,她对鱼儿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原文】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萧寒】 :晏平仲:齐国的贤大夫,名婴。《史记》卷六十二有他的传。是他的谥号。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成为有道德的人。

    那么这个晏子除了善与人交,他的口才也很好,想必你们都听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吧。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原文】5·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萧寒】:臧文仲,即臧孙辰,鲁卿,先孔子,历事庄、闵、僖、文四公,活得很长。居蔡,给大蔡之龟盖龟室。大蔡之龟,是与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并称,皆诸侯良宝。据说这种龟有三棘(脊)六異(翼)(龟背有三条脊,两侧有六个小翅),非常珍贵。山节藻梲 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这里是说,臧文仲的龟室,装饰很豪华,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




    【原文】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萧寒】:子张,孔门三期的学生,他和孔子谈话,当在孔子的晚年。
    令尹子文,斗谷於菟,字子文,楚成王的令尹,先孔子。他三次为令尹,三次被解职,这一说法也见于《国语 楚语下》。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陈完曾孙,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崔子即齐大夫崔杼(zhù)。崔杼弑齐庄公,陈文子流亡在外,到过两个国家,但对所到国家的大臣不满,觉得他们和崔子一样坏。
    令尹子文可上可下,忠于职守,可以称得上;陈文子谴责乱臣贼子,不合作,可以称得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错,人是好人,但孔子认为,他们还够不上。看来,都低于




    【原文】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萧寒】: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此人也先于孔子。季文子慎行,行动之前总要考虑三遍。孔子认为,两遍也就够了。想两遍是什么意思?可能是正面想一遍,反面想一遍,即从有利的方面想一遍,再从不利的方面想一遍。《孙子 九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句也可以联系孔子的另一句话:“过犹不及。”
  • jt008947

    2011-5-20 16:00:42 使用道具

    5月读经情况
    我们是按巍巍讲解的进度来进行的,读了为政第二的后10句和八佾第三全篇。平时保持每天3句每句3遍然后连起来读1-2遍(看时间),有时睡前还会看上一集动画版论语。课后的周末会重点进行解释,并穿插几个论语小故事。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巍巍 + 10
  • 申申MAMA

    2011-5-21 15:17:43 使用道具

    巍版,请教个问题,申申现在读书的时候经常问我字或词的意思,但我担心有些东西一下两下说不清,早晨的时间很紧(我们一般早晨有时间读一会),就不想给他讲解太多,只想让他多读。有句老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想让他自己多读,自己去理解,不知这样可行否?
  • 巍巍

    楼主 2011-5-22 22:51:45 使用道具

    申申MAMA 发表于 2011-5-21 15:17
    巍版,请教个问题,申申现在读书的时候经常问我字或词的意思,但我担心有些东西一下两下说不清,早晨的时间 ...

    这个呢,本来没错。不过只读不讲,一般是针对小的孩子。

    既然申申提问了,我们就要回答,帮他搞明白。

    倒不必纠结于进度,慢点无所谓的。
  • 申申MAMA

    2011-5-23 10:49:46 使用道具

    巍巍 发表于 2011-5-22 22:51
    这个呢,本来没错。不过只读不讲,一般是针对小的孩子。

    既然申申提问了,我们就要回答,帮他搞明白。 ...

    嗯,明白了,下次就给他讲讲,再买点相关的书给他自己看看,加深理解。
  • 呼伦贝尔

    2011-5-27 20:56:28 使用道具

    我们读的兴致时高时低,巍版的论语已对BELL渗透啦,一天她坐在马桶上,大声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妈妈后面是什麽呀?”{:soso_e120:}呵呵,我们就这样坚持读下去,有兴趣就发言抢麦,没兴趣不逼她,关键是一点点渗透,我个人很喜欢听,圆了我自己一个很小时想读国学读论语梦{:soso_e100:}谢谢巍版!!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 巍巍

    楼主 2011-5-27 21:10:48 使用道具

    呼伦贝尔 发表于 2011-5-27 20:56
    我们读的兴致时高时低,巍版的论语已对BELL渗透啦,一天她坐在马桶上,大声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挺好的,哈哈。
  • 富娃

    2011-5-28 20:40:58 使用道具

        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内容比较多,所以除了预习星期五讲的内容,每天读上四壶。
        感觉内容越来越难理解,阅读时两人全是磕磕碰碰。为加深记忆,每天趁LEO玩时把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的音频来回的放。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来还是读的太少,先跟着魏版过一遍,然后重新开始。
        妈妈也在此检讨一下,魏版批评的对,确实懒了,督促孩子可以,自己很难以身作则,长期坚持。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主要是孩子读了,哈。
  • badyas

    2011-5-28 20:55:59 使用道具

    让小孩在小学就学文言文不会有点太难了吗
  • 风筝

    2011-5-30 19:30:18 使用道具

    又到月末了,该交作业了。
    这个作业教的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因为这个月家里的事不断,一直也没听上巍版的讲经课。另浩浩期中试后和一些同学交流发现浩浩在学校的朋友比较少,有些孤僻。所以,每天写完作业我们就到外面玩,论语和故事时间就减少了很多,本来就不爱读,现在就是有些停滞不前了。这个月只读完了雍也第六,而且没有前面的掌握的好。
    昨天,和浩浩讨论了一下,觉得我们一直是随心所欲的没有计划,今天看了一下还剩260段,想着计划每天读三段,争取九月份读完。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很给力!
  • 霹雳火

    2011-5-31 15:50:51 使用道具

    又是最后一天才交作业,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只是希望自己不是最后交作业的人。
    最近一周因为奶奶住院,白天差不多都是我在医院陪床,于是作业也拖欠了下来,当然我并不能成为所谓的理由,以后还是争取早点交作业。
    本月读经基本上还是照之前的读法,每晚临睡前读2-3则,依旧是让皓先跟读一遍然后母子共读一遍最后皓再自读一遍,这样下来也有三遍了,第二天早上晨读头晚读过的几则后再读YY语音里老师留的作业。自从跟着巍版在YY读经后,我们一边继续自己的进度,一边在共读论语群的YY语音里跟着巍版复习前面的,效果还真是不错,这样下来孩子对论语熟悉了很多,原本生涩的经过这样的复习后读得也较流利了。
    读‘公冶长第五’时,当读到第11-20则时,皓说这几句好像以前读过,感觉很熟悉,原来是三月底巍版在YY上讲过这几则,虽然当时只是听了后来也没读过,孩子还是有印象,感觉那几则也读得比较轻松。
    最后报告一下目前进度:今晚完成述而第七(还剩最后四句),明天开始泰伯第八。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嗯,下次公冶长不讲了。
  • doudou1123

    2011-6-2 13:54:42 使用道具

    交作业:读到先进十一,孩子开始自觉读经了,这是一大进步,希望慢慢的能开始喜欢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真好啊
  • 草莓

    2011-6-7 11:40:2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草莓 于 2011-6-7 11:43 编辑

    迟交的5月份作业

    作业交迟怪妈妈,不怪草莓哈。她的学习按计划进展还是不错的。
    到上周六,读到了雍也第六的第3条,前面读过的,每周也再通读两遍。

    除了以上的进展外,再总结下草莓学论语以来的收获:
    1、爱上了读论语,不用催每天都会自己坚持读。
         不再嘀咕那些古人们为什么说话那么绕口。 从刚开始的抵触到现在的自己喜欢读,这是最大的收获。
         这一收获,最大的功劳是每周五的论语课,谢谢萧寒老师!

    2、对古文中的一些常用字的意思有点摸到门道,这是有点让我惊喜的收获。
         昨晚读论语时,正好爸爸也在,就让她讲讲读的啥意思。当时读的是新的两页,还没给讲过也没看过注释。她讲解的还有那么点意思。
    我一边给她纠正错误一边小小的窃喜。

    3、在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自己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了。
         比如读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她就会说难道父母说的全对吗,就没有错吗?错的也要照做吗?
         在讲解“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时,她就反驳道,纣王那么残暴,武王灭了他难道不应该吗?怎么孔子还认为不符合礼。难道守礼,这样的暴君都要尊重吗?当时她很是愤愤不平。
         她还说孔子的思想都不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怎么能称他为伟大的思想家呢?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巍巍 + 30 孔子的思想也受时代限制的。
  • Giant

    2019-12-9 08:50:59 使用道具

    真好!
  • NancyJiang

    2021-4-23 13:37:12 使用道具

    学习榜样
  • 布加迪73

    2022-4-21 09:18:45 使用道具

    厉害,我看着头晕
  • 荳荳

    2022-5-19 09:54:26 使用道具

    感谢您的无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