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想的外在, 一个人的思想水平,一方面决定了语言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语言水平的驱动力----无论是找精确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还是更合适的修辞手法, 或自己表达时的语序.
语言一方面要表达已经成型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大脑提高思想水平-----思索时的工具,当大脑觉得现有工具不够用,不好用,跟不上思维需要时,就有了提高语言水平的驱动力。
都看见过孩子学会一些词或谚语或流行语, 就热心的到处用(不乏滥用)的情况,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做? 我觉得孩子随着心智的成熟, 有了新的思想\\情绪\\新的追求, 不满足于原有词汇,试验新词汇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就是一个例子. 心智没有开启\\感觉没有细腻\\思想没有精密的情况下,需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比较少的, 这几个方面成长了, 对自身语言能力的要求就上去了.
从这里出发,我的感觉是孩子的思想成熟到哪一步,思维精密到哪一步,就会决定他的语言水平在哪个阶段. 这种思想上的成熟,当然是要时间,要思考的素材,要合适的问题去触动, 要有环境引导进行这方面的思考. 孩子当然是用自己最熟练的语言去思考, 一般情况也就是母语. 外语能不能成为这种高级思考的工具?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用自己最熟练的语言思考是天性, 也最容易实现思维上的进步,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大脑会挑选自己运用最纯熟的工具进行思维提升这种最高级的脑力活动.
中国孩子什么时候会用英语作这种思考? 惟有他英文水平高过中文的时候, 惟有他的环境中提高思维能力的情景和问题都是用英文提出来的时候.
但我观察自己孩子学英语的实例, 当孩子进入了某种情绪或场景中, 孩子会感觉英文在这里的表达力更强,更适合他当时的情绪,那他就会更多的用英文来表达, 比如读Horrid henry的时候,为体会喜剧场景的效果时,他头脑里的只有英文。而回到讨论Henry行为代表了什么,对Henry看法之类问题的时候,由于他的英文还无法支撑这样的思考,所以很自然就回到中文。
英语对中文有没有冲击?这要看英文给孩子提供了哪些情感、思维上的感受和挑战。一般孩子英文阅读材料的程度落后于中文2-3个年级,英文环境对孩子思维提升的促进作用会低一点。
我想萧老师坚持英文对中文有挤出效应,大概是说练习英文的时间挤占了孩子思索复杂问题,以提升思维能力锻炼的时间吧。
由于本人只是普通家长,所以无法判断有没有可能中英文并进,什么样的分配合理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