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6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全部看完太花时间了。这个既然已经变成愉快阅读了,那就放在那里。哪天大申感兴趣了,自己继续看就是了。
其实呢,申爸在买这套书的时候,就笃定,大申一接触到,马上就会愉快地笑纳,高高兴兴地当成愉快阅读的材料的。
为什么呢?
我们说,引发孩子兴趣的书,由三个方面来决定:语言、主题和过去的积累。
主题这个因素,是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从昆虫,到那些和科学有关的话题,再到这些民间故事的主题。它后边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在主题的演变背后,其实是孩子思维的发展:到了一定时候,孩子自己就会对相应的主题感兴趣。
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的书,你不用怀疑:他们在编辑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用儿童的语言”。他们出的书,你只要主题合适,年龄合适,拿给孩子,孩子都会很喜欢读。
可是,为什么申爸那么笃定,大申会对这套民间故事感兴趣呢?有两点。
就像迅雷爸指出的:这些书的封面拼在一起,看上去像壮锦。迅雷爸的意思不是说,这套书的封面,拼到一起,就是壮锦。他的意思是说,给人的感觉,和看壮锦给人的感觉很相似。壮锦是一种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它的艺术风格,天然淳朴,也有些浓重。这些书的封面,看上去的感觉,也是这样。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是何礼蔚先生。他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美术编审。1981年,他从一开始,就给这套书设计封面。一设计就设计了十年。十年,设计了24本书...后两本应该不是他设计的...到了92年的时候,这套书的发行量,从最初的四万册掉到了5000册。实在不不动了,只好不了了之。
妈妈们呢,仔细地一幅幅地琢磨一下申爸前天贴的每本书的封面。看看每幅封面里边,都画了些什么。完了呢,再体会一下,每一幅封面的风格。
你不由得不赞叹:这封面画得实在是太好啦!
好在哪里呢?
你看魔堡,一眼看上去,就是伊斯兰的风格;你看小青龙报恩,那就是朝鲜的风格....这个民间故事聚在一起,它是不同民族的东西。何礼蔚的那个封面,把不同“民族的”这一点,全给表现出来了。不容易啊,这个:24本呢。
可是,当你把所有这些书的封面摆在一起,就像迅雷爸敏锐地指出的那样:壮锦的感觉。又是我们东方民族的风格。
你把魔堡拿给伊朗人看,他们一看,就知道是在画自己民族的东西,有亲切感。可是,伊朗人肯定觉得:这个不正宗。有异域风格。
就是说,何礼蔚是用中国民族的风格,来融合世界各民族不同的风格。还有那么多民族。这个很不容易,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
单独一本,这个融合你感觉不出来....把何礼蔚的24本叠在一起,中华民族的风味,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融化开,重新表现。这个很厉害的。
也就是说,从封面来看,这套书是非常高品位的。它这个一本书,艺术设计、内容、编辑质量...这是一个整体来的。
你很难见到,一本很烂的书,配了一个超水平的装帧设计....艺术设计是这样一种东西:设计师为一本书设计封面,他需要书中的内容来刺激自己的艺术灵感。一本很烂的书,刺激不出“艺术灵感”。你硬让一个大家来画一本烂书的封面,他设计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好。他不知道该怎么艺术地表现书里的内容。书里就没内容,让他怎么表现?
从封面的质量,你就可以推知内容的质量。
这是一个方面,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民间故事这种体裁的本质。
在英语里边的folktale和fairytale,很多人都翻译成一样的汉语。或者翻译它们都是“民间故事”,或者翻译它们都是“童话”。
民间故事和童话,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采自民间的folktale和fairytale,本来就是一个东西。
后来,由文人创作的,可能有不同。
民间故事,采集它们的时候,大都是采集自老妇人之口。这些老妇人,她们年青当妈妈的时候,讲给自己的孩子听的故事。后来,讲得好,也应别的孩子之邀,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有时候,大人也听。
从总体上来看,一则优秀的民间故事,在采集到书本上之前,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几十年,上百年了。这就意味着,这些民间故事,已经经过无数人的筛选,实验,证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无论是从语言上、从内容上、从形式上,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本来就是讲给孩子们听的东西么,孩子们喜欢,才会传承下来。孩子不喜欢,听了,跟没听一样,还哭,还闹的故事,就淘汰掉了。真正的民间故事,孩子们都喜欢。
现在,问题就来了:这个民间故事,给到孩子,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有非常非常大的用处。这个东西,对于孩子的思维成长,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先说到这儿吧,回头再说民间故事对孩子思维成长,益处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