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3tigers

    2012-3-7 17:05:50 使用道具

    学学还是要的,不然去了国外,连国粹都不晓得,太丢人了.不用研究太深就好了.了解层面!
  • yuanyan153

    2012-3-10 12:54:55 使用道具

    我其实很赞成让孩子背这些经典的东西,但我不一定就要把这些的意思交给他,我只是让他多积累一点语言的东西
  • mmaakkk

    2012-3-10 14:06:06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老左

    2012-3-19 10:55:23 使用道具

    三字经,弟子规还是不错的。但是要辨证的去学习。如果说,孔子说的,老师说的,爸妈说的,就是对的。这确实不合适。
  • xielifen

    2012-3-22 19:22:48 使用道具

    我完全理解并同意楼主观点!
  • angelaqiwei

    2012-3-22 22:31:46 使用道具

    不谋而合。看到太多的盲从,也许根源在于现在的社会缺少精神上的指引,或者中国人没有宗教吧,我看到太多的家长自己找到了精神依托,而强加给孩子,我不极端,但我认为在小学毕业之前学这个只是浪费生命。
  • xianyun0403

    2012-3-22 22:56:55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3-22 23:10:59 使用道具

    xianyun0403 发表于 2012-3-22 22:56
    这是和社会背景有关联的
    国学这块蛋糕太大太奢华了,没有一点真材实料就想启蒙孩子根本不可能,于是就出现 ...

    精华了这么多年,中国为什么这么落后?单一的发展再好也是成为残疾,之所以不提倡过早过多强调学这个,正是因为中国文化中所缺失的东西是一个人在幼年童年更需要更有益处的。而这些东西,你说的一部分我同意,有过一定的经历思考,很多人都会得出跟儒家、道家、法家,等等家类似的感悟,但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反省得到,与直接学习接受,有着本质的区别,结果也会天差地别。现在的科学艺术技术各方面发达积累到如此程度,尤其是思想方面,前人没想到的真是不太多,但是为什么还是要鼓励人有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干脆就直接接受现在已有的经验岂不是更好?画地为牢相对安全,但人类就失去了进步的能力,虽然跳出牢有可能会闯祸,但人类正是在这种闯祸改进总结纠正的过程中发展前进。
    我自己是提倡让孩子接触一些西方哲学,因为西方的哲学主要是思考和问题,而不是结论,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是结论和规范,不是对与不对,好与不好,而是让人失去了自己思辨的机会,有现成的人会变懒,或者是被束缚。
    当然如果父母是希望孩子更简单容易的去适应这个社会,在中国没有独立的思想未必是坏事,有独立思想反而可能会活得有痛苦,但是从我个人而言,有些痛苦要比所谓的随和更重要。最后这段话可能有一点跑题,但是如果你愿意思考下,我想也不难理解我的意思。
  • xianyun0403

    2012-3-22 23:14:29 使用道具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千眠

    2012-3-23 00:45:20 使用道具

    我女儿在学校诵读过《弟子规》,那时候她大约2年级吧,也就8-9岁左右,学校确实也没有怎么讲解这些诵读的内容,不过弟子规很浅白,基本意思孩子是看得懂的。

    我犹记得,她念道:“朝起早,夜眠迟“的时候问我:不是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吗? 为什么要夜眠迟呢?

    我说:弟子规是很多年前的古人写的,早上早起,晚上晚睡,就是说工作或者学习的时间比较长,那样表达了一种对勤奋努力的认可和期望;可是这个期望没有同时把健康把长身体的需要考虑进去,所以为了健康,为了长高长大,你这个年龄段应该早睡早起;

    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你正在准备高考,到了那个年龄段和拼搏阶段,大家早起刻苦读书,直到夜晚,用长时间的努力去争取好成绩的时候,如果你只是为健康而早睡,你就就很难和其他孩子竞争了,为了冲刺的时候,有体力有能力去拼搏,你应该从小培养出强健的体魄,到需要的时候,你就能放手一搏……

    回到原来的命题,每一本书,写的时候都会有时间区域方面的局限性,学习的时候就不能全盘照抄,特别是这种年代久远的古书,离开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不合时宜的情况会更多,所以不要见风就是雨,一边学的时候一边思考,这样学习的才对自己有益;学习的内容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其实就是一个抄书器抄书而已,还不如一个廉价复印件好用,经过了思考,融入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学习的内容方能成为自己的东西。

    你今天能这样问真好,我希望你一直带着你的疑问去学习……


    不需要拒绝古书,拒绝全面接受对方思想的学习态度就可以了。


    孔子曾经说过,”父在观其行,父不在三年不改其志”是为孝,这句话,最经典可以反思了,

    1. 如果一个人不幸有一个混账父亲,那么儿子“父在观其行” 混账父亲做什么,自己跟着做就是孝顺吗?  劝阻父亲,让父亲不做混账的事情,让父亲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这才是符合大道的真孝行。

    2. 如果父亲很睿智善良,做的决定都很合适,那么儿子学父亲的做法总是没有错了吧? 父亲不在了,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的决定就是孝顺吗?   父亲三年前,也是种田,三年后,也是种田的年代,三年不改父亲的做法,问题不大;可是后来的人发展为守孝三年,连大官员都是这样,不管不顾工作的需要,中途跑去休假3年,是社会资源多么大的浪费?  到了现代,3年的时间里,IPAD可以出1,2,3代,我们都不能死守着只种3袋苹果的年代的说法……

    古书其实是要读的,不读怎么可以拿来学拿来批拿来玩啊,其实甚是好玩,找到古书的萌点,也许比IPAD好玩多了,所以我的想法还是得学。
  • 千眠

    2012-3-23 00:47:39 使用道具

    顺便说,顶楼说的那个女孩,13岁了,还是说孔子说的准没错,是被教育成了一部复印件还是自己太缺乏独立思考的愿望和精神呢?

    OR 还有一种孩子喜欢装傻骗大人,懒得给你知道自己的思想。

    这个孩子是A OR B OR C 呢?

    很是好奇啊。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3-23 07:37:16 使用道具

    千眠 发表于 2012-3-23 00:47
    顺便说,顶楼说的那个女孩,13岁了,还是说孔子说的准没错,是被教育成了一部复印件还是自己太缺乏独立思考 ...

    以我跟孩子的熟悉程度,应该A更多,B一小部分,她的母亲就是典型的只关注成绩,在乎自己脸面的人,而且极其希望孩子能“顺应”大潮流,是很小心不让孩子有独立思想的,那在她眼里是很可怕的事,孩子的父母都是高中老师,几个朋友中,除了我也都是高中老师,他们深知中国教育的标准和“精华”,对表面提倡的教育理念私下嗤之以鼻,因为那会让孩子“很倒霉”。
    说点与帖子无关的话吧,当年孩子刚出生时,名字是让我起的,也笑谈让孩子跟我学普通话,多受点文学方面礼仪方面的熏陶(不是我多好,而是在他们眼里,我比较讲究这些,呵呵)童年和小学低年级的时候,父母是很愿意让女孩跟我相处,非典时不能上学,也是我帮忙带的,但高年级后,她妈妈就很小心,怕我给孩子“毒害”。在我眼里,很有可塑性的孩子,越大越呆板越不可爱,当然只是在我眼里,我离婚后半年离开哈尔滨,到我去年年底回去,一年半的时间,回去见到孩子,我可以说大吃一惊,变化之巨,令我很震动,我不知道是因为我自己有了儿子,更关注孩子的成长,还是确实孩子变化太大,我也试图跟她妈妈交流,但这回她堵我嘴的话由原来“你没孩子谈教育都是空的”,变成了“你才当几天妈妈,以后你就不这么想了。。。”
    无所谓对错吧,当父母的对教育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说到底,大家扪心自问,且不说经书这些对孩子到底有何裨益,即使是有,父母让孩子去学这些东西的内心想法到底是什么呢?是启发孩子思考,还是让孩子变得更听话更好教育?看看现在卖的很火搞得跟传销一样的什么经,他的宣传吸引人的是什么?
    每一个回复我都看了,凡是支持小孩子看这些的,都口口声声说不会强迫孩子接受这些,让孩子辩证的看,等等,我宁愿相信这样说的人心里是真的如此想,也是如此做的,但肯上网花时间关注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家长在全国的家长比例中能占多少?也可能我总是看到最糟糕的,或者糟糕的被我碰上了,但请你想想中国父母的现状,你觉得我举的这个例子里的父母是特例吗?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3-23 07:55:35 使用道具

    千眠 发表于 2012-3-23 00:45
    我女儿在学校诵读过《弟子规》,那时候她大约2年级吧,也就8-9岁左右,学校确实也没有怎么讲解这些诵读的内 ...

    昨天有个朋友回贴说古代几岁就学些,十几岁中状元等等,我就在你这一起谈下我的想法吧。
    哪种文化或者思想,都很难用好坏去判断,因为思想本身,以及思想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是动态的,也可以说能流传下来的东西,大多都至少在某一时期适应或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但是,这不等于说它的作用永远都是正面的。还有一点,当一切过去,后人再回头去看一些事情,与当时当事当人的感受和角度可能会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欺负别的国家当然是不好的,但不可以否认的是,英国当年的殖民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确实是促进了印度经济文化的进步,但不等于我们说殖民欺负人是好事。再说回这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长久被奉为经典的东西,不管被推崇起来是为了统治者更好的统治,还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素质,它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让中国强盛了几千年,但是,为什么最后清帝国灭亡,即使到现在中国依然在文化思想很多方面还属于落后?在我们眼里象野蛮人一样的红毛鬼黄毛鬼的,为什么他们会在一定的时期强大起来,远远的把中国抛在后面?我说的强大不仅是指经济,也包括文化科学艺术,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没有讨论问题的必要了,如果能正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反思,也许正是这些经典太强大了,不给后人思考进步的余地,你只能在这由它们画出的圈里活动,出圈或者有出圈的意图,都将被视为大逆不道,为人唾弃。
    有人说那我们现在去了解这样些东西,不会再象以前那样全盘接受了,有些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管你如何辩证的去看,这些经集理论,也不可否认都是结论式的,而不是提问式的,你看西方很多经典的哲学命题和著作,都是提出问题,甚至到如今都没有答案的,这样的东西,才是让人养成思考习惯的东西。
    在晚清到民初,中国出了不少牛人,他们学贯中西,但他们无论是从个人到在国家进程中,到最后看,大多是悲剧性的,因为无论他们之后接受了多少西方思想的影响,都无法摸去自幼传统教育的影响和模式,这种交战令他们个人生活和在社会大局中的行为,都无处不制约和导致了并不那么理想的结果。
    所以我的想法是,我不否定这些东西的价值,我自己也看过不少,但是我无法去求证只能以我有限的认知和常识来思考,我觉得先西后中西合,这样的思想教育发展会更加利于个性的成长,也许这条路也未必就一定通,但至少是在明知道先中后西是不可行之后的一种尝试。
    是饭前吃水果好,还是饭后吃水果好,并不在于水果好不好,而是什么时候才是吃水果的最好时间,害处最少,益处最大。
  • 千眠

    2012-3-23 08:25:28 使用道具

    我行我法 发表于 2012-3-23 07:37
    以我跟孩子的熟悉程度,应该A更多,B一小部分,她的母亲就是典型的只关注成绩,在乎自己脸面的人,而且极 ...

    嗯,就我看来,也许情况真的没有那么绝望。
    1. 我自己就是父母都是老师的家庭长大的,母亲是非常高压非常传统的那种母亲,我是貌似很乖的孩子,我少年的时候回答某个老师问题的时候,也可能会回答她孔子说的准没错---原因是归类了这个成年人和自己妈妈是一伙儿的,即使我就是那样培养的,心底的思潮是没有人可以封闭和阻止的;

    2. 最可怕的情形是孩子自己找不到思考的乐趣,自己拒绝思考,据我对女儿的同龄人的接触和了解,孩子们很多都擅于思考,有的孩子鉴于自己的年龄、读的书少见识不够广,那么思考的空间局限了点;有的孩子就想得很深刻,有的思考社会问题,有的思考经济问题,有的在不断的思考未来;孩子们的想法也许稚嫩,但真的很有新鲜的视角和让人惊讶的思考能力;

    ……

    我看见的是很有希望的一角,楼主看到的是冰山的那一角,……

    原因之一,我对孩子的想法比较简单,我觉得孩子们永远能给我惊喜和希望;

    原因之二,我对孩子们的要求特别低,喜欢和孩子们玩,也喜欢和孩子们聊天,有的孩子会主动和我聊,有的孩子,我听见她们之间的聊天和讨论,我觉得这代人的见识多了,资讯发达,孩子们的步子走得有点太急,所以步子不是很稳,可是未来一定是孩子们的;

    原因三,纵观国内外,成年人总是喜欢给新一代扣恶心的帽子,什么垮掉的一代等,都长大了,被人骂过的70后,80后,90后,那些大家曾经觉得失望觉得无能力接班的人民一茬一茬的长大了,事实上,到了那个年龄,有了那个责任感,孩子们就能迅速长大,撑起新一代的希望……


    最后,还想说我的一个感想,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历史留名的各种皇帝大臣,最忠的忠臣,最大的奸臣,各种各样的宠臣,有为的皇帝,昏庸的皇帝,好多的人,读的都是那几本古书,可出来的后果怎么差那么远?

    读书的效果就得看谁在读书,如今的孩子真的不会比前人更没见识,更无能力思考,这是历史的大方向,不可逆转,所以请对孩子们抱有希望。

    再看看历史上那样最黑暗的时代,政治最黑暗最高压最禁锢人们的思维的年代出来了多少自由而高贵的灵魂,你就更应该不害怕父母的高压教育,一对父母的高压怎么能与一个时代的高压所比拟? 高压也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自我禁锢的心,那就神仙都救不了了,佛陀说,要自救。

    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救赎。

  • 千眠

    2012-3-23 09:05:5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2-3-23 09:24 编辑
    我行我法 发表于 2012-3-23 07:55
    昨天有个朋友回贴说古代几岁就学些,十几岁中状元等等,我就在你这一起谈下我的想法吧。
    哪种文化或者思 ...

    其实我真没有你对古书这么的绝望;

    读古书,我喜欢看的是左传,左传的那个年代,这种历史,描述的比较多,而且是什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记一笔,那个时候,很混乱,但也比较天真,不过很多统治者为了统治而学左传的话,可能首先学会的就是天真会掉脑袋的,帝王之术,首要就是戒天真;

    不过不带那么多期望看左传,是很好玩的。

    像《世说新语》记载的是当时的某个人的某些言行,这些言行和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反复思考想象,其实挺好玩,所谓的结论,其实不是书本身有的,可怕的其实是注释,注释的人的导向性很强大,误导比较厉害,回头我转个我以前写的感想给你看看。


    像《浮生六记》是白话文的言情,并无什么结论,是很舒服的书;

    像《梦溪笔谈》是笔记体的古代科学著作,记录很多作者的发现和经验;

    像《芥子园画谱》就是清代比较浅白的白话文写的教人自学画技的书籍,写的很仔细,各方面都有提及;
    同样出自李渔的《闲情偶寄》更是一本如何讲究精致生活,如何吃喝玩乐的一本书,既追求艺术又追求享受,是让人精神很愉悦的书籍;

    ……

    古书绝不是只有那几本论语什么的可读的,像《诗经》语言简练得很,可是最厉害的发誓,最狠的骂人,最浪漫的泡妞,什么都有,哪里只是一个结论可以概括?

    包括最被政治者使用得彻底的论语中,搞得无比政治的一段说说: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这段话是孔子的推论和感悟,他总结经验,一个人很孝顺父母的,就很少会犯上,而不犯上的人,是不会做乱的……

    后世的皇帝看了这段话,谁高兴下面的人犯上作乱? 当然是要求下面的大臣必须是孝弟的;那些内心想作乱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乱世英雄,或者是变革者)看了这部分,嗤之以鼻,切,装孝弟谁不会啊?

    1000个人言论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0个人看论语,有超过100000个各取所需,……

    古书既没有那么单调,看书人也没有那么的简单;

    古书是中国人的财富,矫枉过正地对待我们自己的财富,只会被外国人掩嘴偷笑,我们不学,人家学,日后我们的中国文化要和外国人学的话,真的是让人极度无语的,珍惜自己的瑰宝呗,不要宝物太多,干脆不要。

  • 千眠

    2012-3-23 09:14:2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2-3-23 09:18 编辑

    没有了好奇心,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来自: 千眠

    世說新語校箋(全二冊)的评论   

      
       像《世说新语》这样的书可以慢慢的读,读很久,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有不同的感触,很难写一个完整的评论, 最近重新看《世说新语》的时候,对割席绝交这个小故事很有点小感触,就想写写,又怕要码字,今天让GOOGLE帮忙,把文章中的字找出,就不用自己出力敲了。
      
      
      
       【成语】割席绝交这个词的出處来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的小故事:
      
      管甯①、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甯讀如故,歆廢書出看。甯割席分坐③,曰:" 子非吾友也!"
      
      
       一般的成语故事解释就是:
      
      【成语解释】東漢末年,有兩個讀書人,分別叫管寧和華歆(音欣)。他們原是一對好朋友,不過性格為人 完全不同。管寧為人較正派,意志堅定;華歆則意志薄弱,易受外界影響。有一次,他們一起坐在同一 張草席上讀書。當時有一個大官坐著馬車經過書房門口。 管寧仍然專心讀書,而華歆就放下書本去看熱鬧。管寧看見華歆的表現,認為華歆貪圖富貴,人品差,不配和自己做朋友,所以就把那張草席割成兩半,和華歆分開坐,以此表示兩人斷絕朋友交情。 後人就從這個故事得出「割席絕交」這個 成語,來比喻朋友絕交。
      
      --------------
      
      我小时候也曾看过这个故事,当时对管先生的行为特别的不以为意,心想:如果大家都学这位像这位管先生,地下挖到金子都兴趣缺缺的,像他那样的做地质研究或考古研究就完蛋了;书房门口有车经过,目不斜视,估计那天走火了,跑不掉的就是此人了。
      
      
      多年后再读此书,才明白了这个绝望的时代下的被扭曲的华丽,绝望的最高层次在晋朝的名士中得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绝望到了顶点不是颓废也不是单纯的放弃,这些人选择了积极的华丽,用匪夷所思的方式来要求自己,或豪放或目不斜视的做自己,如同管宁那样,因为如果不是那样用高超的华丽麻痹自己的灵魂,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管先生想出的绝交的方式是割席,真的是很有创意,很COOL的做法,绝对不是一个对一切都没有好奇心,对什么都兴趣缺缺的人做得出来的。
      
      可惜,我们的【成语故事】就从字面去曲解了管先生的华丽,愣是说,看见金子都不看一眼的就叫做“正直”,有好奇心的就被打压成了品质不好,这样的教育不是培养没有自己思想的木头人吗?
      
      没有了好奇心,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现在好像又推广起学国学了,依我看,若我们的教育就用这些曲解了的古文去荼毒下一代的话,还不如不推广的好,等孩子长大了有了理解了,自己读好过。   
          
       不过再想深一层,其实我杞人忧天了,包括我自己也是从曲解的原意开始读的古文,随着自己见识的增加,那些无好奇心的内容到了有好奇心的我的思想中尘封了许多岁月后,才逐渐变成了带有我独特想法的知识内容;所以学习不可怕,不学无术才可怕;古书其实可以很有趣,只要你带着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灵魂去读书。。
      
      
      
      
      附:GOOGLE出来的介绍。
      
      
        割席分坐
        發音 gē xí fēn zuò
        釋義 席:坐席。把席割斷,分開坐。比喻朋友絕交。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甯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割席分座
        管甯①、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甯讀如故,歆廢書出看。甯割席分坐③,曰:" 子非吾友也!"
        「注釋」
        ①管甯:字幼安,漢末魏時人,不仕而終。
        ②軒冕:此單指車子。
        ③甯割席分坐:後人以" 管甯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斷交。
        「譯文」
        管甯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甯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甯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甯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割席绝交
      
      【成语解释】東漢末年,有兩個讀書人,分別叫管寧和華歆(音欣)。他們原是一對好朋友,不過性格為人 完全不同。管寧為人較正派,意志堅定;華歆則意志薄弱,易受外界影響。有一次,他們一起坐在同一 張草席上讀書。當時有一個大官坐著馬車經過書房門口。 管寧仍然專心讀書,而華歆就放下書本去看熱鬧。管寧看見華歆的表現,認為華歆貪圖富貴,人品差,不配和自己做朋友,所以就把那張草席割成兩半,和華歆分開坐,以此表示兩人斷絕朋友交情。 後人就從這個故事得出「割席絕交」這個 成語,來比喻朋友絕交
  • shwyyan

    2012-3-23 09:23:10 使用道具

    华歆后来到真是越来越下道。
  • shwyyan

    2012-3-23 09:39:41 使用道具

    其实现在和那个时候又有多大区别。就想想现在的读经热吧。我提了一些反对小孩子读经的意见,
    就被人认为我不读没有发言权。其实我是一个非常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我的诗词歌赋不敢说写的
    有多好,但是还能拿得出手。现在这个搞法,只能让一小部分孩子喜欢上国学,大部分孩子一生都
    讨厌它。这才是我反对的原因。
  • shwyyan

    2012-3-23 09:41:47 使用道具

    前有毛泽东思想治好精神病,后有不厚书记唱红唤醒植物人,现有读国学治好孩子厌食。中国真是个多奇迹的地方啊。
    但我深深知道,奇迹多的地方,灾难更多。
  • ThinkingFish

    2012-3-23 09:58:09 使用道具

    我觉得咱们中国很重视经典, 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处就不多说了. 不好的地方: 是不是咱们的文化干涸了,创造不出什么新东西了呢? 你看,国外的儿童读物很丰富, 新东西层出不穷. 而咱们呢, 不是炒冷饭就是拿来主义. 英美国家也有经典, 但他们不会让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就读莎士比亚, 荷马史诗. 我觉得,国学这东西, 可以让孩子们有了一定中文基础后再培养兴趣选修吧. 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什么的让他们小时候念, 我觉得也无可无不可,关键要看大人的态度和要求了,如果只是培养孩子对中文的节奏韵律的感知, 好比童谣民谣之类的, 也无伤大雅.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3-23 10:53:04 使用道具

    千眠 发表于 2012-3-23 08:25
    嗯,就我看来,也许情况真的没有那么绝望。
    1. 我自己就是父母都是老师的家庭长大的,母亲是非常高压非常 ...

    在中国有思想并不是会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可能在古今中外皆如此,思想是会令人痛苦,当然也会得到不肯思考的人无法体验的快乐。
    说到忠臣奸臣,我从来不认为当个忠臣是什么好事。
    你说高压教育下的结果未定,这我不否认,就是好的教育也未必就都结出好果,但是相对而言,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更良好的方式?如果有目前相对更适合的东西,为什么要选择不那么合适的?你也承认这样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并不那么好,只是想说未必就会毁了孩子,这当然是我们的希望,也存在这种可能,但这又何必呢?
    这样教育的父母怎么可能会让孩子自主阅读,当成绩成为主导的时候,这孩子哪来的课外阅读时间,整天奔波于各个补习班兴趣班,这样的孩子,好象也不是少数。
    以我个人而言,从从小教育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经历了比较痛苦的过程,因为要提醒自己对所有天经地义进行质疑和论证,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育的力量是伟大也是可怕的,因为那影响并不象表面看上去的那么无痕迹,有些东西,是超出我们意识到的强悍,如果你也是喜欢思考的人,你反问自己一些你觉得很正常的东西,你会被自己吓到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3-23 11:07:45 使用道具

    千眠 发表于 2012-3-23 09:05
    其实我真没有你对古书这么的绝望;

    读古书,我喜欢看的是左传,左传的那个年代,这种历史,描述的比较 ...

    我从未说过一句,这些东西不值得看,你解释这些其实是多余,我强调的是年龄段的问题,而不是年龄段的问题,我们觉得好看,我们是什么年纪看的?古今中外我看的书不多也算少,也很杂,我觉得什么书都值得一看,只是要看什么心智的状态。
    说个我自己的事,我十九岁的时候高中毕业,自己在上海租房子住,那年《白鹿原》获了矛盾文学奖,我就买来看,结果我只看了一小部分,我就给扔公共厕所里了,因为里面有比较黄的内容,当然现在看来,可能无所谓了,但在我那个年纪眼里,简单是很刺激了,我扔的原因不是我不觉得恶心讨厌,而是因为我不确定我是否讨厌,我虽然没有性经验,但我知道如果受了诱惑,我可能会做出什么,我不想冒这个险,当然我当年的想法也蛮幼稚的,但我觉得不适合我看。后来那书我又看过,虽然也谈不上喜欢,不过也用不着担心自己会受什么影响了。
    古今中外的名著汗牛充栋,但没人可以全部读过,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环境,自主或者不自主的选择,还有不同心智的程度,会对不同的内容感兴趣,并且起到怎样的作用,有些内容,在这时候是有益的,在另一个时候可能是有害的,所以很难去说这个东西是好是坏。
    我还是重申一下,在我眼里,任何书(以书代指思想、作品等等)都是有价值的,如果可能,都可以拿来读,但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所有的人。
  • 千眠

    2012-3-23 11:14:2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2-3-23 11:20 编辑
    我行我法 发表于 2012-3-23 10:53
    在中国有思想并不是会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可能在古今中外皆如此,思想是会令人痛苦,当然也会得到不肯思考 ...

    忠臣,奸臣这种命题不是读书中最有趣的萌点,萌点在于:读了同样的书本而得出的不同后果;
    例如论语,我觉得是道德高标的书,本来如果是作为读书人对自己的道德观的最高要求,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本书变成了古代君臣的必读手册;

    道德高标的后果是,有的人确实品格高尚,就要求自己高尚,有的人知道自己不可能那么高尚,但皇帝喜欢看到下面的人高尚的样子,于是就成了伪高尚,伪高尚比真正的高尚的难度要大许多,于是皇帝面前出现了大批的伪君子,想逗皇帝玩呢,高明的皇帝就把君子伪君子们放入自己的棋盘,下这篇玩平衡的棋局;不高明的皇帝嘛……

    这个世间忠奸难辨,大臣其实只是一份工作,忠臣不过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好员工而已,而政府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最大的一个机构,所有的机构都需要好员工来之处其运作,不必把好坏员工的想法上升到过分的高度。

    至于,你总是觉得,有比古书好得多的东西可学,为什么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应该拒读古书,那是你没有真正的用灵魂去领略我们的古文化之美而已,这一点,别人很难去帮你领略一个文化的美好;
    但是因为你个人的不喜欢,而剥夺了孩子领略的机会,那又是不是一种强势的思想侵略呢?




  • 千眠

    2012-3-23 11:16:4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2-3-23 11:24 编辑
    我行我法 发表于 2012-3-23 11:07
    我从未说过一句,这些东西不值得看,你解释这些其实是多余,我强调的是年龄段的问题,而不是年龄段的问题 ...

    你把别人说的话简单的全盘的看成多余,把我想去分享的古文之美好的领略看成了一种解释;
    把白鹿原那种文字垃圾来和真正的古文之美好世界相比拟,我感到十分的无语。

    既然如此,多说也是你眼中的废话,请你略过吧。


    我11岁的时候读的安娜卡列尼娜,20多岁后开始明白主角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学习读书方式对我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11岁看的书,理解力是不够用,但记忆力确实比后来好太多。

    唉,不多说了,反正你打算油盐不进的,不过倒是可以给其他路过的人参考参考。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3-23 11:28:22 使用道具

    千眠 发表于 2012-3-23 11:16
    你把别人说的话简单的全盘的看成多余,
    把白鹿原那种文字垃圾来和真正的古文之美好世界相比拟,我感到十 ...

    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我道歉,我说多余的意思是,我从未说古文是垃圾或者是不美,我自己也深知道古文的优美,也很喜爱,这个我在前面的文章和回复中已反复说到过。
    我举白鹿原的例子,并不是说这书好与坏,只是想说,要在合适的时候看适合的书。当然我虽然不喜欢白鹿原这小说,但也并不认为跟古文比就是垃圾,哪个文学都有它的价值。
    请原谅我用词的不妥当,我之所以认真回复你,是因为一直以来我感觉你是有想法并且认真看别人贴的人。也许人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一旦自己认为是怎样,就往往会忽略到别人的说辞,只是说自己的,我也一样有这个毛病。
  • shwyyan

    2012-3-23 12:45:38 使用道具

    问:你看懂了没有?
    答:这本是经典。
    问:我知道是经典,问题你看懂了没有?
    答:这本是经典。
    问:你听明白没有?
    答:这本是经典。
    问:……
  • 千眠

    2012-3-23 16:58:57 使用道具

    千眠 发表于 2012-3-23 11:16
    你把别人说的话简单的全盘的看成多余,把我想去分享的古文之美好的领略看成了一种解释;
    把白鹿原那种文 ...

    其实是否能读懂这个问题,不如是否自己主动想看这个前提重要;

    例如我11岁的那年夏天无聊,把家里能看懂的书都看过了,开始看那些我看不懂的书,于是我自己找了安娜可列尼娜和红楼梦来看,你说我看懂了没有呢?

    我其实是挑自己能看懂的看了一篇,看不懂的也顺便看了一遍,尤其是红楼梦当时我关注的内容不过是那些孩子们吃鹿肉脯什么的,自己好好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那些东西的样子和味道,很重要的开端,被我整个舍弃了,因为真的读不懂,……

    到后来,比较能懂的时候,再看第二次,再后来发现之前看的时候纯粹为了追求故事而放弃了优美诗词呢,又特意再看,反正有不是应付考试,只要自己想读,怎么读,读懂多少问题都不严重,可是孩子不愿意读,强迫孩子去学,特别是强迫孩子背诵那些倾向性很有问题的翻译文就问题多多了,那是我一定反对的;

    反正我的作法是跟我的父母一样,书就在哪里放着,看不看由得你,看了就看了呗,不看也就不看呗。


    我犹记得我初中的时候看战争与和平,觉得人物关系很复杂,名字也很复杂,我自己弄了张人物名字关系图做书签,写着歪歪扭扭的字,内容只理解了一个初中生能知道的东西,可是我觉得看得很快乐,只要读书愉悦了读书的那个人,就够好,其他什么条条框框的,都应该去掉。
  • 岩松妈妈

    2012-3-23 21:10:56 使用道具

    我行我法 发表于 2011-7-27 14:19
    如果是从学语言的角度,我更推崇吟诵诗词,同样是不用孩子去完全理解意思,用字用词的优美,是这些东西难 ...

    同意,的确,早期还是读些韵律感比较强的吧
  • shwyyan

    2012-4-8 17:59:33 使用道具

    读书还是有年龄段的,可不是什么时候爱读就什么时候开始读了。《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是名著吧,如果谁觉得适合孩子读,我骂死它。
    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书。让成年人的书籍过早走进孩子的世界,是不负责任的。
  • 我行我法

    楼主 2012-4-8 20:15:23 使用道具

    shwyyan 发表于 2012-4-8 17:59
    读书还是有年龄段的,可不是什么时候爱读就什么时候开始读了。《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是名著吧,如果谁觉得适 ...

    非常同意,我说的也是这样意思,其实不仅是所谓的“读经”,很多书都不适合孩子读,至少在有更多的选择的时候,没有必要去选择那些。有人拿一些人从小就读“名著”来证明,在知识物质都很匮乏的年代,能找到什么看什么,并不能说明这些书就适合孩子读。
    我不是神童,也不是笨蛋,自我感觉是智力正常,文化水平中等,所谓的经有很多到现在都只认字看不太懂,要借助其他人的翻译,我能做的也不不过是多找几个人的翻译比照着思考着看而已,我难以想象几岁的孩子能理解这些东西,有人说先输入长大自然能理解,在如今咨询如此发达,可选择的东西这么多的情况下,非要选择当前无效甚至反效的东西来输入,也很令我费解。
    还有一点也是我不解的,好的东西,非要分个东方西方,动不动就抬出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