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看到“母语强势”,就觉得蛮好笑。
这四个字带着这样两层意思:第一,母语不应该有优势;第二,母语和其他语言不是肩并肩站着的,有可能甚至是对立的。
为什么母语不能有优势?母语比非母语弱,岂不是本末倒置了?
女儿每次在语言自习中心和外教交流时,他们会好奇:“你们这个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很不适应?” 我不解:“为什么?” 问:“她怎么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我说:“中文啊。” 问:“她中文什么程度?” 我说:“当然比英语好啦。” 我觉得那个是无可厚非的。从用词和思考的深层次来讲,母语弱势,那会是很令人无法理解的。
我们从女儿出生开始就是英语和中文一起来的,还有上海话。没有跟她解释过“语种”的问题。去幼儿园时,老师说:“你得说中文。” 女儿问她:“中文是什么意思?” 老师说:“像你这样说话就是中文。” 女儿又问:“那我说hello,是什么?” 老师笑她:“那是英文。” 就为了这个“定义”,搞了很久。你不跟孩子说:“来,现在我们开始说英语。” 孩子是不会意识到语言的切换的。就如同于有时候她上海话脱口而出一样。当然,现在她已经很清楚了。
就我看来,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准双语”,首先不能否定母语的存在,其次不能尖锐两种语言的对立。只有把它们善意地、美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行。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有它独特优美的地方。教会孩子去爱一种语言、用一种语言,从掌握一门语言里得到乐趣,是最重要的。
为啥我要说“准双语”呢?拿我女儿来讲,她不可能去国际学校,生活在一个纯中文的大环境里,父母语言能力有限。我要是说她是个双语孩子,那是吹牛。所以,不把目标定得太离谱,差不多就行,乐在其中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