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不仅仅是由于年龄的不同造成的没有共同语言,还有由于经历的年代不同而导致的观念不同。我们家现在住着三个成年女性,我婆婆63岁,我31岁,我侄女18岁,我们从这三个人对待一顿饭的态度上,来看看这三个人的代沟。
昨天晚上,全家去吃澳门豆捞。哈哈,我团购的8人套餐,我们只有5个成人和一个小朋友去吃,真的吃不完。看看我们在一顿饭上的表现吧。
此文不写男人,略去依依爸爸和伯伯的表现。也不写小朋友,略去依依的表现。
一开始就知道吃不完的。我婆婆是先吃肉,吃了大量的肉和鱼丸虾丸,后来才吃了点自己爱吃的粉丝、冻豆腐,几乎没碰她每次在家吃火锅强调自己最爱吃的青菜。
我从没带我婆婆去吃过自助餐,因为她每次都强调自己吃的少,那样我会觉得自己不合算。这下子,我看我婆婆还是很能吃的,可以带去吃自助了。
我在吃饭过程中积极的帮助大家传递盘子,劝大家多吃,我不是为了显示我有多好客,而是怕吃不完浪费。最后,大家都不再吃了,我还努力的吃啊吃,一直想减肥的我不惜把自己撑得肚子圆,只是为了减少浪费。
嘿嘿,其实暴饮暴食不利于健康,我是知道的。
我侄女完全不考虑菜的问题,没开吃先喝了两大杯酸梅汁,因为她渴了。最后,煮了一锅她最爱吃的金针菇,扔下不吃了,因为她吃饱了。
浪费?什么叫浪费?这个问题明显不在我侄女的考虑范围内。
每个人的消费观念都会有不同,但是一定和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说到代沟,估计大环境的影响要大一些。观念的不同当然不止是表现在某一顿饭上,而是贯穿于生活中。
我婆婆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经历过贫困和饥饿,以及出身不好带来的多年压抑,因此婆婆把平日里吃饭的一碗米饭、一盘炒菜都看的很重。于是,我家偶有表妹、侄女来小住,我婆婆偶尔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儿,在那些日常吃掉的米饭和炒菜成为婆婆眼中的不可承受之重的时候。
为了避免误解,声明一下,我婆婆及其他亲戚在我家的吃穿用度等所有花费都是我的钱,从不破费我婆婆一分钱的。大概我婆婆这个年纪的人习惯于认为儿媳妇的钱就是儿子的钱,于是都是自己家里的钱。
我同情婆婆的过去,却也不认为应该听任其作为,我和依依爸爸尽量一点一点地影响她。
我1980年出生于农村,是吃咸菜和馒头长大的一代。衣服不穿烂了不扔,食物不能浪费,这些都是我无法突破的界线。幸亏后来开掘了捐献衣物的道路,我宁愿自己花些钱寄捐给别人,我也不能忍受扔掉。特卖会、团购、淘宝、抵扣券、返利,各种省钱手段我都在运用。
我的童年,在我成长的农村,主食和副食都产自自家农田,俺们农村人大多不把一粥一饭和金钱挂钩。于是,我迎接我和老公家亲戚到家小住时也总是忘记把我婆婆买回家的米和菜和我这边金钱的减少挂钩。
我认识到自己以前为了省钱而影响了生活质量,正在逐渐改变消费态度,以省钱而又不影响生活质量为当前目标。
我侄女出生于1994年,属于从小零食不断,主食更丰富的一代。我不知道她有没有穿烂过一件衣服。
不知道小姑娘什么时候会思考付出与收获、分配与公平的问题,什么时候会为自己的消费定义一个合适的度。我觉得即使是自己给自己下定义,也应该有一个度,而不是认为“没钱了我爸妈会给我寄的”。
我能从这一顿饭看出我们仨之间的消费观念差别,看见存在于我们仨之间的代沟,可是我担心她们两个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