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贴: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c5MTU3NTYyMQ==&mid=2650609487&idx=1&sn=21e7b0c8cbc1cb09592ad0c12d2a4d20#rd
很多焦虑的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忙着给孩子报识字班、拼音班、数学班。但是在小学老师们看来,家长们不应该将精力放在单纯知识的获得上。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王府校区的主管宿慧主任说,知识上零起点的孩子,入学后很快就能跟上。这些孩子也许在一年级的前半个学期没有优势,但是两个月过后,与上学前班补习的孩子没有差别。老师们有一套经过反复捶打的方式,有效地将学生们引进知识的大门。所以老师们不怕知识上零起点的孩子,怕的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
这种习惯包括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物品的管理、对时间的概念、对情绪的管理、是否尊重他人等等。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做到不伤害自己,也不干扰他人,就表现出来相当好的自律。
学校是专门研究教学的机构,在老师们看来,教会孩子知识并不难,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套习惯,孩子后续的发展就会动力不足。这就好比,如果你的车只有三个轮子,你能出发进行长途旅行吗?家长不给孩子们配齐车轮,而是拼命往车上装货(灌输知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做好入学准备的孩子,应该身体协调,喜欢运动,懂得交往、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绪。到了学校之后,孩子能够懂得倾听和交流,这是迈向学习的重要一步。
老师们非常看重孩子融入集体的能力。因为她们认为,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而言,社会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社会适应的核心就是交往。一个学生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
边缘学生:孩子只是问题系统的“代言人”
在老师们看来,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们,他们的多种能力是紧紧咬合在一起的。孩子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运动能力、生活上自我管理的能力、情绪控制的能力,与学习能力是一致的。它们各自不是孤立的山峰,而是底座相连的山脉,是一个人今后长期成长的土壤。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出了问题,背后基本是家庭或老师的问题。学生只是这个问题系统的代言人。孩子年纪越小,受这个系统的牵制越大。只要问题孩子的家长或老师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
儿童的行动是其内心的体现。好的教师需要让家长意识到: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很重要。老师需要教导学生,学会如何挖掘他们适合探索知识的情感宝库,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尊重和关注他们的情感,尤其是痛苦的情感,诸如焦虑、愤怒、内疚、忧伤和疲惫。好的教学关注情绪,认真对待学生情感理解力中的智能。
维护教师的温和权威
教师本身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经验的一个对象,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个对象是直接的,同样也是丰富的。好的教师擅于建立温和的权威,好的父母懂得帮助维护教师的权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说,根据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孩子们往往到了高中二年级,才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懂得当一个事物从多个角度来看是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辩证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学会了体谅别人。但是在此之前,孩子很难辩证地看问题,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维护老师的权威。“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打破了老师的权威,孩子就会进一步抵抗老师,来迎合家长。这对于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优秀的儿童与未来人才
在校长芦咏莉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们看来,优秀的孩子有着这样的特质:努力、坚毅、追求公平,有规则意识,不逃避责任。“优秀的孩子往往维持着很高的自尊水平,而他们为了满足自尊,就会约束自己去实现目标,同时学会拒绝其他诱惑。”而谦卑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不是因为输了而去谦卑,而是因为我们只能通过谦卑这片透镜,看到伟大事物。
家长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过程。这包括了解每个孩子的所长和限制,做出合理化的成长方案。“家长不要被完美主义绑架,每个人都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有的人天生与人亲近,适合与人打交道的各种工作;有的人天生与物亲近,适合做物的生产、研究等工作。家长没必要非要把孩子的喜好或个性拧过来,而是顺应孩子的特别,寻找并放大长处。这样的孩子才能造就与众不同的自己,而不是在还没有学会和遵守规则前,就强调个性。不受约束的个性,带给孩子的最终是孤独。
至于维护老师的权威
反思了一下,想想也释然,不可能每个老师都是一开始就完美的 总会有些是新老师或者有些是方式方法跟我们有点冲突的老师,也要给老师成长空间。就像我们自己也是摸索着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