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中有4个同龄的孩子,两个男孩两个女孩,父母都有稳定的工作,工薪家庭,但是学习情况却很不一样。在他们6岁那年的春节,我送给他们一人一套拼图(好像是300片,时间长记不太清了)作为新年礼物,其中两个人(龙凤胎)的拼图是大人拼并且只给拼了一半;一个是自己拼了几片就弃之角落没再玩过;一个是自己独自用几个晚上拼了出来,后来还反复拆装研究几次,确定自己完全会拼了才让妈妈给装裱起来挂到墙上。
转眼10年过去,两个大人给拼拼图的孩子从小上过珠心算班、英语、画画、奥数等课外班,一样特长也没学到,成绩一般偏下,考不上好高中。但是因机缘巧合,两个孩子户口迁到了某高考分数线比较低的城市,这样就减少了高考压力,因为我们这里出了名的高考分数线高,专科线抵得上那个城市的二本线了;
那个基本没拼过拼图的,对文字特别敏感,5岁时就能自己读报纸杂志了,父母称基本没管过。我曾经以为这个孩子的学习肯定没问题,毕竟他们这代孩子父母进行早教的还是少数,5岁就认识那么多字挺了不起的。但是,仅仅是认字多似乎并没起到多大作用,最后掏了5万元的择校费进了一所比较好的高中。
拼完拼图的这个孩子,父亲基本不管孩子的学习,吃喝拉撒睡貌似都没管过,都是孩子妈妈一个人负责。她妈妈也很忙,给孩子一把地下室的钥匙,地下室会提前放好水和一些零食,孩子放学后独自在地下室写完作业后出去玩。为了找孩子方便,妈妈把爸爸不用的BP机给孩子用,做好饭了打个信息,孩子看到了就回家吃饭。基本是散养的方式,小学时候自由自在的玩,整个小区提起这个孩子都知道,成绩好不说,玩得也比同龄孩子多。大概五年级时主动要求上奥数、作文班,五年级参加六年级的奥数竞赛得了奖。小升初时一份钱没花一个关系没找,进了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而且是五年读完中学的那种实验班(另外三个孩子都是掏了择校费进了差不多的初中)。如今被推荐上某大学少年班,但是需要看明年高考的怎样。而且这个孩子不是死读书,悠悠球自己玩了一个月参加学校比赛拿了奖,计算机比赛拿奖,假期被学校老师带着到外地学习物理准备参加竞赛,见人也很懂礼貌,人际交往没有问题。
为什么4个孩子会有如此不同的情况?仔细想想,造成这样不同的结果,不仅仅是孩子的智商问题,更主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头两个孩子的父母舍得给孩子投资,就像现在大部分父母一样,从幼儿园大班时孩子就没有礼拜六日,被各种课外班占满了。他们的爸爸妈妈从没有陪孩子玩,更没有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起聊天,都甩给祖父母了。直到现在还是说我花了那么多钱怎么孩子就没学出来呢?中间那个孩子父母虽然没让孩子上那么多的课外班,但是也没怎么操心,成绩好了没表扬,成绩差了一味的吵。成绩最好的那个孩子小学二三年级后妈妈基本没费过心,但是之前的那几年他妈妈晚上基本没看过电视,幼儿园时晚上陪孩子玩、画画,一二年级时吃完晚饭提点下孩子今天一天的学习,然后早早睡觉。
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我不淡定的时候,尤其是别的孩子上很多班而自己孩子抵制、不肯上只愿意玩的时候,我就想想成绩好的那个孩子和他的母亲,告诉自己尽量给孩子一个相对轻松的童年,保持学习的兴趣最重要,咱要后劲足,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