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千眠

2011-12-20

[方法探讨] 双语教育的困惑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温暖的心2010

    2011-12-22 09:56:37 使用道具

    早一些让孩子接触英文,让孩子自然习得的方式介入, 是很有必要的.孩子都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但无论如何,母语都是基础.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椰子婷

    2011-12-22 10:28:16 使用道具

    呵呵,其实我们想讨论的几个点就在这里:
    1、英语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启蒙好?
    2、在孩子15个月的时候,英语启蒙是否会导致孩子语言表达障碍?
    3、长远来看,提早进行英语启蒙的孩子,在中考,高考时是否会比同龄人更加有优势,大学呢,毕业后工作呢?
    对进不进外企,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
    外企虽然意味着高薪,同时也在背后意味着加班,疲劳作业,巨大的压力,外企的福利好不好,有很多种说法。外企中以能力唯才是用,当你年龄大了,不够有朝气了,就会被淘汰。这也是外企很难看见35岁以上的人。这是外企的生活环境。
    所以许多在外企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最终还是跳槽去了国企,或者是合资企业。
    掌握一技之长很重要,但这一技之长不一定是外语。有外语,当然必定会有一定的优势的,但反过来说,就算没有外语,也不一定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了。像椰子君的工作,就是长于office软件,玩得出神入化,就足够了。
    我们不是孩子,讨论他以后学习是否会轻松一点,是否小时还爱玩一点,确实会带主观的看法。
    但就英语本身来说,我小学4年级开始学英语,这并不妨碍我初中高中大学考试成绩很好,四六级裸考一次通过。
    而中国的英语考试,那是只要掌握考点就可以考好的,所以从小启蒙,没有接受系统的语法教育,能否在以后轻松一点,还真不好说。
    但是呢,如果家长是以孩子未来,能以英语为一技之长而努力的话,培养听力和口语,也并无不可。
    现在,横竖也没有多少人国文很好,O(∩_∩)O哈哈~学好国文,却也是理解其他各种科目的基石。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很受启发:)
  • xiaoao

    2011-12-22 10:47:15 使用道具

    讲得真好~~~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千眠 + 10 谢谢参与
  • sunkaixin

    2011-12-22 10:53:52 使用道具

    困惑中,目前有时间尽量读原版,但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开始看图写话了,觉得中文方面欠缺啊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93776940

    2011-12-22 10:58:0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93776940 于 2011-12-22 11:04 编辑
    千眠 发表于 2011-12-22 09:40
    学校肯定是按照第二语言的方式教,我困惑的是家长为稚龄宝宝创造一个非天然的家庭双语小天地的做法,是否 ...


    是的。大家都看到果园里的果子很诱人。有个人说,只要大家用心栽培,都能结出这个果子。于是大家一把锄头一把铁锹的忙碌起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长项,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有那个本事。
    其实,一开始的认识就错了,因为每块果园,土壤都不同。
    土壤不同、气候不同,先天的社会环境是为第一大不同。
    树苗不同,母苗不正,后天的家庭环境是为第二大不同。
    培植、嫁接、施肥,方式方法是为第三大不同,但是这点倒是可以做到大相同,因为有人一把手一把手的告诉你步骤。英语论坛目前就是这个状态。
    前两者不同,其实注定了第三者不同的效果,是完全不同。但是,管它呢,事在人为,南方的荔枝,我拿到北方石头山上摘,我有理想我有劳作,我也能成功。味道嘛,那还没收获,谁敢说我的就是酸的苦的,说不定我比大家的都甜,比你南方的原汁原味的更鲜艳。
    前两点认识不到位,就成了劳作、辛苦、勤奋,天天呵护,但是栽不出人家的果子。
    第二点认识到位,搞后天的小环境,效果是不错的。但是第一点仍然会制约。
    两点认识都到位了,搞棚栽,也搞出了真正的人家的果子。这算是很成功了,复制很完美了。但是,棚栽的树,它怎么看怎么都不像人家的那根树,矮了,细了,脆了。。。。。。虽然果子还不错,是那个果子,但是树已经不是那棵树。

    这里面不是说要认命,要承袭旧习,要大家唯命论,安于现状。是提醒,过犹不及。小心有了果子,树已经不是那棵树。是树重要,还是到今天都还不知道以后那个果子是啥摸样的果子重要?
    音乐能不能听?音频能不能磨?视频能不能看?绘本要不要读?兴趣班去不去?网课上不上?我都不排斥。但是,我排斥的是, 都还搞不清果树的习性和特点,就反季节、反气候、反土壤的去生搬照套培植嫁接施肥的做法。

    再回头说我自己,我就觉得我施肥是不是过量了,盯得是不是太紧了?杀虫除草是不是太勤了?果树是不是被我搞成了盆栽?以后这颗果树长出了微型果子不说这果子是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这颗长的好看,纤细枝条的果树放到大自然中,经得起日晒风吹霜打吗?
    很多问题,我反问的都是自己。当然,我也看到很多人比我更有甚之。所以,只能说是互勉互劝吧。

    就拿开口说母语这点,以及母语的培育这点,一些人,在有第一第二因素的前提下,第三都不去做,不会做。给你土壤气候和最好的树苗,你培植出都是残枝败柳(就拿开口迟说事,虽然偏颇,但是有一定代表性)。母语的事情都做不来,还想着拿外语的成功来反哺母语教育?抑或者真的就是母语不用学,是天然习得的?就是丢一棵树苗,随便你长,反正都能长大,最后结啥果反正都是果。

    一开始就双语养育的,好比从小树苗就搞嫁接,让一棵树苗两头生长。那两种气候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后天的园丁的养护都很关键。这个目前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养护可能不少人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得比较好,但是同时具备气候土壤要求的家庭毕竟少之又少,社会环境就别提了。
    到了某个阶段双语的,就好比果树嫁接。嫁接后两头生长,原来的如果长不出好果子,嫁接进来的怎么可能长出好果子。嫁接的毕竟是依托原有的树根树干去汲取养分的。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感谢你!
  • 千眠

    楼主 2011-12-22 12:33:1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千眠 于 2011-12-22 12:35 编辑

    『在紫藤廬和Starbucks之間』by龍應台

      一位居龍頭地位的電子企業家告訴我,一九六八年,他曾經陪同他的美國的企業總裁來台灣考察,思索是否要把他們第一個亞洲分廠設在台北。考察結果卻是把分廠設到新加坡去。原因?當時的台北顯得很閉塞,對國際的情況很生疏,普遍的英語能力也差。換言之,國際化的程度太低。
      二○○二年,孤星出版社(Lonely Planet)出版了專門介紹台灣的英語版旅遊書。作者用功不深,對台北市的新發展似乎沒什麼概念,但是整體印像他是有的。台北,他寫著,是亞洲最難接近的城市之一。意思是說,台北顯得閉塞,與國際不太接軌,英語能力也差,以至於,國際的旅遊者很難在這個城市裡悠遊自在。
      三十五年過去了,台灣還是一個閉塞、國際化不足的地方?
      是的。有經驗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台灣的內向性。中正機場裡外國旅客非常少。首都的英語街道標示一團混亂。報紙的國際新聞五分鐘就可以讀完,有線電視的新聞報導更像是一種全國集體懲罰:小孩吞下釘子的報導時間十倍於伊索匹亞百萬人餓死的消息,南投的一隻狗吃檳榔的鏡頭比阿根廷的總統大選更重要。八國領袖舉行高峰會議,示威者的裸體大大地刊出,但是示威者究竟為了什麼理念而示威?不置一詞。一天二十四小時,這個國家的人民被強灌影像,政客的嘴臉、口沫、權力鬥爭的舉手投足,鉅細靡遺地注入,就像記憶晶片植入動物體內一樣。國際間所重視的問題──戰爭、生態、貧窮、飢餓、新思潮的出現、舊秩序的突變、大危機的潛伏等等,在這裡,彷彿都不存在。
      不對呀,你辯駁,台北是很國際化的。Star bucks咖啡館的密度居世界第一,二十四小時便利商店佔據每一個街角。最流行的嘻哈音樂和服飾到處可見,好萊塢的電影最早上市。生活的韻律也與國際同步:二月十四日買花過情人節,十月底戴上面具參加「萬聖節」變裝遊行,十一月有人吃火雞過感恩節,十二月市府廣場上萬人空巷載歌載舞慶祝耶誕節;年底,則總統府都出動了,放煙火、開香檳,倒數時,親吻你身邊的人。
      民選的新政府甚至要求政府公文要有英文版,公務員要考英文,全民學英語,而最後的目標則是:把英語變成正式的官方語言。
      誰說台灣閉塞?
      變得跟誰一樣?
      究竟什麼叫「國際化」呢?
      如果說,「現代化」指的是,在傳統的文化土壤上引進新的耕法──民主制度、科學精神、工業技術等等,從而發展出一種新的共處哲學與生活模式。如果說,「全球化」指的是,隨著科技與經濟的跨越國界,深層的文化體系,始料所未及地,也衝破了國家與民族的傳統界線。原來沿著那條線而形成的千年傳統── 種種律法、信仰、道德、價值,面對「全球化」,不得不重新尋找定義。「現代化」是很多開發中國家追求的目標;「全球化」是一個正在急速發生的現實,在這個現實中,已開發國家盤算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開發中國家在趁勢而起的同時暗暗憂慮「自己不見了」的危險。
      那麼,「國際化」是什麼呢?按照字義,就是使自己變得跟「國際」一樣,可是,誰是「國際」呢?變得跟誰一樣呢?把英語變成官方語言,是要把台灣變成英國美國,還是印度菲律賓?還是香港新加坡?當執政者宣布要將別國的語言拿來作自己的官方語言時,他對於自己國家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之所趨,有沒有認真地思考過呢?
     牧羊人穿過草原
      一九七八年我第一次到歐洲;這是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先進國家的聚集處,我帶著滿腦子對「現代化」的想像而去。離開機場,車子沿著德法邊境行駛。一路上沒看見預期中的高科技、超現實的都市景觀,卻看見他田野依依,江山如畫。樹林與麥田盡處,就是村落。村落的紅瓦白牆起落有致,襯著教堂尖塔的沈靜。斜陽鐘聲,雞犬相聞。綿延數百里,竟然像中古世紀的圖片。
      車子在一條鄉間小路停下。上百隻毛茸茸圓滾滾的羊,像下課的孩子一樣,推著擠著鬧著過路,然後從草原那頭,牧羊人出現了。他一臉鬍子,披著蓑衣,手執長杖,在羊群的簇擁中緩緩走近。夕陽把羊毛染成淡淡粉色,空氣流動著草汁的酸香。
      我是震驚的;我以為會到處看見人的「現代」成就的驕傲展現,但是不斷撞見的,卻是貼近泥土的默不作聲的「傳統」。穿過濃綠的草原,這牧羊人緩緩向我走近,就像舊約聖經裡的牧羊人走近一個口渴的旅人。
      爾後在歐洲的長期定居,只是不斷見證傳統的生生不息。生老病死的人間禮儀──什麼時辰唱什麼歌、用什麼顏色、送什麼花,對什麼人用什麼遣詞與用句,井井有條。春夏秋冬的生活韻律──暮冬的化妝遊行以驅鬼,初春的彩繪雞蛋以慶生,夏至的廣場歌舞以休憩,耶誕的莊嚴靜思以祈福。千年禮樂,不絕如縷,並不曾因「現代化」而消失或走樣。至於生活環境,不論是羅馬、巴黎還是柏林,為了一堵舊時城牆、一座破敗教堂、一條古樸老街,都可能花大成本,用高科技,不計得失地保存修復,為了保留傳統的氣質氛圍。
      傳統的「氣質氛圍」,並不是一種膚淺的懷舊情懷。當人的成就像氫氣球一樣向不可知的無限的高空飛展,傳統就是綁著氫氣球的那根粗繩,緊連著土地。它使你仍舊樸實地面對生老病死,它使你仍舊與春花秋月冬雪共同呼吸,使你的腳仍舊踩得到泥土,你的手摸得到樹幹,你的眼睛可以為一首古詩流淚,你的心靈可以和兩千年前的作者對話。
      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
      我發現,自己原來對「現代化」的預期是片面的。先進國家的「現代化」是手段,保護傳統是目的。譬如在環境生態上所做的鉅額投資與研發,其實不過是想重新得回最傳統最單純的「小橋流水人家」罷了。大資本、高科技、研究與發展,最終的目的不是飄向無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語言、文化,自己的歷史、信仰,自己的泥土。
         文化的進退失據
      於是我看見:越先進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傳統保護得越好,對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後的國家,傳統的流失或支離破碎就越厲害,對自己的定位與前景越是手足無措,進退失據。
      台灣的人民過西洋情人節但不知道Valentine是什麼;化妝遊行又不清楚Carnival的意義何在;吃火雞大餐不明白要對誰感恩;耶誕狂歡又沒有任何宗教的反思。凡節慶都必定聯繫著宗教或文化歷史的淵源;將別人的節慶拿來過,有如把人家的祖宗牌位接來祭拜,卻不知為何祭拜、祭拜的是何人。節慶的熱鬧可以移植,節慶裡頭所蘊含的意義卻是移植不來的。節慶變成空洞的消費,而自己傳統中隨著季節流轉或感恩或驅鬼或內省或祈福的充滿意義的節慶則又棄之不顧。究竟要如何給生活賦予意義?說得出道理的人少,手足無措的人,多。
      台灣的領導人要把英語變成官方語言,更是真正的不知所云。語言難道是一支死的木棍,伸手拿來就可以使?
      語言不是木棍,語言是活生生的千年老樹,盤根錯節、深深紮根在文化和歷史的土壤中。移植語言,就是移植文化和歷史,移植價值和信念,兩者不可分。殖民者為了更改被殖民者的價值觀,統治的第一步就是讓被殖民者以殖民者的語言為語言。香港和新加坡就這樣成為英語的社會。嫻熟英語,通曉英語世界的價值觀與運作模式,固然使新加坡和香港這樣的地方容易與國際直接對話,但是他們可能也要付出代價,文化的代價。英語強勢,可能削弱了本土語言文化──譬如漢語或馬來語──的發展,而英語文化的厚度又不足以和紐約或倫敦相提並論,結果可能是兩邊落空,兩種文化土壤都可能因為不夠厚實而無法培養出參天大樹。
         國際化,是知識
      本國沒有英語人口,又不曾被英語強權殖民過,為什麼宣稱要將英語列為官方語言?把英語列為官方語言在文化上意味著什麼後果?為政者顯然未曾深思。進退失據,莫此為甚。
      不是移值別人的節慶,不是移植別人的語言,那麼「國際化」是什麼?
      它是一種知己知彼。知己,所以要決定什麼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價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文字、講得通的邏輯詞彙,去呈現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典章禮樂。它不是把我變得跟別人一樣,而是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別人我的不一樣。所以「國際化」是要找到那個「別人能理解的方式」,是手段,不是目的。
      找到「別人能理解的方式」需要知識。不知道非洲國家的殖民歷史,會以為「台灣人的悲哀」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哀。不清楚國際對中國市場的反應,會永遠以政治的單一角度去思考中國問題。不瞭解國際的商業運作,會繼續把應該是「經濟前鋒」的台商當作「叛徒」看待。不瞭解美伊戰爭後的歐美角力,不瞭解聯合國的妥協政治,不瞭解俄羅斯的轉型,不瞭解開放後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瞭解全球化給國家主權和民族文化帶來的巨大挑戰……不瞭解國際,又如何奢談找到什麼對話的語言讓國際瞭解台灣呢?
      越是先進的國家,對於國際的知識就越多。知識的掌握,幾乎等於國力的展示,因為知識,就是權力。知道越多,掌握越多。如果電視是一種文化指標,那麼台灣目前二十四小時播報國內新聞,把自己放大到鋪天蓋地的肚臍眼自我沈溺現象,不只是國家落後的象徵,已經是文化的變態。人們容許電視台徹底剝奪自己知的權利,保持自己對國際的淡漠無知,而同時又抱怨國際不瞭解台灣的處境,哀嘆自己是國際孤兒,不是很矛盾嗎?
         Starbucks還是紫藤廬
      我喜歡在Starbucks買咖啡。不見得因為它的咖啡特別好,而是因為,你還沒進去就熟悉它的一切了。你也許在耶路撒冷,也許在倫敦,在北京,或者香港,突然下起冷雨來,遠遠看見下一個街角閃著熟悉的燈,你就知道在那裡可以點一大杯拿鐵咖啡加一個bagel麵包,雖然這是一個陌生的城市。
      「全球化」,就是使你「客舍似家家似寄」。
      我更喜歡在紫藤廬喝茶,會朋友。茶香繚繞裡,有人安靜地回憶在這裡聚集過的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以及風流人物所創造出來的歷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劃下一個社會改造運動;紫藤花閒閒地開著,它不急,它太清楚這個城市的身世。
      台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台北市只有一個紫藤廬。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個紫藤廬。
      「國際化」不是讓Starbucks進來取代紫藤廬;「國際化」是把自己敞開,讓Starbucks進來,進來之後,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廬的光澤更溫潤優美,知道如何讓別人認識紫藤廬──「我」──的不一樣。Starbucks越多,紫藤廬越重要。



  • 蜗牛漫漫

    2011-12-22 12:51:01 使用道具

    婷子064 发表于 2011-12-22 10:28
    呵呵,其实我们想讨论的几个点就在这里:
    1、英语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启蒙好?
    2、在孩子15个月的时候,英语 ...

    回复
    有同感

    也再考虑,英语什么时候启蒙好,
    在孩子17个月的时候,英语是否会造成 她语言发展的障碍?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感谢你参与!
  • wing520

    2011-12-22 12:54:04 使用道具

    从头到尾认认真真把帖子里每个人的观点看了,觉得在爸妈网里,由于讨论的中心的英语学习,中文学习的讨论相对来说讨论的比较少,现在爸爸妈妈的心态都是潜意识的想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优胜一点,希望以自己的努力的让孩子更优秀,这无可厚非,但是在一个几乎大同的声音中,大家的羊群心理是非常明显了,接受的心理暗示会影响自己的判断,需要考自己冷静下来慢慢的想一想,究竟什么是我们自己真的想要的,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认为我家的孩子,我希望他能扎实学好中文,毕竟将来出国的机会大还是留在国内的机会大,还说不定。但是,学习阶段大多还是在国内接受教育,一个人连自己的母语都说不好,用不好的孩子,你认为他的学习生活会轻松吗?我从小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计算能力不佳,但是我数学的应用题方面做得比其他同学要好,我觉得可能跟我能很快理解题目有关。当然,这纯属个人猜测。

       为了将来孩子学英语轻松一点而在现在话大量的时间在英语学习,忽视中文的学习,我觉得是得不偿失。将来孩子得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中文,殊不知,现在的小学的孩子写话,写作文的时候,需要从口头语言到规范性的书面语言的转化,但他们有的真的连一句符合逻辑的,简洁的话都写不清的,翻来覆去的,总表达不出自己想说的话。
       欲速则不达,家长们还是放宽心态,不急不躁。从自家孩子最需要的方面入手,制定孩子的学习方案吧。目光放远,还得放宽。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感谢你参与话题!
  • wing520

    2011-12-22 13:04:13 使用道具

    任何教育,我觉得还是得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性,还有教育我还是比较推崇“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无论英语学习还是中文的学习。但是我最近还是有点急躁,该把自己的脚部慢下来,想一想,再走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椰子婷

    2011-12-22 13:07:13 使用道具

    虽然说孩子与孩子间不同。
    我妈妈说我小时候1岁多,就能讲话了,是能够和大人对话了。
    两岁以前的事情,我记得很多。包括和我母亲叙述我从4楼楼梯掉下来以及向我母亲告状朋友丢了我的球拍上屋顶……
    椰子君姐姐的女儿,目前1岁八个月,可以讲6个字左右,大部分是单字双字。
    语言环境究竟有没有关系?
    小时候,我父母只与我讲普通话,甚至我都不会讲当地方言。
    而外甥女,爷爷奶奶讲粤语,外婆讲潮汕话,我和椰子讲普通话,是否因为这样的语言环境导致孩子讲话较迟?
    虽然某人认为一岁八个月能说6个字已经不错了,也许是孩子没有到达语言爆发期。
    但是孩子现在经常以大喊大叫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不爱开口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时我经常很忧虑他们如此地宠溺孩子以及孩子喊闹就给予其想要的东西,使她无需讲话就可达到目的。而说话就相应迟缓。
    所以有时候真的,很需要思考一下。
    又走题了……哎……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感谢你!
  • jk810823

    2011-12-22 13:30:49 使用道具

    进来学习下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10 理由 收起
    千眠 + 10 谢谢参与
  • 欢乐岛

    2011-12-22 15:31:09 使用道具

    也觉得应该把母语放在首位,千眠觉得应该怎么学习英文比较好呢?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关于怎么学,这里专家很多啊
  • 93776940

    2011-12-22 16:42:56 使用道具

    婷子064 发表于 2011-12-22 13:07
    虽然说孩子与孩子间不同。
    我妈妈说我小时候1岁多,就能讲话了,是能够和大人对话了。
    两岁以前的事情,我 ...

    是的。说话迟,确实不应该都怪双语。我举这个例子,是因为相对来说,双语确实是一个祸根。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双语,说话就早吗?不一定。正是因为这个不一定,所以才说就算是母语,它都不是自然习得的,天然就成的。这里面也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下很多很多的心思。
    但凡说话早的,一般都是家庭环境里面,熏得多的。我举个例子,就说我的。当然我孩子说话并不算太早,不是极端的例子,只是说说而已。
    我从孩子出生后,只要她睁眼没睡觉,就有互动,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念念有词,面面俱到,反反复复,叨叨唠唠的说给她听。这里面,重复化,简单化很重要,日常用语为主,书面语言仅限于传统故事、儿歌歌谣。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穿衣、换尿布、喝奶粉、洗澡、按摩、大小便,手上做什么,嘴巴跟什么。几乎是一刻不停。当时嘲笑自己,说是只要回到家,嘴巴就闭不上,家里就都是声音。抱出去晒太阳,也是一路说个不停。3个月开始实在说到没话说了,走楼梯就反反复复数数,1-9的数。慢慢大些,孩子眼睛看哪里,我们语言就跟上。对家里阿姨的要求也是如此,我们不在家,要求阿姨多和孩子交流多说话,即便她听不懂。
    0-7个月的口语轰炸,对孩子语言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孩子开口说话不算早,也就在7-8个月的时候,从咿呀学语很快过渡到有意识发声,并且表现出对语言的兴趣,经过巩固后,一个月就能从无意识发音转换到有意识指向性发音,也就是无意识输出到有意识输出,这也不过就是在8-9个月的时候。之后,我们加强了睡前的书面语就是绘本和故事的熏,进入书面语和口头语并重的语言诱导期。9个月-1岁,短短三个月,孩子已经能和大人简单的交流了,问答式提问式,虽然简单。并且已经会儿歌、唐诗。1岁-1岁半,是语言发育的高峰期,孩子跟海绵一样,你给她什么她吸纳什么,并且输入多少输出多少。2段式长歌、唐诗、短故事,表现出了极强的记忆和复制能力。
    有的人,因为过于溺爱,代替了孩子语言表达的需要,直接给予。导致孩子从7个月左右的无意识开口期后,很快退回去变成闭口期。咿呀学语没有顺利过渡到有意识开口期。
    有的是口语输入频次低,重复性差,没有有效的联系。
    有的是互动少。孩子兴奋点不够。
    有的是口语诱导不错,书面语熏陶没有跟上。
    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差距,内涵的丰富度,语言的成熟期。
    这些难道是自然习得的吗?我的经历肯定是给否定的。

    当然不好意思,我用了我自己孩子的例子。我再次说明,我做得并不算很好,我家孩子也并非优秀。只是举例。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4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我很喜欢!
    椰子婷 + 20 感谢你!
  • liaor

    2011-12-22 16:56:49 使用道具

    93776940 发表于 2011-12-20 09:29
    我也非常赞同你和绿柚子版主的观点。
    只是这种声音太小,没有和音。懒得说,说了必被拍,影响和谐。
    我个 ...

    如果能慢点,随心所欲一点,既达到目的,又能持之以恒,小步慢走,优势也有,虽然不是非常大,不是精英,但是足够给他快乐的未来,轻松的英文能力。并且也不过度损耗童年的正常步调,更加有益于培养全面的健康的快乐的人格。

    很喜欢这段话,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感谢你!
  • fairy

    2011-12-22 21:31:04 使用道具

    楼主的帖子在这儿算是比较题材新颖哦,我比较赞同楼主的观点,你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也不能因噎废食,难的就是要掌握平衡点。
    之前也在这儿看到,有妈妈反应孩子的语言(母语)被别人甚至是老师什么有障碍,但是但是我们,包括那我妈妈估计都没有引起重视。
    现在学英语的资源很多,但是大多数孩子还是很难达到真正的双语环境的,要从实际出发,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话题
  • Lindsay512

    2011-12-22 23:10:0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Lindsay512 于 2011-12-22 23:10 编辑

    我们是从孩子五岁时才开始正式学习英语,开始加入了英语动画片,英语绘本以及生活中开始用英语,从一开始只要求能听懂,到最后能用英语同我交流。发现这大半年孩子的英语进步神速。以前有一定的介入,但只是听听歌曲和童谣。不敢有过多的介入。目的也是为了能先把汉语说囫囵了,再谈别的。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感谢你!
  • sara

    2011-12-23 12:10:32 使用道具

    千眠 发表于 2011-12-21 09:48
    我和你的想法很一致,孩子也是一年级学校提供的外教英语课程才开始接触英语(有一年的课本连字母都没有, ...

    本来我还一直自责自己是个不负责任的家长,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教她英语,到了稍微大些,就是中班以后,又由于没有耐心及方法,弄得孩子很排斥英语,于是就一直到了今年暑假,跟着high版,从phonics开始学起,才正式开始学习英语,结果现在孩子倒是很爱学英语了~~看来是误打正着了...{:soso_e113:}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很给力!
  • shuling

    2011-12-23 12:13:06 使用道具

    关注中,多听听各方见解。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cfw7319

    2011-12-23 12:26:51 使用道具

    关注中,思考中。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hb可可2007

    2011-12-23 12:28:12 使用道具

    我倒觉得语文学不好的话对英语也有影响,我女儿初一,英语还行,但语文不好(不爱阅读),但最近几次英语考试阅读题都不能全对,我感觉语文的阅读理解不够,影响了英语。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钟步喧妈妈

    2011-12-23 12:38:36 使用道具

    只能重复一句老话,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基本没有一种放诸四海皆有效,可以完全照搬的学习方式(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同时也庆幸儿子没有压力也玩出还算不错的英语。以前一直以为是自己误打误撞满足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后来很多人说是孩子自身有语言天份。我到现在也困惑,究竟哪种占的比重更大,也因此从不跟人介绍所谓的经验。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母语不能流利表达(包括口语和书面),无法欣赏自己国家的经典,无论如何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孩子的中英文培养现在应算是六四开,其他的兴趣活动由他去自选,至少现阶段不太会给他压力。但如果到了小学阶段,自已选择了某种兴趣活动却不能坚持,还是会施压的。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话题
  • 木鱼

    2011-12-23 13:54:24 使用道具

    这有啥困惑的呢?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不做。
    喜欢学英语就去学,喜欢读中文也别犹豫。
    只要孩子开心就行了。
    这种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很难有什么结论。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monamy

    2011-12-23 14:12:57 使用道具

    我有个朋友是英语专业的博士了(能力肯定是够了) 教她家宝宝说英语 也说的挺好的 ,但是孩子到外边和别的小朋友玩 他说英语 别的小孩听不懂也不跟他玩 小孩现在自己不说英语了  我也困惑这个问题呢 教早了是不是没什么好处呀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椰子婷

    2011-12-23 14:20:15 使用道具

    木鱼 发表于 2011-12-23 13:54
    这有啥困惑的呢?喜欢就去做,不喜欢就不做。
    喜欢学英语就去学,喜欢读中文也别犹豫。
    只要孩子开心就行 ...

    这点我不能同意。
    辩驳出真知。有些时候,通过辩驳,才能引发对某一现象的深层思考。
    做事,如果是简单地喜欢就做,不喜欢就不做的话,容易跟风,容易无法坚持。
    当然,有孩子的个体差异,大家在看完帖子后,还是各自为政地教自己家孩子,也许表面上看没有任何区别。
    但深层里,进行过思考的,就会想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重在辩驳中的思考,结论反而是次要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很给力! 支持思考,思考比结论重要。
  • frank

    2011-12-23 14:42:53 使用道具

    小朋友每天晚上一刻钟英语阅读。开始的纯英文版书读完了(数量不多啊),没有找到新书,就顺手给他几本中英对照(一页英文,一页中文)。开始还担心他只看中文或看完英文后喜欢看中文,谁知他后来自己根本就不看中文的内容。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阿牛妈妈

    2011-12-23 15:05:43 使用道具

    我也有同感,当我第一次看见爸妈网,我就深深吸引住了,同时也被这么多牛爸牛妈震住了,虽然我的宝宝才两岁,但我感觉他已经快输在起跑线上了,我很慌张,不知道如何开始英语早教,同时又深深困惑这么早双语教育可以吗?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
  • 凭海临风tian

    2011-12-23 15:15:53 使用道具

    我坚持孩子汉语能说,并且说得还可以之后再让孩子接触英语,我们从两岁四五个月才开始加一点英语。而且我跟孩子如果说英语的话,必然都先说一次汉语。关于这个,我其实也很迷茫,愿意多听大家的意见。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话题
  • jyjqwe

    2011-12-23 15:17:13 使用道具

    同意你的观点。我们那时候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学得不好不是因为学得太晚,而是因为方法不对,没有听读的环境,也没有把英语当作工具用起来。如果方法正确,从初中开始学也不晚的。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话题
  • Salsa

    2011-12-23 15:29:49 使用道具

    有时候也在想,我们教我们的孩子去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总归只是工具,养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行,坚韧的毅力
    早早的进行启蒙,只是希望以后在这方面少吃力,能轻松一些,在母语阅读的基础上,养成英文阅读的习惯。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话题
  • 杭仔妈咪

    2011-12-23 15:46:34 使用道具

    确实,还是要父母有外语优势才行,在我看来,双语教学是可行,也是可取的,关键在环境。我家小宝就是听着我的普通话和奶奶的广东话长大的,我不会说广东话,奶奶不会说普通话,刚2岁的小宝现在知道和奶奶说广东话,和我说普通话,遇到不会说就找我帮忙。在日常表达中,无论我还是奶奶都拿自己擅长的语言和宝说话,宝渐渐能明白并接受,但坦白说我的英语实在不怎么样,特别是表达,看书看电视还勉强,表达实在不行,有时想和宝说句英语都搜肠刮肚才找到一句,并且说的战战兢兢,一点底气没有,所以,一般我只有读书和看动画片得时候才会和宝说自己做过功课的英语,而宝的英语输出全是歌曲。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千眠 + 20 谢谢参与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