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按:前日摘录网上一文,未见作者等信息。故只得”匿名“转发。此文从西方古典教育的视角而谈,然于中国之经典教育、读经教育亦多相契合。
         

  为什么需要古典教育?
                          
      古典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涵养心性。

    为什么需要涵养心性?人之为人不在于人身(human body,而在于人心(human mind。我们的人身其实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因为我们有一颗人心,所以,我们构成一个独立的宇宙,通过知识,我们能将整个大的物理性宇宙囊括于人心之中。因为我们有一颗人心,所以,我们才有资格成为宇宙的发言人(spokesman)。

    真正的教育是指向人心的教育。人文教育即在于使人从基于人身的自然(nature based on human body,即第一自然,进入基于人心的自然(nature based on human mind),即第二自然。第二自然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自然。政治、道德、法律、科学、艺术等等人类心灵通过知识与行动所造就的秩序都属于第二自然的范畴。从第一自然走向第二自然,是一个精神回家的过程,是一个孟子所谓求放心的过程。从第一自然出发,走向第二自然的才是人道,行道而有得于心,所谓。所以,柏拉图那部最伟大的作品——《理想国》,表面上看是讨论政制问题,但是,核心还是在讨论人道德性。该书的副标题是《论正义:政治的》。什么是正义?正义是一种心灵的德性,是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中最重要的一种德性。原来,最伟大的作品都是在讨论第二自然,讨论人道,讨论人心如何回家?这样的问题。

    正如Leo Strauss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一文中所指出,能涵养心性的教育也需要有教师。但是,这样的教师几乎不可能出现于课堂上,如果一个时代的课堂上有这样伟大的导师,那真是这个时代学子的运气。

  
    但是,既然需要教育,就需要教师,既然需要那种能涵养人的心性的教育,就需要有伟大心灵的教师。谁是拥有伟大心灵的教师?这个问题不可能在一个当下的时代获得答案。所以,阅读任何一部当下时代的作品,也不一定能获得那种涵养心性的教育,换句话说,任何当下的时代是很难断定这个时代是否存在那种拥有伟大心灵的教师。

   但是,任何活在当下时代的人也不是没有希望。唯一的希望是阅读历史上的伟大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是否拥有伟大的心灵,是否能担当"cultivate human mind"的重任,这个问题已经由人类历史担保了。像Plato, Aristotle, Thomas Aquinas,Kant,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朱熹、王阳明这些历史上的学者之伟大,并非由其同时代人担保的,而是由人类历史几千年来无数能人志士的智慧担保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心灵的伟大以及承载这些伟大心灵的作品的伟大,是人类长时段历史中的智慧担保的伟大。只有他们才配当我们的教师,要想获得那种涵养心性的教育,就必须从阅读他们的伟大作品开始,从伟大思想家的学徒做起!

问题1:古典教育不符合人类历史的进步历程。
答复1
何谓进步?何谓历史进步?
坐着飞机到世界各地演讲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道德水平就比坐着牛车周游列国的孔夫子的道德水平要进步2500年吗?因为飞机比牛车进步2500年?

从牛车到飞机,这2500年的变化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能用来表征心灵的伟大进步的吗?如果可以,按照这种历史进步观,所有今人都比古人伟大,拥有最伟大的心灵的人必定是世界末日中的那些人,因为他们代表了最后的历史,因为他们是the last man!

为什么需要古典教育?理由正如Leo Strauss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一文中所指出,现代教育所化育出来的人是缺乏高贵心灵的专家。这种人正是那种尼采意义上的the last man (最后的人,报废的人)

真正的文化,需要从人心入手,而不是从满足人身之各种科技产品入手。

人心的教育,就是心灵的化育,这绝不是所谓的读经,读古书,而是通过阅读伟大作品,向历史上的拥有伟大心灵的人学习。


             问题2:教育受特定政治体制的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不 是个人所能选择和决定的。


答复2

  其实,这里涉及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特定政制(regime)下的教育如何超越这种政制所给定的框架和限制,提升人的心灵品格?

  为什么要提升心灵的品格?这里还涉及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理解幸福?幸福是一种快乐吗?如果幸福是一种快乐,我们接着可以往下问:是满足人身(human body)的快乐,还是满足人心(human mind)的快乐?伊壁鸠鲁主义是一种快乐主义,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们所理解的快乐是后一种快乐。
  即使是伊壁鸠鲁主义这种世界上最著名的快乐主义幸福观,也存在问题。

  什么是幸福?从希腊文的原文ευδαιμωνια看,幸福这个词应该理解为完善昌盛。我以前就写文章讨论过,古典哲学中的幸福应该翻译成human flourishing比较好。用happiness来翻译ευδαιμωνια,说明早期英美思想家的翻译根本不得要领。

  到底是什么的flourishing? human body's flourishing?还是human mind's flourishing?

  据我所知,无论是两希文明与华夏文明的伟大思想家们几乎都选择了最后一种答案。即幸福=人心的完善=human mind's flourishing=尽性(孟子意义上的)。

  当然,吃好喝好不等于幸福,但是它们是追求幸福的一个条件。但是,即使如此,也要做到一点——节制,而这又是human mind的一个品质。用中国思想体系中的语言说,就是要做到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做到中和,才有可能实现位育。位育的极致就是我所谓的那种超越特定政制的心灵品格的提升,即所谓明明德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政制问题(problem of regime)构成教育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从柏拉图所发现的视角看,《理想国》(中译本这个译法很不妥,英译本翻译成Republic,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好翻译成The Natural Regime or On Justiceolitical,即《自然的政制或论正义:政治的》)所讨论的哲学其实包括两个维度:第一,哲学是一种与政治生活相对立生活——爱智慧的生活。第二,哲学是一种教育,一种提升心灵品格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受特定政制限制。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发现。无独有偶,在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五纲八条目中,也是试图将修身问题与完善政制问题联系在一起,并且只有到了超越特定政制时,即到了治国平天下状态,才有可能通向心灵的止于至善


  当代问题的特殊性在于,我们在现代西方人所规划的现代性下走上一条现代化道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现代性规划的不断展现与修正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条清晰的主线:科技至上主义或者说世界范围的技术主义支配了我们关于如何生活?问题的思考。最严重的影响是这种科技至上主义甚至宰制了政制(regime这种最重要的生活安排。这导致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都有两个特点:第一,有很多的知识,很专家。第二,缺乏心灵的训练,尤其是不知道何谓心灵的高贵与低贱。一言以蔽之,现代性下的教育是一种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遮蔽心灵的教育。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现代性本身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的计划和一个关于人的计划。这两个计划是相互联系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命运其实不单单是靠科技的进步来保证,我们需要通过重新阅读伟大作品,发现人类总体历史中的伟大心灵,感受这些伟大导师的伟大心灵。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揭开那些遮蔽我们心灵的尘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让我们的心灵面向宇宙而开显自身的伟大和尊严。




                  问题3:古典教育就是读经,就是读读古书。

答复3
   
   古典教育没有那么简单。

    古典教育既然是培养有高贵心灵的人,它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不是因为你会识字,会读古书,就能实现。它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训练:需要古典语文的训练,需要理智上的训练,还需要将所与所有机结合()的训练。

   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学而时习之涉及前两个方面的训练,时习之涉及最后一项训练。其中,关于的训练就是将知(=所学)行(=所习)有机结合的训练,以达至知行合一明体达用

  所以,古典教育不仅仅意味着一种上升,一种心灵品格的提升,还意味着一种下降。关于时习之的训练就是一种下降的训练,下降到人群生活中,自己去习之。古典思想家把握到一个重要的秘密:最复杂的人群生活乃政治生活。所以,最重要的下降是下降到政治生活。柏拉图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为我们指出了这里的秘密。中国儒家的五纲八条目中的三段论:修身-齐治平-明明德,也为我们指出了这里的秘密。齐治平阶段是连接修身明明德的必然阶段,因为只有通过下降到具体的人群生活(家庭的生活、国家的生活、天下的生活)中,才能磨砺出真正的德性,才能明明德



    只有通过严格而艰苦的训练,一个人才有可能把握到伟大作品中的微言大义,才有可能体会到伟大思想家的心灵之伟大,才有可能让自身的心灵获得耕耘(cultivate),从而结出果实--culture


   古典教育是一种奢侈品,古典教育永远是培养精英的教育!




                      问题4 古典教育是一种教化吗?


答复4

   
   “教化这个词很有意思。

    德语用Bildung表示。Bildungbilden的名词形式。bilden表示建设建立建构

   这种语源联系告诉我们,在德国思想家看来,教化是一种建设。那么,到底要建设什么?还是回到那个人身人心的问题。真正的建设是心灵的建设。因此,教化是指向心灵的教育。

   任何建设都需要有地基,还需要有工程师、建筑工人和施工材料,

   “教化地基就是心灵自身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那颗本心,每个人都有一个本心,所以,有教化的可能。正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

   “教化所需要的工程师乃是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伟大人物

   “教化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乃是伟大作品

     唯有教化所需要的建筑工人由当下时代提供。

     古典的教化不是奴化国民化。请允许我再谈一次西方。因为你们目前所受的高等教育,是西方现代性展开过程的一个产物。

    在现代性展开过程中,早期的现代西方思想家已经为大家设计了一套蓝图。
    在这个现代性的规划中,人是如何被设想的?

    马基雅维利的贡献必须提出来讨论一下

    作为一位现代思想家,它所完成的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颠覆是重新解释德性概念。在马基雅维利之前的古典思想家那里,德性是用以完善心灵的道路。这条道路绕不开政治,但是,超越政治生活。也就是说,一个有德性的人=a good man(完善的人),他首先是一个好公民(a good citizen),但是,一个好公民不一定是一个完善的人,我们只能说,a good man 必然是一个a good citizen,并且,a good man 还超越a good citizen

    马基雅维利为现代性写下了第一条纲领:德性就是做一个好公民的品性。也就是说,如何定义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好公民。也就是说,a good man= a good citizen

    这是一种降低德性标准的做法。但是,这正是现代性展开的第一步。

    顺着这个逻辑,现代性下的教化就把重点放在国民教育上,因为既然做一个好公民就是一个有德性的人,那么好吧,大学就主要培养好公民或好国民。


   如果你不获取一个超越此现代性的视野,你们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从一诞生就处于一种现代性所设计的规划当中。


4089 查看 6 收藏帖子 (3)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lazycat2008

    2012-5-10 15:06:00 使用道具

    进来学习下,好长呢,慢慢看
  • 相视而笑811

    2012-5-10 15:31:29 使用道具

    学习中.....
    谢谢分享!
  • 非常

    2012-5-11 08:47:3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非常 于 2012-5-11 08:47 编辑

    问题在于很多人不明此理。非要向国学要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效果。
  • nynynn

    2012-5-15 11:07:55 使用道具

    妈妈都怕走弯路,为的都是孩子
  • yilisahan

    2012-5-16 17:00:40 使用道具

    认同!赞!
  • zbmouse

    2012-5-16 22:01:20 使用道具

    学习中,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