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到了,相信很多长辈都会选择买书作为给孩子的礼物。而面对林林总总的出版物,究竟该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这是必须慎重考虑的。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今天的中国社会对于给孩子选书这个问题,是不够慎重的。有太多的书,推荐的人并没有读过,或者即使读过也并没有仔细的思考过,这样的书到底适不适合孩子读。
比如曹文轩的《草房子》,这部被奉为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书,是很多的长辈都会买来送给孩子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是学校老师的推荐,而许多长辈自己读了也很喜欢。可是对于真正关心孩子成长的大人来说,这些都不能成为给孩子读这本书的理由。
喜欢这本书的大人通常会认为《草房子》文笔优美,写出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可这些理由对孩子的阅读来说都不重要。那么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符合孩子的趣味,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而且,这个标准必须贯穿全书。也就是说,整本书的情节都必须符合这个标准。因为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对于一本书,通常孩子会全盘吸收。所以,对于那些有些情节与描写适合孩子看,而有些不适合的书,成人在做选择时必须尤为慎重。
对于《草房子》,书里显然有些情节与描写不适合孩子。比如书中写到了一个校园钉子户秦大奶奶的事迹。拆迁这件事,本身是个复杂的法律问题,应该是儿童不感兴趣也不会真正理解的主题。这样的题材显然并不适合儿童文学。还有里面写了桑桑老师的婚姻,而且是从爱情和婚姻的矛盾这个完全成人的角度来写的,而不是像通常童话故事的结尾那样的象征性写法。儿童是不结婚的,这个题材写在儿童小说里也不合适的,除非是主人公自己父母或祖父母的婚姻。因为这会影响到孩子自身的生活,或者是作为一种家族的承传来写。
再从书中具体的叙述来看,书中对于秦大奶奶的故事,有这样的叙述:但秦大奶奶不要,她只要这片土地P她蓬头垢面地坐在地上:”你们打死我吧只打死我也不离开这里!” 十几只茅草船就那么很无奈地停在水中只。 地方政府是耐心的,充分给她说理:”办学校一是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大业向”。秦大奶奶双目紧闭:”我没有子孙!”。这样的叙述不知长辈们看了有何感受。孩子们读到这样的句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再有,秦大奶奶最后为了捞一只学校的南瓜而丧生。这是不是让人想到数年前那个广受宣传的英雄赖宁呢?
还有,对于秃头孩子秃鹤,没有人同情他,帮助他,就连老师也对他那么冷漠。儿童文学的温暖到哪里去了?
说了这么多,是希望孩子们今天看到的,要比我们看到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