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sbaby 发表于 2016-3-17 14:02:28

多谢楼主分享

arielcyc 发表于 2016-3-22 13:28:40

小团团 发表于 2011-6-15 12:59
颜巷陋说的是颜回居住在陋巷之中。那这个颜回是何许人也?

熟读论语的小朋友可曾记得否下面的话?


这个功夫真是下的大大的

漠漠0623 发表于 2016-3-24 16:02:20

好帖子,感谢分享

damiww 发表于 2016-3-29 10:23:32

好贴!刚准备让儿子读声律启蒙

清航妈妈 发表于 2016-4-14 16:40:15

怎么没有更新了呢,好期待

hzwym9128 发表于 2016-4-15 10:22:59

谢谢分享!!!

h430030 发表于 2016-4-27 23:37:21

正在学习声律启蒙中谢谢楼主

h430030 发表于 2016-4-29 12:49:15

期待更新啊

h430030 发表于 2016-5-7 00:07:34

拜读!期待更新

leikai 发表于 2016-5-8 02:25:11

楼主讲得真好,只是为什么不继续了呢?

来球 发表于 2016-5-10 15:26:08

本帖最后由 来球 于 2016-5-10 15:55 编辑

来球 发表于 2015-6-29 12:30
今天我要来更新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 ...
隔了快一年,今天来补上。
因为这个帖子,因为当时自己冲动接了嘴,因为当时不知天高地厚说了大话,
所以……
好吧,最后一次说完大话以后,其实我有悄悄整理,想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文档以后再分享给大家的,但是,终于还是没能完成,终于还是各种工作一大堆,今天看见催更的,想想还是不要拖延,做了一点分享一点吧!

—————————————————————————这里是拖延症的分割线——————————————————————
知识点:1.暮鼓、晨钟2.竹、松,岁寒三友3.冯妇虎4.叶公龙5.莺恰恰、雁雍雍6.秦岭云横、巫山十二危峰


1.暮鼓、晨钟暮鼓、晨钟是佛寺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佛教规定:寺庙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钟,以报时间,并劝人精进修持。现在也常用“暮鼓晨钟”这个成语形容时光推移,也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语。“晨钟”也作“朝钟”。


2.竹、松,岁寒三友绿竹对苍松,再简单不过的对子,本没什么好说,此处只是想说一说“岁寒三友”。“岁寒三友”由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古来歌咏“岁寒三友”的诗文多不胜数,如郑板桥《竹石》、陈毅将军《青松》等等耳熟能详。此处推一副咏竹的对子,我颇爱之!“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此联借述竹之自然形貌与生长特点而极言竹之“有节”与“虚心”,借物咏志的极佳代表!语义出自宋代徐庭筠的《咏竹》篇,全诗如下: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

3.冯妇虎冯妇,是战国时晋国人,善于打虎,他的故事在《孟子》中有提到: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三节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这段话译成白话就是:齐国闹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都以为你还会再一次打开棠邑仓库救济灾民,你大概不会再这样做了吧。”孟子说:“那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青年时善于跟虎博斗,老年时成为很善良的读书人。一次他到郊外,有很多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凭借着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触犯。众人看见冯妇来了,都上前迎接。冯妇挽起袖子下车,大家都很高兴,只有读书的士人们讥笑他。”

      寥寥数语,故事讲完了。可是故事你看懂了吗?故事的结尾,士人们又讥笑冯妇什么呢?

      讥笑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立志成为一个善良的读书人,不再博虎,但受不了众人怂恿,重操旧业,又干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的追求放弃了,违背了自己的誓言,非大丈夫所为。因此,后世常以“冯妇”代指重操旧业,如“重作冯妇”、“再作冯妇”或“又作冯妇”,作为一个相关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是不应“再作冯妇”。

          冯妇的故事算是看明白了,可是孟子怎么会突然想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呢?

          来看看孟子和学生陈臻这段谈话的背景:在这段谈话前几年,齐国也曾出现过灾荒年,孟子曾经劝说过齐王开仓赈济百姓,此时齐国又闹饥荒,所以陈臻说国人以为孟子还会去劝说齐王开仓赈灾。
          按道理讲,为了千千万万的百姓,孟子是应该再去劝说齐王。但孟子这时候偏偏就讲了这样一个“冯妇虎”的故事,表明自己不会“再作冯妇”,不会再去劝说齐王开仓赈灾。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上次开仓赈灾时是齐宣王执政,孟子也任职,还好说。此时却是齐湣王执政,孟子早已退职。齐湣王时,武力很强,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公元前301年,齐、秦率韩、魏攻楚,败楚于重丘(今河南泌阳一带),杀楚将唐昧。公元前296年,齐又联合三晋和宋等国“合纵”以攻秦,秦不利,故退出一部分侵占别国的土地而求和。齐和燕又战于“桓之曲”,燕损兵十万。湣王因屡胜而更加骄傲自满。公元前288年,齐和秦曾一度互相称帝,齐湣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齐和秦成为天下的两强。公元前286年,齐又灭“五千乘之劲宋”,使得“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但齐因连年兴师用众,造成“民憔悴、士罢弊”。特别在灭宋以后,齐实际上已成为强弩之末。正是在这种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孟子又何必效冯妇去博虎呢?青年时期的冯妇可以打老虎,但老年时期的冯妇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倒不是孟子怕死,可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此时去死,毫无价值。这就是孟子能尽心知命而采取的最佳行为方式。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4.叶公龙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汉·刘向《新序·杂事》         叶公是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他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历史上的叶公却不是这样的人。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5.莺恰恰、雁雍雍莺恰恰,是描写黄莺的啼鸣,象声词“恰恰”非常传神,这里补充妞儿背诵的一首小诗: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雁雍雍,“雍雍”亦是象声词,乃是大雁的鸣声,《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有“雍雍鸣雁”之句,《楚辞.九辩》中亦有“雁雍雍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之句。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来球 发表于 2016-5-10 15:36:38

本帖最后由 来球 于 2016-5-10 15:39 编辑

6.秦岭云横、巫山十二危峰狭义上的秦岭,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而广义上的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秦岭长约1600多公里,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高3771.2米,在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秦岭为陕西省内关中平原与陕南地区的界山。关于“秦岭云横”,唐韩愈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巫山山脉位于重庆、湖北两省边界,北与大巴山相连,形如“巫”字,故名。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乌云顶海拔2400米。长江由西向东横切巫山背斜,穿流其中,形成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由于巫山是我国著名暴雨区之一,雨量多,又系石灰岩地区,在长期风雨侵蚀和河川深切之下,形成了气势峥嵘、姿态万千的座座奇峰秀峦,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峡深谷长迂回曲折,峡中那云雨之多,变化之频,云态之美,雨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就是巫山峰林中引人入胜的佼佼者,尤以神女峰最秀丽。唐代诗人元稹传之千古的绝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对长江三峡巫山那万古不衰的神韵和魅力的概括。

巫山十二峰:
江北六峰:登龙峰(1130米)、圣泉峰(870米)、朝云峰(820米)、望霞(神女)峰(860米)、松峦峰(820米)、集仙峰(840米);江南六峰:净坛峰(1020米)、起云峰(720米)、飞凤峰(740米)、上升峰(780米)、翠屏峰(740米)、聚鹤峰(820米)。(其中净坛峰、起云峰、上升峰隐于岸上山后,在船上见不到)
十二诸峰绮丽如画,姿态万千,古往今来,擅奇天下。“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这两句古诗词道出人们对十二峰的倾慕之情。
巫山十二峰除峰形秀丽多姿外,变幻莫测、来去无踪的巫山云雨也大大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峡区山高谷深、蒸郁不散的湿气,沿山坡冉冉上升,有时形成浮云细雨,云雾之中,有时化作滚滚乌云,有时变成茫茫白雾。十二峰时隐时现,疑似仙境。

巫山神女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长江巫峡南岸翠屏峰下的青石洞里,住着十二条蛟龙。一天,这十二条恶龙窜出了山洞,搅得巫峡上空天昏地暗,百姓们被大风卷上了天空,房屋树木被飞沙走石打得稀烂,人畜死伤无数。这时,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正好从东海云游归来,她驾着彩云路过巫山上空时,看到十二条恶龙为非作歹,十分生气。瑶姬用手一指,天上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炸雷,把十二条恶龙炸成了千万段碎尸,纷纷落下地来。可是,恶龙的碎骨堆成了一座座崇山峻岭,利刃般的山峰直插云霄,填满了河谷,堵塞了水道。江水急剧上涨,淹没了村庄、田野和城镇,眼看就要把四川变成一片汪洋大海了。瑶姬情急之中想起了治水英雄大禹,连忙驾云去找大禹来帮忙。
大禹听说后,一口气赶到巫山。他挥舞神斧,驱赶神牛,不停地开山疏流。谁知恶龙化成的山石坚硬无比,怎么也劈不开。瑶姬被大禹治水的精神感动了,又邀请她的姐姐们下凡来帮助大禹开凿河道。她还回到天宫,向王母娘娘搬兵求救。王母十分疼爱她的小女儿,就趁玉皇大帝午睡的时候,到他的宝库中找到了《上清宝文理水》天书,授予了大禹。大禹得到宝书后,呼风唤雨,用雷炸,用电击,用水浇,很快劈开了三峡,疏通了积水,从此,四川变成了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大功告成之后,瑶姬本来是要回天宫去的,但是,她看到还有很多恶龙尸骨化成的顽石隐藏在江水里,形成了无数暗礁险滩,来往的船只经常被阻或触礁沉没。瑶姬放心不下,决定和她的十一个姐姐一起留下来,为船工们导航。天长日久,十二位仙女化作了十二座山峰,耸立在幽深秀美的巫峡两岸。这就是巫峡十二峰的来历。

来球 发表于 2016-5-10 15:54:29

本帖最后由 来球 于 2016-5-10 15:56 编辑

今天空,再更一点。我进度慢,来看的朋友多担待。喧宾夺主,楼主多包涵,如有不妥,请告知。

————————————————————————分割线—————————————————————
二冬   第二段
原文: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知识点:1.上智、中庸2.戏马台3.蟠龙斋4.毕卓5.王恭6.五老峰、三姑石


1.上智、中庸上智,指最聪明的人。语出《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智是指最聪明的人,下愚是最愚笨的人。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孩子们熟悉的《三字经》中是这样描述《中庸》的:“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朱熹、程颐果然是大家,“不偏”“不易”这四字解释得实在是太精妙!大赞!!儒家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聪明的人固然厉害,但中庸,不与争胜,不与计较也是很高的人生智慧、人生境界。由此可见,上智固然好,而有时中庸亦不失为良策。


2.戏马台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故名戏马台。提到戏马台,不免要提到在这一片热土上涌现出的两个传奇英雄式的人物:一个是推翻暴秦统治、“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开创大汉基业、“提三尺剑定天下”的铁血帝王刘邦,两强相争,怎一个霸气了得?留下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传说!中国历史风云变幻,戏马古台历经沧桑。两千年来,戏马台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遗踪,吸引无数的志士文人登临凭吊。然而,项羽毕竟不是一位政治家。他没有倒在秦兵斧钺之下,却碎身于同举义旗的汉军之手。从这点上说,项羽胜在军事,败在政治。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但到了项羽这儿却拐了一个弯,在他这里有另一句话,叫做“不以成败论英雄”!即便兵败,但也难掩他作为西楚霸王的英雄本色,虽然悲情,亦是“悲剧英雄”!亦留下了种种传说,无数故事,千百年来被后人一次次传颂、演绎,李清照的一曲《咏项羽》千古绝唱,道尽其中感慨!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一代霸王,相应的典故成语非常多:
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霸王别姬——兵败垓下
四面楚歌——兵败垓下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作壁上观——巨鹿之战               
锦衣夜行            
沐猴而冠
篇幅限制,不能详尽,唯推荐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述详尽,值得细细一读。


3.蟠龙斋桓温,为东晋大将,所居斋室画有龙,因此人称蟠龙斋。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关于桓温这个人,其生平和历史评价都比较复杂,限于篇幅不展开,可以另外查阅。


来球 发表于 2016-5-10 16:02:36

本帖最后由 来球 于 2016-5-10 16:04 编辑

4.毕卓         此句说的是东晋毕卓的故事。         毕卓少年时豁达豪放,很有才华。公元321年被尚收郎胡母辅之推荐为吏部郎。因当时朝政腐败,加上“八王之乱”,权柄你争我夺,杀杀砍砍,国无宁日。他为保身,扮成一个不问政事,不爱权势,饮酒自乐的人。与胡母辅之、攸放、攸孚、谢鲲、羊曼、光逸、桓彝结为好友,时称“八达”。         他虽身居高位,但是时常喝酒误事,他曾夜间醉后盗邻人之酒被缚于酒瓮边,天亮时主人见是毕吏部,大惊,解缚谢罪。而他却大笑:“让我闻一夜的酒香,多谢了。”并让其打酒再饮,大醉而归。至今民间仍有“瓮边醉倒毕吏部,马上扶归李太白”的劝酒对联。他曾说:“得酒数满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执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还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自此衰矣。”于是自题一匾于门首:“游息书屋”。后来当上了行止秉正、统帅有方的温峤将军的平南长史,协助温峤做了很多有益之事,直至去世。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有《毕卓盗酒》画作,并题:“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


   说到吃蟹这个事儿,最最出名的莫过于阳澄湖大闸蟹了,我居苏州,自然是近水楼台了,俗谚“秋风起,蟹脚痒”,于是年年都去大快朵颐,可惜我辈俗人,只能品尝黄满膏肥,徒咂嘴称一句“好吃”而已,却难有“持螯赏菊”的一份清雅诗情。不过论到“持螯赏菊”,倒是想起《红楼梦》中薛蘅芜所和那首《螃蟹咏》,一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讽世何其毒也!


5.王恭          此句说的是东汉著名的帅哥王恭,此人玉树临风,风流倜傥。那时,孟昶还没有显贵,家住京口。有一次看见王恭坐着高车,穿着鹤氅裘,也就是羽毛大衣。当时下着零星小雪,王恭在雪中行走,孟昶在竹篱后偷着看他,赞叹说:“这真是神仙中人!”


6.五老峰、三姑石    五老峰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它根连鄱阳湖,峰尖触天,海拔1436米,虽高度略低于大汉阳峰,但其雄奇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全山形势最雄伟奇险之胜景。古代研经传道的五老,在史话被称为天神或天尊,在星象卦说之中,他们分别是青灵始老天尊,代表东方、木、青色;丹灵真老天尊,代表南方、火、红色;黄灵元 老天尊,代表中方、土、黄色;浩灵素老天尊,代表西方、金、白色;一灵玄老天尊,代表北方、水、黑色。五老祠所祭的正是这五老天神。由此而知五老山,是五 老携《河图》《洛书》藏经授典的隐身之所,研卦修行,传经布道的地方,是易学文化创元时期的传播之地,河洛文化的摇篮之地。此乃五老山的由来。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地舆记》中有记载:“南康有三姑石,响声若金镛。”   南康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南康市为江西省辖县级市、赣州都市区副中心城市、宜居创业的生态园林城市,由赣州市代管。居赣江上游、章江中下游,毗邻赣州市中心城区,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古称“南野”,又名“南安”,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县。

来球 发表于 2016-5-13 15:22:29

本帖最后由 来球 于 2016-5-13 15:26 编辑

二冬 第3段
原文: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知识点:1.禹舜、羲农2.陈后主3.汉中宗4.绣虎、雕龙5.夜闻蛩1.禹舜、羲农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舜,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姚又姓妫,名重华(舜两眼都是双瞳仁,故名),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孝感动天》就是舜的故事。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二十八年后去世。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因而《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今湖南永州)。

          羲,伏羲,风姓,燧人氏之子。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农,神农,又称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因此,华人(不仅汉族)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

来球 发表于 2016-5-13 15:29:32

2.陈后主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陈顼长子,母皇后柳敬言,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582年—589年在位。陈叔宝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号炀,葬于洛阳邙山。

陈后主轶事:
陈叔宝喜爱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以官拜尚书令的“好学,能属文,于七言、五言尤善”的江总为首。他们这些朝廷命官,不理政治,天天与陈叔宝一起饮酒做诗听曲。陈叔宝还将十几个才色兼备、通翰墨会诗歌的宫女名为“女学士”。才有余而色不及的,命为“女校书”,供笔墨之职。每次宴会,妃嫔群集,诸妃嫔及女学士、狎客杂坐联吟,互相赠答,飞觞醉月,大多是靡靡的曼词艳语。文思迟缓者则被罚酒,最后选那些写诗写得特别艳丽的,谱上新曲子,令聪慧的宫女们学习新声,按歌度曲。歌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流传最广的有“壁户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十字。陈后主曾做的《玉树后庭花》如下:“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

泊秦淮
(唐)杜牧
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luanguoxin 发表于 2016-5-17 09:02:48

信息量真的好大,对于我这样的历史忙来说,有点晕晕乎乎的。佩服楼主的用心,下学期准备带孩子读声律启蒙。

chrysin 发表于 2016-5-17 09:47:44

mark一下,孩子学校也在读,等有空拿来读读

来球 发表于 2016-5-23 16:17:58

本帖最后由 来球 于 2016-5-23 16:22 编辑

今天继续来更新。最近手头事情颇多,整理的进度在放慢;六一节将近,妞儿的各种排练、活动也非常多,诵读进度也有所放慢。
——————————————————————————————————————————————————————————————————
3.汉中宗汉中宗,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巫蛊之祸发生时,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狱。后元二年(前87年)遭赦,被祖母史家抚养。后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并令宗正著其属籍,刘病已于是被养育于掖庭。元平元年(前74年)刘贺被废。七月,霍光等大臣将他从尚冠里住处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随后即皇帝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由于刘询少时多到京都三辅了解民情,因此对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著名的有麒麟阁十一功臣。宣帝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宣帝于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而后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并置金城安置降羌,同年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其治下是前汉国力最强盛的时候。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庙号中宗,葬于杜陵。

来球 发表于 2016-5-23 16:24:41

链接:巫蛊之祸
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起兵反抗不果,相继自杀。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来球 发表于 2016-5-23 16:30:38

最近,我正好在看桐华的小说《云中歌》,其中有关于刘弗陵、刘询、刘贺的一些描写,虽然知道小说只能当小说来读,但还是忍不住去查询了一下相关的内容。 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亲是赵婕妤(钩弋夫人),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昭帝继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就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治国理念等问题召集贤良文学讨论,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改革武帝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因内外措施得当,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元平元年(前74年),刘弗陵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孝昭皇帝,葬于平陵。
刘贺,(前93/92年—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后元元/二年(前88/87年),刘髆去世。刘贺嗣位,年四五岁,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因无子,刘贺被征召入朝。刘贺先被立为皇太子。六月丙寅日,接受皇帝玺绶,承袭皇帝的尊号,却并未谒见高庙。刘贺即位十余日时,霍光已与张安世谋划废之。六月癸已日,即刘贺在位第27天,其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史称汉废帝。上官太后诏令刘贺回到故地昌邑,赐其汤沐邑两千户。元康三年(前63年),汉宣帝(刘询)封刘贺为海昏侯,刘贺前往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就国。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2016年3月2日,海昏侯墓的墓主人得到确认,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来球 发表于 2016-5-23 16:36:38

4.绣虎雕龙绣虎雕龙,比喻文章的辞藻华丽。《类说》卷四引《玉箱杂记》:“曹植七步成章,号绣虎。”绣,谓其词华隽美;虎,谓其才气雄杰。后遂以“绣虎”称擅长诗文﹑词藻华丽者。雕龙:雕镂龙文,喻文辞博大恢弘﹐不同凡响。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亦引用其义,名之为《文心雕龙》。


5.夜闻蛩蛩乃蟋蟀,每届深秋,先感寒意,乃长鸣不已。其声清悠嘹亮,时断时续,乐者闻之,自觉恬适清幽。悲者闻之,唯于其中听到凄凉和悲哀。深秋之夜,正是茕茕孑立、孤独无依之时,闻此蛩鸣,几欲断肠。因此“秋夜闻蛩”最是表达悲凉凄清的心境。
我家妞儿很有意思,夏夜玩耍,追逐打闹之余,听到草丛中虫鸣声声,忽然冒出一句“夜闻蛩”。虽然不很贴切,但念她年幼,尚不懂伤春悲秋,能理解到“听到虫鸣”这个份上,能顺口而出,也算是一点小聪明了,其中娇憨,足以博父母家人一笑。

来球 发表于 2016-5-23 16:38:47

原文:
三江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熳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知识点:1.玉斝2.世祖与马武3.桀王与龙逄

来球 发表于 2016-5-23 16:41:10

本帖最后由 来球 于 2016-5-23 16:44 编辑

1.玉斝斝,首先要说的是这个字的读音,jiă,三声,是古代酒器名,青铜制,圆口,三足,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我读书少,能拿得上台面的也唯有读过一点《红楼梦》而已,认识这个字也是从此书中来。《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品茶栊翠庵时有写到: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左分右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上乔下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那几个字分别读作“bān páo ji㔓点犀qiáo”,古董珍玩。看图就可以很明显发现,“斝”是个象形字。王国维认为,礼书上称为“散”的实与斝为一种器物。其初为玉制。后世珍贵的玉制饮器,往往亦称为“斝”。《诗.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说文.斗部》:“斝,玉爵也。夏曰盏,殷曰斝,周曰爵。”南朝齐王融《游仙诗》之二:“金卮浮水翠,玉斝挹泉珠。”唐张说《岳州宴姚绍之》诗:“翠斝吹黄菊,雕盘脍紫鳞。”《周礼·考工记·梓人》贾公颜疏引《韩诗说》云:“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斝在等级上则比较低,《礼记·礼器》上说:“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现在通称为斝的青铜器,名称是宋人所定,始见于《博古图录》。


来球 发表于 2016-5-23 16:46:38

2. 世祖与马武马武(?----61年),字子张,东汉初年将领。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天下大乱,起义军林立,马武最初是绿林军的麾下将领,更始二年(24年)归顺光武帝刘秀,即文中的“世祖”,随其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屡立奇功,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是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十五。刘秀称帝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

3. 桀王与龙逄此句说的是夏朝末年的忠臣关龙逢。暴君夏桀让关龙逄陪他在瑶台观看炮烙之刑。夏桀问:“观看这种刑罚快乐吗?”关龙逄答:“快乐!”桀反问:“观看酷刑为何不悲伤?”关龙逄答:“天下人认为最苦的恰恰是君认为最乐的,我是君的臣,为何不高兴呢?”桀说:“现在我听你说,说得对我就改正,说得不对我就对你施加酷刑”。关龙逄说:“我看君头上悬着危石,脚下踏着春冰,头顶危石无不被石覆压,脚踏春冰无不下陷。”桀笑道:“你是说国家灭亡,我要同国家一起灭亡。你只知我要灭亡,却不知你现在就要灭亡吗?”桀对关龙逄施以炮烙之刑,关龙逄赴火而死。

muyuxiong 发表于 2016-5-24 09:11:54

必须收藏,顶楼主。:victory:

h430030 发表于 2016-5-25 20:05:30

有更新吗期待着

h430030 发表于 2016-5-25 23:10:50

h430030 发表于 2016-5-7 00:07
拜读!期待更新

其实更新如果能坚持对别人是一种善举,对自己是一种督促。坚决支持您。

h430030 发表于 2016-5-30 10:59:41

非常好期待着更新啊

石头娃娃1122 发表于 2016-6-2 11:20:16

大家进行的声律启蒙都是都是自己买书跟小孩一起读的吗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好好研究下《声律启蒙》里的典故及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