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hmily_pine

2015-05-24

[方法探讨] 盖老师新书读后感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gaizhaoquan

    2015-5-28 01:31:0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gaizhaoquan 于 2015-5-28 02:00 编辑

    我不是很了解蒙氏教学法,摘抄一下维基上的定义:

    Montessori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developed by Italian physician and educator Maria Montessori and characterized by an emphasis on independence, freedom within limits, and respect for a child’s natural psychological, phys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though a range of practices exists under the name "Montessori", the 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AMI) and the 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 (AMS) cite these elements as essential:

    • Mixed age classrooms, with classrooms for children ages 2½ or 3 to 6 years old by far the most common
    • Student choice of activity from within a prescribed range of options
    • Uninterrupted blocks of work time, ideally three hours
    • A constructivist or "discovery" model, where students learn concepts from working with materials, rather than by direct instruction
    • Specialized educational materials developed by Montessori and her collaborators
    • Freedom of movement within the classroom
    • A trained Montessori teacher

    Montessori method
    Montessori had many accomplishments with one being the Montessori method which is a method of educating young children that stresses development of a child's own initiative and natural abilities, especially through practical play. This method allowed children to develop at their own pace and provided educator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ld development. In Maria's book, The Montessori Method, she goes into further detail about the method. Educators in the field set up special environm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in three age groups: two and a half years, two and a half to six years, and six and a half to twelve years. The students learn through activities that involve exploration, manipulations, order, repetition, abst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teacher is to encourage children in the first two age groups to use their senses to explore and manipulate materials in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Children in the last age group deal with abstract concepts based on their newly developed powers of reasoning,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从上两条维基看,在蒙氏教学法的主要定义里,没有关于语言教学的特定描述,在办学特色里,没有语言这一项,更没有关于如何学习外语的表述。

    可能对蒙氏了解得更为详细的家长知道有,但从蒙氏的定义中,我们起码能看出来:蒙氏教学并不主要研究语言学习。而且蒙特梭利是上个世纪的人,她1952年就去世了。那么21世纪的我们,最好还是听语言学家的,听主流英语教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 gaizhaoquan

    2015-5-28 02:41:56 使用道具

    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蒙氏教学法在外语教学界中没有影响,就是在语言学教材和教学法教材中,在提到语言学原理和历史演变时,都没有提到过蒙特梭利,这说明,蒙氏理论不在语言学、外语教学、二语教学的讨论范围之内。


  • Sunshine82

    2015-5-28 10:55:3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Sunshine82 于 2015-5-28 11:26 编辑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28 02:41
    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蒙氏教学法在外语教学界中没有影响,就是在语言学教材和教学法教材中,在提到语言学 ...


    蒙氏主要不是研究语言的,不过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蒙氏去世了,研究她的理念的人不该只是局限于她曾经发表的文字,而应该是发展的蒙氏理念。

    很喜欢这样的辩论和帖子,对家长很有启发。

    PS:一蒙氏学校老师跟我说,她家孩子不是完全遵照蒙氏理念的,她说蒙氏理念最早来源于对有缺陷孩子的观察,大方向很好,正常孩子在细节上要有所不同。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hmily_pine + 30 说得非常好,很深刻。
  • feilongzaitian

    2015-5-28 12:26:04 使用道具

    赞同楼上!教育理念的发源地----都是同时来源于对孩子在各发展阶段中各种角度下的-----第一手贴近的亲身观察和实践,和一颗开放的、详实的科学检验态度与沉淀总结。

    因此在观察中从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与前人理论不相一致的现象,也要给予高度关注和主动分析,拓宽人们的认知。
  • feilongzaitian

    2015-5-28 12:38:2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28 14:13 编辑

    在这方面,我因有个小小的机缘,就是亲自走过三种语言的学习过程,因此对这种语言从初期的懵懂【含而咏之,默而识之,识而察之,察而通之,通而贯之】的渐悟----走向顿悟----的整个参悟省悟过程,其实也就是和【语默期】同质的东西,略有体会,带时间充足时,再来分享。

    但是发生这种【深层吸收及化解】现象的前提就是----你是个大童或成人,你始终没有排斥它----这个令你一时不解的东西,而且你一直很好奇地津津有味地跟踪着它,没有发生过什么中断,也没有概念先入为主,而是一味任由它牵引你去---循环发生的----一种从量变走向的【质变】,让你对【理解】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对【理解的深度和完整度】不得不重新予以考量!这种事是存在不虚的。稍后我再来分析论证。

    在语言的某些阶段里,这种不求甚解,暂且放过个别难解之点、之片的跳跃式---的抓大放小的语言学习方式,是自古以来文人就采用的语言自习方式,的确应该引起今人---对大童身上这种现象----的重新考察和关注。
  • 晓月雨田

    2015-5-28 13:52:3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晓月雨田 于 2015-5-28 13:55 编辑
    Sunshine82 发表于 2015-5-28 10:55
    蒙氏主要不是研究语言的,不过对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蒙氏去世了,研究她的理念 ...

    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您提到的这位蒙氏学校的老师,可能并不是一位非常理解蒙氏教育的老师,可能也没有接受过AMI系统的培训(当然我也没有)。

    简单说起蒙氏教育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当年蒙特梭利教学法所创造的两大奇迹:

    第一个奇迹,在担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期间,蒙台梭利博士针对智障和低能儿童的问题,将当时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应用到这些儿童的教育中去,并研制了一系列教育工具。

    “在两年的时间内,这些智障和低能儿不仅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所举行的公共考试。这相当于智障儿童考试把正常儿童给比下去了一样的奇迹,使得蒙特梭利博士对传统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如果这些特殊儿童可以做到,那为什么智力健全的正常儿童无法做到呢?(通过考试)”,这一奇迹,使得蒙特梭利博士辞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职务,重新回到罗马大学重修教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

    以上应该是您所提到的那位老师所说的,蒙氏教育来源于对缺陷儿童的研究,从这一点上来说,部分正确,但是他忽略了下面所说的“第二个奇迹”。

    第二个奇迹,是在1907年所成立的“儿童之家”(CASA dei Bambini),“1907年,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资助下,蒙台梭利在罗马的贫民区设立了专门面向贫苦但智力正常儿童的“儿童之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教具和教学法,完善为如今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每个孩子声称自己‘没有人教,便会读会写’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

    我觉得,真正的蒙氏教育是适合所有孩子的,同时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蒙氏教育工作者持续的研究实践,也使得蒙氏教育一直在与时俱进中,并不存在着”这是一种过时的教育方法“的事实。

    不过在国内,太多挂羊头卖狗肉的”蒙事“教育了,甚至包括自诩为”蒙氏教育“的孙瑞雪老师等,不得不说,和主流蒙氏教育界的认知,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的。另外,蒙氏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极高,对于家长本身的配合也有很高的要求,这就使得纯正的蒙氏教育被蒙上了一次神秘的面纱,被太多的误解。

    最后分享一个视频,北美蒙特梭利教师协会制作,展示了一个纯正的,标准的,现代的1-3岁蒙氏教室环境: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xMzEyOTA0.html

    这就是所谓”奇迹的儿童“,看过视频的人,很难不被视频中那些孩子所展现的优雅,平和,自信和独立所打动,当然也包括我在内.......:lol

    不好意思啊,楼主,有点儿歪楼了......



  • feilongzaitian

    2015-5-28 14:02:4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28 14:09 编辑

    对于蒙氏,向雨田兄请教

    为什么那些孩子,每个孩子都会声称自己‘没有人教,便会读会写’呢?蒙台梭利是怎么做到的呢?那独创的原汁原味的教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呢?能否给说说并给个信息链接呢

    我只是好奇这个‘没有人教,便会读会写’,与我国古书与中国古书中的记载,很有可能不谋而合。所以想确认一下蒙氏是怎样办到的?
  • 晓月雨田

    2015-5-28 14:27:0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晓月雨田 于 2015-5-28 15:07 编辑

    再聊聊,我所了解的,蒙氏教育中关于语言学习的部分吧,非专业人士,爱好者而已,难免错漏,欢迎指正。

    1907年儿童之家所诞生的第一批所谓”奇迹的儿童“,最为令世俗惊奇的成就,也是另全世界为之狂热的奇迹之一,就是”无人教授孩子便自行掌握了读写技巧,或者至少说孩子是没感觉到有人“教”他们读写“。

    我们先抛开学校的优劣不提,而来谈一谈蒙特梭利博士究竟是如何让第一批奇迹般的儿童“无人教授便会读会写”。

    在蒙特梭利的语言教育,最早必然是以意大利语为母语,以意大利文为文字的。意大利文属于表音文字,与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特点在于一个人只要掌握了一个单词各个部分音素的读法,即使不认得这个单词,那也能读出这个单词的声音。换言之,表音文字是一种记录声音的文字。只要你掌握了不同声音如何用相应的文字符号进行表达,那么理论上讲,你只要会说,那就会写。

    看到这儿,估计大家都能恍然大悟,这不就是phonics嘛。

    蒙特梭利博士的天才之处,就是通过设计好的教具,利用孩子出现的”敏感期“,让孩子实现了“会说就会写”这一能力。

    比如最常见的 活动字母表,就是用纸或者木片剪裁而成,孩子可以用它组合词语,在声音层面上,把阅读和书写都考虑进去了。

    这是一种很容易教的工具,孩子用手移动这些字母来排列组合,建造不同的单词,就像玩拼图一样。同时,这也是一个内心的训练,完全由孩子自发完成,它允许孩子从自己语言的组成方面评论语言。

    这样,孩子就发掘了自己的语言。每个建造单词的尝试都是基于他的调查和发现,关于声音的排列形成了单词的发现。

    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孩子内心中有一束努力自我创造的火焰,所以字母游戏才得以给与他激动兴奋的感觉。

    当然,蒙特梭利教学法之所以流行全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行无阻,也是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尚在使用的文字,几乎全都是表音文字。无论是法国、英国、美国、日本(五十音图)、韩国、俄罗斯、德国……无一例外。

    然而来到中国后,蒙特梭利教学法就傻眼了。

    因为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表意文字......

    台湾目前有些汉字蒙氏教育的研究,我初步了解,基本还是利用拼音为主......



  • 晓月雨田

    2015-5-28 14:36:57 使用道具

    如果希望进一步了解 蒙氏教育中关于语言部分,可以参考以下书籍:

    《有吸收力的心灵》(台译名:《吸收性心智》) 第十章到第十四章

    《发现儿童》(台译版同名)第十四章到第十七章

    《蒙台梭利方法》  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

    《儿童教育手册》 第八章,第十章

    《今日之蒙台梭利》 第五章

    另外还有一本台版 《蒙特梭利英文讀與寫》(Montessori READ & WRITE) 作者:Lynne Lawrence 译者:魏寶貝

    也可以参考。
  • 晓月雨田

    2015-5-28 15:03:20 使用道具

    上面回复中提到的字母板可能对很多父母看来,是比较初级的教具,那我就再就我所知,简单介绍另外一个教具,供大家了解蒙氏教育的基本思路。

    这个基本思路就是,从具体到抽象。



    上图就是帮助孩子学习语法的教具。

    语法是非常抽象的感念,但是借用语法符号就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在操作中,用与语法符号相同颜色的笔来引导孩子,则更具有识别性。

    如名词,设计成黑色三角形,代表名词具有稳定性,不可移动

    动词,红色球状,代表动词具有活动性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且与动词密不可分,所以与动词形状一致,但因为是修饰词,所以体积较小,颜色较浅

    冠词,浅蓝色小三角形,代表用来修饰名词

    形容词,同样修饰名词,也是三角形,但是起的作用比较大,所以是深蓝色三角形

    介词,连接作用,拱桥形状

    连词,连接作用更为明显,所以是粉色直条

    代名词,名词的一种,也是三角形,为了区分,设计为紫色高三角,起指代作用

    叹词,就是类似于”!“的形状。

    这样,教具的大小,形状,颜色,都有特定意义,帮助孩子学习抽象的语法知识。

    具体如何操作这些教具,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吧。

    我个人理解,利用这些教具,抽象的语法学习变为了具体的教具操作,甚至通过具体操作,形成了孩子的肌肉记忆。

    蒙氏教具中最为出名的是数学部分,思路也是类似,都是具体的操作,但渗透的是数学的概念。

    幼儿园班上一个四五岁小男孩,在外人看来,他整天在粘纸条,实际上他是在开一个很大的平方根,后来工作量太大,不得不找了其他几个小朋友帮他,一直花了近一周的时间。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80 理由 收起
    high5 + 80 感谢介绍
  • feilongzaitian

    2015-5-28 15:47:5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feilongzaitian 于 2015-5-28 16:18 编辑

    借用盖老师的引言,大家来看看这一句

    Students do not simply "soak up" (和楼主的absorb是差不多的意思)language. Learners must 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on.

    你们是怎样解读的呢?我理解的是"soak up"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on.是递进关系,也就是不仅要有"soak up",同时还不能仅仅满足于"soak up",最终还必须要达到和提炼出这个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on.

    也就是二者不是舍一取一的关系,而是同存并且层层推进的关系

    大家以为如何?会不会也有解读成-----不是a,只是b呢?我认为如果是这种舍一取一的解读,则与事相违,不合理
  • dadu

    2015-5-28 20:48:1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dadu 于 2015-5-28 22:23 编辑

    冒个泡

    楼主和盖老师对理解性输入和I+1这个有点分歧。。。这个我认为可以理解。

    直觉盖老师是属于学术派,对于理解性输入和I+1那是由心的赞同,有大师的理论 加上外国分级读物的精细分级。那还不是板上钉的事。。。所以必定是“没人能够挑战”的咯。

    我也觉得有点问题。。。
    首先,源于实践,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不可能有外国小孩那么庞大的阅读量,假设按照五个手指法则”,我们得读多少英文读物,大家可以粗略估计一下,,,我们完全办不到。。。没那时间和精力。。。

    2 盖老师提倡和本土小孩听读写同步。。这在我们中间来看,其实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小孩比例还是不太高,这就有问题,假设你家小孩达不到这个标准,那按照I+1原则,我们小孩开始阅读的是多么低幼或者与年龄不相称的读物,这未必能引起其兴趣。而能引起小孩兴趣的读物或动画可能就远不止I+1。

    3 现在小学也流行看小说,我看我二年级的侄子跟着同学看什么查理九世,冒险小虎队,,,,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粗略测试一下,大概有30%的字不懂,但随着看了一本两本,然后问不懂的字,看了几本以后我估摸他认识的字达到90%,仅几本书的时间,可谓非常高速,论速度应该优于I+1。至于刚开始看时会不会影响理解,可能有一定的语境以及和同学的交流,理解没有问题。

    4 根据楼主小孩的例子,对于语言难度太大的读物,理解有障碍的时候反复聆听会不会是无效输入呢?我认为楼主的做法很值得推荐,看高阶的动画片,首先,动画内容可以帮助理解,然后,看了很多遍以后,必定还有很多细节没有理解或来不及问,那看一遍中文版的,有一些小的细节就出来了,再回到英语版,这个时候就是可以理解的输入了。而且孩子愿意反复聆听,说明他喜欢,过程会比较愉悦而有动力。
    刚启蒙的时候大家有感觉,绘本里面的有些单词我们都不认识,宝宝更是,但是,有了配图,不懂的单词也毫无障碍的理解了,这就是配图环境帮助理解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非裸听,非裸读。

    所以综合来说,借助配图,借助剧情,借助解说,借助中文,无需I+1,也能达到可理解性输入。I+1的概念提出估计仅设计了一个单独的自我模型,而没有考虑环境的影响因素。

    5 至于关于输入假说的纷争,我觉得既然有纷争,必定各有道理,所以我们不能迷信其论断。但,,,,如果你选择相信并坚决付诸于行动,那可想而知,必定效果非凡。。。。我们需要的不是真理,,,而是效果。对不?

    磨耳朵同理,如果说磨耳朵必定导致输出这个必然争议不断,但是,磨耳朵带来的听力理解能力应该意见比较统一,,,那就这样咯。能提高听力的方法已经值得我们去尝试了。。。

    忘了加结论。。。添点内容。。
    其实大家可能有试过这样,有一句英文,所有的单词你都认识,但是你就是搞不清这句话的意思。。这就是外语的一个特点,所以单纯从五个手指法则来区分难度其实也是仅限于土著参考。。。

    结论,,,
    1  I+1 的理论假设环境为孤立的自我模型,所以仅当参考。
    2  想达到理解性输入,有环境的辅助,无需严格按照I+1来选材料。五个手指法则更是了解一下即可。只要宝宝喜欢,循序渐进也是不必很刻意的。
    3  I+n相对于I+1未必是低效的,


  • lhy3174

    2015-5-28 21:20:24 使用道具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25 02:17
    回复楼主:

    谢谢你的提出的观点,我解释一下我的结论的产生和逻辑。我是编教材的,教材领域非常讲究体系 ...

    我也很感兴趣那个1000本书的书单,一般妈妈也是无能力自己去查找的,若盖老师提供并给以简单介绍可能受益的孩子更多。谢谢!
  • gaizhaoquan

    2015-5-29 01:05:39 使用道具

    我个人认为,我们家长应该区别对待“道”和“术”。

    在“道”方面,我不认为自己有挑战学术界通行观点主流观点的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挑战,我很乐意地“拿来所用”。利用这些大原则来指导实践。而在我写书时,我的想法也是普及主流观点。

    在“术”方面,我认为家长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做法。

    所以,我认为最高效的路线,是科研成果指导下,对语言学习是怎么回事有着正确了解,保证“道”大方向不错,积极开拓适合自己“术”的路线。


  • 灿祥07

    2015-5-29 04:35:4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灿祥07 于 2015-5-29 04:43 编辑

    请各位在国外,或是了解国外的朋友,介绍一下蒙氏在西方的发展情况。或是西方的早教情况,早教学校多吗?我也是道听途说的。因为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就一直研究早期教育。我是从研究早期教育一步步走过来的。好象有这么一种说法。蒙氏对那些智障儿童的提升效果最大,对普通人可能没有那么明显。其实再好的教具,一周去一次,顶多也就是两个小时。也不见得就能起多大作用。主要还是大人去学习去了,看人家有什么方法,那些是可以训练手眼协调的,那些是训练手指精细动作的方法。那些是益智的活动。再有就是给了孩子一个活动的机会和平台。有了这些活动,孩子的生活就丰富了,刺激量就加大了。

    什么是早教?其实根本不神秘。就是从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等方面给予丰富大量的刺激,尽量不要让孩子因无聊而发呆。还有就是运动,平衡等方面的训练。一岁前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爬,爬的好处太多了,我以前博客写过专门的文章。这里就不说了,一岁前,千万别让孩子试着学走。爬,也不是七八个月会爬了再爬,而是从生下就开始,每天要翻过去练习爬,顶住脚。上面各方面都很注意的孩子,一般是不会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就是人们说的感统失调。

    说到这里,又出来一个感统训练。就是针对注意力,多动的孩子的。好象教也就是蒙氏那一些。我个人认为,没有多动,感统失调,不一定非要花钱去感统训练。我见过的,训练完,还有一个三三三教具的活动。多方面训练的一个教具,这个可能不是蒙氏本人所创的。就是三种材料,铁,塑,胶,三种形状,正方体,三棱柱,圆柱体。三种颜色,红,黄,蓝。进行分类摆放等等训练。

    我好象听说,外国感统训练的机构极少,我不知蒙氏的早教多不多。为什么呢?我想,还是与西方父母的素质有关,这就是文明程度的差距。外国的父母,很懂得孩子的心理,懂得如何和孩子玩,亲子。把个孩子扔来扔去,抱来抱去,老外那孩子,抱着背着,搂着,咱们呢,婴儿车。对皮肤等方面的刺激都是有很多好处的。所以,外国孩子很少有感统失调的,自然也就没市场了。或许在康复上,脑梗及脑出血后遗症的恢复上用这方面的器材来恢恢复一些大肌肉及手的精细动作。

    打个比方,孩子几个月时,我买个西瓜回来,我告她,看,这是西瓜,圆的,绿的,硬的,重的,放到床上,让她玩半天,然后,当着她的面,切开,你看,中间是红的,还有黑籽,一吃,还是甜的。还水大呢。这就是感觉统合。而不是看上电视或是图片,或是书。看孩子,这是西瓜。这两种方法对孩子大脑的开发和记忆,是极大的不同。我以前就是这样和孩子玩的,真的,买回来豆子,你先抓的玩,我再吃。呵呵,我本来是“早教专家”。
  • 灿祥07

    2015-5-29 05:26:3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灿祥07 于 2015-5-29 05:37 编辑

    勾起我对早教的回忆了,那方面我也用了不用功的。
    有活动,就会有语言,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任何活动都是,都会帮助孩子理解。好象早教会根据孩子的理解力来设计一些语言,考虑照顾到孩子。
    我家从生下到会很愿意起路,我就是抱上到处走。第一,不会老在一个地方待,我要找新鲜刺激丰富的地方去。第二,我在楼下,一次也没用过婴儿车。当然,很累。
    并且那时也没有婴儿背带。不过我觉得背带不好,孩子面对面,影响她看东西的视野,往外呢,又她又看不到大人的脸,看不到表情,听不清话,交流不了。最好还是直接抱。
    我家孩子小时很胖,很累。正好是三鹿奶粉出事,三聚青安毒物添加的年代,好在我们喝的是外国品牌的奶粉,虽然是国内产,比如QUE CHAO,味全,。。。。但愿语言,母语中没有添加三聚青安。
    上面表述不太精准。但愿我们的精神,孩子的读物里都是适合孩子成长的,有营养的,无毒害的读物。。

    给孩子爱,让孩子感觉到爱。最佳的是形成平等,尊重,交流的亲子关系,这是教育的核心。学习英语等只是亲子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而已。父母而不是打骂孩子,以权威来命令,最终是要有后果的。有因必有果。父母不要太强势。要保护孩子的天性,观察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吸收型的心态来学习,而不是经验教育。不学习,你就是大学生,老师,也未必就懂教育。教育孩子,得学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不学习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

    我是随着孩子一路成长的,我也在不断成长 ,提高。
  • gaizhaoquan

    2015-5-29 05:35:32 使用道具

    我带儿子到美国插班,上的就是一所蒙特梭利小学。该校有幼儿园3个年级、小学6个年级。这是一所很好的小学没错,但可能由于我们插班的是五年级,我丝毫也没感到这所学校有什么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教学方面都是常规的做法,甚至,由于学的是新加坡数学,字词方面学wordly wise,作业多,有点像亚洲的学法。由于教学抓得紧,学生的学术水平高,但似乎和蒙特梭利没什么关系。可能幼儿园更蒙氏些。
  • gaizhaoquan

    2015-5-29 05:45:19 使用道具

    在这所蒙氏小学里,很多学生都从幼儿园开始上,一直待到6年级,在这所学校呆了9年。看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很不错的,但也有学习不太好的。从精神面貌来说,学生都很有礼貌,没有欺负人的现象,音乐、体育是强项,但也可以说上私校的家长都是中产以上,本身就重视教育,他们的孩子是不会错的,所以不知蒙氏教育起了多大作用。
  • 晓月雨田

    2015-5-29 10:15:3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晓月雨田 于 2015-5-29 10:16 编辑

    我只能就我所知,道听途说地简单说一下。蒙氏教育分为家庭环境和教室环境,主要研究的地方在美国,教室环境下实践最好的也是在美国。

    目前经过一百年来的研究发展,共有1-3岁,3-6岁,小学,中学等阶段教室环境,大学的教室环境已经有探索,但应该还没有广泛的应用。

    因为我家孩子小,所以我一直比较关注的是0-3岁的家庭环境,对1-3岁的教室环境也稍有了解,目前开始看一些3-6岁的相关资料。

    说到早教,虽然蒙氏教育中设计了从3个月到会走这一阶段的活动,但是这种早教很少见,国内更是完全不存在。

    如果严格按照蒙氏教育的标准,从会走路开始,就可以进入教室环境了,具体的您可以参考我在66楼发的视频。

    蒙氏教育是一门严谨而系统的教育体系,我所了解的不过是一些皮毛,其专业性之强,从教师资格培训就可见一斑。

    通常来说,一名获得AMI(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国际蒙特梭利协会)资格的教师,至少需要9个月的时间的培训。其中包括6个月的理论+教具操作,2个月的观察+1个月的实习。

    而这一些,其实仅仅是个开始。

    一直有想法去系统地学习一下AMI,但是作为曾经一次性考过CICPA和AICPA的考试型选手,依然还是对能否获得AMI证书没有信心啊......
  • 晓月雨田

    2015-5-29 10:29:32 使用道具

    我家小朋友大概是15个月左右进入现在这家蒙氏幼儿园的,他们班上的日常确实就是像视频里那样,几个老师看着十多二十个孩子,似乎什么也没有干,只是看着,而小小的孩子们,每一个都在做自己的工作,没有哭、没有闹、没有大笑,偶尔有轻声交谈,偶尔有由衷的微笑。

    也许有人说这个和我们常见到的幼儿园场景不对呀,但真的就是这样,没有成人的干涉,孩子们籍由彼此的互动,找到了自己的内心的平和。

    而成年人做的,是给孩子们设置一个适合他们的环境,然后follow the child(AMI的宗旨)。

    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他需要观察孩子,记录每一个孩子的状态,然后根据经验,选择恰当的时机给孩子以引导。

  • 晓月雨田

    2015-5-29 10:37:53 使用道具

    灿祥07 发表于 2015-5-29 04:35
    请各位在国外,或是了解国外的朋友,介绍一下蒙氏在西方的发展情况。或是西方的早教情况,早教学校多吗?我 ...

    仅就您在回复中提到的早教的问题,就我所了解的蒙氏教育观点,做一点说明,以下内容引自 知乎网友 高玄晔

    蒙特梭利博士曾给智力下过此定义:“快速反应、快速联想、快速积累判断的能力,这些是智力最显著的表现。”( "To be rapid in reacting to stimulus, in the association of ideas, in the capacity of formulating a judgment- this is the most obvious manifestation of intelligence.",21st century of Montessori Learning,Shannon M. Helfrich
    这种“快速学习”的能力,显然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会运用到的能力,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智力的要求也会越高。

    那么怎么去发展智力呢?蒙特梭利博士认为,要提升这种能力,显然需要去提升孩子“快速学习”的能力。虽然孩子一出生之时,感官便已经发育成熟并能开始发挥功能(能听能看能尝能闻能摸)。然而对于大脑来说,这个器官显然还有待锻炼与成熟——大脑需要训练,来对这些感官所接受的信息产生反应,甚至是快速产生反应!而这种反应是必须基于能够区辨感官所带来的纷杂的感官信息的基础上建构而来


    因此,蒙特梭利博士总结道:“区辨的能力是智力最典型的特征,而“去区辨”就是“去分类与整理”。因此,秩序才是形成快速反应的真正因素。”(“To be able to distinguish is the characteristic sign of intelligence: to distinguish is to arrange. Order is, in short, the true key to rapidity of reaction.”21st century of Montessori Learning,Shannon M. Helfrich

    因此,才有了蒙特梭利学校里,教师必须符合逻辑、严密组织的去演示一个教具。无论所演示的教具是来自于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或是文化任何一个领域里。因为这种按照一定程序进行一项工作的秩序感,会为6岁之前的孩子提供最基础也最简单易行的“智力训练”。
  • 晓月雨田

    2015-5-29 10:50:51 使用道具

    实在是歪楼歪得有点厉害了,呵呵,不过很想借我在另一个贴子的结尾,做一个小结:

    http://www.ebama.net/thread-238914-1-1.html

    了解越多,越是觉得,育儿就是育己。蒙特梭利博士是一个伟大的人,她的思想之于我,确实是类似宗教般的存在,不过她的神袛是我们的孩子。蒙特梭利博士的思想是一门哲学,一门关于人的哲学,它指引着我,了解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了解我如何成长为今天的“我”。

    每每读起《爱的智慧》这一章(何明珠 译)都觉得感动不已,“如果没有小孩子的帮助,人会退化、腐朽。 如果大人不努力更新自己,一层坚硬的外壳会逐渐成形,包覆住他的心,最后让他失去感觉、麻木不仁”。

    是的,孩子是我的老师,他教会我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孩子也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的每一点点进步。

    就像蒙特梭利博士说的,儿童不是一个负担,而是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

    到此暂时告一段落吧,大家还是回归主题。欢迎小窗交流。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80 理由 收起
    high5 + 50 说的太好了
    hmily_pine + 30 无理由
  • hmily_pine

    楼主 2015-5-29 22:46:54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hmily_pine 于 2015-5-29 23:19 编辑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28 00:56
    抱歉,总是误解你。

    因为我认为 “吸收” 这个术语用在语言学上,就是intake,不是absorb。

    事不过三,如果再说盖老师误解我,一定是我矫情了。

    这里来探讨下这句,继续进行分辨。
    Students do not simply "soak up" (和楼主的absorb是差不多的意思)language.

    一、孩子与学生
          你在这句中,主语是students
    1、在盖老师眼里,你的孩子也是你的学生。从你的发言和书,我理解,在壮壮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你更倾向于是他的老师。你是他的引路人。你严格遵循着99%+1%的原则。
    2、在我眼里,我的孩子只是我的孩子,我从未想过成为他的老师,我也没有一个详细的明确的先验的教学方法。我可能有一些教的痕迹,但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调整适应孩子。也会引导孩子往我的预想发展。但如果引导失败,我会看作是正常的。
          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与学生的区分、爸妈与老师的区分,high5版主和许多朋友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

    二、soak up 与absorb
          你提到了“soak up”。这两个词翻译成汉语都是吸收。即使意思差不多,也是可以继续探讨其中的差异的。
    1、我认为soak up可能有强调吸收的有意识性和主动性的意思。参考柯林斯词典:


    2. PHRASAL VERB        晒(太阳) If you soak up the sun, you sit or lie in the sun, because you enjoy it.  
    • I was lying on my stomach soaking up the sun.        
      我正趴在那里晒着太阳。

    3. PHRASAL VERB        沉浸于;充分体验 If you soak up the atmosphere in a place that you are visiting, you observe or get involved in the way of life there, because you enjoy it or are interested in it.  
    • Keaton comes here once or twice a year to soak up the atmosphere.        
      基顿每年到这里来一两次,为的是尽情感受这里的气氛。

    4. PHRASAL VERB        用去,耗费(大量金钱、资源等) If something soaks up something such as money or other resources, it uses a great deal of money or other resources.  
    • Defence soaks up forty per cent of the budget...        
      国防耗去40%的预算。


    2、我使用absorb,重在强调吸收的无意识性、被动性、不加选择性。可以参考海纳百川、藏污纳垢这两个成语中“纳”的本意。

             参考柯林斯词典:
    2. VERB        吸收(光、热等能量) If something absorbs light, heat, or another form of energy, it takes it in.  
    • A household radiator absorbs energy in the form of electric current and releases it in the form of heat.        
      家用取暖器吸收电流能量,再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3. VERB        合并;兼并;吸收并同化 If a group is absorbed into a larger group, it becomes part of the larger group.  
    • The Colonial Office was absorbed into the Foreign Office.        
      殖民部被并入了外交部。
    • ...an economy capable of absorbing thousands of immigrants.        
      能够吸纳数千移民的经济实体

    4. VERB        消减,缓冲(外力、震动等) If something absorbs a force or shock, it reduces its effect.  
    • ...footwear which does not absorb the impact of the foot striking the ground.        
      不具备减震功能的鞋子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样区分这两个英语词汇,并不严谨。但我认为soak up不能比absorb更好地表达我的本意。由于英语不是我的母语,可能两个词都不完全符合我的本意,以汉语表述为准。
          因此盖老师认为: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看来是我们的分歧所在。”时,我无法接受。
          因为我不认为“students”和“soak up”是我关注的词汇,以这两个词汇构成的任何陈述性语句,都不能看作我的核心观点。
  • gaizhaoquan

    2015-5-30 00:26:23 使用道具

    我回复一下楼上的发言:

    我的个人观点其实是:家长就是家长,家长把孩子领进门,培养出兴趣,到了该学精读、语法、学科的年龄,就得把孩子交给老师了。所以我不在家教孩子,我把孩子送培训班或双语学校去了。我在家,只抓泛听泛读。我平常也不和孩子说英语,我俩是说汉语的。

    但是,我发现,网上的爸妈更想当老师,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精读也是教的。这样,爸妈其实就是老师了,所以,把孩子当student没什么不对。

    楼主的孩子还小,主要以看动画、读分级为主。所以愿意把孩子看为孩子而不是学生。其实一旦孩子进入阅读,就得认为他是个学生了。

    不管是孩子,还是学生,他们都是language learner,那么,他们走的,都是学得或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路,二语习得的基本原则,对于他们都是通用的。二语习得本来就是基于对孩子习得语言的方式研究而来的理论。

  • 灿祥07

    2015-5-30 00:39:3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灿祥07 于 2015-5-30 00:42 编辑
    gaizhaoquan 发表于 2015-5-30 00:26
    我回复一下楼上的发言:

    我的个人观点其实是:家长就是家长,家长把孩子领进门,培养出兴趣,到了该学精 ...


    QQ图片20150529122611.jpg
    这本书是 A RANDOM HOUSE COMPANY  出版的
    兰登书屋出版社

    本文摘自: 爸妈网(www.ebama.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ebama.net/thread-246365-3-1.html
  • snail913

    2015-5-30 08:44:37 使用道具

    我记得就难度问题还和楼主争论过,我原先也是认定i+1有效,难度高的不适应,实践下来还是小看了孩子,儿教一些坛友也曾经指出过,我当时相当固执,所以话不能说满啊,实践和理论是有偏差的。
  • lhy3174

    2015-5-30 12:15:39 使用道具

    lhy3174 发表于 2015-5-28 21:20
    我也很感兴趣那个1000本书的书单,一般妈妈也是无能力自己去查找的,若盖老师提供并给以简单介绍可能受益 ...

    谢谢壮妈回复!是的,毎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照搬书单是不合适的。但是如果列出书单,并在书单后简单介绍书的内容可能更多的帮助英语不太好的妈妈们。不过1千本要整理出来也是很大工作量的事呀。准备重读一次您的书,好好消化一下。
  • 钻石六小姐

    2015-5-30 21:57:28 使用道具

    关注过楼主家的学习,其实你家也是可理解性输入吧。并且是在理解上高度重复。很佩服你的执行力。
    所以呢,不必辩解了。看下来,你们就是在论文字的表述。
  • 钻石六小姐

    2015-5-30 22:22:41 使用道具

    蒙氏,高大上的感觉。看“威廉弟弟”的妈妈说过,弟弟小时候就是上蒙氏幼儿园的。
  • zyzlcdf

    2015-8-3 08:56:35 使用道具

    我妹家的很早就开始去蒙氏班,怎么说呢,孩子的注意力我感觉比我家上普通幼儿园的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