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0:34:54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7-13 11:10 编辑

烙肉饼
农村人肚子里没什么油水,所以到过年过节的时候爱吃些大鱼大肉,犒劳一下瘪了一年的肚皮。烙肉饼就是这样一种美食。我家里以前有个传统,就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和大年三十儿早晨一定要吃肉饼。因为原料的不同,肉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肉饼,用肥七瘦三的猪肉做成肉馅,另外一种是用猪的板油做的,妈妈称之为“脂油饼”。两种肉饼的做法都是一样的,把猪肉或板油剁成碎丁,大葱切碎丁,葱白多一点儿好吃,加入酱油、食盐等拌匀。和好白面擀成饼状,把调好的馅料均匀地铺在饼上,卷好,揪成相同大小的面团,再擀成饼。将饼放入烧热的锅中,倒入少许油,两面煎成金黄色。注意烧火的时候用树叶、麦秸等比较软的柴禾,一点儿一点儿填到灶膛里,量要少,火要小,不然容易糊锅。出锅以后切成三角形,这样就不需要用手撕,免得弄一手油了。吃的时候就着醋和大蒜瓣,真是人间少有的美味!外皮酥脆,里面软嫩,肥肉都已经融化了,满嘴都是油,我可以一气吃两张!当然,有人觉得太油了,想多搁点儿瘦肉,少放点儿肥肉,不过这样会影响口感,因为瘦肉熟了后略硬些,吃着发柴,也不香。记得我考上大学那年,村子里的亲朋好友纷纷请客庆祝。妈妈告诉他们我最爱吃肉饼,没想到家家管我肉饼吃。今儿个这家肉饼,明儿那家肉饼,吃了不知多少顿,真有点儿吃够了。物极必反吧,从那以后,每逢年节,妈妈说做肉饼,我都摇头:“太腻了!”到现在也有十几年没吃妈妈亲手做的肉饼了,我家的老传统也随之消失。的确,肉饼油太大,尤其是板油做的脂油饼,想想就觉着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都改吃清淡的了,吃不了这么油腻的东西了。不过总不吃,也馋得慌,想着自己动手做一做,不知道还是不是当年那个味儿?去年我做了一次,但不太成功,完全没有体验到妈妈当年烙的肉饼的味道。不知是我的厨艺欠佳,还是时过境迁,像朱元璋曾经喝过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一样,只能到梦里去寻找了。外面饭馆卖的肉饼没尝试过,不知是不是正宗的味道。据说相声大师马季爱吃肉饼,烙得也好,号称“马家肉饼”,想必马东没少吃。肉饼做得好,而且有名气的,应该是京东肉饼或曰香河肉饼,有空可以尝一尝。香河和我的老家都属于廊坊市,肉饼的味道应该差不多吧。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0:35:20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7-13 11:11 编辑

山芋的吃法
山芋,又称“甘薯”、“地瓜”等等,很常见的东西,产量特别高,价格也很低,我小时候才卖几分钱一斤。种山芋比较费事,先要育苗。在院子里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四周用砖头垒好,上面像盖房一样放一些木棍做椽子。把山芋放到里边,铺上土,盖上草帘子或者塑料布,保持一定的温度。过不了多久山芋就会出芽,长出秧子来了。栽山芋的时候,先把秧子小心地从土里拔出来,再一株株移栽到田里。田里要事先犁出土垄,在垄上刨个小坑栽上秧子,浇足水。以后还要偶尔来翻动一下秧子,因为秧子长了以后容易扎根,影响山芋的产量。秋天把山芋从地里刨出来后要储存在地窖里。地窖口小,底部大,温度保持恒定,山芋可以保持长时间不腐烂,吃的时候从窖里往外拿就行了。爸爸、妈妈都爱吃山芋,甚至成顿吃,平时吃饭也要热上几块。山芋一般溜着吃。把山芋洗净,大块的要切一下,容易蒸熟。放到锅里,倒入少许水,家乡话称之为“溜”。还可以在锅边上贴几个棒子面儿饽饽,饽饽要厚一点儿,因为山芋很费火。只要家里溜山芋,我肯定满肚子不高兴,因为我不喜欢成顿地吃山芋,尤其是棒子面儿饽饽都沾满了山芋的味道,很难吃。看看爸爸、妈妈吃得津津有味,我感到不可思议。不过,我也不是对山芋完全抵触,也会吃上一点儿。特别是放凉的山芋,更甜更糯,好吃极了。为了让山芋更甜,我总是挑出一些大块儿的山芋放在窗台上晒太阳。我想这个原理大概就是淀粉在阳光的作用下转化为糖分了吧。我记得有一次深秋在地里放羊,捡到一块秋收时遗漏了的山芋,吃起来竟然有很浓的酒的味道呢!煮熟的山芋还可以晒成山芋干儿,大伯家每年都晒,我经常上他们家房顶上偷吃。山芋晒到半干不干,还有一些发软的时候最好吃。山芋干儿完全晒好后很硬,吃的时候最好先用热水浸泡一下。冬天的时候可以把煮熟的山芋放在室外,经过一宿后冻得硬邦邦的。吃时还带着冰碴,很爽口。有时上学带一个,课间当零食吃。山芋还可以做山芋粥。把山芋切成块,与棒子面儿一起加水煮,稠稠的,香甜可口。我尤其爱吃锅边上结的锅巴,更甜更香。小时候每年冬天几乎天天早晨都要做山芋粥,百吃不厌。工作以后我也尝试着熬了几次,但山芋都不怎么甜,更没有了当年的锅巴,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山芋另外的吃法就是做成淀粉和粉条。淀粉又叫“团”,做法是先把山芋洗净,再用车拉到加工点,用机器打成泥。院子里用砖头垒起一个大池子,里面铺上塑料布,防止漏水。把山芋泥放到桶里,加入一些水,搅拌均匀。用白布裁成方形的包布,用绳子挂在吊起的横梁上。把山芋泥倒入包布中,用力摇晃,淀粉随着水就漏到下面的池子里,山芋渣则留在包布上。山芋渣可以喂猪。沉淀一个晚上,第二天把池子里的水放掉,白白嫩嫩的山芋淀粉就做好了。把淀粉取出来,晒干,就算全部完成了。每年爸爸都要把大部分山芋做成淀粉,到集上去卖。淀粉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粉条。把淀粉加水和成泥状,要稀一点儿。架起一口大锅,烧上水,把一团淀粉放到漏勺里,用一只手捶打端着漏勺的手腕,淀粉就从窟窿里一条一条地漏了下来,落到沸水里。煮熟后用架子晾晒,晾到一折就断的程度就可以收起来了。淀粉是白色的,粉条则是黄色的。猪肉炖粉条非常好吃,是北方人的最爱。还可以把粉条制成焖子吃。淀粉如果加上水、食盐、葱花,打匀,上锅蒸,和焖子差不多,也很好吃。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0:36:32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7-13 11:11 编辑

“金裹银”
“金裹银”其实是“银裹金”,之所以这么名不副实地叫,可能是因为叫顺口的缘故吧。小时候因为白面少,棒子面儿多,人们就想出了这样一个折中的吃法,也就是在白面里裹上棒子面儿做成面食。妈妈经常做“金裹银”的烙饼和花卷。“金裹银”烙饼是把白面擀成片状,将棒子面团裹在里面,封严后,再擀成片状,撒上花生油和食盐,卷成筒形,揪成面团,擀成饼,烙熟即可。“金裹银”的花卷是用发面做的,但棒子面不用发,其他做法和上面一样,只不过要上锅蒸熟。“金裹银”是白面的外表,棒子面儿的内心,浑身上下透着浓郁的棒子面儿味儿。这既满足了大家吃白面的心理需要,又充分照顾到家里面缸的实际困难,的确是一种穷人的吃法,体现出穷人的智慧。现在这种吃法已经从很多家庭中消失了,但那艰难的岁月谁又能完全忘记呢?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0:37:00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7-13 11:11 编辑

大蒜
蒜是好个东西,能杀菌,据说还能排除体内的铅,虽然说有点儿气味儿,但喜爱它的辣味儿的人还是很多的。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种过蒜,把蒜瓣儿埋在土里,浇浇水就长出来了。青青的蒜苗儿也挺好吃,在春天还没什么蔬菜的时候,可以摘下来蘸酱吃。新挖出来的蒜鲜嫩无比,外面的皮也可以吃,而且不是那么辣,就是粘粘的,滑滑的,不太好剥。曾经有一年夏天,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去文安的苏桥附近拾蒜。那儿离我们这儿挺远,有几十里路。带着干粮和水,去了一整天,到傍晚才回来。可惜我们去的时候蒜都快采干净了,遗漏的蒜也都差不多被拾完了,我们仅仅拾到一些很小的蒜头。拾来的蒜都怎么吃呢?拌上面粉,撒上盐,上锅蒸,蒸熟了就没有辣味儿了,还挺好吃,不过也不能多吃,不然辣心。吃蒸蒜是因为蒜多,这种吃法比较奢侈。关于吃大蒜,妈妈还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卖蒜的和一个卖姜的,两个人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吃的,快饿死了。卖蒜的把蒜蒸熟,吃了活下来。卖姜的也把姜蒸熟,可是还是辣的,没法吃,饿死了。蒜和姜都可以当调料,但蒜还可以当菜吃,姜却不能。不过我们有时也用姜蘸酱吃,味道不错。妈妈也腌蒜吃,一般腌的都是红皮蒜,这种蒜比较辣,腌了以后比较好吃。现在超市卖的腌蒜里都放糖,谓之“糖蒜”,比原来妈妈做的好吃。以前冬天的时候,没有什么绿色的蔬菜,就把蒜剥了,用秫秸的细条一个个串起来(防止倒下),放在盘子里,加一些水,在窗台有阳光的地方晒着。几天就可以出芽,长出绿叶来,摘下来炒菜很美味。我炒菜的时候喜欢用蒜呛锅,菜里会有一种浓郁的蒜香。干煸豆角、烧茄子,出锅之前撒上蒜蓉,不仅好吃,还不油腻。值得一提的还有蒜香鸡翅。用蒜蓉和其他调料将鸡翅腌制几个小时,炸出的鸡翅金黄,透着诱人的蒜香。注意腌制时间不宜太长,不然有死蒜味儿。吃饺子、包子或肉饼时,可以佐以大蒜瓣或蒜泥。当然如果是韭菜馅的,就没必要吃蒜了,因为都属于辛辣食物。小时候穷,捣一罐子大蒜也能对付一顿饭。如果是刚烙出锅的大饼,在上面涂上一层蒜泥,那可不一般了,那是人间难得的美味!捣蒜泥因加入的调料和原料不同,有几种风味。可以加入虾皮,或者酱油、香油、麻酱什么的。捣出的蒜泥用凉水调一下,会把里面的辣味儿更充分地激发出来。放置几个小时以上的蒜泥最好不要食用,那股死蒜味儿实在难闻。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0:37:21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7-13 11:11 编辑

收黄豆·做豆腐
南豆腐比较软,北豆腐比较硬,是卤水点的,感觉更有豆腐味儿。老家种黄豆比较多,青的时候就可以采下来,煮着吃,谓之“毛豆角”,因豆荚上生有细毛而得名。这种吃法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在《社戏》里所描写的类似场景。黄豆成熟以后要及时收割,不然豆荚干燥以后会裂开,豆粒都洒在田里,再收就难了。把豆荚和秧子一起割回来,摊在平整的空地上,在太阳下暴晒。下雨的时候要把豆秧堆起来,用塑料布盖好,如果淋雨黄豆就会发芽。不用担心鸡来偷吃,因为鸡从来不吃豆子。晒干后拿叉子(桑树做的有三个齿儿的农具)或棍子使劲拍打豆秧,使豆粒从豆荚里脱落。为了省劲儿,也可以用牲口或是开拖拉机拉着碌碡轧。把黄豆放到筛子里,使劲儿摇晃筛子,把聚到一起的豆梗、豆叶分离出去,就可以装到口袋里了。这时我还要蹲在地上抠黄豆,因为有一些被碾到土里去了。种地不容易,“粒粒皆辛苦”,要做到颗粒归仓。用黄豆做的食品最好吃的莫过于豆腐了。老家那儿每个村都至少有一个豆腐坊,大家一般都是用黄豆换豆腐,而不是买。我们经常吃的豆腐是一个绰号叫做“茅房窖子”的人做的,茅房窖子是蹲坑、马桶的意思,形容这个人家里不太注意卫生,比较脏。说是这么说,还是照吃不误,毕竟“眼不见为净”。做豆腐挺复杂。小时候还是生产队,看过做豆腐的,不过不是机械的,是用驴拉着磨盘磨豆浆,驴眼睛上还蒙了黑布,防止它偷吃的。现在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情景了。黄豆磨好过滤豆腐渣后就是豆浆了,煮开了以后喝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早餐中必备的。我偏爱喝比较稀一些的,浓的豆腥味儿太重,喝不了。豆浆点卤以后不用重物压,就是软豆腐,可以用来做“老豆腐”,老的意思是嫩。用肉汤或骨头汤加入淀粉、木耳、金针菇什么的做卤,浇在老豆腐上,再放点儿蒜汁儿、辣椒油、香菜末儿,微微一搅拌,就着油条或饽饽,喝上一碗,一上午都感觉肚子里充实。豆浆用重物压了以后,大部分水份都流出去,豆腐就变硬了。当然也有压得不太瓷实的,因为水多可以压点儿分量,但大家一般不爱买这样的豆腐。豆腐再经过狠压,就成了豆腐干、豆腐皮了,香干炒芹菜、豆皮炒尖椒、凉拌豆腐丝都是美味的家常菜。农村人一般都爱吃豆腐,尤其过年,我家总要买上几大盆,留着慢慢吃。豆腐的做法有很多,一般是拌着吃。豆腐一块,撒点儿盐和香油,拌匀即可。也可以切点儿小葱,所谓“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是也。还有一种咕嘟豆腐,就是用葱和蒜呛锅,把豆腐切块儿放入,加入酱油等调料,再倒点儿水,一直咕嘟着,直到豆腐充分入味。还可以炸豆腐丸子,将豆腐用手抓碎,加入面粉、淀粉以及各种调料,上油锅炸制,火不要太大,出锅以后再入锅炸一次上色。丸子可以用来做糖醋丸子,也可以做汤。那时候比较穷,有红白喜事必上豆腐丸子,毕竟比肉丸子省不少钱。过年的时候因为豆腐多,妈妈都是把豆腐煎了放起来,等正月里家里来了客人再吃。一般是把煎豆腐、肉和白菜一起炖,煎豆腐变硬了,不易煮烂。还有就是用白菜炒煎豆腐,也挺好吃。我总要偷吃煎豆腐,被妈妈发现了挨说。不过有时正月里来不了几个人,搞得煎豆腐放了又放,最后放馊了,实在太可惜了。在电视上还看见过一个关于豆腐的食谱。把一块豆腐放在锅里,倒入凉水,再把鲜活的泥鳅放进去,打开火煮。因为水逐渐变热,而豆腐是凉的,所以善于钻淤泥的泥鳅都争先恐后地钻到豆腐里。最后豆腐熟了,泥鳅无处藏身,也被煮熟了。创造这个菜谱的人美其名曰“泥鳅钻豆腐”,不得不佩服发明人的聪明才智,只是感觉有些残忍,从未敢尝试。不过我这也是假惺惺地发怜悯之心,爱做饭的人个个都是刽子手。因此古人的忠言“君子远庖厨”还是有道理的。四川麻婆豆腐很有名,可是我总是找不齐那么多的配料,往往就做成了麻辣豆腐。关于吃豆腐,还有一个笑话。曾经有一个吝啬鬼请客,做的菜都以豆腐为主料,朋友问他为什么都是豆腐,他告诉人家说:“我爱吃豆腐,豆腐就是我的命!”没过多久朋友又回请他,知道他爱吃豆腐,所以特意为他做了几道豆腐。哪知吝啬鬼在酒席上专拣鸡鸭鱼肉吃,对豆腐不屑一顾。朋友很纳闷,问他:“上次你不是说你爱吃豆腐,豆腐就是你的命吗?”吝啬鬼又夹了一块肥肉:“是啊,不过我见到肉就不要命了!”豆腐是老祖宗的一项重要发明,比古代四大发明一点儿都不差,它让一代代中国人增加了营养,增强了体质,就如同外国人餐桌上的牛奶一样重要。以前说起青菜豆腐,就意味着是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如今,大鱼大肉不再是真正的佳肴美味,青菜豆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上面故事里所蕴含的饮食理念明显已经落伍了。在这个人们更加注重清淡口味和饮食合理搭配的时代,豆腐同样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0:37:54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7-13 11:11 编辑

杏儿
杏儿在农村挺常见,但大规模栽种的并不多。因为杏儿属于“热货”,成熟以后要紧着卖,不然全烂了。一般人家都是栽上一两棵留着自己吃,这些年储藏和运输条件改善了,种植的才渐渐多了起来。杏树开花很早,别的树木还没有动静的时候,它已经开得枝头绚烂了,一簇一簇的远看像雪一样。是杏花儿最早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消息。小时候我家和大伯家中间有一棵杏树,高大繁茂,属于我们两家共有。一到春天,满树都是花朵儿,很远都能闻到清香。我总是要摘一枝刚冒出花骨朵儿的放在桌子上的花瓶里,用清水养起来,过几天就全开了,要过好久花才会慢慢谢掉。记得高中上学途中总是路过一片杏树林,春天的时候花开得特别早。那时候走读,一早一晚都能看到美丽的杏花儿,真是让人赏心悦目。杏儿花谢了就会长出青色的小杏儿,到六月份麦收时节就会成熟了,土杏儿会变成金黄,还有的会变成白色。一夜风吹雨打,杏儿就会掉下来,有的还会摔成泥。早晨起来我们都会去拾杏儿,放一枚在嘴里,软软糯糯,香甜可口。过几天就落杏儿了,两家平分,实在吃不了,就到集上去卖,买的先尝一尝,都赞不绝口。可惜,这棵杏树年纪太大了,树干里生了很多蛀虫,我们那土话称为“老盗”。树被蛀得花儿也开得少了,叶子也日益稀疏起来,杏儿就更不结了。最后两家一商量,把树给刨了,锯成了板子,一看里面,已经被蛀得到处都是沟沟道道,没法用了。吃完了杏儿,杏核儿不要丢,可以做许多小游戏。有一年,有人收购杏仁儿,我和弟弟在大街上到处找杏核儿。用秤砣把杏核儿砸开,取出里面的仁儿,要掌握好力量,不能连仁儿也砸破了,那样是没人要的。一夜风雨过后早起拾杏儿,上学路上的杏树林,这两个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怀。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0:38:47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7-13 11:11 编辑

折箩
折箩,老家又称为“杂烩菜”。有红白喜事的人家,等酒席散了,把撤下来的残羹剩饭都折在一起,就成为折箩。一般是把素菜和荤菜分别放在一个大盆里,这样再吃的时候就不至于搅和得乱七八糟了。办酒席的人家吃不了,往往是把折箩送一些给左邻右舍。冬天还好说些,天冷,剩菜容易存放,到夏天没有冰箱,基本过不了夜,大部分要送人。有人不爱吃折箩,认为吃饭的各色人等都有,不知道究竟是干净还是肮脏,反正感觉有点不卫生。不过也有些人觉得家里穷,一年半载也吃不上一顿好饭食,虽说是吃剩下的,毕竟也是好东西啊,扔了是糟践。说心里话,我挺喜欢吃折箩的。在锅里蒸一下,菜的香味都飘散出来了,这不是单纯某种菜的味道,而是一种混合的香味,既有菜香,还有各种各样调料的香。在吃的时候,你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你会想:“哦,竟然吃到了这个!”你会找到一片肠、一块肉、一块鱼什么的,这时你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尤其是小孩子,喜欢拿筷子在里面翻来捡去,找自己爱吃的东西。当然,折箩的好坏是与酒席的丰盛程度有关的。有钱的人家又要个面子的,酒席就办得丰盛,有肉啊、鱼啊、鸡啊、虾啊等等,而家境困难或吝啬的,不仅菜肴普通,菜量也很小,客人们恨不得把盘子给啃了吃,自然就剩不下什么,即使剩下了,也都是酒席上人们最不爱吃的菜。折箩的味道是哪个厨师、哪个饭馆也做不出来的,因为他不可能在一个菜里放那么多原料和调料,那种味道是模仿不出来的。折箩的滋味不能言说,只有品尝过的人真正明白。好怀念折箩的味道啊!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0:39:05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7-13 11:11 编辑

大饼夹熏肉
大饼夹熏肉,在我的记忆里是极其奢侈的吃食。家里做的一般都是炖肉。妈妈的做法是这样的,先把猪肉切成块,锅里放水烧热,肉块放进去冒一冒,捞出,为的是去除肉里的脏东西。然后是炒糖色,油锅里放少许白糖或冰糖,小火熬制,待糖液发红粘稠后,将肉块倒入,迅速翻炒,直至肉色金黄后关火。锅里放开水,加入大料、花椒、葱、姜、盐等调料,大火烧至开锅,再改用小火炖两、三个小时即可。我家炖肉都是用大铁锅,烧棒子骨头或劈柴,炖出的肉入口即化,齿颊留香,比高压锅做出来的好吃多了。肉里不加任何酱油,完全用糖上色,肉皮是红色的,诱人食欲,是正宗的红烧肉。有一次舅舅家办酒席,炖肉与平常吃过的不一样,有一种酱豆腐的味道,一点儿不腻,还特别香,人们称之为“酱肉”。因为是请来的厨师做的,一直不知道做法,想必是在炖肉时加入了酱豆腐汁,才变得如此美味。说了半天,该说说熏肉了。熏肉一般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自家很少做,因为爸爸不爱闻熏味儿。熏肉的做法是把猪肉切成大块炖熟,在锅里熬制糖浆,再放上铁篦子,篦子上放肉块,用烟将肉熏透。熏肉色泽金黄,晶莹剔透,风味独特,吃起来一点儿都不腻。如法炮制,还可以熏猪的内脏,如心、肝、肚、苦肠等。镇小学门口有一家屠户,经过那里时,总会看到他们在大锅里熏肉,闻到浓郁的香气,我禁不住口水直往下淌。还天真地想像,他们家孩子是不是天天举着熏肉吃啊。有一年过年,妈妈试验熏了一次肉,还做了只烧鸡,方法和熏肉相同,只可惜味道比街面上买的差太多了。烧鸡吃了两口就扔下了,真是不给妈妈面子。大饼夹熏肉是最常见的吃法。刚刚烙出锅的大饼,里面充满空气,鼓鼓的。外皮酥脆,里面软嫩,层数极多,号称“千层饼”。买来的熏肉,切成薄片,白生生的,撕开饼,铺上几片夹好,一口咬下去,那叫一个香!谁见了都要咽口水,神仙也不例外。偶尔吃上一次,真是解馋。那时经常想,如果隔三岔五能吃上一顿大饼夹熏肉,就算过上了小康生活了。小时候菜里油水少,特别爱吃肥肉,吃在嘴里,肉嘟嘟,粘乎乎,满嘴是油,无比的香,但吃不了几块,就腻得不行。熏肉里肥肉多,但经过熏制后,一点儿都感觉不到油腻。如今离开老家很多年,再也没尝过熏肉的滋味了。单位附近有一个小摊卖大饼熏肉,不过他家的大饼是放在油锅里炸成微黄,卷上葱丝、豆腐丝以及熏肉。味道不错,但肉没有多少烟熏的味道,和老家的大饼夹熏肉差了十万八千里。提到吃肉,不得不提一下我们村里的一位强人。据传言,这位大哥特别爱吃炖肉,尤其是肥肉,一顿可以干掉两大碗。最绝的是,他喜欢将刚出锅还烫手的大饼,夹上切成薄片的生肥肉吃,大饼的热气把肉烘熟了,肥肉变成了油,他吃得津津有味(后来我向母亲求证此事,她说其实吃的不是猪肉,而是生板油)。听故事的人却是个个咧嘴,感觉一千个不靠谱。只听说过“生吃螃蟹活吃虾”,没见过吃生猪肉的,这不是活牲口是什么?!不过,我没有亲自向这位可爱的大哥证实过,也不知道这样野蛮的吃法是否属实。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0:39:28

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7-13 11:12 编辑

花生
花生,老家话称为“仁果”,花生仁则称为“仁果仁儿”。在老家,花生的种植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沙土地,土质松软,特别适合花生的生长,因为花生的果实是生长在地下的,沙土有利于它的膨胀。而胶泥地,因为土质坚硬,特别是干透以后梆梆硬的,会妨碍花生果实的生长。花生的植株非常矮小,叶子呈椭圆形,开黄色的小花。果实一般是两个仁儿,其次是一个仁儿的,也有三个仁儿的,戏称为“骆驼”,不过我们那儿的品种三个仁的非常少见。花生尚未成熟时,果实里有很多水,与果皮还没有完全脱离。等到秋天成熟以后,要及时收获,否则过不了几天,果实与秧子根部连接的细长的柄就会腐烂脱落,我们称之为“糟把儿”。秧子刨下来后,会有许多花生遗落在地里,一颗颗寻找特别费事,往往会影响收成。收花生要先有人拿一种叫“三齿儿”或“四齿儿”的农具从土里刨出来,这种农具类似铁镐,只不过前端是三个或四个铁齿,在农村中用途非常广泛。刨下来后要有人专门把根部的土抖落下来,还要有人在后面把掉下的单个花生拾起来。运回家后要及时摘下花生,因为秧子是湿的,垛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发毛儿,导致花生霉变。摘花生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用手往下揪,另一个是摔。把秧子捋顺,往筐沿上猛摔,花生自然就落在筐里了。摘下的花生要进行晾晒,使其干透,再把叶子、梗子拣出去,就可以装麻包了。为了让花生卖更多的钱,要把花生的壳剥掉,可以用机器脱壳,但容易把花生仁打碎,所以一般都是徒手剥。冬天没事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剥花生。先用水喷湿了,这样更好剥。如果嫌费手,可以把木棍中间折一下,但不要折断了,做成一个简易的夹子,把花生夹一下,壳裂开后再剥,手就不疼了。上面说的都是干活的事,下面该说如何吃花生了。花生刚从土里刨出来,是最好吃的。生着就能吃,水分比较多,吃着有些甜津津的。再有就是带着壳在水里煮熟,湿漉漉、软绵绵,散发着清香,我一次能吃一大盆。晒干的花生可以带壳炒着吃,不过为了不让壳糊掉,最好用沙子或沙土炒,花生仁最好也这样炒。当然要是少量的炒或者花生比较小的话,也可以直接干炒。五香花生仁的做法略微复杂一些。挑选大小相近的花生仁,可以使其熟得均匀。用食盐、大料、花椒、桂皮等调料腌制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干,再与沙土一起炒熟。将炒熟的花生仁去掉外面的薄皮儿,在铁锅中放入油或水,加入白糖熬制成糖浆,再把花生仁倒入,充分搅拌,又香又脆又甜的糖蘸花生仁就做好了。做菜的话,油炸花生米很好吃,但要注意火候。当花生仁有些发红的时候,就要关火盛出,因为花生仁还会继续自熟,虽然刚出锅时还有些发绵,但过一会儿就脆了,不能在锅里炒把花生仁炒脆了,那样出锅后就糊掉了。也可以做水煮花生米,在煮的时候放入大料、花椒,捞出后再放盐。上面两种花生是非常好的下酒小菜。炒熟的花生去掉薄皮儿,用擀面杖碾成碎末儿,加入盐拌匀,就成了香喷喷的芝麻盐儿,把馒头、玉米饼子切开,洒一些到里面,非常好吃。如果再将花生仁继续碾成极细极细的粉末,加入水和盐搅拌成浆糊状,就成了花生酱了,抹在馒头或玉米饼子上,同样好吃。也可以放在煮熟捞出后过了凉水的面条里,再加入花椒油、蒜泥、菜码儿,拌匀后食用,那叫一个清爽、开胃,夏天我家里经常做这道美食。花生还能榨油吃。把花生送到油坊,花点儿加工费,就可以榨成花生油,吃着放心。花生油做饭、炒菜,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现在超市里卖的压榨花生油,更纯更透亮,把里面的杂质都去掉了。小时候看过村里生产队榨油,都是用大铁锤砸,很费力气,现在用机器轻松多了。花生榨完油,还剩下花生饼,圆圆的,大大的,呈棕色。我吃过,很硬很磨牙,还有些花生的味道,吃多了感觉腻。花生饼一般都是喂猪用,粉碎了加在山芋秧子或花生秧子磨成的豆花里,再放一些玉米面儿,用热水沏开就成了猪食。花生仁生着吃也挺好,据说可以治疗慢性肠胃疾病,平时没事可以抓一把吃。结婚时也少不了花生,女方的嫁妆上往往会用红头绳栓上几个染成粉红色的花生,意味着“岔着花样地生”,既有男孩又有女孩,要的是个喜庆吉利!

toobai 发表于 2012-7-13 11:20:24

写得真好!期待下文

happyyaya 发表于 2012-7-13 11:46:23

楼主文笔了得啊!

sunjia_baoyu 发表于 2012-7-13 12:47:02

童年的生活真的很美好,

hyh54601 发表于 2012-7-13 13:15:03

楼主,我也是北方农村的,好熟悉的场景。

lsda 发表于 2012-7-13 13:19:25

美好的回忆,和我小时候一样哦。

penggh2005 发表于 2012-7-13 17:30:08

全都追着看完了,很亲切,温暖的童年回忆,唯有加分鼓励!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4:34

尜汤 北方农村种植玉米非常普遍,玉米自然也就成了老百姓日常饮食的一部分。玉米俗称“棒子”,口感比较粗糙,怎么改善它的口感,做出好吃的食物来的确要费一番脑子。尜汤就使得一些不爱吃棒子面儿的人消除了抗拒心理,在今天以吃五谷杂粮为时尚的年代,它应该有用武之地。尜汤的做法很简单。把新鲜的棒子面儿加水,和成稍硬点儿的面团。这里特别提一下,我们这里用棒子磨面的时候都要加入一些黄豆,这样做出来的面食更香甜。把面团拍瓷实,切成一厘米厚的片,再切成一厘米大小的菱形块。为什么叫尜汤?因为面块是菱形的,中间大,两头小,故此得名。把切好的面块放在盆里轻轻摇晃,目的是让面粉沾在面块上,省得下锅后煮成一锅粥。然后放到沸水中,加入食盐,起锅前放入葱花,出锅后淋入香油。其特点是:面块细腻,汤清味浓。我和爸爸、妈妈都爱吃,可弟弟一口都不吃,只要做这个饭他肯定牢骚满腹,可见众口之难调。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5:11

烙饼摊鸡蛋 烙饼摊鸡蛋,曾是多少农村孩子心目中的美食,一想起它,心中就感觉无比的温暖。在天津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卖大饼鸡蛋的,摊上一个或两个鸡蛋,金灿灿、香喷喷,诱人食欲,夹在大饼里,放上一些黄瓜丝、海带丝、咸菜、火腿、辣酱等等,卷起来一吃,用天津话说:“倍儿香!”我最初学做饭就是从摊鸡蛋开始的。上初三那年,爸爸去县城买电视机,妈妈去看姥姥,我一个人在家,午饭做什么呢?就摊鸡蛋吧。不过一个摊鸡蛋也不好做呢。我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没有在锅里放油,就直接把蛋液倒进去了,鸡蛋都嘎巴在锅上,一个鸡蛋损失了一大半,真是失败。后来我有机会又做了一次,但忘记在搅拌蛋液的时候放盐,是出锅以后才放的。第三次做的时候,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终于做得像模像样了。烙饼我是后来才学会的,虽然不像妈妈做的那么好,但还是可以吃的。工作以后尝试着用煎锅烙饼,但烙出的饼口感总是有些硬。我采取了改进措施,例如烙的时候加锅盖,和面时软一点儿,但还是不尽如人意。后来老婆在烙饼时放了点儿油,效果比我烙的好了许多,外酥里嫩,问题一下子解决了。不过老家饭馆卖的大饼里面都加了茴香,异常好吃,这一点儿到现在我还不会做。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5:30

土豆炒鸡蛋 小时候家里穷,虽然养了几只鸡,但下的蛋大部分都卖掉了。后来家境好了一些,鸡蛋就都留着自己吃了。不过爸爸不喜欢养鸡,嫌每天地上都是一片鸡屎。随地大小便,对农村散养的鸡来说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上大学以后家里就不养鸡了,吃鸡蛋要到集上去买,现在村子里大部分人家也都是这样。真正家养的土鸡蛋已经多年没有吃到了。 土豆炒鸡蛋,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奇怪的搭配。老婆听我说爱吃土豆炒鸡蛋,对我嗤之以鼻。的确,可能好多人都没有吃过这道菜。不过,在农村没有多少钱去买肉吃,鸡蛋还可以时不时吃上一点儿,因此就总想着用鸡蛋炒个这呀,用鸡蛋炒个那呀。似乎鸡蛋成了万金油,放在什么菜里都行,都好吃,也不管配不配套。这让我想起妈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个傻姑爷去丈人家,要吃饭了,人家问他坐在哪?傻姑爷说:“鸡蛋在哪儿我在哪儿!”可见傻姑爷多么爱吃炒鸡蛋啊。 其实,平心而论,土豆炒鸡蛋是挺好吃的菜。当鸡蛋浸入了土豆的浓汁之后,鸡蛋的腥味消失了,只留下香味,吃一口还想第二口。真奇怪这么好吃的菜怎么会没有人捧场,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两种原料不适合放在一起吗?营养会流失?产生毒素?不管它,即使营养损失又有多大的关系,很多没营养却好吃的菜大家还不是会趋之若鹜?老婆不爱吃没关系,上次她回娘家,我自己做了一大盘土豆炒鸡蛋,吃得真香,找回了童年时代的感觉。土豆炒鸡蛋万岁!我会一直喜欢你!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5:51

饽饽夹油盐 小时候家里穷,食物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在简单中也自有一种美味存在。小孩儿总是不好好吃正餐,所以还要有加餐。那时候没什么好吃的,每次放学回来,摸摸吊在房顶上的篮子,只有棒子面儿饽饽。于是掰下一块凉饽饽,用刀劈开,滴上几滴香油,用手指抹匀,再撒上一些盐,感觉也挺好吃。不过我小时候不是特别爱吃饽饽,因为它是贴在锅边上烙熟的,有一层硬锅巴。有人爱吃这个锅巴,觉得香,我嫌它硬,还是最爱吃窝头,但妈妈并不经常做。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6:13

晒黄酱 小时候吃的黄酱基本上都是妈妈做的,她每年都要做上几大盆。虽然也曾经买过一两次黄酱,但是从里面吃出过苍耳和石子来。显然,制造者没有对原料进行仔细地筛选,这属于对顾客的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买过市面上的黄酱了。做黄酱首先要蒸一锅白面馒头,装在编织袋里,放在阴凉的地方,让它自然长出黄毛。煮一大锅黄豆,将黄豆捞出,滚上面粉,在报纸上阴干,也要使其长出黄毛。将上面两种原料用水过滤一下,洗去黄毛,放在盆里。将若干食盐用开水溶解,倒入盆中。盆上覆盖纱窗布,防止苍蝇进入而生蛆,放在太阳下暴晒。注意下雨天拿到屋里,不要让水洒入盆中。经过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黄酱就晒好了。晒好的酱呈红褐色,有一种天然的酱香。黄酱可以直接食用,大葱蘸酱、大饼抹酱。也可以炸酱,酱里放炒熟的鸡蛋、肉丁、大葱或者虾皮,味道更香。如果将炸好的酱和捞面拌在一起,那就成了人人皆知的炸酱面了,立马身价倍增。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6:38

年糕 我家做的年糕和南方的不同,是北方吃法。年糕的原料可以是江米面或是高粱面,我们统称“粘面”。在粘面中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成为小颗粒状,用手抓时能够攥在一起。在大锅里倒入水,上面放一个比锅略小的篦子。先在篦子上铺一层红小豆,其作用是防止年糕沾在篦子上。撒一层粘面,然后撒一层枣,再撒一层粘面,撒一层枣,厚度有五、六厘米即可。年糕蒸熟后就可以食用了。年糕在凉的时候非常坚硬,热透以后软烂如泥。如果年糕较硬,还可以在热之前拍一些水在上面。在热的时候最好加一些白菜叶儿之类的垫底,避免沾到篦子或盘子,难以洗刷。如果感觉枣的甜度不够,还可以沾着红糖或白糖吃。年糕虽然好吃,但要适可而止。因为粘的东西吃多了不好消化,尤其是对于小孩儿和老年人来说,不要吃得太多。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6:58

做豆馅儿 过年的时候妈妈都要蒸上几锅豆馅儿包子。我家的豆馅儿不是买的,是自己做的。做豆馅儿比较费事。像有些人把红小豆煮熟,加上红糖,就直接吃了。这样做的豆馅儿没有去皮儿,吃起来口感不太好。我家做的都把皮儿去掉了,严格地说叫做豆沙。先把红小豆洗净,下锅煮熟。红小豆比较费火,要多煮一会儿。下面的重头戏是过豆馅儿,要在大铁锅里操作。拿一个细眼儿的筛子,把煮熟的红小豆倒在上面,用力用手揉搓,直到揉成泥状,加入水,豆馅儿都随着水漏到锅里,豆皮儿则留在筛子上。把锅里的豆馅儿水倒入一个白布口袋里,将袋口拧紧,在大铁盆中使劲挤压,榨干豆馅儿中的水份。将豆馅儿倒到一个容器中,放入适量的红糖、糖精,搅拌均匀,香甜可口的豆馅儿就做好了。用豆馅儿可以做豆馅儿包子,烙粘火烧,包粽子。现在我和老婆吃豆馅儿都是到超市里买,耳朵眼儿的豆馅儿又便宜又好吃,还有桂花味儿的,挺好!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7:27

臭豆腐 油炸臭豆腐是南方的小吃,所选用的豆腐是白色的,用一种植物的汤水炮制,只有淡淡的臭味儿,关键在其特别制作的蘸料。每次在路边小摊买上一两块钱的,用竹签一扎,就着蘸料吃,令人回味无穷。最难忘的是在绍兴的咸亨酒店吃的那次,要的是油炸臭豆腐和茴香豆,还有一碗太雕酒,坐在老式店铺的长条板凳上,依稀找到了鲁迅先生小说里的感觉。北方的臭豆腐与南方的不同,颜色绿绿的,据说是豆腐发酵后长出的绿毛儿。二者臭的程度也不可同日而语,北方臭豆腐的臭味儿是豆腐本身自然生成的,臭得异常浓烈,可谓绕梁三日,经久不散。有句俗话说的好:“闻着臭,吃着香。”臭豆腐适合佐以面食,在里面滴入几滴香油更佳。一般情况下是吃臭豆腐的人过了瘾,享受了,闻到的人却眉头紧皱,郁郁不乐。因此吃的时候总是从罐子里夹出两块,再把盖子盖紧,免得臭味儿都散发出去,污染环境。吃完后也要仔细漱口,或者嚼点儿茶叶,免得与人说话口臭直喷,让人掩鼻。老家卖臭豆腐的都是外地人,自行车后面驮一个大桶,在黄昏时分走大街串小巷。听到吆喝声,就会有人走出家门,拿着一个碗,买上几块。我总是疑神疑鬼,不知他们为何老是傍晚才来,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桶里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我脑子里往往会把它与那个五谷轮回之所自然地联系起来,其实这种担心绝不是杞人忧天。据新闻媒体报道,近些年来有不法商贩竟然在厕所中生产臭豆腐。听到这样的新闻,真是让人作呕,原来那臭味儿居然来自……人呐,良心大大的坏了!现在吃臭豆腐很少在外面小摊上买了,都是去超市买,质量放心。超市里只有一种,牌子是王致和的。不过吃起来口感不是太好,因为总有像盐一样的东西,据说是氨基酸的结晶。臭豆腐,曾经的最爱,如今已找不到当年那种令人如醉如痴的味道了。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7:49

采桑椹 桑椹,老家话叫“桑泪儿”,是桑树结的果实。没熟的时候是青的,吃起来发涩。快熟的时候是红的,完全成熟以后是黑色的,特别甜美多汁。 吃上几颗,手上、嘴上就会被染得乌黑。在采摘的时候一般用塑料袋,免得弄脏衣服。我们家院子里就种了好几棵桑树。农村特别重视种桑树,因为桑树的一个主要用途是做叉子。叉子是用桑树的树干剥了皮后做成的,下面一个长把儿,上面三个树枝做齿儿,可以用来挑东西,比如花生秧子、麦秸等等,在农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具。桑叶儿还可以用来养蚕。不过在桑树上容易生一种叫做天牛的害虫。离村子很远有一个地方,邻村在那里栽了很多桑树。我们几个小伙伴曾经在大夏天不睡午觉,一起徒步去那儿采桑椹。因为没带水,回来时嗓子渴得冒烟。而且一路上都是沙土,虽然穿着鞋,仍然十分烫脚。不过看着每人手里一大袋子桑椹,觉得受点儿罪也值得。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8:25

吃玉米 小时候家里种玉米和小麦,但由于穷,吃玉米的时候多一些。玉米的皮还是青色的,没有完全成熟时,就可以吃了。这时的玉米比较嫩,一掐就能出水,最好。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烤着吃,小时候最爱吃烤的。用一根筷子,插上梆子骨头,在灶膛的火上烘烤,把玉米粒烤得焦黄,吃起来香喷喷的。不过小时候吃的不多,因为要用青玉米,而玉米还没有成熟时就吃这对于庄稼人来说总有点儿不舍得。当然,有时摘一些青玉米,还是弄得别人的,算“偷”吧,尝尝鲜而已。玉米可以做贴饼子,也可以蒸窝头,但我爱吃窝头,因为饼子是贴在锅边上的,有一层硬的东西。不过也有人爱吃这个,认为它又香又脆。玉米做成的东西口感差一些,不好下咽。配合着玉米饼子或窝头的,最好是炖肉、熬鱼等荤腥东西,可以起到解腻的作用。但小时候很难吃到这些东西,只有到过年才能解解馋,平时就是窝头就咸菜或者普通的炒土豆、西红柿炒鸡蛋什么的。有一个方法可以让玉米好吃一些,就是把玉米面儿发酵后做成玉米糕吃,有一丝丝的甜味儿。还可以按照季节在玉米中加入榆钱、豆角、青色的大枣什么的,味道要好一些。玉米还可以做成尜汤,就是把玉米和好,切成菱形下锅,放入葱花香油,有玉米块,有汤汤水水,很好吃。玉米最常见的是熬粥。可以把玉米磨成非常细的粉来熬,也可以磨得有碎渣,渣有大小,小渣的熬出来粘粘的,很好喝,大渣的煮出来类似于大米做的稀饭了。还可以在玉米粥里加入山芋块儿,甜甜的,粘粘的,香甜可口,小时候一到冬天天天做。不过要山芋特别甜才可以,现在的山芋都不是很甜。现在生活好了,玉米面儿吃得少了,其实这些杂粮更富于营养,应该多吃一些。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7:58:58

炸炸饼 炸饼和油条差不多,只不过油条是一根一根的,而炸饼呈饼状,中间划了几刀,按分量算钱的。小时候家里穷,吃到炸饼就以为是人间美食了。我爱吃那种厚一点儿的,不油腻。上高二的时候,因为学校伙食太差,严重营养不良,我肋骨都出来了。后来高三食堂开始卖炸饼和豆浆,为了高考我也舍得花钱吃了,慢慢地我竟然胖起来了。妈妈在家里也炸过炸饼。做法是放明矾什么的,擀好了饼,划几刀,放油锅里炸。明矾的作用是让油条蓬松的。现在我们知道,明矾含有铝,对人的身体有害,所以油条不宜多吃。不过做炸饼要很多油,一般都是棉籽油,这种油便宜一些。如果家里种了棉花,过秋时摘下来,把它弹了,棉籽就可以榨油了。上高中的一年,妈妈说种棉花,过秋炸炸饼吃。不过种棉花真费事,要掐尖儿、打杈,目的是不让它一个劲儿地生长,要多结桃,得要往地里去好多次。还要锄草,打药,杀死腻虫、蚜虫之类的害虫。到秋天就更忙了,隔三岔五地往地里跑,去摘棉花。棉桃成熟以后要裂开,白花花的棉花就露出来了。拿个袋子,边摘棉花边往里面放。不过棉桃不是一起成熟,所以过几天就要来摘。而且熟了要马上摘,不然会有人偷。辛辛苦苦一年,棉花总算入库了。还要把棉花柴,也就是棉花的秧子弄回家。棉花柴牢牢地生长在地里,很难拔起来,要借助特殊的工具。把棉花弹好,就可以做衣服、做被了。留下的棉籽再去榨油。不过那年我们榨好的棉籽油并没有炸炸饼,因为过秋之后家里盖厢房,都用了。盼了一年的炸饼,也没有成真,让我再也不想种棉花了。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8:00:11

米饭馒头,各有所爱 老家不产水稻,只产小麦、玉米,所以吃面食远远多过大米。我们家只有到过年时,想换换口味,做两顿大米饭吃,妈妈稍微爱吃一些。我小时候不爱吃米饭,记得有一次亲戚家里有喜事,宴席的主食是米饭,让我耿耿于怀,至今仍记忆犹新。如果做的话,我爱吃软乎乎、粘乎乎的,不喜欢就菜吃。因为这种饮食习惯,上大学时,主要以馒头为主,只吃过少数几次米饭。虽说习惯成自然,但习惯有时也不是牢不可破的。到天津上研究生以后,我开始尝试吃米饭。在三年研究生期间,我吃馒头和米饭的次数可以说一半对一半。毕业后独立生活,自己做饭,做米饭的频率要远远超过馒头,主要原因是自己的饮食习惯变化了,也开始喜欢吃米饭了,再有就是省事的缘故。买的大米都是黑龙江产的,南方大米没吃过,这里几乎也没有卖的,听说品质差一些。我也告别了童年的那种软米饭,喜欢吃硬一点的,蒸出来一个粒是一个粒的。我爱吃西红柿炒鸡蛋,舀几勺浇在白白的大米饭上,那是真下饭啊。现在偶尔也做做面食,不过要有时间和闲情逸致才行。从吃面食到吃米饭的转变,可能在我的心底一直受到一个观念的影响,吃米饭很城市,而吃面食很农民吧。当然,这个观念是偏颇的,其实在中国南方许多地方,农民吃的都是米饭,因为产什么就吃什么。不过这个观念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北方,农村以面食为主,而在城市以米饭为主。究其原因,这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缘故,而是因为蒸馒头、烙大饼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工具,程序也比较繁琐。蒸米饭则省事多了,把水和米放电饭锅里,到时自动断电,不用担心糊锅问题。上班图的就是省事,自然以吃米饭为主,有的想吃馒头、大饼而不愿麻烦的,就只好在街头买现成的了。不管怎么说,以米饭、面食分别城市和农村的出身,似乎在北方还是根深蒂固。这就好比近些年网络上争论的饺子到底好吃不好吃,过年为啥非要吃饺子的问题,在一些南方人看来,饺子里裹点儿猪肉大白菜,有什么好吃的,说到底就是农民的美食,是贫困年代才梦想的东西。可见,在饮食上的偏见还是很多的。其实,农村人吃面食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吃面食可以吃点咸菜,或者面里放点油和盐就可以了,比如花卷什么的,小时候不吃菜就以为很好吃了。而吃米饭,要吃菜,还要吃比较好的菜,否则难以下咽,这在以前是条件所不允许的。再有就是,农村烧的大柴灶,蒸一锅馒头、包子可以吃好几天,照样很省事。烙个饼,一锅可以好几张。而米饭还是新鲜的好吃,下一顿口感就差了,再下一顿就只好炒米饭了。但是,现在吃面食要比吃米饭金贵,因为做起来又麻烦又难。蒸馒头有自发面,省事多了,饧上半个小时,上锅蒸即可。蒸包子要剁菜馅、拧菜馅,比较麻烦,做的少。烙饼更费事,因为没有家乡的大柴灶,饼要一个一个地烙,得等上个把小时才能吃到口里。手擀面也麻烦,面要和,要擀,要切,没有一定技术是不行的,面条煮出来要长长的,不能断,搞不好会煮成一锅粥或是一锅疙瘩。饺子也麻烦,做馅就很长时间,还要一个一个包,那饺子太小,最好是全家一起上阵,为什么说包饺子能联络感情呢,如今难得聚在一起这么长时间做饭啊。唉,现在要吃上点面食,那是一种休闲享受,是平淡生活的一种调剂。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8:00:37

醉枣 枣在农村极其普遍,每一家房前屋后都会有几棵枣树。枣树一般是不用用心去栽培的,它的根可以不断延伸,然后就有小树从树根上长出来。过不了几年,院子里、墙根下就会有一丛丛的小枣树了。有的人还不愿意枣树这么杂乱地疯长,因为枣树上长有尖刺,容易把人扎伤。枣摘下来,青色的就可以吃,又脆又甜。也可以晒干再吃,红彤彤,皱巴巴的,不过更甜,撕下一块还可以拉出很长的丝,丝越长说明枣越好。集市上卖的还有一种把核去掉烤干了的枣,挺好吃的,不过我们不会做,也很少吃。再有就是醉枣了。把刚摘下来的枣放在坛子里,倒上一些白酒,再密封好。过一两个月,就可以启封吃了。醉枣很甜,还有浓郁的酒味儿,算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不过妈妈从没做过,因为我家的枣树长得不好,结的果实太少,刚够包粽子、撒年糕的,不值得做一回醉枣。在本村小学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个比我挨一级的叫“小伟”的女孩,我们关系特别好,她总给我带家里做的醉枣吃。现在的小伟也已经为人母,许多年未见了,我也这么多年未吃到那醉人的美食,闻到那馥郁的芳香了。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8:01:04

猪圈糗事 小时候家家养猪。养猪不一定能赚多少钱,只不过给剩饭、剩菜找到了可以再利用的地方。猪圈一般分上下两层,中间以坡道连接。上圈是猪吃食和睡觉的地方,有一个猪食槽子。下圈是猪大小便的地方,由于下雨经常积水,往往要倒入一些土,保持干燥。先说我的糗事。有一次我晚上没有做作业,直到第二天早晨起来才写,我是到隔壁大伯家猪圈的台子上去写的。在猪食槽子上方有一个平台,喂猪的时候放放猪食桶什么的,我就在那儿放下书包,铺好作业写了起来。写着写着,想解手,于是撇下笔跑到了茅房里。等出来一看,我的新书包和课本、作业都不见了,再一看,原来是猪给扯了下去,正嚼得带劲呢!我气坏了,连忙把书包什么的从猪口里夺了过来,书包啃坏了,课本撕烂了,尤其是买了没多久的一本词典给撕下了好多页。我哭了半天,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后来大伯家的哥哥把他的词典送给我,才让我难过的心情好了一点儿。再说个我弟弟的糗事。弟弟非常淘气,喜欢爬高上低的。有一次他到大伯家猪圈上摘枣。大伯家猪圈旁边栽了两棵枣树,结的枣又甜又脆。弟弟摘不到,就上了猪圈。他正摘得不亦乐乎,没想到脚下踩空了,一下子掉到猪圈的下层。正巧大伯没有往里面倒土,如同沼泽一样,稀稀的,臭臭的。那只肥猪正在臭泥里嬉戏,没成想从天上掉下一个人,于是冲着弟弟乱哼哼。弟弟急得大叫,惊动了两家人。我们赶紧把弟弟从臭泥里捞出,他浑身上下沾满了猪屎,特别让人恶心。领着他到不远处的水塘,洗了一遍又一遍,才总算把他身上的臭味儿洗下去。没成想两个挺大的人,都栽在了猪的手里。

xuanxuanle 发表于 2012-7-13 18:01:59

拧笛儿 春天来了,小孩儿们都跑到田野上、树林里,尽情沐浴明媚的阳光。这时你可以听到“呜呜”的笛声,流淌在温暖的东风里。从柳树或杨树上折下绿色的枝条,编成帽子戴在头顶上,再拿一根木棍当枪,活脱脱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小八路。再折一根柳枝或杨树枝,去掉树叶,用手使劲拧动树皮,使树皮渐渐和树枝分离。用嘴叼住里面的树枝,双手握住外面的树皮,慢慢将枝条从树皮里脱出来。用小刀割下一段树皮,将一端的青皮薄薄地削去,放在嘴唇上,鼓足了气,就可以吹响了。“呜呜……”或者低沉,或者锐利,此一声彼一声,响遍了原野。那柳笛声声,勾起游子心头无限的乡愁。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故乡与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