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中国教育真得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吗?

热度 3 已有 198 次阅读 2015-12-9 11:26 系统分类:其他 中国教育 , 创新 , 人才

头妈说:我们一直在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认为这样的教育体制扼杀了中国学生的创新性。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不低。而头妈也在一些书中看到一些西方学者也在反思他们的基础教育,甚至借鉴中国基础教育的某些方法。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确实有很多硬伤,我们也一直在批评,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也许中国教育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悲观,那么不可救药。我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可以预期,几十年后,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名单里也一定会有许多中国人的名字。”

作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朱天
来源:FT中文网
原文标题:中国教育是否会拖经济增长后腿?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上等水平,中国似乎必须走上一条以创新驱动的增长之路。但是创新需要人才,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否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呢?换句话说,中国教育是否会拖经济增长的后腿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多人那里是否定的,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向来为人诟病,学生负担过重、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等批评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但是另一方面,国际学术界却有不少学者在解释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又将重视教育作为一个主要原因——毕竟,如果中国教育真的一无是处,那就很难理解何以恰恰是中国成了过去三十多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一贬一褒,两种观点截然相反,究竟孰是孰非呢?
中国的教育质量如何?

如果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的话,那么所有国家都该重视教育,中国(东亚)在这方面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事实上,从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直到最近几年才刚刚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的教育支出的比重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韩国则与中国差不多。所以,从政府教育支出的角度看,东亚地区并不比世界上其他地区更加重视对教育的投资。从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常用指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中国只是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

但是,一个国家在公共教育上的开支只是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一定能反映普通国民有多重视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也不绝对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毕竟一个人上多少年学与他学到多少东西不总是一致的,教育的质量与数量起码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呢?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哈努谢克(Hanushek)和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沃斯曼(Woessmann)两位经济学家利用国际性的(中小学)数学、科学和阅读考试成绩的数据,构建了一个具有可比性的七十多个国家的所谓“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指数,通过比较各国同龄的学生在相同的受教育年限里所获取的知识和技能的多寡,来衡量各国教育质量的高低。根据他们的数据,所有东亚国家(地区)的认知技能指数都名列前茅,更是遥遥领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分析结果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教育年限关系不大,而与教育质量高度正相关。例如,菲律宾的人均受教育年限2010年时是8.95年,高于中国的8.11年,与新加坡的9.13年非常接近(2000年及之前还高于新加坡),但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则远低于中国和新加坡。如果比较三个国家的认知技能指数,新加坡是5.33,中国是4.94,而菲律宾只有3.65(作为对比,美国是4.90,最低分是南非的3.09)。

很多读者也许会觉得说中国教育质量很高(甚至高于美国)是个笑话。但这里所讲的教育质量比较的是相同学龄的(中小学)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多寡,例如同样是九年级(即中国的初三、美国的高一),中国学生的认知技能要略高于美国,更优于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却远低于美国,以2010年为例,中国是8.11年(相当于初二),属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美国是13.09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为世界第一。故综合起来看,中国的教育水平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人只会考试吗?

许多人会说考试成绩好不说明教育质量高,中国人(东亚人)就是会考试,不见得有更多的真才实学,更谈不上有多少创新能力。可是,东亚国家培养出来的学生真的就只是缺乏创造力的考试机器吗?难道说,不那么会考试的拉美、非洲和中东国家的学生反而比很会考试的东亚学生更有创造力?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虽然高分不见得高能,低分也不一定低能,但是高分低能者一定远远少于低分低能者。毕竟,很多人认为创造力更强的欧美发达国家学生的国际考试成绩要比(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高。其实,无论是人均发明专利还是人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都已经世界领先;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也已将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抛在后面,并正在迅速追赶发达国家。

我们在批评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的时候,都是将中国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做简单、静态的类比。确实,中国的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这不是因为应试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而是因为中国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科研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科研经费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中小学乃至本科基础教育质量太差,而是因为我们的(属于非应试教育阶段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水平还远不如发达国家。而这又归咎于我国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普遍较低(但又高于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多优秀的学生出国深造后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国内收入水平和科研条件上的差距)而没有回国。所幸的是,这种状况近些年来正在迅速得到改变。

中国大学的毕业生一旦去了西方研究型大学继续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绝不亚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做的一项以移民发明家(immigrant inventors)为对象的研究很能说明问题。所谓的移民发明家指的是那些以外国人身份在居住国申请发明专利的的科研人员,例如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籍科学家以美国居民(resident)的身份申请了发明专利,就是个移民发明家。数据显示,在2006-2010年间,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吸纳了全世界97%的移民发明家,他们固然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但也有不少来自其他发达国家。来自中国的移民发明家占比最高,达16.3%,其次是印度,占12.1%。但来自整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总人口6亿)的只有2.7%, 来自非洲(总人口11亿)的只占1.7%,原因显然不是这些国家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去发达国家学习和工作,而是本来就没有很多这样的人才。

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中国(和印度)的人才外流严重(世界上除了美国、瑞士和新加坡等少数国家有较多的人才净流入,很多国家都存在发明家人才净流出的问题,包括英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很多发达国家愿意吸引的人才(而不是他们想要拒之于门外的非法移民)。毕竟这些海外的中国移民发明家几乎都是在国内接受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国的应试教育显然没有扼杀掉这些人的创造力。中国虽然流失了这么多发明家人才,甚至是最优秀的一些人才,但是留在国内(以及从海外回国)的人才还是多到足以让中国成为过去二十多年来创新水平增长最快的国家。
为什么中国人特别重视教育?

许多人会说考试成绩好不说明教育质量高,中国人(东亚人)就是会考试,不见得有更多的真才实学,更谈不上有多少创新能力。可是,东亚国家培养出来的学生真的就只是缺乏创造力的考试机器吗?难道说,不那么会考试的拉美、非洲和中东国家的学生反而比很会考试的东亚学生更有创造力?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虽然高分不见得高能,低分也不一定低能,但是高分低能者一定远远少于低分低能者。毕竟,很多人认为创造力更强的欧美发达国家学生的国际考试成绩要比(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高。其实,无论是人均发明专利还是人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都已经世界领先;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也已将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抛在后面,并正在迅速追赶发达国家。
我们在批评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的时候,都是将中国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做简单、静态的类比。确实,中国的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这不是因为应试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而是因为中国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科研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人均科研经费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中小学乃至本科基础教育质量太差,而是因为我们的(属于非应试教育阶段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水平还远不如发达国家。而这又归咎于我国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普遍较低(但又高于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多优秀的学生出国深造后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国内收入水平和科研条件上的差距)而没有回国。所幸的是,这种状况近些年来正在迅速得到改变。

中国大学的毕业生一旦去了西方研究型大学继续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绝不亚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所做的一项以移民发明家(immigrant inventors)为对象的研究很能说明问题。所谓的移民发明家指的是那些以外国人身份在居住国申请发明专利的的科研人员,例如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籍科学家以美国居民(resident)的身份申请了发明专利,就是个移民发明家。数据显示,在2006-2010年间,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吸纳了全世界97%的移民发明家,他们固然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但也有不少来自其他发达国家。来自中国的移民发明家占比最高,达16.3%,其次是印度,占12.1%。但来自整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总人口6亿)的只有2.7%, 来自非洲(总人口11亿)的只占1.7%,原因显然不是这些国家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去发达国家学习和工作,而是本来就没有很多这样的人才。

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中国(和印度)的人才外流严重(世界上除了美国、瑞士和新加坡等少数国家有较多的人才净流入,很多国家都存在发明家人才净流出的问题,包括英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很多发达国家愿意吸引的人才(而不是他们想要拒之于门外的非法移民)。毕竟这些海外的中国移民发明家几乎都是在国内接受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中国的应试教育显然没有扼杀掉这些人的创造力。中国虽然流失了这么多发明家人才,甚至是最优秀的一些人才,但是留在国内(以及从海外回国)的人才还是多到足以让中国成为过去二十多年来创新水平增长最快的国家。



路过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zhhorse

    2015-12-10 03:37

    很棒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