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句子
一、 重点要求
(一) 、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二)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会扩充和缩写句子
(四) 、认识并会修改常见的病句
(五) 、会造通顺、完整的句子
(六) 、能把错乱排列的句子整理成一段条理清楚的话
(七) 、认识并能用常用的句式表情达意
二、句子知识
(一)、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二) 、句子的分类(语气类别)
1、陈述句
2、疑问句
3、祈使句
4、感叹句
(三)、句子成分
(四)、几种常见的句式
1、连动句 如:老师推开门走进教室。
2、兼语句 如:谦虚使人进步。
3、存现句 如:海上升起一轮明月。
4、判断句 如:他是小学老师。
5、“把”字句 如:她把衣服洗干净了。
6、“被”字句 如:衣服被我洗完了。
(五)、复句
1、并列关系复句
如:(1)我们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谈笑着。
(2)他不是医生,而是教师。
(3)衣服新的好,朋友旧的好。
2、承接关系复句
如:(1)你们先了解情况,然后发表意见。
(2)他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大家快进屋去。
(3)安徽有个含山县,县城北面有座褒禅山。
3、选择关系复句
如:(1)星期天我们是去郊游呢,还是去图书馆?
(2)与其坐火车,不如乘飞机。
(3)宁可坐火车,决不坐飞机。
4、递进关系复句
如:(1)真正美的东西不但跟自然一致,而且跟理想一致。
(2)音乐不但能使人快乐,而且能陶冶性情,甚至能移风易俗。
(3)老将总是心系沙场的,更何况听到鼙鼓之声呢。
5、转折关系复句
如:(1)虽然他个子长得矮小,但是力气可大着呢!
(2)聪明人不是不犯错误的人,可是他是容易纠正错误的人。
6、因果关系复句
如:(1)他一直开顺风船,以至不能成为好舵手。
(2)既然知道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就不要相信“一劳永逸”的话。
(3)天下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可见“一劳永逸”的话不可信。
7、假设关系复句
如:(1)要是你能刻苦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2)屈原如果不被放逐,就不会写出《离骚》那样的作品。
8、条件复句
如:(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无论困难多大,他都能克服。
(六)、缩句与扩句
1、缩句
缩句应注意以下几点:
(1)缩句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2)在去掉附加成分时,要总观全句,删减彻底;
(3)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4)句子中的“着、了、过”和“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
2、扩句
扩句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原句的基础上扩,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成分,基本意思、语气和语调;
(2)扩充的词语要跟原句的词语搭配得当;
(3)添加的成分要注意排列顺序。
(七) 、变换句式
1、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
2、陈述句和“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
3、“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
4、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换
5、把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
6、陈述句和祈使句的变换
(八)、修改病句
1、修改病句的方法
(1)找出主干
(2)体会语意
(3)看关联词是否用得恰当
2、常见病句的类型
(1)成分残缺 如: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
(2)用词不当 如:在班会上,同学们实事求是地揭发了他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
(3)搭配不当 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4)词序混乱 如:语文课对我很感兴趣。
(5)重复累赘 如:他经常一贯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6)自相矛盾 如:我的家庭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
(7)分类不当 如:海洋里的鱼类很丰富,有带鱼、黄鱼、鲸鱼等。
(8)指代不明 如:小强和小明边走边谈,他告诉他作业已经做完了。
(9)关联词运用不当 如:虽然他有病,所以还坚持到校上课。
题型举例
1、 按要求改句,使句子意思不变。
(1)、他是个很优秀的老师。(改为感叹句)
(2)、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改为陈述句)
2、下列句子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
A.这堂课,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B.李阿姨的衣服做得真好看。
C.他的自行车没有锁。
D.这个人连老师也不认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谁也不能否认学习好语文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B.多读多写是正确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C.遵纪守法是衡量每个公民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准。
D.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4、依次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茶叶( )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饮料,( )是世界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之一,( ),很早的时候茶叶就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了。
A.因为 所以 因此 B. 不仅 也 因此
C.只要 就 所以 D. 虽然 也 但是
5、辨别单句和复句,属于单句的是( )。
A.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B.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C.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D.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
6、辨别哪些句子是主谓句,哪些句子是非主谓句。
A.美丽如画的校园。 B. 漂亮极了! C. 站住!
D.今天星期日。 E. 她非常健康! F. 蛇!
7、下列特殊句式中连动句是( )。
A.弟弟喝了口水就走出去。 B. 有一辆小车停在门口。
C.河里有几个小孩在游泳。 D. 班长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8、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利民饭庄和新风小吃店为元宵节特别制做的“迷你”小元宵,好吃、好煮、好熟。
A.口味独特,价格合理。 B. 每50克竟有五六个。
C.真正“利民”树“新风”。D. 随到随卖,保证质量。
第五部分 标点符号
一、 重点要求
(一) 会用标点符号
(二) 能正确书写标点符号
(三) 会改正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
二 . 标点符号知识
(一) 用法说明
(1)、句号
用在句末 (2)、问号 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
(3)、叹号
点号 (4)、逗号
用在句内 (5)、顿号 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6)、分号
(7)、冒号
(8)、引号
(9)、括号
(10)、破折号
(11)、省略号
标号 (12)、着重号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13)、连接号
(14)、间隔号
(15)、书名号
(16)、专名号
(二)、标点符号的位置
(三)、直行文稿与横行文稿使用标点符号的不同
题型举例
1、下面标点正确的一句是( )。
A.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B.我国许多图书馆年经费仅一二万元,除去工资、办公费用、购书费可以想见还有多少。
C.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怎样使用每一寸土地呢?怎样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巨大的威力?一天天更加美好呢?
D.参加会议的有作家、记者,电影、音乐、美术工作者。整个会场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句是( )。
A.教室里布置简单,只有三副标语挂在墙上:“学贵有恒”,“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百川归海”。
B.一进校门,就看见了“为做21世纪的主人而勤奋学习!”的横幅标语。
C.周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吗’?”
D.据吉林省的有关调查,当问及“遭遇社会风险时怎么办”,有68.0%的人回答“依靠组织解决”,只有32.0%的人回答“靠自己解决”。
3、对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最精确。(破折号,表示行文中的解释、说明)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点好。(引号,表示行文中着重指出的部分)
C.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 她可忘不了这个。(破折号,表示行文中话题的转移)
D.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使游客对庐山云雾产生神秘感。(引号,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句子)
4、依次填入下文括号里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组是(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
A , ? :“……。” B 。 ? : “—— 。”
C 。 ! ,—— D , ! ,……
第六部分 修辞
一、 重点要求
(一) 认识常见的修辞格
(二)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格
二、 修辞的有关知识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修辞格)
1、比喻 (1)明喻:甲像(似、如、犹如、。。。。。。)乙
例 :露似真珠月似弓。
(2)暗喻:甲是(成了、变成)乙
例: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你的笑脸。
(3)借喻:甲代乙
例: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2、比拟 (1)拟人: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2)拟物:我们的心哪,早已飞到参观的那个地方。
3、夸张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借代 例: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5、排比 例: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设问 例: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窑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
7、反问 例:十万枝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
8、对偶 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9、反复 例: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0、对比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二)、疑难辨析
1、正确认识比喻句
2、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3、借代和借喻的异同点
4、夸张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5、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题型举例
1、 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燕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2、 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迹吗?( )
(2)、苇絮像鹅毛一样轻轻飘飘地飞起来。( )
(3)、朝阳柔和地抚摸着大地。( ) (4)、黄盖的船把帆扬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 (5)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
(6)、他们是那么平凡,那么朴实,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 )
(7)、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 (8)、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 ) (9)、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3、读下面的诗歌,在诗句后面的括号里填写所用的修辞手法。
秋到葡萄沟,( ) 瞧!车车马马哪里去?
珠宝满沟流,( ) 葡萄公社庆丰收 ( )
亭亭座座珍珠阁,( ) 听!园林深处什么响?
层层叠叠翡翠楼。( ) 一曲欢歌拂绿洲。 ( )
轻些走! 葡萄沟呀,葡萄沟!
“玫瑰紫”刚刚吃醉酒。( ) 葡萄沟沟横抹千山秀。 ( )
且留神! 葡萄沟啊,葡萄沟!
小心“马奶子”蹭身油。( ) 尝一颗葡萄心甜透。 ( )
3、 先读下面描写沧海日出的一段文字,然后按后面提出的要求填写。
早霞渐渐变浓变深,粉红的颜色,渐渐变成橘红,以后又变成为鲜红了。(1)而大海和天空------。就在这时,在那水天融为一体的苍茫远方,在那闪烁着一片火焰似的波光的大海里,(2)------。开始的时候,它升得很慢,(3)只a出了一个弧形的金边儿,但是,这金边儿很快地在扩大着,扩大着b了上来。到后来就猛地c出了海面。
(1) 就大海和天空在这时的色彩用一句话加以描写,其中要有比喻。
(2) 就这时太阳的出现用一句话加以描写,其中要有定语和状语。
(3) 在a、b、 c三个空格里分别填上一个贴切的单音词。
4、 根据画线语句的形式,续写三句话,分别写“小草、风、树”每句不超过12个字。
孩子:这条路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吗?
老人:有啊,有石头,有水流,有小草,有风,有树。。。。。。
孩子:那有什么好看的?
老人:……石头旁边长着小花,水流里藏着歌声,-------------------------,-------------------------,-------------------------。
第七部分 古诗文
一、 重点要求
(一) 熟练背诵和默写指定的古诗文
(二) 知道作者、朝代及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 理解古诗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有关知识
(一)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二) 读准字音,理解诗句
1. 同音字的借用
2. 古今词义的变化
3. 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的
(三) 把握意境,体会感情
题型举例
1、 把诗句补充完整。
(1)、-------------------,早有蜻蜓立上头。
(2)不知细叶谁裁出,--------------------。
(3)欲穷千里目,-------------------。
(4)但使龙城飞将在,--------------------。
(5)独在异乡为异客,--------------------。
(6)----------------,润物细无声。
(7)----------------,只是近黄昏。
(8)等闲识得东风面,--------------------。
2、按有关古诗的内容填空。
(1)、《示儿》是宋代诗人----------的---------诗。诗句向儿子交代的遗憾之事是:-------------------,------------------。对儿子们的嘱托和希望是:---------------,----------------。全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2)、《泊船瓜洲》是------代诗人-----------在乘船经过--------------,怀念金陵--------时所写,诗题“泊船”的意思是----------------,诗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之情。
3、读小故事,完成练习。
相传,清朝有位著名厨师,极善做菜,而且每道菜还要配上一句古人的诗句。有一次,他只用两个鸡蛋就为某官绅做了四道菜。第一道:两个炖蛋黄,上面覆盖一层清香葱叶。第二道: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行,下面垫上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清炒蛋白一小撮。第四道:一碗清汤,上面浮着蛋壳。四道菜摆上桌,各配古诗一句,主人大喜,赞不绝口。
(1)、请你把这四道菜各配的一句古诗默写下来。
------------------------,----------------------。
------------------------,----------------------。
(2)、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作者是------朝诗人---------。
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词后问题。
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说“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情。
4、判断,在正确解释的后面画“√”。
(1)、《暮江吟》一诗中押韵的字是:中、红、弓,韵母是:ong。 ( )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的“但”的意思是“但是”。 ( )
(3)、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4)、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作者是杜牧,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 ( )
(5)、《竹石》的作者是郑燮 ,他仅是一位音乐家。 ( )
(6)、《七步诗》的作者曹植是曹操的儿子。 ( )
(7)诗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描写的是除夕。 ( )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一儿以
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
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
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B. 孰为汝多知乎? ( )
(2)、翻译句子。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从两个孩子的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