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见儿子从学校拿回成绩单,关心地问:“考得怎么样,快念给我听听。”儿子看了父亲一眼,胆怯地打开成绩单念道:“语文52,数学48,共计100分。”“嗯,你‘共计’这门考得不错。”儿子听了,忍不住“扑哧”笑了。“看,一表扬你就骄傲了,”父亲扳起脸来说,“要继续努力。”——这是一则题为《共计》的小幽默。儿子稍微耍了点手段,父亲就一本正经地又是批评又是鼓励,令人啼笑皆非。这就是曲解,即有意或无意地对语义作歪曲解释的一种方法。
在一次演讲比赛时,一位演讲者刚刚走上讲台时就被电线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这一意外情况引起了台下听众的哄堂大笑。但这位演讲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惊慌,而是从容地说:“谢谢大家!刚才我是为大家的热情所倾倒的。”话音落地,听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里的“曲解”变被动为主动,赢得了听众,同时又表现了自己的机智,给接下来的演讲开了一个好头。
一次,英国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演说进行到一半时,突然底下响起了一个反对者的喊声:“狗屎!垃圾!”很明显,他是在讥讽威尔森的演说。对此,威尔森微微一笑,平静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一机警的“曲解”使讥讽者哑口无言,竞选演说仍顺利进行。
曲解可以分为“误释”和“巧释”两种。《共计》中的曲解,是误释,它是由于文化水平低者或者自以为是等原因,胡乱地给有些词义进行歪曲的解释。两次演讲中的曲解,则是“巧释”,也就是有意设计一个新的含义巧妙地解释某一语句,某一动作。课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陈毅市长〉选场》中:“就以中国而言,这门化学就是要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化社会;就是要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这个,就是共产党人的化学,社会变化之学。”这里,陈毅市长将化学巧释为“社会变化之学”,既富有情趣,又有针对性,可谓谐趣横生,幽默动人,使化学家齐仰之不得不敬而信之。
因谐音讹化而成的12个俗语
俗语又称俗话,俗话——大实话。其实也搀杂了某些不实之词,甚至是瞎话,瞎话传久了竟演变成大实话。有些作为成语、歇后语流传至今,虽听之有讹,但用之无防。
1、春冷冻死牛
这句口头语是说初春的天气变化较大,有时会把牛冻死。
其实,这句俗语中的“牛”字是“拗”(niù)的谐音讹传,“拗”泛指固执的人,春冷时本应增加衣服,而那种脾气“拗”的人,偏不听话,以至冻死。而牛在春天是冻不死的。
2、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砂锅即泥烧制成的多为人们熬制中药或冬季煨火锅的器具,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打破砂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砂锅璺(wèn)到底”,即裂璺直到底部,后来竟变成“问到底”了。(璺,指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痕)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4、逐鹿中原
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这里的“鹿”应为“禄”,禄即俸禄、官位,禄位当指帝王之位,“秦失其鹿”当为“秦失其禄”,“逐鹿中原”当为“逐禄中原”。
5、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南方多数地方,把“鞋子”音变成“孩子”,孩子叫娃子。村民多赤脚, 从前鞋子属于高档用品,结婚才作为贵重礼遇穿一下,一般是穿草鞋。爬山走远路,需要带一大串草鞋。“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打不到狼”。是说,要打狼,就要多跑山路,草鞋就要多穿几双。讹传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成了拿孩子做诱饵去套狼,如此残忍的手段,谁也不可能干。
6、无毒不丈夫
这也是句表示下了最大决心的狠话,流传很广。此话应为:无度不丈夫,与,量小非君子相连,是古今贤文里的名句。全句意为肚量过小的人,算不上真君子、大丈夫。不知何时,人们将无度误传为无毒,将一句非常好的话变成了一句恶语。
7、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到黄河心不死”,应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秦末年间,刘邦、项羽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秦王朝,分称楚、汉王后,又进行了长达5年的楚汉争战。公元前204年,刘邦大败项军于下,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项羽被逼至乌江拔剑自刎,换成黄河也无仿,关键是历史上没有那一位著名将领被逼至黄河自杀。此语如加索释,非加“乌江”之说明不可,否则,让历史知识稍欠的人难以明了真情。
8、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9、王八蛋
这是民间一句骂人俗语。实际上,这一俗语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为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后来,“忘八端”竟被以讹传讹变成“王八蛋”了。
10、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由于“皮”与“屁”谐音,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11、名列前茅
“茅”不是“茅草”,而是“旄”。“旄”乃古代用旄尾装饰的旗子,这种旗子乃前军所持,故为“前旄”。
12、“胡言乱语”
原为“胡言汉语”,意思是:汉族人的说法与少数民族的说法并存。后来讹为“胡言乱语”(“汉”与“乱”同韵)意思竟成了“胡说八道”。
谐音的妙趣
杭报有个“全媒体行动组”,由行动组成员倾情奉献的“博客新闻”,着实让读者眼前一亮,每个全媒体记者都拥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博客名字,更叫人热切期待:记者王卓瑜博客名字叫“瑜你同行”;记者黄洪连博客名字叫“新闻连播”;记者陈浩博客名字叫“有话浩说”;记者李名生博客名字叫“名生看民生”;记者熊艳博客名字叫“小熊在路”……
把记者的名字嵌入栏目,“谐音”被运用得妙趣横生!这些妙趣横生的博客,不仅叫人充满期待,而且给人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杭报的全媒体记者似乎就在我们眼前,好像跟我们聊天一样,党报的形象不再古板严肃,而变得活泼生动,更加可亲,更加可读。
时下,许多商业广告也特别青睐“谐音”:
某中药铺广告——“自讨苦吃”。这个成语本义是指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而对于作为世界药学中独具特色的中药,历来就有“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说法,所以有病就应该用好中药医治,好的中药是苦的,病人当然愿意“自讨苦吃”。
某石灰厂广告——“白手起家”。“白手起家”的“白手”原义是指“空手”,而这里借用“白”来为石灰厂做广告,很是巧妙。
某蚊香厂广告——“默默无蚊”。 “默默无蚊” 仿“默默无闻”, 成语本意是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此广告运用谐音形象表现了蚊香的功效,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广告效应。
某饭店的广告——“食全食美”。 “食全食美”仿“十全十美”,成语本意是十分完美,毫无欠缺。这个广告运用谐音,表达了该饭店菜肴齐全,烹饪技术一流,可谓“门当户对”。
……
谐音除了在古诗和广告中出现外,还有谐音歇后语、谐音成语、谐音对联、谐音笑话等等,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当然,谐音的运用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谐音成语的使用,会忽略内容意义的事理逻辑性,会违背语言表达的客观规律,会远离成语固有的内涵;再比如谐音使用泛滥后,会误导少年儿童的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