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徐建顺----声音的意义6

已有 200 次阅读 2012-8-22 08:47 个人分类:国学学习 系统分类:其他

六、汉诗文的意义是音义与字义之和

 

现在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所探讨的问题:汉诗文的作法是先吟后录,首先是用声音进行创作的。这就是说诗人在创作的时候,是吟诵着进行的。既然是用声音在表达,当然声音就会与诗人的思绪一致,这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好理解。你高兴时自然声高,低落时自然声低,生活中我们就是用声音表达感情的。诗人在吟诵时,如果用字不对,与思绪相悖,自己吟着就会别扭,自然会改。

那么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吟诵创作呢?或者说,吟诵创作的规则是什么样的呢?

吟诵创作的声音,就是吟诵欣赏的声音。汉诗文的声音的作法,也就是声音的读法。汉诗文的作法和读法是一致的。在文献中的概念指称上,也是完全一致的。

既然读法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那么作法当然也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百年以来,我们放弃了对汉诗文创作的形式方法的研究,一味只讲思想感情的表达,恐怕是以西目中,以今目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吧。

汉诗文是怎么创作的,就应该怎么去诵读。汉诗文是吟诵着创作的,就只能去吟诵着读它。只有这样,才能把诗文的涵义读出来,因为读错就会理解错。

我们先把前面的所述总结一下:

所指与能指并不是语言的全部,甚至也说不上是语言的核心。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他用以表达的全部声音及其辅助手段,才是语言的全部。

语音和语义是有关联的,语音的各种非能指的因素,都在此基础上表达着涵义。

汉语的语音和语义是有固有关联的。汉语的各种非能指的语音因素,也都是在此基础上表达着涵义的。

汉诗文对于语音又有一套非口语的规则,这套规则进一步改变和加强了语音的非能指因素的作用,使得汉诗文的涵义,与汉语口语大为不同。

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分析汉诗文,甚至连口语分析都谈不上,很少顾及语调语气,只是语义分析而已,只是在文字上绕来绕去而已,那么距离汉诗文的真正涵义,又将何其遥远。

清桐城派方苞说:

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总为门外汉耳。(《与陈硕甫书》)

刘大櫆则说: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论文偶记》)

我们现在汉诗文研究的情况基本上就是这样。古人皆会吟诵,这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基本常识,所以古人的论诗谈文,皆建立在吟诵体会的基础上,与今日之“字句论文”大为不同。

但是,声音的特征,也并非在字句上毫无体现,如果明白吟诵的规则,则可一目了然,所以刘大櫆又说: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度,以字句度之。 (《论文偶记》)

这个前提,就是要明白吟诵的规则,明白汉诗文是如何读的,如何作的。

站在今天累积百年的“新”学术传统上来看,可以如此表述:

汉语的声音是有意义的。汉诗文的声音是有规则的。汉诗文的声音规则加强了汉语声音的意义,使得汉诗文的涵义中,声音的意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绝对不可忽视。

汉诗文的意义,是音义与字义的结合,是语音与语义的结合。

百年以来,我们忽视了音义的部分,只围绕着字义进行阐释和研究。今天,我们该从这个所谓的西学传统下解放出来了,应该恢复汉诗文的声音及其涵义了。

汉诗文的声音的涵义,主要取决于汉诗文在声音上的作法与读法,这就是吟诵的规则。四年以来,在赵敏俐教授的领导下,我和一批学生、志愿者赴全国各地进行了抢救性性采录吟诵的工作,已经采录了三百人左右,加上搜集的资料,有四百人左右的两千小时左右的吟诵影音,还搜集了古今中外的数百万字的汉诗文吟诵文献。在整理和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我逐渐认识到,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作诗法、作文法、作曲法、歌唱法,同时还是教学法、修身法、养生法。我总结的吟诵的基本规则如下:

依字行腔、依义行调、韵长入短、平长仄短、对称模进、文读语音、腔音唱法。此外还有平低仄高、虚字读长,以及各种文体的不同吟诵法之区别等等。这些既是汉诗文的读法,又是汉诗文的作法。要理解、传承、阐释汉诗文,必须了解这些规则,并且最好是亲自吟诵以体验之。吟诵也是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非本文所能容纳,所以请恕另文介绍。

本文只阐述其中一些重要的语音规则,以揭示汉诗文声音的意义。

 已同步至 静水流深的微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