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转)徐健顺----声音的意义2

已有 196 次阅读 2012-6-20 14:34 个人分类:国学学习 系统分类:其他

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

 

首先关注形声字的研究。

占了汉字80%以上的形声字,以前常被解释为“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这种解释就意味着,声旁与语义没有关系,汉语的语音和语义没有关系。而“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正是索绪尔的语言学第一大原则,汉语这不是正好符合了现代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这种看法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严重的理念:全世界的文字都是由象形文字发展到拼音文字的,汉字已经表音了,但还没有放弃表义,所以是处于中间阶段,已经落后了,早晚有一天要发展成拼音文字。“五四”以来的很多汉语汉字事件就与这个理念有关。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许慎对形声字的定义是“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声旁 “以事为名”怎么理解,后世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说文解字》收录的9352个汉字中,有222个字亦声字,如“姓,从女从生,生亦声”,说明“生”旁既是声旁,又表义。后世学者在对亦声字的研究中,不断扩大亦声字的范围,

最早系统整理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是北宋初年的徐铉、徐锴兄弟,徐锴所作的《说文解字系传》影响尤大。他除保留原书的亦声字外,又增加了很多亦声字,说明了声旁与字义的关系。徐铉评之为“形声相从”。相从,就不是相合,这里已经蕴含了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稍后王子韶《字解》提出了“右文说”: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1]

形声字多左形右声,“右文说”实际上就是声旁兼义说。南宋郑樵《六书略》提出了“六书相兼”说,其中形兼声事兼声等类,也有同义。至元初戴侗主张六书推类之说,因声求义,对同源词的声旁之义做了探讨。至清代,段玉裁更提出了声义同源说,黄承吉直接说字义起于右旁之声,很多学者补充了大量的字例。综合来看,古代文字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是倾向于声旁兼义的,但是还有些细节问题没有梳理清楚。“五四”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就属于非主流了。近些年来,随着学界对西方语言学局限性的认识的提高,对亦声字和形声字声旁的研究又复升温,很多学者都对许慎的亦声说给予了积极评价,对亦声字和形声字进行了深层探讨,对于汉字声旁兼义(声符表义)的特性有了普遍的认同,只是在很多细节上还没有完全搞清,理论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声旁只表音的形声字应该是后起的,最早的形声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基本上也是会意字。台湾的字典已经把绝大部分的形声字也兼注为会意字了,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既然同声则近义,声旁怎能与语义毫无关系呢?象形、指事、会意、假借等字按照传统的西方语言学的说法,大都不能算是表音,因为没有声符,但是实际上其字音与字义常是相关的,这已经不是西方语言学能涵盖的问题了。说汉字是象形文字、表音兼表义的文字都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原初汉字基本上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既表音,又表形,又表义。形与义不同,形者,“取譬”也。表音与声符不同,表音不一定形成符号。把语言看成是一个数学模型式的独立封闭、由结构决定意义的系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优势,也是缺陷。对于结构主义语言学来说,关心的是语言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关心的是在生活中语言的意义是怎样的。就算结构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之外的各种元素也是有意义的,有规律的。如果跳出结构主义的窠臼,就能还汉字以本来面目:音形义的统一体。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为什么后来他们都变成了拼音文字?公元1444年,朝鲜朝世宗大王李祹命学者郑麟趾等创制本国文字,当时朝鲜已经使用汉文超过了一千年,按说应该深受这种音形义统一的文字的影响,可是新创制出来的朝鲜文字却是典型的拼音文字。为什么呢?世宗在《训民正音诏》中说的很清楚:

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

“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这就是原因。拼音文字因为包含的信息少,会说话就基本可以拼写,所以容易学习、容易应用。日文假名的创制在朝鲜之前,可以看出把汉字简化为表音符号的趋势。朝鲜定是吸收了日文的经验教训,索性把文字变成了彻底的拼音文字。

“五四”以来的“汉字革命”、“汉字拉丁化”、“国语罗马字母”、“汉字拼音化”、“简化字”等等活动,查其根源,也都与学用相关。钱玄同是最早最激烈的人之一,19231月,《国语月刊》发表其《汉字改革!》一文,其中说:

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于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这是有新思想的人们都知道的。……我敢大胆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的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

虽然钱氏主张之谬已经无需再论,但是拼音文字在学、用上的简单也是毋容置疑的。这显然是世界其他民族放弃象形文字改用拼音文字的主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没有那么做?难道他们不知道拼音文字的便利吗?以前就是这么判定的:古人太笨、太保守、太封建、太不讲人道。实际上,怎么可能呢?古人也爱孩子的,这种看法无论从逻辑上还是生活上都说不通啊。

如果意识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就会发现,汉字比之其他民族的象形文字,还是有所不同的。象形文字,一般表形的成分比较多,音、义两者比较欠缺。汉字是一种非常发达的、相对完备的、体系比较严密的符号系统,不仅相对于拼音文字,而且相对于象形文字也是信息量更大的。信息量大,对于传承文化来说非常重要。这里不仅有量的问题,还有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有文化符号、文化理念的传承问题。所以汉字传承文化的功能比较强。

另一方面,信息量大,也是日用的一大好处。利用汉字的形、义所做的事情,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书法自不必说,就如现在的各种广告、商标,也在利用汉字的字形做文章。

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汉字功能强大,所以我们的祖先不愿意放弃,宁愿加倍努力学习。

汉字碰到的问题,主要就是难学难记难用。在这方面,象形、形声等造书法,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方便,兹不赘言。还剩下的难关,主要是声符的丰富复杂、造字法的多种多样的问题。同样的语音,在拼音文字那里一般只有一个声符,在汉字这里却可能有多个声符,这给记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多个声符,对应着不同的涵义,因为是有规则的、有分类的,所以也不是非常难记的。另外,我们的祖先还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明了很多学习的捷径窍门。这些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吟诵。后文将会论及,更详细的阐述可见他文。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汉字这种音形义统一的文字,这种信息最综合最大量的文字,在世界改用拼音文字的大潮中,始终坚持,没有放弃,还不断改革字体,创造各种学习、应用捷径,这才是历史的真相。中华文明为什么是上古文明中唯一传下来的?中国为什么一直是世界大国、文化强国?这里面是不是有文字的功劳?发达的文字才有可能承载发达的文明,传承发达的文化,造就高质量的人才。我们应该感谢祖先,为我们保住了这么好的文字。

然而,对这么好的文字没有正确的认识,乃至以西学割裂音、形、义,把汉字说成仅仅是符号,那么我们也将丢失祖先留下的这一文化优势。

上面所说的事情,主要是想证明,汉字的声旁也兼表义,那么绝大部分的原初汉字的字音都是与字义相关的。流传到现在,大部分汉字的字音仍与字义有关。

然而,字音与字义有关,还没有把汉字最深处的价值说出来。因为字音与字义究竟是什么关系,还没有揭示出来。这需要依靠语音学和文字学的合力才能完成。


[1]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已同步至 静水流深的微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0 个评论)

还没人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