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anxuanle 于 2012-11-30 12:26 编辑
干什么事情都切忌人云亦云,不加思考地盲从,在孩子学英语的道路上也是这样。很多所谓的“牛人”取得惊人的“成绩”,树立了很高的标杆,导致很多家长和孩子不经过审慎地思考就去盲目追随,结果有可能走入误区,让孩子的成长受到挫折。
所谓“自然习得”。现在很多家长推崇“自然习得”,认为这是对治英语学习和应试教育的一剂良药。可只要深入分析一下,这个观念多少有些似是而非。我们的汉语是自然习得的,这毫无疑问。但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要想“自然习得”该怎么办呢?所以有的人就在家里不讲汉语,只和孩子讲英语,让孩子密集地看动画片、听音频,读英文原版故事,以期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像英美国家的孩子一样能够熟练掌握英语。这样的事情可行吗?一般在跨文化的家庭或者家长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家庭可能会出现。但我想,跨文化家庭的孩子是不是真能在五、六岁的时候都能达到两种语言听说读(写)能力都很优秀、都很均衡,这一点是大有疑问的。而在家长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家庭,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得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是不是比“纯中文家庭+纯英文家庭”在孩子成长中付出的总和还要多?一个孩子在这么幼小的年纪就背负这么沉重的负担,这是孩子应该承受的吗?要在学龄前就达到这么高的水准,除了对孩子的狂轰滥炸之外,还有什么法宝吗?这难道不是在摧残孩子的身心,毁灭他对其他美好事物的追求吗?孩子的德、智、体、美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吗?
可能有家长会说:我们的孩子从生下来就接触英语,用英语对话,看点英语动画片,期待着孩子像对待母语一样对待英语。其实,这样训练出来的也不是什么英语母语,顶多算英语启蒙。掌握几十句口语、几百个单词,离母语的距离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对比汉语和英语掌握的程度就可以知道了。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要想掌握几千单词、听懂动画片里的对白,除了密集地轰炸之外,别无他路可走。而这样高频度地训练,早已经不是什么“自然习得”。要是有谁再说这是“自然习得”,那就是自欺欺人。看看汉语的自然习得,再看看这种狂轰滥炸的“自然习得”,再清楚不过了。
所谓“语言关键期”。很多家长认为学习语言有语言关键期,孩子越早接触越好,尤其是学龄前时期。的确学龄前时期是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最为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关键时期,应该做好孩子各个方面的启蒙教育,这其中就包括语言的启蒙教育。但很多家长抓住这个所谓的关键期不肯松手,想突击性地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可是他们却没有想到,这个时期不仅是语言的关键期,也是很多能力培养的关键期,顾了一个就不顾其他了,是不是有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么小就走专业的路子,会不会路越走越窄?孩子的童年还是应该丰富多彩一些,别总是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来要求还这么幼小的生命。
其实,培养孩子的路长着呢,这才走了多远。同样,英语教育也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到成年,孩子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就可以了。有人说,现在时间充裕,可以多学,上了小学课业负担重,时间就少了。不然。英语学习应该细水长流,毕竟它是一个长期坚持和重复的活儿,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学点英语,积少成多,时间长了效果就颇为可观了。如果学龄前重复的频率过高,占用时间过多,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这对孩子以后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再者,让孩子在学龄前就学这么好了,小学、初中、高中还去学什么呀?难不成现在就出国留学,或者就是想参加大赛得奖,要不就是造就个“牛娃”满足家长和孩子的虚荣心?无疑,孩子各个方面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能突击成天才?数学能突击成天才?音乐能突击成天才?美术能突击成天才?体育能突击成天才?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走还走不稳,就抢着学跑了,能不摔跤?家长不要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有个长远的、宏观的育儿理想,不能只盯着0到6岁,或者0到10岁,10岁到18岁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有很多事情要做。路走的稳,步子才迈得大。
所谓“神童”、“牛娃”。其实我们这些年总在宣传素质教育,很多人对“神童”这些字眼早就嗤之以鼻了。比如识字多、背的古诗多、《三字经》倒背如流、记忆首都地名、算算术等等,这上面估计没多少人想去一比高下了。可是一到英语教育中,炫才的一个接着一个,还颇受家长们的追捧。究其原因,还是有人一厢情愿地把学英语当成所谓素质教育和“自然习得”,再加上社会上的英语热和应试考试的指挥棒,于是大家前赴后继,碰得脑袋破了也不想回头。英语牛娃和上面那些奇才有何不同?没有什么不同,就是坚持和重复。这样的神童和牛娃真的早慧吗?语言学习就是个工具,和智慧真的无关,英语牛逼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天才。即使在英语这个方面有突出的成绩,能有什么呢?找个好点的工作?能和创造性人才挂上钩吗?其他的方面就一定优秀吗?其实,很多时候,人才比的是综合素质,偏门的只能是怪才,不能是人才。而且,在孩子很小就培养出这样的牛娃,接着怎么办?还不是要学语、数、外、音、体、美,即使天天看的英文资料,也是这些东西,与众人无异,难不成你学好了英语就能插翅飞了?更何况,你能在这几年、十几年中一直保持优势?起步比你晚的不一定不能赶上你、超过你。学英语的人这么多,现在学习条件又这么好,英语好不见得就是什么优势。我认识很多大学英语老师,英语学习都很晚,英语不照样很优秀吗?谁说学龄前不开发英语就晚了,英语学得早不定就好,最终水平好坏需要十几年的检验才能见分晓。有很多英语神童会不会像方仲永那样最后“泯然众人矣”呢?
所谓“哑巴英语”。似乎在大家的印象里哑巴英语是个负面的词,现在大家都强调张嘴说英语,练好口语。不过我们不能为了练口语而练口语,练可以练,但有没有使用的机会就很难说了。就像有人学了屠龙术,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样。有人说你预备着,以后人才竞争中可以占据优势。但口语这东西其实和你读的、听的多少有关,如果你这两个方面优秀,口语训练一下也是可以提高上来的。你找外国人扎堆的地方或者出趟国,一年半载口语很快就提高了,不是什么多难的事。而且口语不好,也不一定就成为不了英语方面的人才,你大可以发展阅读和写作能力,英语水平好点的,翻译个外国著作也不在话下,这样的人我也见识过。不过有人说,从小学英语,练习口语,为的是培养孩子用英语思维,英语可以脱口而出,不用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转换。纯用英语思维就好吗?思维的水平就高吗?人能同时用两套语言思维吗?非常值得怀疑。英语语言的习得,不过是学了一个交流的工具,开阔了眼界,不是什么创造性的活动,无关乎智力水平的发展。当然,要是孩子有余力、家长也有能力,倒是可以练练口语。张嘴就张嘴,别管什么腔调不好,发音不准,说就是了。非要纯正的“伦敦音”,哪给你找去?一个中国话还有杂七杂八多少方言,英语国家也多了去了,只要能明白、能交流,管他什么印度英语、非洲英语。
所谓“学习兴趣”。学龄前时期要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但我们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要知道为什么学习英语,不能倒果为因,混淆了主次。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吸收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这一点每个家长都不会否认。所以,了解欧美文化第一,学英语第二,学英语为了解欧美文化服务。现在的情况则有些相反,学英语第一,了解欧美文化则退居其次了。对孩子的教育也自然落到纯粹的技术层面,自然拼读、跟读、练听力等等。以为这样就培养了孩子的兴趣,其实这样反倒扼杀了孩子继续学习的动力,把学习英语变成一项苦差事。完全着眼于脚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培育孩子成了技术活儿。我们应该把这种英语学习的观念重新纠正过来,把了解欧美文化放在首位,学英语放在其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让孩子了解欧美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激发孩子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孩子世界性的眼光,这更是重中之重。孩子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他就会自己主动地去学英语,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学,效率也更高,效果也更好。就像有些孩子爱好网络游戏,可好的网络游戏都是英文的,这就迫使孩子主动去学习英语,使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其实还有一个方法,可能一般家长做不到。就是孩子大一些可以带孩子去国外走走,或者参加个夏令营什么的。以后出国也不是什么难事,为了孩子更应该付出。现在一个几国游淡季才一万元,相信有不少家庭能够承受。出国一次,胜读十年书。感性的认识会刺激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父母多少训斥都管用。
暂时想到这些,以后有更多的思考会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