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一个台湾大师吧,名字记不得了,关于读经有几个理论,和大家共享。。。。。。

一、诵读是基础,不要求理解。(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家长,就记住这句话)
二、6岁以前为最佳期,6-12岁为可以诵读期,12岁以后效果基本无,只能纯粹当作是阅读。(指周岁)
三、早早开展这项工作,可以潜移默化诵读者的心性,对于以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大有裨益。至于学习方面,可以发展发散性思维,提高记忆力等。

关于理解,大师认为铭记在心,总有理解的时候,不强求大人去帮助理解,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不敢担保一些教材或者大人本身理解就是正确的,儿童在以后的人生生涯中,遇到具体情况,说不定就一下子融会贯通。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问心无愧 + 30 赞成
1790 查看 22 收藏帖子 (1)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fanxingliu

    2013-8-25 22:50:10 使用道具

    好在我为了不花买书的冤枉钱,坚持了下来。否则银子扔出去,因为自己没坚持,没有收获,亏的是自己啊
  • hxmseason

    2013-8-16 13:56:16 使用道具

    刚刚咱们坛子里的一篇文章写着不提倡素读(就是死记硬背),其实要是解释好多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一个人一个观点。。探索中。
  • 土豆女子

    2013-8-15 22:50:02 使用道具

    准备中。。。
  • 木鱼

    2013-8-9 19:40:16 使用道具

    zqaw 发表于 2013-8-9 08:32
    引用百度来的一段话

    搜索谁不会啊。{:soso_e113:}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 xuanxuanie

    2013-8-9 18:05:46 使用道具

    王财贵离大师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 糊涂爸爸

    2013-8-9 08:47:05 使用道具

    再花好月好,反正我家不读。
  • zqaw

    楼主 2013-8-9 08:32:26 使用道具

    木鱼 发表于 2013-8-8 18:47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汗,怎么感觉像目前的教育口号?
    不过也是,孔孟之道就是洗脑让人做顺民的东西 ...

    引用百度来的一段话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知道这本来就是一句戏文。
    那么在先秦时,人们到底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以下是《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题目是:“晏子不死君难。”。
    (齐国大夫)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 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 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 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 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左传》是儒家经典教材,儒家对于“君难”的看法是:“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就是说国君为了社稷国家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的奴才,谁该去死呢?

    这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么会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遵守臣道去死呢?”
  • zqaw

    楼主 2013-8-9 08:31:10 使用道具

    其实楼上有些家长的发言  正表示他被限定在一个框框内  读经是业余 不是同古代那样专门读  而且其实不多说别的 能通读论语一部  就不错了  看自家小孩能力吧    其实有数据 有实验 有实例  特别是实验 好多地方都有  
  • zqaw

    楼主 2013-8-9 08:28:01 使用道具

    drben 发表于 2013-8-8 23:09
    我们家刚刚开始,当背景音乐放,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这个就蛮好的  而且你家年龄正好
  • zqaw

    楼主 2013-8-9 08:27:37 使用道具

    问心无愧 发表于 2013-8-8 18:50
    应该是台湾儿童教育专家王财贵教授。百度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75189.htm

    应该是的!!!
  • drben

    2013-8-8 23:09:35 使用道具

    我们家刚刚开始,当背景音乐放,也不知道效果如何?
  • wja-tj

    2013-8-8 20:57:50 使用道具

    好多所谓理论,并没有实验、调查、对比数据啊,信口说说吧
  • wallacebai

    2013-8-8 19:56:17 使用道具

    我们家不算晚,现在已经开始了, 听多了宝宝都有反应了。
  • 偶然出手

    2013-8-8 19:48:20 使用道具

    我们家暑假开始读《论语》了,平均每天10分钟吧,效果明显。
    只要不极端,读经对培养语感还是很有好处的。


    偶然出手于2013-8-8 19:48补充以下内容:
    我们家暑假开始读《论语》了,平均每天10分钟吧,效果明显。
    只要不极端,读经对培养语感还是很有好处的。
  • ponderxdq

    2013-8-8 19:12:47 使用道具

    诵读,理解,死记硬背,活学活用,似乎永远在转圈。
  • 昕语昕愿

    2013-8-8 19:07:05 使用道具

    已经过了最佳的诵读期。貌似现在读经很流行啊,真的有那么好吗?


    昕语昕愿于2013-8-8 19:07补充以下内容:
    已经过了最佳的诵读期。貌似现在读经很流行啊,真的有那么好吗?
  • ywhy100

    2013-8-8 19:05:14 使用道具

    是王财贵教授讲的。

  • 问心无愧

    2013-8-8 18:50:03 使用道具

    应该是台湾儿童教育专家王财贵教授。百度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75189.htm
  • 木鱼

    2013-8-8 18:47:02 使用道具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汗,怎么感觉像目前的教育口号?
    不过也是,孔孟之道就是洗脑让人做顺民的东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哈哈
  • qiuyi

    2013-8-8 18:27:11 使用道具

    哎,已经过了最佳期
  • yxfrico

    2013-8-8 18:11:57 使用道具

         就等于在孩子的心理埋下了一颗三观的种子,等到长大就会开花结果。但我一直很担心这颗种子的质量,漫长的封建统治认可和推崇的东西,除了本身是经典意外,还非常符合了统治者的要求。这就值得商榷和思考,似乎要拿来用。至少是需要甄别的吧{:soso_e100:}
  • dingjinamama

    2013-8-8 18:10:17 使用道具

    学习了,正在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