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决定买琴,在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
相信大部分琴童的妈妈都不是学音乐的专业人士,出于种种原因,开始打算让孩子练琴。
最近我也不能免俗的打开了孩子学艺之路,钢琴成为首选——没什么原因,就是觉得高大上而已,门外汉的理由总是很简单。
报了名、交了钱、找了老师,孩子学习一个月后,我开始琢磨买琴的事。
因为不懂,所以只能从预算开始考虑。可即便有了预算也不知道从哪开始下手,只能问问身边接触过学琴的家长。
其中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
1.钢琴这么贵的消费品,还不知道孩子能学到什么程度,先租一个吧,以后不行还可以退掉。
2.买买买!一定要买,不要给自己留后路,这么大的物件摆在家里不是摆设吧,省着以后孩子学烦的时候下不了狠心。
以上两个观点,我最终被第二个说服。原因无他,第一个最终孩子学琴无疾而终;第二个在孩子连哭带耍,妈妈连哄带训中坚持了三年,考过了三级。
当然不管是无疾而终的,还是考过三级的,可能和最开始的选择关系不大,比如租钢琴的照样有坚持学下来的。没钢琴的,坚持在学习的琴房练琴,也会学有所成。说到底,钢琴学习的关键在于勤加练习。
这其中会反应出不同的教育理念,而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让孩子学琴的目的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人生中多一条音乐的路子,但没想过孩子能在此路上大成——成了更好,那要看孩子的后期发展和机遇。
但学琴这个过程的确是对教育的一种磨练,每一次的决定都是教育观念的输出,不同的理念会有不同的结果。
让孩子自由发展,更本性的生长并没什么不好,只是我的观念中坚持、努力更占了上风。我更赞同既然开始就要有结果的做事方式,所以既然开始学琴了,我希望孩子能给自己一个结果。好或者不好,至少努力了,如果努力了依旧水平低下,好歹还学了学乐理,陶冶了情操。
我希望我的重视态度可以影响孩子。
于是我决定去买一个钢琴。网上接受了不少大神的指点,最终预算要比之前翻倍了——当然翻倍了也不多,我原计划只有一万而已。对工薪家庭来说,一万已经是吐血价。不得不说,不管是钢琴还是学钢琴,投资都是挺大的,同样的价钱在其他领域没准也会有所建树。
总结下大神的建议,1w左右的集中在珠江118、海伦120;2w左右的可挑选性就高一些,推荐Kawai A1的多,还有珠江和其他——好吧,因为我记不下来名字,虽然也记在本本上了,但我最终还是决定买Kawai A1了。只因为离家比较近的地方有一个柏斯琴行,最近五一搞活动,21000可以拿下。(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无论是1w还是2w,在4w左右的钢琴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了,只能算作入门级练习琴,在琴行听不同价位的琴,即便是门外汉也能听出不同来。。。)
等到了去琴行的那天,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对的,至少要“尽快”给孩子填一架钢琴是对的。这种庆幸来自于,孩子面对钢琴,快速的找到了中央C的哆。
家里有一架电子琴,但键盘数只有钢琴的一半左右吧,那是孩子小时候当玩具买来玩的。在最开始的这段日子里,孩子回家就是对着这个电子琴联系。当我面对真的钢琴时,我才知道这有多误导孩子。
前面说了,让我欣慰的是孩子能立刻找到哆,之所以欣慰是因为在家里用电子琴练习的时候,孩子总是按在哆前面的那个键,更不用说认出所谓的中央C了。其实孩子刚刚开始学琴,这么小的孩子往往是背下来老师教的内容,好在老师教的也不深。什么两个黑键前面的都是哆之类的估计根本有听没有懂,但孩子会记住老师上课时告诉的位置。
在孩子的脑子里,这里这里就是这里,这里就是老师上课讲到的,我按照记忆中的按就能把老师讲的弹出来了。可实际上如果他面对一架键数不一样的电子琴时,脑中的记忆就会被干扰会混淆。大人可能会根据学到的,逻辑分析一下继续弹。但对于一个刚刚学琴的孩子来说,这太难了。
我问老师上课教的内容,找两个黑键,或者三个黑键,孩子就按在上课学习的地方,相对于钢琴是比较高音的部分,而家里的电子琴这个音阶的位置已经是比较靠边了。这段时间以来,孩子可能每天都用他的小脑袋转换位置吧,而我还在怪他每次弹哆都弹错位置……
教育孩子这件事有时候就是这样,要么你就什么都别给人家准备,让孩子好好的自由发展;要么你就准备恰当的东西,让孩子的认知不会有偏差。
我并不知道孩子在学琴这条路上会走多久,但我一定会陪着他走到最远的距离。我知道未来学琴路上会有很多问题,超出我的解决范围,但我会尽所能去解决,因为我相信解决了这些,才是教育的根本。
所有这些只是开始,我不过是一个快乐的把钢琴抱回家的琴童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