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我是比较幸运的,相较其他小朋友,儿童读物是很多了,当然跟现在的孩子是没的比。 妈妈自己虽然不爱读书,但却比较崇拜爱读书的人(所以才迷上我爸),她在学校做校工,所以订阅图书好象挺方便的,我记事大概是四岁吧,就有《幼儿画报》看,然后上了小学,有《儿童文学》看,好象还有其他的杂志,但我记不太清了,也买了一些儿童读物,《长袜子皮皮》,《海的女儿》,还且个外国小姐妹系列的,我记不清名字了,另外还有一些什么智力小故事民间故事之类的,讲是没人讲的,都是我自己看,回想起来我的识字量还可以,至少我母亲是没有教过我(她下乡时只上到初二,还是上的体校,文化课很差,而且因为是上海人,口音很重,普通话发音是很差的),父亲有没有教过我,我记不太清了,至少我记事后,他没有有意识的教过我,但因为他爱好文学,对我肯定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能记得的自己是非常爱读书的,每有新书到手,是宁可不出去玩,也要先看书。
我比同龄人幸运的是上了一所好幼儿园,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幼儿园还是很少的,那时候能上幼儿园不象现在是必须上的,而是很少有上的,当时我们那个区只有两个幼儿园,但设施配备比现在的幼儿园毫不逊色,有活动场地,有滑梯转椅等等玩乐设施,有保育员,最厉害的是上课的内容除了没有英语,基本跟现在的好幼儿园差不多,有专门讲故事的老师,有舞蹈乐器美术等等很多的专业老师,现在回想起来,都很惊诧当时涉及的范围之广,每个同学都有现在的所谓特长班,是很专业的老师在教,经常四处演出,大概那时候有资格能表演的孩子也不多,这些都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
呃说跑题了,明明是说阅读史的,我说这些的原因是我的识字和爱好阅读跟幼儿园有很大关系,表达能力这些也都跟在幼儿园受到的良好教育有关。好啦,我的阅读好日子大概维持到小学四年级,从父母打算让我跳级开始,课外书就少见了。。。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到高中,这期间,课外阅读的机会基本等于没有,从小对阅读的热爱已经养成,却突然不让看了,真是挺难受,所以能找到的书还是不放过的,家里有一套《七剑下天山》,还有几本早年爸爸的杂志,好象是叫外国文学,书的大小当时很少见,比普通的书大,比杂志小的开本,里面是一些国外的中短篇小说,后来知道比较知名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还有一些也记不住名了,另外还有一本普通杂志大小的书,是金庸的《白马啸西风》,说到这本书,还有个小插曲,看这书的时候好象是初一,偷偷看,结果被我妈抓到,还写了检讨书。。。父亲当年看过不少书,喝了酒每每当故事讲给我听,虽然记不大住,但总算是有个来源吧。
上了高中,孩子大了,自然没那么服管教了,同学之间的借阅机会也多了,这时期接触的,基本就是武打和言情,什么琼瑶,岑凯伦,玄小佛,姬小苔,还有诗歌,汪国真,席慕容,杂志有《读者文摘》,《女友》,《文友》,过瘾啊,凡是能到手的书,不管是什么,都疯狂的看,看琼瑶开始学着写古体诗(当然那时候基本上也不懂,最多知道押个韵),看汪国真和席慕容学写现代诗(基本上就是泪啊忧伤啊,回头看自己都受不了。。。),甚至还雄心壮志的打算写小说,还是三角恋那种,结果只编了主角的名字,就不了了之了。。。不管怎么说,那时候的阅读量应该还是不小的,当然都是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记得看琼瑶阿姨的《彩霞满天》时,连夜看两遍,把被子都哭湿了。。。这期间忘了怎么弄到的,还看了《红楼梦》,不过基本上是当琼瑶小说差不多的东西看的。大概是高二暑假,还从姑姑家借了一套竖版繁体的《镜花缘》,说实话,不觉得好看。。。但因为父亲说是才子书,所以咬着牙看完了,这一套书看完,基本上繁体字是认的差不多了。
高中毕业一年后,好朋友开个了租书屋,租书屋,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也没什么正经书,那我也没放过,除了漫画看不懂以外,凡是店里的书,我看个遍,不要钱随便看的感觉真爽。。。那时候言情开始流行席绢之流了,琼瑶已经过气,有个小说我印象比较深,作者记不清了,书名好象是叫《水仙不开花》说的是一个自恋的富家少年,因为失忆跟一个相貌平凡的女孩相遇相爱的故事,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虽然是轻喜剧,却让我看到了一点点跟此类小说不一样的地方,爱情并不是因为外貌和身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这期间又把琼瑶阿姨的全套重看了一遍,这回不是乱流泪了,印象最深的是《匆匆太匆匆》,这本书写的很不象琼瑶的风格,不是完美的爱情小说,有点残酷,比较真实,其中女主角陀陀的特点很触动我,就是很容易被男生身上的某一个闪光点吸引,可能是一首歌唱的好,可能是电玩打的棒,等等,吸引来的快,去的也快。。。还有《却上心头》里的一段话——“爱情不难在别离,怀念常常会美化爱情。最难的爱情,是天天相见,所以我说:时时相见,刻刻不厌。这是人类最困难的一件事,人天性里有喜新厌旧的本能,还有种‘得不到的永远是好的’那种向往性。对男人,有些大男人主义,主张爱要爱得潇洒,分也分得潇洒。实在,爱情是无法潇洒的一件事,你真能做到潇洒,你就根本不是爱!”
因为琼瑶小说的影响对诗词的爱好也延续了下来,甚至更加狂热,在这期间,什么诗经,先秦汉魏的,唐宋明清的,背了不少诗词,也找了不少诗词格律方面的书籍来看,爱好真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自己真正的开始写诗填词,不再是高中时期的照猫画狗了。
再之后,大概是二十三到二十五之间,是我的阅读黄金期,父亲的一位老同学,家中藏书颇丰,而且版本非常好,因为他的女儿对这些没兴趣,老头颇有无处炫耀之痛,常来我家喝酒,此人记忆力极棒,只是不如我父亲口才好,知识极准确,两人喝点小酒,就经常争论一些东西,当时我没工作,待在家里无事,就常常饶有兴趣的听他跟老爸聊天,看我很有兴趣,老头经常是说不过我爸,就转向我说,然后就把说到的书一本本的拿来给我看,让我相信他比我爸说的对,哈哈,就这样,从比较大众的世界名著,到不那么大众的,比较冷门的,反正他家的国外小说,我看了个遍,真想据为己有啊。那时候看书到了痴迷的程度,几乎一天天不动地方的看,说废寝忘食也不算夸张,这段阅读期,对我影响非常大,这其中的养分,难以用语言和有形的东西来形容。
二十五岁到二十九岁之间,生活比较动荡,四处漂泊,看书不多,但对我的心理影响比较大,因为这段期间,我开始了自我分析,《第二性》是对我影响巨深的一本书,打开了我的心结。
三十岁到三十四岁,开始消遣阅读,看了无数网络小说。。。期间有价值的书基本没看过啥,但跟人交流较多,跟前夫的交流让我无意识中开始整理自己的思想的碎片自己的思维体系渐渐成型,这期间加了一些文学群,让我从自以为阅读颇丰发现有人简直堪比图书馆。。。所谓经类的接触基本也在这个时期,原文统统看不懂,只看了一些翻译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道家的老子庄子比较喜欢,后来又转而喜欢法家,不过只看了《韩非子》当然是带注释的。。。基本上对古文有种认了字,却反应不出意思的感觉,但从诸多翻译和有关的书籍中,还是看到不少乐趣,不过没什么启发,只是了解的兴趣。
34、35这两年,开始对时政有兴趣,思想的转变和深入就是在这个阶段,看了不少禁书,也开始从具体的事情转而到大的逻辑和思想体系的转变,也开始写一些记录自己想法的文字,这期间,认识了几个对我影响较大的网友,让我渡过了思想的瓶颈,我的婚姻却在这期间走向了尽头。
从那之后的这几年,书看的更少,但相对比较精了(自我感觉哈)基本是哲学理论类的,看得很慢,想的多,写的也不少,去年当了儿子的妈妈,临时恶补,看了不少教育类的快餐书籍还有文章,看过之后,比较安心,还是转回来,看我自己感兴趣的书,哲学类还是占主要的部分,历史、诗词、杂文为辅。无意中翻看《三国志》一不小心发现我的古文水平长进了,居然基本能看懂了,细想根源,不是我古文长进了,是联想和猜的能力长进了。。。
我们是同龄人,沙发坐先。
幼年时的阅读史非常相近,少年时读的书目也很类似,青年期开始显然读书量就不如你了。现在只看得进去快餐文化,最喜欢泡论坛潜水。差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