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4月亲子家教榜.jpg

   拙作《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销售了一个月,势头还可以,在当当的亲子家教新书榜排在了第3位。得到了读者普遍的支持,在图书业如此不景气的当下,也算不易了。深深感谢一个!

    因为身上背着其他书约,推广新书又涉及多个平台,我实在是有点应付不过来了。几天没上爸妈网,有23个未读提醒,还不说里面“多少个相同的提醒被忽略”了的。抱歉,没有及时回复的,尽快补上。
23条提醒.jpg

不就是一本讲少儿英语学习的书嘛,咋会引起这么多的讨论呢?有关少儿英语的书、课,教材教辅多了去了,这本书有什么不同呢?针对一些讨论,和一些希望作者能够澄清的声音,我尽量从我个人的角度,做一点努力。不过,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挂一漏万难免,还是需要大家自己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

要想真正能从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是任何的一个作品中最大程度地获益,首先就要去判断作者想说什么、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意思。带着这个起始问题,结合作者和成书背景、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结合自己的知识面和价值观,再进一步问同样的问题,作者想表达什么、用什么来支持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自己对作者的表达,共鸣在哪里、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哪里。这样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而且大家也都了解,中国的教育里,缺失了“批判性思维”这个环节,我们拿到书的习惯,是要找标准答案的,而且最好都是一二三四地列好。而为了要表现自己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呢,就是去“批判”,用的就是打翻在地、再踏上亿万只脚的做法。批判性思维中的创造力更重要,是一个跟作者智力共建的过程。如果只是忙于批判再踏脚,费劲读那书干什么。

要问《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一书主要讨论的是什么?是英语学习,是针对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要问作者的背景是什么?我的专业是应用语言学,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这样的成书背景,书里能说什么呢?自然是怎样学英语!不过英语学习的事情,头绪比较多,每个人的视角会不一样。如果读者能够从书中读出反对英语学习的解读,那到真的有意思了。所以有些个“批判”,拿我的专业背景说事,拿我从事的跟专业相关的语言文化交流和更广义的教育活动说事,自己批着批就说不圆了,不奇怪。本来嘛,我在说怎么学英语,非要把其他的解读往我嘴里塞,不是自然就说不圆了嘛。

如果要跟其他的书做对比,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书都是以一个学习方法为支点,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再去细化和系列化具体的操作。所以对这样书的书评,一般就是总结复现,把一本书所讲的方法,用一篇文章的篇幅表达出来。其他的支持呢,多半也在具体操作的复现和验证上,就是我们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做了。要提反对意见,却是比较难的,毕竟书中提出了一个系统,而且使用了具体成功的个例,加上引起共鸣的其他读者提供的例证,反对的声音不容易形成系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的具体操作能有多少效果、或是能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在消费者中还是慢慢地会出现一个总的轮廓的。

而我这本书呢,不是在讨论具体学习方法的,而是从方法论角度对整个第二语言学科的一个梳理。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宏观性的科普书籍呢?按说,这样的书是没有市场针对性的,对于认真的科研和教学,这本书会显得通俗;对于普通的爸妈,这本书会显得深奥。但是,我坚持要出这样一本书的关键,恰恰就是现在中国的现实。

中国的父母们,为了孩子,正在把应该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挑到自己肩上。我说这个话,没有褒贬的视角,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到了英语上,我们一方面简单轻易地就把学校教学完全否定,另一方面,能去追随的又多半是些依托个把孩子个例总结出来的方法经验或是从国外母语教育平移进来的方法,这样做,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很重,如果效率不高,孩子付出的生命成本就会很高。因为中国文化是单一语言文化,对于第二语言及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方面面,很不敏感。碰巧我是从这个专业出身,就认为应该从根源上,替大家梳理一遍思路,介绍一些前人已经具有的科学研究,好让人们在摸索中多少能够剩些力气。市场风险是有的,我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文人不可以没有傲骨。

       但是,出版社没法承担这个风险。如今的图书业,要想生存都难,谁会愿意承担市场风险呢。当初书稿的辗转,根源就在这里了。他们当时要我写具体做法的东西,我的态度就是十分坚决,具体做法,就是一个做法而已,我的专业功底再深,也没有灵丹妙药。我需要把大的画面先告知天下,然后才会考虑推具体的东西。哪怕到了现在,书的销售情况良好,自然又有出版业界人士约稿,还是要具体操作的。我的表态是,我需要2年时间完成,而且在今后的宣传推广中,需要先界定这个(这些)方法是针对什么的、其课程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借着我的专业背景和头一本书销售顺利的东风,呼啦一下子包装成大力丸,是能够有些销量。可那样的做法,对于我们这样有扎扎实实专业背景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自绝自己的专业饭碗,我不会同意那样的出版合作的。

一本有深度的书,不可能适合所有读者的胃口的。有的人看完了本书大呼过瘾,认为连自己当初英语为什么没有学好的困惑都解决了。而看完了此书感觉更困惑的人,应该也会有的。如果是带着寻找具体方法的目的来看本书,就会感觉提到了那么多的方法,可是没有去推荐具体怎么做,所以更困惑了。其实就是具体讨论方法的书,又怎么样呢,论坛里不是老有人表示,追完这个追那个吗。试图用某一个方法解决问题,在二语习得里就是很困惑的事情。当初书稿的调整过程中,编辑主要在往调和这部分困惑读者的方向使力,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个度的问题,不可能就百分百照顾到每一个人的。

因为不是在具体介绍或讨论哪一个方法,所以对于一些类似于书中的方法根本就不对,或是对我们的孩子根本就不适用之类的“批判”,我觉得,都没有必要多做解释了。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里专门提到了2个关键词,“交际”和“第二语言”。我用Word文档做了一个统计,分别出现了246次和276次。其实,抓住了这2个关键词,就抓住了全书。这本书说的,就是在中国学英语是学习第二语言。有不少人、比如一些小童妈集中的地方,导向舆论容易忽略和混淆母语和二语,这样二语习得的规律就无法进入视野,孩子的英语学习就会事倍功半。语言的第一特性“交际性”在母语中是自然存在的,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涉及,是生存需要。而到了第二语言里,交际就没有那么自然了,中国人学外语的苦,就都跟脱离了语言的交际性有关。所以,知道孩子学英语属于第二语言习得范畴、知道二语习得的关键是交际,很多方法上的困惑就能一下子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表示连自己当年学外语的困惑都解决了的原因。

因为涉及了学科里几乎所有的跟中国少儿英语学习相关的概念,别人如果想在某一个具体细节上出来争鸣,提出他们自己最拿手、做了解的东西来,这很正常,也是一个智力共建的过程,天下的父母跟孩子都会受益的。我反复说过,第二语言习得没有绝对的最佳方法,影响因素很多,一定要允许争鸣,道理也就在这里了。书中涉及面很广,多数见解都是开放式的,没有给出对和错的评价,引起一些争论、甚至有人说看完了更困惑,都是自然的。所以,这本书就比同类的其他书动静大了。中国的爸妈们是好学的,这是我当初跟出版方坚持的一条理念,有好东西出现,他们会看见的。

小说明:

1,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完了,再接着写就太长了。本来想占住下面几层楼,完整表达一些相关话题,系统不让,可能会略微散乱一点了。


—————————————————————————————————————————————
2015.05.11.  13:20
趁着安静,做个小结,免得日后又成战场剧场的,大家看着又头痛了。

我对自己书的一个简介+简评,纯属个人视角: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是本啥样的书?(全网首发)

我对于出现的一篇断章取义的“批判”帖子的宏观回复:《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为啥动静这么大?

对于拼读法、“内容交际法”、ESL/EFL等具体内容的点评:《别说你懂英语启蒙》涉及到的一个半phonics问题释疑

对于书中几篇特约专稿的八卦:《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里我没看懂的那些八卦

一场混乱的前后,我说的话,就都在这里了。别再乱了,乱了好人都没法受益。我是还有书约在身,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以后出版社就不带我玩了。赶紧用功去了。
8926 查看 68 收藏帖子 (7)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含宝妈

    2015-5-8 10:39:19 使用道具

    我觉得这是论坛的一个问题,我之前也遇到过,自己发的新帖,没办法占楼,总是补充到第一层,应该设个时间间隔,比如超过30秒就不补充,而是占用新一层楼了。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8 10:40:1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8 11:51 编辑

    有人对书中使用的“拼命”一个词感兴趣,我也就顺手在Word中统计了一下,31个,其中还包括我在讲故事,儿子小时候“拼命”揪自己的鼻子,表示是大象的鼻子,“长”,这样的使用。放着8倍、9倍次数出现的“交际”和“第二语言”这样的高频词看不见,或是选择性地看不见,是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呢,在于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倒这本书,所以书本身在说什么,就可以视而不见了。
    于是罗列出几大矛盾、几大错误结论,跟“看不见”书中的高频词一样,罗列了那么多,涉及书中内容八分之一、九分之一都不到。而且恰恰还有一个问题,这本书不是立足于一个方法一条线这样写下来的,基本上是一个一个独立的话题、按照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可变因素编排成书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想抓矛盾、抓错误结论的传统“批判”方法,不大好使。看看书的目录就知道,就是在拿住一些个小局部,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希望判断一下,这样写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呢?仔细读一遍,事情还有蹊跷。按说,如果有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集结成书出版了,会专心于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东西的,长篇大论地花时间,却只是以偏概全地去“批判”同一领域内、不同视角的书,不太符合常理,不好理解。蹊跷。有评帖说作者是资深编辑,这就更蹊跷了。编辑是伯乐,是发现好作品好作者的。在文字处理的角度,会从表达的清晰、简练、得体等方面着手提一些意见,为得是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编辑不会去干预或者更改作者的观点、更不会去罗列若干条来“批判”。真心蹊跷。


    就算“灌水式”造势吧,说以偏概全吧,几条这个、几条那个的,加上下面貌似一边倒附和的声音,仔细看看,竟然没有实际内容。争鸣也好、“批判”也罢,整个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就是真对学英语好不好、甚至美国好不好在讨论。还不用多猜,只要是沾到不同观点的,就是不好的,包括我在美国获得的博士学位;而只要是跟自己一方观念接近的,就是好的,包括英语重要、包括国外来的方法和材料好,包括国外的行业学术水平高。面对这样的做法,怕是大家多看看就自然明白了吧,没法“讨论”。


  • snail913

    2015-5-8 11:06:57 使用道具

    你在美国受教育还是很成功的,自我推销这条国人就自愧弗如。
  • cp165

    2015-5-8 11:15:09 使用道具

    因为有我们帮你宣传啊。这都不懂。
  • 铭基同学

    2015-5-8 11:28:52 使用道具

    论坛对王博实在宽容!换个其他的人早就是广告贴删除或移出理念版了。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8 11:53:34 使用道具

    剩下一大块,就是混淆了母语和二语的地方了。用一个具体的例子,说到我自己孩子的语言,在国内时我放弃英语,到美国后,不再刻意强调汉语,因为他的最大矛盾,会是第一语言的转换,作为最能帮到孩子的父亲,要尽力地帮助他顺利完成这个转换。同理,一些两边跑着上学的、在国内一心多学英语甚至进了所谓国际学校的,将来孩子面临的最大矛盾,会是文化认同,而不是具体语言。这些考虑都高过了具体一点语言学习的价值,事关孩子的一生,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学习语言的效率。对双语双文化现象了解不多的人,不容易体会到,容易变得一心去比着美国同龄孩子学英语。我在前面一篇帖子里讲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如同大江归海,一些天定的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如果说在中国,就要跟美国孩子比英语,到了美国,又惦记着孩子的汉语还要比中国孩子好,可偏偏就忘了老天是公平的,不会让人把一切好处都占着的。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8 12:06:2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9 02:31 编辑

    再剩下还能干什么呢?就是直接对个人进行攻击喽。从人品到人格。以前流行说男学者没有生过孩子,所以不懂孩子的英语学习。现在时髦的东西不同了,就说我不了解中国少儿英语的实际情况。还那真有点意思了,如果书中内容不贴近国情,人们大概一看,就会丢开,怕是都懒得出来批了,跟自己的情况不相干,操那个心干嘛。恰恰是书里的每一个问题都紧扣当下的中国实情,而我又坚持自己的专业素养,不去人云亦云,对于在中国一些圈子里已经形成了“共识”的东西,比如“磨耳朵”呀,“听力先行”呀之类的说法,用扎扎实实地科研眼光做了分析而已。而这些不同的地方,恰恰是宝贵的声音,是爱思考的爸妈们能够多听到一种声音的地方。兼听则明,现代人有了足够的教育背景,在面对自己孩子前途的事情上,都会愿意多听到一种声音的。盖不住的。

    一本讲学习的书而已,我也没有攻击任何别人,加上三大电商的链接符合论坛规定,那么紧张干什么?让广大坛友对孩子的英语发展过程多一种接触、多一份认识,有那么可怕吗?

    对于我这样实名的ID、实名的书,内容上、专业上,“批判”不动,就用其他办法,躲在暗处搞人格人品的攻击,自信心未免差了一点吧。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8 12:25:3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9 02:34 编辑

    除了对美国一些做法好坏的提法以外,唯一有一条涉及一点第二语言习得的内容,还是在一个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混淆中表达了出来。作为一名专业人,在这里澄清几句,免得有旁观者被误导。

    这个混淆的表达列举了一些著名出版社的儿童英语教材,提到了国际英语教学的年会,不过呢,却有意无意地没有弄清出版社和年会在干什么。出版社是靠卖书生存的,什么好卖就要做什么,像中国少儿英语这么多“偏方”书,不是都能出版吗?至于出版社的选题,也会做调研、也会去请领域内比较有分量的人来写,写出的作品都会有一定的科学支撑(在二语习得这个课题里,西方国家出版的“偏方”书,我还没有见到过,但是软件有,大概发行原理不一样吧。)大量的教材教辅是要经过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的,最后我们中国能见到的,必然都是比较成功的作品。还是那句话,外语教学法是一个综合运用,没有绝对的最好,要因时因人制宜,这些成功的教材,一定是有某个角度成功了的。成功幼教教材的存在,不改变出版社卖书赚钱的操作原理,更不改变学科里的科研结论。中国风行英语早教,这些书自然是会蜂拥而入的。不是说一些针对不到认字年龄编写的教材存在,就证明了第二语言学习就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我写着这一句手都抖,这是业界常识呀,竟然还能有人瞪大了眼就这么楞说。)而是说,这些教材的编写中,考虑到了儿童的因素,至少比一些硬搬的平移美国学龄儿童学阅读用的拼读法的东西,水平要高。这个世界上,鼓励和提倡学龄前孩子“拼命”学第二语言的正规科研和教学机构,是没有的。

    至于到学术年会上去做报告嘛,讨论教材出版这个环节的论文是很难轮得到的。我书中专门提到,科研到应用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否则那叫“庸俗实用主义”,如同要求爱因斯坦6个星期把原子弹拉上战场一样。关于教材好坏的论文要被大会录用,要经过多年沉淀,不是个容易事。不过在相关的学术会议上,出版社倒是会积极活动的,多半都是发宣传搞展位这些事情,毕竟到会的都是业内人士,而且不乏管理要员,一旦抓住一个订单,就是成功。
  • 若无其诗

    2015-5-8 12:26:01 使用道具

    书我也买了,不过根本没教孩子怎么启蒙。看了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8 12:31:58 使用道具

    美国的行业年会叫TESOL,是附着于应用语言学年会(AAAL)一起开的,另外有个加州的TESOL,叫做CATESOL,影响也不小。UCLA不是专业里的老大吗?就有老大的气场。这样的年会,基本上就被我们戏称为“校友会”,去的都是熟人,是大家见面聚会的好机会。45年前的CATESOL正好在我家门口,长滩,就是我归海后能够大量见到过去老师同学的机会。今年的AAAL,跑到加拿大去了,去年刚开完的CATESOL也在北加州,我这个没人支付会议补助的人,自然没机会专门跑得去啦。
  • ebamaer

    2015-5-8 14:11:18 使用道具

    趁着王博士在这儿,问两个小问题:
    1、书32页头几行讲“内容交际法”,”用调整过难度的各科课程教材,让孩子在学习中使用英语。“目前市场上的瑞思学科英语就是这样的,这是不是您认可的方法之一?如果没理解错的话,“交际”的意思就是“应用”或者“运用”吧?
    2、在101页讲到母语的正迁移,我很认同,我的问题是,对于上小学的孩子避免不了英语,那么,在母语掌握到什么时候,加大学习英语的力度效率更高呢?因为年龄涉及认知度,不好说,那么以汉语阅读速度来说,大概到一个什么档次(比如每分钟200字?500字?),就适合给英语匀出更多时间了?能否给个大致的参考,谢谢!
  • gaizhaoquan

    2015-5-8 14:45:3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gaizhaoquan 于 2015-5-9 00:51 编辑

    十分专业的王青博士,请解释您的“内容交际法”是翻译的哪个名词,为什么孤陋寡闻的我等没听说过。



    十分专业的王青博士,请解释你在phonics上的两个错误:

    1. 说phonics不是二语方法;

    2. 说ght是个组合



    十分专业的王青博士,请解释你为什么以为《机灵狗》是教材,还不如普通家长明白,它是套分级读物。



  • winner

    2015-5-8 17:26:36 使用道具

    呵呵,博士啊,人家批评你,是爱护你。我觉得应该在出第二本书,就叫如何让你懂英语启蒙。把争论的问题写进去。在来第三本叫-英语启蒙,做好不容易。
  • 安禾娃娃

    2015-5-8 17:32:24 使用道具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5-5-8 12:06
    再剩下还能干什么呢?就是直接对个人进行攻击喽。从人品到人格。以前流行说男学者没有生过孩子,所以不懂孩 ...

    感谢漏屋!
  • b3410

    2015-5-8 20:11:18 使用道具

    被吊起來圍觀不好受,佩服您的鎮定和勇氣。
    好在不是真的放火上烤,心臟夠強大也能堅持到。
    不是教主沒有門徒,單打獨鬥不容易。
    希望可以看到您更多精彩的文章。
  • awen99

    2015-5-8 22:38:15 使用道具

    略掉或者无视广告,这个帖子对质疑的说明还算比较到位。
  • lmjcle

    2015-5-8 23:03:50 使用道具

    动静真的好,鉴定完毕
  • gaizhaoquan

    2015-5-8 23:32:2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gaizhaoquan 于 2015-5-9 00:35 编辑

    “很懂什么是英语启蒙”的王青博士:

    • 在中国英语育儿的亲身实践为零。
    • 对别的家长的启蒙实践没有深入、当面了解,信息来源只是通过网上的只言片语
    • 不了解樱桃老师正是自己批评的倡导听力辨音的典型
    • 不了解李岑正是自己批评的卖大力丸、一句一译的典型
    • 不了解李丽华教的《机灵狗》是分级读物而不是教材
    • 不了解市场上的EFL少儿启蒙教材
    • 不了解分级读物,还不如普通家长
    • 在Phonics问题上,不了解美国小学的做法,就下了问题结论
    • 在phonics细节上犯错误,还不如教phonics的普通老师
    • 在理论方面,自创“内容交际法”这个名词,当作通行名词介绍
    • 在书里下不符事实的问题结论,挑战少儿英语听说领先共识,和主流ELT界的做法不符
    • 混淆美国“二语”和中国的“外语”概念,举例总是举美国移民和小留学的例子
    • 不了解中国学得好的学生大有人在,明显多于中彩票的概率
    • 不了解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的做法,就下危言耸听的结论
    • 不了解家长在家创造的小环境就包括阅读



    总之,王博士很懂!



  • 铭基同学

    2015-5-9 00:12:05 使用道具

    王博士撂下个广告就走了?怎么不回应大家的问题,既然不是理念探讨,那为啥对广告贴网开一面?
  • whpyhm

    2015-5-9 00:17:59 使用道具

    可能这书名让一些宝妈觉得不舒服,王青博士在公众号中解释过为啥书叫这名字了
  • 萧愚

    2015-5-9 00:23:49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萧愚 于 2015-5-9 01:06 编辑

    最近太忙,没想到这么热闹。
  • _远山

    2015-5-9 00:46:28 使用道具

            文人相轻,商人相压。
            市井熙攘,皆为利往。
            天下之大,唯我独尊。
            
  • _远山

    2015-5-9 01:35:4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_远山 于 2016-1-14 17:51 编辑


               …………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9 02:22:13 使用道具

    ebamaer 发表于 2015-5-8 14:11
    趁着王博士在这儿,问两个小问题:
    1、书32页头几行讲“内容交际法”,”用调整过难度的各科课程教材,让孩 ...

    1,瑞思学科英语我没有直接接触过,但是从它的宏观课程设计来说,是源自“内容交际法”的。“交际”一词,大家平时都说,不过还真不太好把握。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这样,一般想到的说话,是交际,其实阅读也是交际,是书面语层面的交际。手势体态语是交际,如果有兴趣,我有一篇博文,说我在美国跟美女说话,每次被人逼到墙角,因为人和人说话的距离也是交际。所以瑞思也好、一些类似的课程比如“加州教材”的学习也好,要的是完成学习的内容,而把英语作为吸收内容的管道,这样英语学习的效率才高。我见到国内这一类课的多数操作情况,只是把英语课本换成了其他比如“科学”课本,继续去啃课本英语,这样其实作用不是很大。因为课程设计出来了,都是需要老师来操作的,每个老师的水平和分寸也不一样,没有必要去追求十全十美。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提到的李岑老师原版书的做法、和我对中国孩子安排职业选择教育的操作,就是这个模式,把英语变成管道,或是工具,在使用中学。第二语言,不需要等到“学成”才使用的。

    2,正迁移的例子,在一些比较业余的人、或是持有明显教师中心论的人眼里,就是干扰,就是孩子错了,你得怎么样怎么样才对。其实孩子是个什么条件,是既成事实,好的老师和好的教学,是要在既成事实的基础之上,帮助孩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二语习得效率。对于孩子的英语,毕竟只是第二语言,没有必要去追求脱离实际的目标,能够出国留学工作,就足够了。而且大多数出来的孩子,都做到了。在这个前提下,孩子什么时刻启动英语,可以不必那么纠结,本身不是一个一刀切的过程。

    从目前发达国家的普遍操作来看,一般选择是孩子在9-10岁这个阶段起步。通行的考虑大致有这么几条:

    1)孩子的母语,从学校角度看,主要就是阅读了,在这个时候已经站住脚了,是开始二语的好时机。
    2)还希望能够抓住孩子青春期发育开始之前,语音敏感优势的一个尾巴。
    3)回避掉青春期开始,孩子进入自我认同的困惑期、有可能给第二语言第二文化带来的排斥。

    要说起步的契机,可能生活里其他因素的分量更大,比如学校开课啦,比如小伙伴都开始学习啦。这个时候,当然是孩子母语越强越好、知识面越宽越受益,语言都是相通的。不过倒没有必要比着母语水平来做硬性规定。
  • gaizhaoquan

    2015-5-9 02:42:57 使用道具

    王青博士说:“科研到应用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否则那叫“庸俗实用主义”。”

    王青博士还在书里说:“因为来自美国的研究没有太多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具体情况,中国自己在这方面又出现空白,缺乏完善的学科建设和自主科研的积累,暴露出的最大弊端,就是我们不能通过揭示和尊重中国孩子所特有的英语学习规律,来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也就是说,王青博士很清楚,自己在美国学的理论,指导不了中国的实践。

    但是,他还是高调地站了出来,开始指导中国的实践!还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美国博士“与应用之间还有相当距离“的理论背景!

    这是种什么精神!

    大无畏的精神啊!


  • gaizhaoquan

    2015-5-9 03:00:18 使用道具

    王青博士没有拿出论据,解释任何一个质疑,也就是说,他承认了自己的书里有很多漏洞、错误和误导。
  • 家有小妞儿candy

    2015-5-9 07:22:55 使用道具

    这次争论同意壮妈的,博士其实在这里就是做个广告,第一个帖子我点开后就没看完,典型的广告嘛!不过本来还有点期待博士的回应的,现在算了,总感觉在顾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应一些尖锐的问题……
  • awen99

    2015-5-9 08:35:5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awen99 于 2015-5-9 08:45 编辑

    看了几个帖子,大概壮妈的观点就是她的粉丝所反映出来的观点,特别是一些疯狂的粉丝反映出来的观点,貌似也是这个网的主流观点。买本书来看看,看看他到底说了什么,以至于被批判到地上,或许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吧。

    谁也不粉,没什么好粉的,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万灵的圣杯,就事论事吧。
    教育不是一本书一个观点就能解释了的,现在也没人能彻底讲清楚,大家都是探索,有新书总是好事情。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存在,好比一辆着沿固定车道高速前进的车子,开车的人或许感觉超爽,我反倒感觉有点怕怕,踩一下刹车未必就是坏事。
  • cp165

    2015-5-9 08:49:45 使用道具

    awen99 发表于 2015-5-9 08:35
    看了几个帖子,大概壮妈的观点就是她的粉丝所反映出来的观点,特别是一些疯狂的粉丝反映出来的观点,貌似也 ...

    我不认得壮妈,怎么也反对博士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