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销售了一个月,势头还可以,在当当的亲子家教新书榜排在了第3位。得到了读者普遍的支持,在图书业如此不景气的当下,也算不易了。深深感谢一个!
因为身上背着其他书约,推广新书又涉及多个平台,我实在是有点应付不过来了。几天没上爸妈网,有23个未读提醒,还不说里面“多少个相同的提醒被忽略”了的。抱歉,没有及时回复的,尽快补上。
不就是一本讲少儿英语学习的书嘛,咋会引起这么多的讨论呢?有关少儿英语的书、课,教材教辅多了去了,这本书有什么不同呢?针对一些讨论,和一些希望作者能够澄清的声音,我尽量从我个人的角度,做一点努力。不过,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挂一漏万难免,还是需要大家自己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
要想真正能从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是任何的一个作品中最大程度地获益,首先就要去判断作者想说什么、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意思。带着这个起始问题,结合作者和成书背景、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结合自己的知识面和价值观,再进一步问同样的问题,作者想表达什么、用什么来支持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自己对作者的表达,共鸣在哪里、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在哪里。这样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而且大家也都了解,中国的教育里,缺失了“批判性思维”这个环节,我们拿到书的习惯,是要找标准答案的,而且最好都是一二三四地列好。而为了要表现自己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呢,就是去“批判”,用的就是打翻在地、再踏上亿万只脚的做法。批判性思维中的创造力更重要,是一个跟作者智力共建的过程。如果只是忙于批判再踏脚,费劲读那书干什么。
要问《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一书主要讨论的是什么?是英语学习,是针对中国孩子的英语学习。要问作者的背景是什么?我的专业是应用语言学,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这样的成书背景,书里能说什么呢?自然是怎样学英语!不过英语学习的事情,头绪比较多,每个人的视角会不一样。如果读者能够从书中读出反对英语学习的解读,那到真的有意思了。所以有些个“批判”,拿我的专业背景说事,拿我从事的跟专业相关的语言文化交流和更广义的教育活动说事,自己批着批就说不圆了,不奇怪。本来嘛,我在说怎么学英语,非要把其他的解读往我嘴里塞,不是自然就说不圆了嘛。
如果要跟其他的书做对比,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书都是以一个学习方法为支点,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再去细化和系列化具体的操作。所以对这样书的书评,一般就是总结复现,把一本书所讲的方法,用一篇文章的篇幅表达出来。其他的支持呢,多半也在具体操作的复现和验证上,就是我们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做了。要提反对意见,却是比较难的,毕竟书中提出了一个系统,而且使用了具体成功的个例,加上引起共鸣的其他读者提供的例证,反对的声音不容易形成系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中的具体操作能有多少效果、或是能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在消费者中还是慢慢地会出现一个总的轮廓的。
而我这本书呢,不是在讨论具体学习方法的,而是从方法论角度对整个第二语言学科的一个梳理。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宏观性的科普书籍呢?按说,这样的书是没有市场针对性的,对于认真的科研和教学,这本书会显得通俗;对于普通的爸妈,这本书会显得深奥。但是,我坚持要出这样一本书的关键,恰恰就是现在中国的现实。
中国的父母们,为了孩子,正在把应该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挑到自己肩上。我说这个话,没有褒贬的视角,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到了英语上,我们一方面简单轻易地就把学校教学完全否定,另一方面,能去追随的又多半是些依托个把孩子个例总结出来的方法经验或是从国外母语教育平移进来的方法,这样做,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很重,如果效率不高,孩子付出的生命成本就会很高。因为中国文化是单一语言文化,对于第二语言及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方面面,很不敏感。碰巧我是从这个专业出身,就认为应该从根源上,替大家梳理一遍思路,介绍一些前人已经具有的科学研究,好让人们在摸索中多少能够剩些力气。市场风险是有的,我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文人不可以没有傲骨。
但是,出版社没法承担这个风险。如今的图书业,要想生存都难,谁会愿意承担市场风险呢。当初书稿的辗转,根源就在这里了。他们当时要我写具体做法的东西,我的态度就是十分坚决,具体做法,就是一个做法而已,我的专业功底再深,也没有灵丹妙药。我需要把大的画面先告知天下,然后才会考虑推具体的东西。哪怕到了现在,书的销售情况良好,自然又有出版业界人士约稿,还是要具体操作的。我的表态是,我需要
2年时间完成,而且在今后的宣传推广中,需要先界定这个(这些)方法是针对什么的、其课程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借着我的专业背景和头一本书销售顺利的东风,呼啦一下子包装成大力丸,是能够有些销量。可那样的做法,对于我们这样有扎扎实实专业背景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自绝自己的专业饭碗,我不会同意那样的出版合作的。
一本有深度的书,不可能适合所有读者的胃口的。有的人看完了本书大呼过瘾,认为连自己当初英语为什么没有学好的困惑都解决了。而看完了此书感觉更困惑的人,应该也会有的。如果是带着寻找具体方法的目的来看本书,就会感觉提到了那么多的方法,可是没有去推荐具体怎么做,所以更困惑了。其实就是具体讨论方法的书,又怎么样呢,论坛里不是老有人表示,追完这个追那个吗。试图用某一个方法解决问题,在二语习得里就是很困惑的事情。当初书稿的调整过程中,编辑主要在往调和这部分困惑读者的方向使力,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个度的问题,不可能就百分百照顾到每一个人的。
因为不是在具体介绍或讨论哪一个方法,所以对于一些类似于书中的方法根本就不对,或是对我们的孩子根本就不适用之类的“批判”,我觉得,都没有必要多做解释了。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里专门提到了
2个关键词,“交际”和“第二语言”。我用
Word文档做了一个统计,分别出现了
246次和
276次。其实,抓住了这
2个关键词,就抓住了全书。这本书说的,就是在中国学英语是学习第二语言。有不少人、比如一些小童妈集中的地方,导向舆论容易忽略和混淆母语和二语,这样二语习得的规律就无法进入视野,孩子的英语学习就会事倍功半。语言的第一特性“交际性”在母语中是自然存在的,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涉及,是生存需要。而到了第二语言里,交际就没有那么自然了,中国人学外语的苦,就都跟脱离了语言的交际性有关。所以,知道孩子学英语属于第二语言习得范畴、知道二语习得的关键是交际,很多方法上的困惑就能一下子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表示连自己当年学外语的困惑都解决了的原因。
因为涉及了学科里几乎所有的跟中国少儿英语学习相关的概念,别人如果想在某一个具体细节上出来争鸣,提出他们自己最拿手、做了解的东西来,这很正常,也是一个智力共建的过程,天下的父母跟孩子都会受益的。我反复说过,第二语言习得没有绝对的最佳方法,影响因素很多,一定要允许争鸣,道理也就在这里了。书中涉及面很广,多数见解都是开放式的,没有给出对和错的评价,引起一些争论、甚至有人说看完了更困惑,都是自然的。所以,这本书就比同类的其他书动静大了。中国的爸妈们是好学的,这是我当初跟出版方坚持的一条理念,有好东西出现,他们会看见的。
小说明:
1,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完了,再接着写就太长了。本来想占住下面几层楼,完整表达一些相关话题,系统不让,可能会略微散乱一点了。
—————————————————————————————————————————————
2015.05.11. 13:20
趁着安静,做个小结,免得日后又成战场剧场的,大家看着又头痛了。
我对自己书的一个简介+简评,纯属个人视角: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是本啥样的书?(全网首发)
我对于出现的一篇断章取义的“批判”帖子的宏观回复:《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为啥动静这么大?
对于拼读法、“内容交际法”、ESL/EFL等具体内容的点评:《别说你懂英语启蒙》涉及到的一个半phonics问题释疑
对于书中几篇特约专稿的八卦:《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里我没看懂的那些八卦
一场混乱的前后,我说的话,就都在这里了。别再乱了,乱了好人都没法受益。我是还有书约在身,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以后出版社就不带我玩了。赶紧用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