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2 00:14 编辑

这里涉及的一个问题是:-ght是不是一个组合;半个问题是: 拼读法是不是第二语言教学法。

这几天,《别说你懂英语启蒙》在这个论坛里还真火了起来。一不留神,“本周热帖”的榜单上,好几篇涉及本书的帖子了。我一直说论坛里藏龙卧虎,您看,从用一个贴就能省掉我这本书钱,发展到了用一句话就省了这本书钱了。真心欢乐呢!

网络毕竟是虚幻的,大家一定要留一份清醒,不能全当真,不要太动气。有的同学觉得我被吊在了墙头示众,有些看不过眼,还动了气。大可不必。我当事人在这儿呢,没啥大不了的。能够贴上墙头的东西,都是断章取义挖出来的,然后扭曲了需要理解的语境之后,再往我的嘴里塞。阅读理解的事情,见仁见智,如果有些人只能见到那些东西,费力挖出来,再贴上墙去,说明的正好是他们自己的水平嘛。靠着凭借他们自己智力水平挖出来的东西、再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力扭曲了之后,还要利用网络的虚拟特点,形成一个一边倒的声音,好像大家就都不再去好奇、不再想看我的书,还要跟着嚷嚷要退书,真是忽略了人脑的主观能动性了。就跟他们理解的英语学习一样,往脑袋里灌水就行了,灌满了,就流出来了。看看在他们制造出来那样的不友好气氛之中,大家看帖看多了之后,直接间接传递出来的反应,就不用多说了。用我在书中提到的一本全语言流派的代表作的书名做个批注吧:《对智力的侮辱》(Insult to Intelligence)。
对智力的侮辱.jpg

烧死了哥白尼,改变不了地球围着太阳转的事实。哥白尼再伟大,也没有看到太阳远远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永远是在不停的进步之中的。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这本书里,我在许多涉及第二语言习得学科根基的地方,采用的是展示科学基础、比照现实做法的处理,没有去附和国内一些所谓的“共识”,的确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的。而且呢,书涉及的面非常广,几乎就是英语学习的各个角落,因此在什么地方出现跟读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共识”不一致的地方,难免。人们要吐槽、要宣泄,应该算是正常表现。泄泄更健康!

那么到了大伙旁观者的态度呢,该看看,该玩玩,想走走,要回回,不必坏了兴致。还可以借鉴人家的做法,大不了换个马甲再回来,置那个气干什么。这场论争,已经被导入到了完全没有科学讨论内容的路子上去了,大伙要是再把兴致坏了,哈哈,不值!

既然已经完全没有了科学讨论,可能收了场对大家都健康些。我来写个帖子,回答一些质疑,希望能够就此了结混乱,大家好重新回到开心并且安静的生活里去。

不是我不正面回答质疑,而是根本没法回答。那些根本就不是质疑,是挂在墙头的大批判呀。呼啦抄,直接给我安上几大错误、几大漏洞。然后让我怎么办?按人家的要求去逐条回答我书中的“错误”和“漏洞”,这叫什么事儿呢?还有更精彩的逻辑,我不回答,就是认可了,就是承认所有的“错误”“漏洞”了。真长学问呀。人类是在进步,不知道这么长学问的事情算不算人类进步的组成。

    我的书有没有漏洞? 肯定有的,人无完人,几百页的书,还都能成为圣经古兰经去啦。可是人们看书,不是冲着漏洞去看的,而是看作者表达的视角,结合自己的阅历,做出修正和印证,这样从书中获取营养和收获。一本书从作者的心血开始,到征求意见,到修改,到编辑,这么多环节,经过这么多人的努力,如果就全是漏洞、进而漏到整个书就是一个错误,这怎么说呢,回到前面的一句话,这是对所有人、包括对他们自己智力的侮辱!

我在前帖“为啥动静这么大”里说过了,《别说你懂英语启蒙》是对第二语言习得学科内容的一个普遍介绍,没有推崇哪个具体做法,因此要得出这本书的“结论错了”,而且还是几大错误,逻辑上已经不通了。然后那些断章取义的话,好大比例是在扭曲英语学习价值的、扭曲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再就是直接针对我个人攻击的,我需要去回答吗?其实不需要回答、也不需要联系书中的原文,做“大批判”的一方已经给出了解释。就是凡是沾我的,就是坏的;凡是用来说我坏的,就是好的。我的学位就是坏的;出版社请那些人写书,他们的博士学位就是好的。我介绍的国外方法就是坏的;而他们的方法为什么好,就因为是国外用的。我说中国孩子到了美国怎么学英语,就是坏的;而为了证明phonics好,美国小学怎么用的例子,就是好的。唉, 把这一块相关的内容拿掉,我更是没法回应了。有高人说我是“笑而不答”,您说我还能怎么办呢?

下面就关于phonics部分的质疑做个答,算是正面回答,希望能让方方面面都能安安神吧。

依例,在此贴出《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三大电商链接。动静闹到这么大,链接本身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这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宣言,论争开始之前,我就说了是来推介自己的书的。论坛关于英语学习的书,大家都在推介。这是一本少儿英语学习的专著,本身就适合在论坛交流和推介。带上三大电商的链接,也符合论坛的规定。我的做法堂堂正正,不用搞那些弯弯绕的事情。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64880.html
京东:http://item.jd.com/11666052.html
亚马逊: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tag=bookdao-23&asin=B00UX4K4EU


——————————————————————————————————————————————
2015.05.11.  13:20
趁着安静,做个小结,免得日后又成战场剧场的,大家看着又头痛了。

我对自己书的一个简介+简评,纯属个人视角:  《别说你懂“英语启蒙”》是本啥样的书?(全网首发)

我对于出现的一篇断章取义的“批判”帖子的宏观回复:《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为啥动静这么大?

对于拼读法、“内容交际法”、ESL/EFL等具体内容的点评:《别说你懂英语启蒙》涉及到的一个半phonics问题释疑

对于书中几篇特约专稿的八卦:《别说你懂英语启蒙》里我没看懂的那些八卦

一场混乱的前后,我说的话,就都在这里了。别再乱了,乱了好人都没法受益。我是还有书约在身,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以后出版社就不带我玩了。赶紧用功去了。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2 贝壳 +60 理由 收起
茵陈 + 30 我支持你。
anniesunshine_7 + 30 很给力!
3491 查看 35 收藏帖子 (2)

说说我的看法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新会员加入

  • lbelieve

    2015-5-11 07:18:22 使用道具

    没拜读过大作。不过从别人的批评中我感觉到你为了树立你的观点,把别人的东西都否定。就像你的书名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一个作者,学者这就是一种很狭隘的观点。你可以提出你的观点,但不要贬低别人的理论。另外一个语言学者,这个“拼命”用的也太多了点。不知道写作很忌讳吗?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07:18:3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1 07:27 编辑

    书中讨论拼读法的一章,我提到过,曾经脱胎换骨般数易其稿,原因就在于目前的中国,儿童英语是言必及拼读法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在教、或是在学。一下子指出拼读法的水土不服,心理上就先有个抵触,不愿意接受。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担心,书里仔细分析了,拼读法从水路来到中国,在民间跟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适用的部分生存下来了。适者生存,这本身是合理的。

    在拼读法这个环节出现质疑,我本身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这一次碰到的“一个半”问题,确实让我不好回答,所以本身是打算选择沉默的。先说这半个问题,拼读法是不是第二语言教学法。这其实根本就没法构成一个问题。拼读法,就是把书面的符号(字母文字)跟空气里的声音(语音)联系起来的一套规则,母语的孩子能把字母念出声了,就能跟他们已经掌握的口头语联系上,就懂得意思了,这就是一个学习识字和阅读的过程,是英语母语孩子到了上学的时候用来学习阅读的方法。我在书中,把它的原原本本、历史演变、跟当年统领美国阅读教学的全语言法的恩恩怨怨,都详细说明了。有人选择读完了一整章都没看懂,或是选择性失明,跑出来质疑,让我怎么回答呢。

    不好回答的另外一层,就是质疑方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是到了美国的ESL学生都学拼读法(ESL这个用词,政治上已经过时了,还在用的人,说明对领域不敏感)。这样,把我推进了前面说到的那个死扣里去了:就算是我把美国的教学处理都说清楚了,最多就是个“不了解中国国情”,还是“错误”。在这样的死扣里,要我说什么呢?

    简单说,拼读法的情况在美国就很复杂,现在也正在退出核心舞台。美国的ELD(也就是ESL啦)课程的教授情况更复杂,有政治经济移民等因素涉及,使得情况更复杂了。用,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改变拼读法是教母语阅读的方法的本质。不是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被用进第二语言课堂,也没什么不正常。教无定法,我在书中又特别强调了,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综合过程,就是要博采众长。至于美国小学ELD课程设置的问题,包括怎么学P,跟中国孩子英语学习的关系,实在不大,是不需要过于关注的。这个硬塞到我嘴里的“错误”,都没法算成一个,权当半个吧。



  • anniesunshine_7

    2015-5-11 07:28:06 使用道具


    一如既往地支持你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王青博士 + 30 来而不往非礼也!贝我也没用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07:28:2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1 07:42 编辑

    那一整个的“错误”是-ght的字母组合,由于这个“错误”的存在,我被定义为“不如普通教P的老师”。延伸一下推论,没有这个“错误”的出现,我就能比普通老师强吗?说简单一点,某个老师善于教字母“a”,关于a的儿歌呀图书呀道具呀漫画呀动画呀一大堆,人家这一点就是比我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类的进步在互相交流中完成。还有哪里提到我不如普通爹妈的。对于自己孩子的了解,一个人凭什么强过孩子爹妈?跟以前我做的“女学者还能多生几个孩子”的调侃对比,要想比天下的爹妈都强,那得生几十亿孩子了。咱们只能去找上帝了。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07:58:1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1 08:02 编辑

    那么怎么来面对那一整个的“错误”,-ght的字母组合呢?随手找一个图,这是一个phonics的练习,-ght出现了,够不够了呢?大家都是爱学习的人,手边能查的资料有的是,类似的例子不难查到。

    -GHT图.jpg
  • xiaoxiaodemama

    2015-5-11 08:10:20 使用道具

    我曾听过你的一段音频,讲的是阅读,还有一些通过你和一些爸妈直接语言沟通的内容。让我还是有收获的,这点我是要感谢王博士的。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08:12:17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1 08:18 编辑

    我们再来看一下断章取义的做法有多害人。回到《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中,作者是想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字母怎么组合这样的细节上去吗?书中原文:

    -ght原文.png

    这一段的写作目的,是在解释P怎么才能适应水土、让中国孩子受益。这里是在说把字母串成了串,提高学习效率。而引用台湾的“小字母型”的教学方法,是在说这样的做法,有非常难得的实践积累。其对应的“大字母型”教学,才是在更多专注于所谓长短音的“letter sounds”,这在台湾的教学实践中碰到过困难。如果说到-igh的组合,多半是在说这个组合对应于长音“i”,还有-y等其他情况,也会发这个长音。所以,书里讨论的,并不是-igh还是-ght哪个存在哪个正宗这样层面的问题,而是拼读法怎样结合中国孩子实际的问题。直接给我定性为“错误”的,不知道又是没有看懂书里这一段,还是又选择性失明了?
  • 长袜子皮皮

    2015-5-11 08:15:42 使用道具

    我是看了博士的帖子买了书来看的。昨天收到看了两章,速度有点慢。作者的在第一节设定的最终目标我是认同的。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08:19:13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1 08:21 编辑

    因为是一本通俗读物,全书中尽量避免了生僻严谨的科学论文引用方式,好多相关内容都是以故事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我的系主任要卖药,比如我的导师委员会联合主席组织TPR课堂。只有在极少数地方,因为涉及的科研内容分量重了,才明确点出主要研究的作者、有时还有论文。在台湾的拼读法教学实践的总结方面,就明确点出了台湾统编教材的主编、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曹逢甫教授的相关研究。回到教授论文的原文中看一下行文:

    -ght ,曹逢甫文.jpg
    这里提到的“(20)”,就是论文行文中举例的标准做法,曹论文中第20个例子,里面引用其他论文的实例,以穷举法列举了37个字母组合,-ght是其中一个。
  • dadu

    2015-5-11 08:25:51 使用道具

    这个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拉申博士晚年认识到拼读法的一些弊端,认为美国文盲比例居高不下是拼读法造成的,大力推广整体认字法(非专业人士不知这词说对没),并在美国一些地区试点推行,结果发现文盲率更高,可算有点晚节不保的意味,还直接导致当届政府支持率的下降。也就是说拼读法其实是适用于本土懒人识字的。但对于我们这些非土著,而且不懒的人,其他认字方式会不会效率更高,我是比较好奇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背红宝书的成就那是世界顶尖水准啊。。。既然有这么成功的经验,还需要老外的拼读法么?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08:37:30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1 11:55 编辑

    再说得深入一层,可能会稍微有一点难理解了。我们学外语,学的是语言,而不是规则,这包括了语法规则或是拼读法规则。学习规则,是因为规则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大量的教学法不主张把规则提炼出来另学,克拉申博士就是这样的,所以他主张无压力自由阅读,而不主张学习P。而我们过去传统教学的一个致命点,就是把语法规则抽出来学、抽出来考,那样会是什么结果,大家都体验过,不再多说了。所以我书中特别表达了一个担心,怕没有脊梁的中国教育,以官方形式把拼读法引入中国学校的英语教学。这样到了体制里,那些个半生不熟的变例、例外,就可能变成新的折磨学生的考试利器,孩子们就惨了。

    我们看回“fight”这个例子里,死背5个字母,当然是最笨的。说-gh不发音,省了一点力气了。可是-gh还有念‘f’的时候呀(cough),再捆紧一点,-ght一起来,又能省点力气。可是元音怎么处理呢?用‘-igh’发长‘I’是一个办法。把字母串捆长,变成-ight也是一个办法。但是英语的特例实在太多了,本文第一个截图里提到的练习,后面就出现了-ought、-aught等很多组合。大家有没有品到一个味道,要是这样套下去,规则可就没完没了了,咱们就得被规则累死了。所以有水平的教师和教学法,不是去计较这些规则,把它们越弄越细、越复杂,然后还让学生去记住,去计较哪个对了哪个错了;而是自己先吃透和要面对这些规则,然后要怎么平衡、怎么把握,才能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最大帮助。这样的处理,是有艺术性的,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经验。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20 理由 收起
    anniesunshine_7 + 20 我很喜欢!
  • pantt

    2015-5-11 08:38:26 使用道具

    谢谢博士的回复!理论我不懂,只想看看大家科学的阐述观点,学习学习!想给你评分加贝,但不知道怎么加,就当我已经加了30贝吧!
  • 悉尼的秋天

    2015-5-11 08:39:08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悉尼的秋天 于 2015-5-11 08:41 编辑

    没认真看争论,不是很清楚争的是什么。以前在别处看过一些育儿方面的争论,原来关系很好的双方,越争越上火,最后彻底决裂。不只是观念上,而是整个情绪上,完全否认了对方。看过争论后的感慨就是,千万别去争,一争就会气,一气更要争,争到最后都不知道争论的初衷是什么了。一定要争什么的话,先把气消了,静下来了,再好好说话。

    说这些,是看博士说不知道怎么回答质疑。确实,很多时候看人家争,不管哪边其实都是有漏洞的,不管怎么回答都是会有辫子被抓住的,经常越回答漏洞越多,越说越说不清,越说不清就越急,越急就越会脱离争论原本的主题,所以,有位妈妈说争论对参加争论的人本身无益真是蛮有道理。
  • anniesunshine_7

    2015-5-11 08:40:02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anniesunshine_7 于 2015-5-11 08:46 编辑

           博士的书我读了两遍,但是,很难写出读后感来,更不敢妄加评论,只觉得有些地方是我认同的,还会再读。对于没读过,看了一面之辞,就来大放厥词的人,本人不敢苟同,且避而远之。
        一本书如果从作者的认知出发,从实际出发,难免有局限性,以及视野限制。普通读者,读书本是一个汲取营养的过程,对自己有营养的去吸收,对自己没营养的排泄掉,类似身体的营养消化机制。如果,有些人非要拿着自己的“排泄物”,仔细扒拉,研究,企图得到点什么,博士不必费力纠偏,把您的时间用在有建设性的事情上还要好。
        再举个喜羊羊的例子,模仿危险情节,带来伤害的都是没有辨识能力的小孩子;你的书是写给大人的看的,有些人担心别人被误导,只是低估了别人的智商,杞人忧天,因为不认同你的那些人,没看过你的书,都能跟着去做血淋淋的批判,你还担心什么呢?
        我相信博士能够处理好目前的事,相信博士的境界,跟修养,为爸妈网带来正能量,有建设性的理念。毕竟评判你的只是很少数,大部分的爸爸妈妈都还是温和的,不说话,只是不愿卷入无谓的纷争。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08:54:35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2 00:08 编辑

        一个人的学问、一本书的内涵,什么炒作包装吹牛,出不来的。诋毁抹黑吗,也就是短暂的一时,金子总要发光的。专业素养的基本功,必然会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考虑到读者的大众性,书中行文尽量地少用了英文。实在要用的,都在选常用词,而且把数目压到最少,不可能像前面曹教授论文那样,把要讨论的37个组合全部都列出来。原书在这个具体节点只用了两个英文单词举例,eight和fight,就是这样的处理。

        “Eight”排在了前面,我们来串一下这个单词里的字母应该按照什么规则来组合。采用-gh(不发音)和-ght都可以,但是偏偏有一点,e-igh-t,不成立!有了这个例子的存在,在这个位置上提出-ght是“错误”的、得用-igh,我当时觉得提意见的人可能忽视了。虽然我也有过一点疑惑,在打字给我下“错误”结论的时候,要打eight呀,这样的基本英语素养都没有吗?好吧,别人一个小疏漏,而且他们从自己直接的上下文中都能看得到的,我何必去计较呢。多打几遍,就会意识到了。或者后面那一片要我解释自己“错误”的声音,会私下提醒一下的。再不,好心的旁观者也会指出的。一个小问题、小疏忽,大概过去就是了。我是专业选手,在人家只能看到黑白、或是还非得把黑的洗白、白的抹黑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灰色,而且是精彩深邃的52度灰。我实在没有觉得需要到处去咣当自己的瓶子,证明里是满的还是空的。

         压死骆驼的稻草出现了。我看到一条评论,在不忘踩一脚同行出版社的情况下,告诉我如果他们能替我的英语把把关,就不会出现这些错误了。当时家里空无一人,就我自己静静地对着电脑。我能清晰地感到,自己的脸唰地一下红了。我是被“批判”的一方,看到这样的话,都立即产生出一种无法克制的羞愧呀!

    评分查看全部评分

    参与人数 1 贝壳 +30 理由 收起
    后现代红坎肩 + 30 很给力!
  • cp165

    2015-5-11 09:20:24 使用道具

    你那本书中误导的成分过多,所以用一句话总结下已经很好了。另外,你别看现在这书吸引眼球,这就和其它滋补药一样,病人吃几年会看得出来没有效果的,或者有反效果的,到时候就看著书立了邪说以后是否会被贻笑大方。
  • dadu

    2015-5-11 09:29:53 使用道具

    呵呵...好吧。。。我承认我是不爱学习的人,对于前一个问题压根没半毛钱兴趣.。。只对后面半个问题感兴趣,关乎我后面的书本选择问题。。。呵呵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10:02:56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1 11:57 编辑

    争论多了,大家都烦。我这个标题下,有关phonics的1个半问题说完了,其他的事情,也就不在另外开帖了。我觉得还有必要澄清一下的还有2个问题,一个是“二语对外语的”问题,一个是“内容交际法”的问题,晚些在本帖中点评一下,免得日后看帖的误读。另外,针对我是怎么在都“没看懂”的情况下,把几名特约专稿的作者纳入书中的,我开个帖子放到八版去。议论别人的事,太“八”了一点,实在是不好意思放在理念版。八版的链接:

    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5123#lastpost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11:14:2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1 11:20 编辑

    关于“内容交际法”,《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中的相关介绍如下:

    内容交际法.png

    书中的介绍虽然简单,却是很明确的。而且还顺手理顺了跟交际法同在人本主义大旗下的理解法的关系,因为理解法里涉及了中国流传比较广的沉默期的问题。其实在如此强烈的干扰下,都已经有坛友认真在询问内容交际法的问题了。看到一个新说法,联系自身的生活和认知,提出相关问题。虽然提出的具体教学法我不直接了解,但是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给出分析,而且还会有其他坛友知道提供进一步信息的,大家一个互动的、共建的进步就完成了。可惜呀,自己孤陋寡闻没关系,非要把其他人的健康交际都打断。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1 11:48:41 使用道具

    最后一个问题,孩子学的是“二语”还是“外语”的问题。对于ESL和EFL这对术语,《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书中是这样处理的:

    ESL.png

    说白了,就是这么个意思,只要是中国孩子,母语定型了,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学英语,大致过程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许多的教材和方法能够通用的根本了。一些海归归海的孩子两头跑的,也说明2边的学习没有质的差别。这样的术语,对于英语教学的业界人士有用,是因为教学中可以依赖的语境不同。比如内容法前面的一步任务法,要是在美国教学,就可以安排学生直接去购物、看医生,完成任务,而在中国就没法操作。业界人士,应该是自己吃透术语和方法,服务于学生及家庭,而不是弄得半生不熟的术语满天飞,显得自己有水平。
  • winner

    2015-5-11 12:19:35 使用道具

    博士帖子看了很多,对这段还是赞同的。
    我的书有没有漏洞? 肯定有的,人无完人,几百页的书,还都能成为圣经古兰经去啦。可是人们看书,不是冲着漏洞去看的,而是看作者表达的视角,结合自己的阅历,做出修正和印证,这样从书中获取营养和收获。
  • 浩浩妈

    2015-5-11 14:20:59 使用道具

    很认真地看完了,看不懂,这种学术文写给专家看的么?这是学P好啊还是不学P好啊?学P怎么操作啊?不学P又怎么操作啊?学P对P的弊端如何扬长避短啊?
  • winner

    2015-5-11 14:25:37 使用道具

    浩浩妈 发表于 2015-5-11 14:20
    很认真地看完了,看不懂,这种学术文写给专家看的么?这是学P好啊还是不学P好啊?学P怎么操作啊?不学P又怎 ...

    呵呵,假如孩子语音好,发音准,肯定学p好。假如不是,学p就增加孩子负担了。
  • b3410

    2015-5-11 14:59:55 使用道具

    謝謝
    很高興博士可以保持冷靜,風趣,認真的回復。
  • ebamaer

    2015-5-11 18:04:10 使用道具

    解说得很细,谢谢王博士。我对您说的书里被“压掉了三分之二的篇幅”的那些内容也感兴趣,能否拣一些内容放在您的博客里?谢谢。
  • b3410

    2015-5-11 19:57:28 使用道具

    本來想來問問關於二語和外語的區別的,現在明白了,謝謝
  • 王青博士

    楼主 2015-5-12 12:00:41 使用道具

    本帖最后由 王青博士 于 2015-5-13 06:32 编辑

    树欲静而风不止呀。

    本来以为昨天趁着安静,赶自己的功课去了。这还是不行,首尾太多,干净不了。其实,不要再争了,争多了,大家都头痛,好人不受益。

    争多了,我就抓住了一个同学的“漏洞”。本来说话说得好好的,突然动气了,低级错误就出来了,“IGH 比 GHT 常用”,这样低级的逻辑错误都出来了。

    首先,-igh,后面不加-t的情况,就不多;一旦加了-t , 就是-ight了呀。就是不加-t的情况,多半也是-gh不发音的,跟-ght,也能算是近亲了吧。这样,逻辑上-ght都快要包含-igh了。然后还有那么多的caught、bought、eight,多少-ght呀!您看,一动气,就糊涂了吧。

    这个血案的缘起,是有人拿-igh来替代-ght,然后还要替我的英语把关。这时只要有一个-ght存在,答案就很明确了,谁多谁少也就罢了,不用争。一个就够了。

    如果所有找出来的-ght组合,都是笔误,这漫天遍野的笔误,谁也纠正不了,怕是也只能作罢了吧。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igh那么重要呢?视角不同。如果是年龄很小的孩子,比如美国的学前班或是一年级,刚刚开始学P,您给他们弄个-gh不发音,是不是太抽象了一点呢?这课怕是没法上了吧。必须把元音拿进来,把-igh看成“长I”来处理,孩子们才好接受。所以把这些有元音的组合叫做韵,用于起步阶段的教学,是正常的做法。

    当然,跟着而来的问题,是英语自身太不争气了,书写跟发音的对照,变例太多。于是,这样的组合就会越拉越长,于是 -augh、-ough、-eigh 们就都出来了。等到孩子们大一点了,是不是从-gh不发音的角度看待问题,效率就高了一点呢?所以才会-gh(t)满天飞嘛。谁都笔误,还要编辑干什么。

    不过,爱学习的同学们呢,你们是不能去争“laugh”和"caught"  “bought”和“tough”这样的发音特例的。拼读法和全语言属于2种不同的认知角度,意识形态里面的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美国争了半个多世纪,不是还没结果吗?在提出这些显而易见、举不胜举的问题的同学眼里,这根本就是拼读法的死穴;可是拼读法的支持者们,视角不同的。他们会在细节上继续下功夫,去做次级规则,进一步来界定这些特例。这样就会出现我在书中引用的克拉申博士用的例子,一条规则,弄3-4个从句,一大堆“但是”“除了”来定义次级规则,最后还得加上一句,还有多少多少个特例。想弄细节的人,会越弄越细,而且乐此不疲。这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纯粹的意识形态之争。

    回到眼前的问题上,说我用-ght错了,得用-igh,这个论调应该已经没有必要再多讨论了。只要存在把-ght当做一个固定组合的做法,答案就是明朗的。这里出现的一些显得很技术的争论,包括-igh的问题,其实都是在讨论是否要把元音带进组合才成立。如果是要分音节,必须得有元音。可是如果要学英语,借助规则举一反三提高效率的话,因为拼读法本身是将书写符号跟语音相结合的规则,-ght本身是一组符号,也有其发音的规律可循,任何老师把它固定出来处理,都不是错的。至于曹逢甫教授为什么会选择在-ght这个位置上出现笔误、我是不是直接引用曹论文了,也不是要讨论的内容。再一次被打岔了。我书中出现的讨论、还有我本帖里关于fight的解读,主旨是在说明我们要学的是语言,而不是规则,所以fight才会出现那么多种组合拆分法,干什么非得去死磕哪个组合正宗呢。我书中提到,母语孩子不怕那些规则特例,是因为他们已经会说英语了,语言表达在先,用规则来提高识字的效率。要是靠学这些规则来学第二语言,形、音、义都得现学现对付,累死。

    至于拼读法跟发音的关系、跟国际音标的关系,其实就看曹教授的论文就挺清楚。母语是不教发音的,以我书中举的赵元任私塾老师的故事为例,说常州话的先生大概连翘舌音、后鼻音这些,自己都不知道的。所以拼读法不能教发音、不能正音、也没法跟国际音标共同使用,不在一个层面上。说到这些,可能是有些难懂了,我那个年代,领域里台湾留美学子一半的论文,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曹论文说了,我的书说得更细,不过建议懒得花心思的人,可以跳过。

    最后,说一下问题的根本。这场论争应该平息了,那样大家才能安安静静过日子,各带各娃什么的。论争的根本,就是想放倒我。这个才是主要矛盾,大家不要去争了,要想平息论争,就让我倒了吧。以前我爱说“我以我血荐轩辕”,那又必然招来一大堆的是非。所以,这一次,咱就直接“扑通”吧。
  • 悉尼的秋天

    2015-5-12 13:01:05 使用道具

    孩子都能读两三百页的原版书了,关键问题是怎么吸收内容了呢?
  • b3410

    2015-5-12 18:27:20 使用道具

    王青博士 发表于 2015-5-12 12:00
    树欲静而风不止呀。

    本来以为昨天趁着安静,赶自己的功课去了。这还是不行,首尾太多,干净不了。其实, ...

    不知道这个H版看到了没有?
    其实已经太专业了,我真的看不太懂。不过,我相信博士的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