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9-21 18:35:08

子仁子允子友三兄弟讀經

本帖最后由 tracylin2002hk 于 2015-1-7 23:01 编辑

子仁六歲,子允二歲八個月
周日在香港讀經班,目前讀莊子及西方文化導讀
在這開貼子和大家交流經驗,請多指教.
另星期五,我自己有一個小小讀經班
現在共有4個小朋友,子仁(6歲),
A(8歲)-杜曼寶,1歲多可以讀書,讀香港超級英文名校,全香港朗誦比賽中文,英文前三名,運動也同樣出色
M(9歲)-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X(8歲)-讀香港超級英文名校,十分活潑
和他們一起讀經,教學相長
希望子仁在優秀大哥哥中,學習成長.                                                

上星期的小小讀經班讀易經
小朋友都表現很好,共有3位小朋友,子仁生病没有來.
[*]讀了53,54卦

[*]教他們八卦取象(在第4頁)
[*]如何看卦象
[*]為何是64卦(8X8=64)
小朋友可以畫出卦來,記得不錯.建議如果在家複習時,要先讀八卦取象(在第4頁)
下星期說一下易經作者的故事,大約3-5分鐘

上星期有小朋友問我為何易經的卦是由下而上,如坤下坤上,我在南師書找到,下星期回答他..

要注意的,画八卦是从下面画起,不像写字是从上面写起,如http://www.wwmm.cn/%E6%98%93/%E5%85%AD%E5%8D%81%E5%9B%9B%E5%8D%A6/%E6%97%A2%E6%B5%8E.GIF既济卦,第一爻是阳爻,第二爻是阴爻,第三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六爻是阴爻,这样一路往上画的。学《易经》是学哲学,亦是学科学。哲学家、科学家对每一件事都问:“为什么?”那《易经》的卦为什么要这样画?第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动,都是从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第二个道理,《易经》的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的卦为内卦,上面三爻的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的。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亦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切东西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

供大家參考
易經六十四卦衍伸的成語

自強不息(《周易•彖傳、乾》)
九五之尊(《周易•乾卦》)
群龍無首(《周易•乾用九》)
虎視眈眈(《周易•頤•六四》)
雲行雨施(《周易•乾、文言》)
反目成仇(《周易•小畜》)
謙謙君子(《周易•象傳•謙》)
日月合璧(《周易參同契》)
立竿見影(《周易參同契》)
正大光明(《周易•離卦》)
殊途同歸(《周易•系辭下》)
三陽開泰(《周易•泰卦》)
革故鼎新(《周易•雜卦傳》)
文過飾非(《周易•賁卦》)
天地玄黃(《周易•坤卦》)
結繩而治(《周易•系辭傳》)
樂天知命(《周易•系辭上》)
洗心革面(《周易•系辭上》)
風雷激蕩(《周易•益卦》)
止所當止(《周易•艮卦》)
不速之客(《周易•需卦》)
井冽寒泉(《周易•井卦》)

還有一些不常見的成語:
原始返終(《周易•系辭上》)
窮神知化(《周易•系辭下》)
王用三驅(《周易•比卦》)
女先正內(《周易•家人》)
三品之功(《周易•巽卦》)
見幾而作(《周易•系辭傳》)
勿藥有喜(《周易•無妄》)
井泥不食(《周易•井卦》)
以上臨下(《周易•臨卦》)
不戒不虞(《周易•萃卦》)
鳥焚其巢(《周易•旅卦》)
出入無疾(《周易•複卦》)
設險守國(《周易•坎卦》)
至日閉關(《周易•複卦》)
勞民勸相(《周易•井卦》)
我仇有疾(《周易•鼎卦》)
居易候命(《周易•困卦》)
類族辨物(《周易•同人》)
幽獨之賢(《周易•履卦》)
商兌未甯(《周易•兌卦》)
枯楊生華(《周易•大過》)
原始要終(《周易•系辭傳》)
無妄之災(《周易•系辭下》)
介疾有喜(《周易•兌卦》)
王臣蹇蹇(《周易•蹇卦》)
飛鳥遺音(《周易•小過》)
三五歸一(《周易參同契》)
太和中和(《周易•乾卦》)
節以制度(《周易•節卦》)
用晦而明(《周易•明夷卦》)
龍馬出河(《周易•系辭傳》)
申命行事(《周易•巽卦》)
翰音了天(《周易•中孚》)
正位凝命(《周易•鼎卦》)
觀國之光(《周易•觀卦》)
守中保大(《周易•豐卦》)
有戎勿恤(《周易•央卦》)
喪羊于易(《周易•大壯卦》)
威明相濟(《周易•噬嗑》)
思患預防(《周易•既濟》)
載鬼一車(《周易•睽卦》)
辨物居方(《周易•未濟》)


以下是準備下星期的..

南老師的http://bbs.etjy.com/images/smilies/smile.gif
卦與爻
八卦又叫八經卦,重卦而成六十四別卦。
卦有六爻,爻有陰陽之分:如一字的是陽爻;如中間斷開的一字是陰爻。

陰爻稱六、陽爻稱九;

第一爻稱初、第六爻稱上。

例如:『明夷』
         http://www.17ing.com/IEBasi25.gif   

從下而上依次是:初九、六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
六十四卦的来源

   《易》的象、数,该如何开始学起?大家要先把八卦、六十四卦默诵熟了,不过这很困难,但是每天如果能够抽出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坐在公共汽车上背诵,三个星期就默诵熟了。一般文章,论也好,述也好,句句有道理,还容易默诵;八卦的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八个卦,是韵文,也还易默诵。至于八八六十四卦,就难了。从中国学术史上看,唐宋以前,还没有分宫卦象次序,学《易经》,默诵《易经》,还没有这个分宫卦象次序可资遵循,就更不容易记忆。还是到宋朝以后,才把这个次序列出来。这个次序的排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由每一卦变出了八个卦,八个卦变成六十四卦,如乾卦的变:

   乾为天,乾是卦名,接下来天风女后,为什么接下来就是天风女后?是什么道理?为这问题,我们当年吃过苦头的,向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来,老师只是说“先默诵”,只好背诵,可是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则不知道。心里真纳闷,只好去背诵。现在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诀,一定背诵得来,这就是要先明理,理懂了,就容易背诵。
   像这个三乾卦,从下数到上,有三爻,名三爻卦,这是先天卦的画法,是伏羲画的卦,亦是中国有文字的开始。这八个图案,是中国文字的始源,亦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来源。后来人类社会越发展,人事越复杂,三爻卦已经不够用,就变成了六爻卦,如囗乾为天,便是六爻卦。现在的卜卦者所卜的卦,就是六爻卦。后天卦统统是六爻的图案,这六爻卦是很精细的,亦是很科学的。
   为什么要用六爻?因为一直到现代的科学时代为止,宇宙间的事情、物理,没有超过六个阶段的。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第七个变是另外一个局面开始。以现代科学证明,物理上、化学上、电子、原子的变,都是六个阶段,只有化学的变有七个阶段,可是化学的第七个阶段是死的,没有用的。我们的老祖宗的头脑真厉害,当时并没有仪器,不知是如何发现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变的阶段不会超过六个的大原则。到今天为止,把全世界的文化集中起来,亦没有超过这个范围,所以后天只用六爻变,这是我们现代的解释。
古代的解释,孔子在《系传》中说六爻的道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什么是“三极”?就是天地人三才。人文文化中是人就有男有女,亦即有阳有阴,三才有阴阳相对,三二就得六,这是孔老夫子的心得报告,几千年来,没有脱离他的范围。
   这些是我当年吃过苦头得来的,现在不再带大家去绕那些迂回的路。从我的经验中,找一条捷径,使初步学《易》的人可走,使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懂得,至少可以把门打开了。
   要注意的,画八卦是从下面画起,不像写字是从上面写起,如是既济卦,第一爻是阳爻,第二爻是阴爻,第三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六爻是阴爻,这样一路往上画的。学《易经》是学哲学,亦是学科学。哲学家、科学家对每一件事都问:“为什么?”那《易经》的卦为什么要这样画?第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动,都是从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第二个道理,《易经》的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的卦为内卦,上面三爻的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的。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亦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切东西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
   这些道理都知道了,再告诉大家默诵这些卦的方法,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东西来了,这是我吃了许多苦头以后才发现的,现在不要再让大家吃苦头了。如果把这个道理了解,在默诵时,一方面想到这个道理,一方面默诵,就容易了。
    现在请看下边这个分宫卦象图。

               乾坎艮震为阳四宫巽离坤
    分宫卦象次序      兑为阴四宫每宫阴阳八卦

    我们先看分宫卦象次序的头八个卦:
   乾为天,天风女后,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囗先看乾卦。我们说过,《易经》是讲天地间的变道。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随地,在时、空以内没有不变的。现在,这个乾卦,第一爻开始变了,阳极阴生,一件事物到了极点,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任何事物都留一点余地,一到了极点就完了。就像袁世凯当年想做皇帝,他的第二个儿子袁克文写一首诗劝他老子不要这样做,袁世凯看到几乎气死了。诗中两句说:“遽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到最高层是不可以的,像爬坡一样爬到了顶头,一定下来。这个囗乾卦是阳极了,第一爻变了,阳极就变阴,是由内开始变,于是外卦还是乾三,内卦第一爻变作阴,就成为巽卦,巽为风,所以成为:
    囗天风(女后)。
   接着第二爻变了,外卦还是三乾,内卦第二爻变为艮卦,艮代表山,所以成为:
    囗天山遁。
   继续变下去,外卦还是不动,内卦第三爻变为三坤卦,坤代表地,于是成为:
    囗天地否。
    这样一看便次序井然,懂了这个道理,就易默诵了。
   也许还有人记不清楚,或者不满足,希望不要继续讲下去,先把绸卦、遁卦的道理说清楚:
   囗天风女后,外卦乾就是代表太空,内卦巽代表风——气流。如果学过地质学,学过地球物理学,就会发现我们的祖先越来越伟大。原来太空是无比的大,太空在数字上就是一个“0”。《易经》的数字和外国的数理学在最高处相同而且比外国好;只是在应用数学上,现代分析下来,谁好谁坏那是另一问题了。《易经》早就指出,宇宙间只有一个数——,没有更多的。什么是二?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为三,再加一为四,都是用一加出来的,一才有象,一从哪里来的?从“0”来的,“0”就代表没有,代表本体,代表没有数亦代表无穷数,包括了很多很多,等于一个房间,里面一样东西亦没有,一个空房间,说没有用也就一点用都没有,可是它的价值无比,因它可以做电影院,可以做舞厅,可以做课堂,所以“0”代表没有、代表无穷、亦代表天体——太空。太空在没有构成宇宙以前的第一个动能,以现代名词而言,是气体在流动,由气流的摩荡,慢慢凝结,因为气流的震荡,便发生了电力、热力,形成了泥土,高山也起来了,于是由天风女后,然后天山遁,遁就是逃避。意思是物质形成以后,最初的功能,慢慢在退位,像一幢房子建筑完成,开幕启用的那一天,亦是这幢房于开始衰坏的一天,也就是它开始“遁”的一天。
   最妙的是到了第三爻一变,外卦还是乾代表天,内卦完全变成坤卦,坤卦代表地,天地否,就是倒楣了。我们祖先的哲学可真妙啊!天地开辟了多好,西方的宗教认为上帝开辟天地,创造了万物,又照他的样子创造了人,这该多好!可是《易经》说,这要倒据了,并不美丽,天地否,如果没有宇宙,亦没有人生,大家免得烦恼,都空空洞洞的,满好。一有了天地宇宙,便倒媚了。犹如一个穷小子,身上只有一个明天吃的馒头,晚上睡觉一定安逸,假使袋里忽然有了一百万,夜里反而失眠。
   内在开始变,变到第三爻,等于我们内在思想中动一个念头,想做一件事,一步步地思想成熟了,可以发展到外面去了,内卦影响到外卦,从内变影响到外变,外面环境亦受到影响了,于是外卦的第一爻亦开始变了,就变成为:
    囗风地观,再第五爻变了,成为:
   囗山地剥,现在外卦只剩下了一点阳,所谓“硕果仅存”,阳能被一点一滴剥削完了,只剩最后一点唯一的生机,所以是剥。试看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陆地最少,高山又占了很多面积,剥削了可供人类生存的大地。
   从乾卦的本卦开始,到剥卦已经出现了六个卦了,再变下去,则产生第七个卦了,那么这一次变,我们祖先的法则,不能再往上变了,如果再往上变,则很简单,变成囗坤卦,阳极就是阴。如以《易经》这个道理看,人生没有什么道理,只不过生出来又死掉,两个阶段而已,睡觉、醒来,亦只是两个阶段而已,所以不能再变了。那么这第七变,是另一个变法,变出的第七个卦,名为游魂卦。老一辈年纪大的人,以文字对人家说自己活不长久了,往往用“魂游虚墓之间”来表示,意思是说,人是活着而灵魂已经进入坟墓中了,游魂就是这个境界。现在说乾卦的变,由一、乾为天,二、天风女后,三、天山遁,四、天地否,五、风地观,六、山地剥,到了第七变不能再往上变了,于是改为外卦的初爻再变,即第七卦:
   囗山地剥的外卦即艮卦的初爻,亦即是囗剥卦的第四爻变,又是阴极阳生,成为:
   囗火地晋,晋就是进步的进。这第七个卦名为游魂之卦,这是表示由内在的思想,变成行动,由行动影响到外在的环境,现在又是外在的环境,又压迫自己内在的思想发生了变,游魂就是这样回来的。到了第八变,名归魂卦,意思是回到本位了,内卦变成原位,于是成为:
    囗火天大有。
   乾宫的八个卦就这样变的,简单地说,分宫卦象次序的变是这样的:一、本体卦,二、初爻变,三、第二爻变,四、第三爻变,五、第四爻变,六、第五爻变,七、第四爻变回原爻,八、内卦变回本体卦,知道了这个道理,发现原来有如此好的组织,就容易默诵了。
    再举坎卦:
    坎为水,第一爻开始变,内卦成为三,兑卦为泽。
   囗水泽节,第二爻再变,阳爻变为阴爻,内卦变成震卦,震为雷,于是成为:
   囗水雷屯。照同样法则依次是囗水火既济,囗泽火革,囗雷火丰,囗地火明夷,囗地水师。只要知道了这个法则,以下艮、震、巽、离、坤、兑等六个卦都是一样,不必我一一详说,大家都会变,都会默诵了。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9-21 23:05:04

半神文化的起源 ── 伏羲

作者﹕如意

大江東去,多少帝王將相、風流人物俱往矣!只有那古老的文明,經過一朝又一代的積累和延傳,留給了今天的人……

母履神跡,天降洪智

相傳在遠古時北方天庭有一華胥國,國君有一位美麗的女兒名叫諸英。諸英24歲那年,一日雨後初晴,天地明朗如洗,山澗中的小溪嘩嘩奔流,地上的青草帶著雨珠。諸英心情愉悅,獨自出遊於郊野,光著腳在草地上緩緩而走,忽然看見水潭邊有一個大如車輪的腳印,諸英心想:「有這麼大的腳印,那就一定有這麼大的人啊!」她天真地踏入腳印中,一時祥光四起,一道彩虹從天而落環繞在她身上,雲氣浮動,良久方散,諸英恍然如夢。回家後就有了身孕,16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伏羲;3個月後又生下一名女孩,取名女媧。諸英帶著伏羲、女媧離開華胥國居住在成紀。

伏羲生來胸多神智,敦厚沉默,常常獨自一人靜靜觀察天地萬物,將其中的道理教導給人民。人民覺得他象日月一樣為世間帶來光明,就稱呼他為太昊。伏羲14歲那年祝融氏離去,人民就推薦他為主,伏羲覺得五行中的木榮於春天,先得生物盛德,就以木德繼天而王;木動則風生,遂以風為姓。

當時的人民思維非常原始簡單,餓了就找吃的,吃飽了就丟棄食物,坐臥呼吸有聲。伏羲偶見蜘蛛結網捕蟲,就發明了網罟教人民捕魚;然後教人民牧養六畜;以火煮熟食物後,先祭祀天地和神只然後才食用。從此風調雨順萬物安泰,人民更加尊敬伏羲。

麒麟負河圖 先天八卦出

伏羲告辭母親和妹妹,遊歷天下巡訪賢能的人。到了殽阪,倉頡來歸;在太汾之間,昊英、昆吾來歸;眾人行至孟沽之津,猛見波濤拍岸煙霧迷空,水中躍出一隻麒麟背負一物,伏羲默想:「果有利於世者,當近以示我。」那麒麟立即跳上岸來站立不動。伏羲走近一看,麒麟背上有一圖,圖上共畫有55個點,皆含陰陽之數,乃大嘆曰:「此兩儀未泄之秘也!」麒麟放下那圖如旋風一般望北而去。伏羲與眾人行至孟門、太行、井陘等處,得中央、共工、栗陸三氏來歸;東轉至鉅鹿海隅,葛天、大庭二氏向風來迎。

伏羲登上鳧山,坐於大石之上,將河圖展開: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依數測之,得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之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正好是55。於是畫一為奇以象陽,畫二為偶以象陰。於一陽之中,分為太陽、少陰;一陰之中分為少陽、老陰。以奇偶二畫重而二之,取象為卦:三連為乾,天體也;六斷為坤,陰象也。離火中虛而四明,坎水旁流而內潤。根堅枝柔,震之所以為木;石載土上,艮之所以為山;巽風陽氣,始發主陰之谷;兌澤寒潭,常伏惡毒之龍。再編次序方位: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位以天上地下,日東月西,山鎮西北,澤注東南,雷震東北,風起西南,皆合造化自然之跡。

八卦即畫,但四周道路不通難以廣施教化。有一個地方叫做宛丘,扼九州之咽喉,乃華夏之中間區域,其地四面高而中間低平,內有寬廣的大道。伏羲遂建都於此,更名曰「陳都」。此時柏皇、赫胥、陰康共來為佐。

倉頡制六書 昊英立甲子

倉頡生得容顏如龍四目如電,自幼長於繪畫,曾於洛汭見一靈龜,紅頭綠甲,龜殼上紋理縱橫;又見沙灘上群鳥棲息後的痕跡,形勢錯綜似有情緒。於是倉頡依龜紋鳥跡,一畫一豎、一點一圈、撇捺鉤挑,配聚而成字體,將其呈給伏羲,伏羲即命建臺於河上以供倉頡造字。倉頡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山川鳥獸紋理之源,制成六書之體:一曰象形,如日、月之類;二曰假借,如令、長之類;三曰指事,如上、下之類;四曰會意,如武、信之類;五曰轉注,如考、老之類;六曰諧聲,如江、河之類。然後削竹為方策,火薰令出汗,再以木枝蘸煙煤書之,始成字跡,此為文字之祖也!至此天下義理必歸文字,無窮文字必歸六書。

文字一出,川澤蛟龍異物從茲潛伏,懼人做符書召神靈役之;魋魅魍魎之鬼夜夜嚎哭不敢晝出,恐人致書布告神明以干遣責;天上見人間現此大寶,將粟似雨一般撒下以示吉祥並助民生,人民起初不認得是何物,去殼一煮,甘香甜美,但當時人民不懂得種植,只能療一時之饑,這就是小米的來源。

伏羲呼倉頡為「史倉」。命朱襄削竹簡刻木板,將六書的字體畫在上面傳告四方,使人民皆能識字以代替結繩記事;命昊英推算甲子日曆,配以天干地支,使人民辨方向、知時歲。

龜背演八卦 天地定位

一日都南天中山下居民奔告水中有一巨龜,其大異常,見人則端目而視毫不畏懼。伏羲同往觀之,並沒有看到什麼。赫胥進言曰:「傳說蓍草千歲,一本百莖,其下必有神物守之。」伏羲即命驪連備祭物於岸邊,命混沌張網等待。少傾,大龜分撥蓍草踏水而出,渾身上下通體潔白,它昂頭望見伏羲,當即閉目縮緊不動。混沌將它牽上岸來,伏羲乃以河圖及所畫八卦就龜背上之文理八方布之,是為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觀象於天,效法於地,近參乎身,遠取諸物。以八卦各有三爻,因重而衍之,為上下六爻。於是八分為十六,十六化為三十二,三十二蕩為六十四,共得三百八十四爻。教民以之定猶豫,決嫌疑,使不迷於吉凶悔吝之途。

伏羲知大龜與蓍草皆是至靈之物,必為後世所用,遂牽龜采蓍而歸。回都之後築一壇於都中,名八卦壇;賜龜一名字曰「蔡」。命中央為守龜史,陰康為藏蓍史,同在壇中,與之精衍卦象微義。壇場建一鼎以鎮方位,鼎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系終也。

紀龍師龍官 大治宇內

眾人見伏羲如此威德,共同上號尊稱為「泰帝」。伏羲念眾人相助教化人民,可封之以地,授之以官,因為有神龍降臨,就以龍紀官名。命朱襄為飛龍氏,名金堤,職圖冊列禮義,以宣教誡;命昊英為潛龍氏,名鳥明,造甲曆以知時度;命大庭為居龍氏,名默視,主治屋廬以便民居;命陰康為土龍氏,名紀通,主中職內事兼治田里以正彊界,又名主田;命混沌為海陸降龍氏,名仲起,主平土地,統靖海;命栗陸為江湖水龍氏,名陽侯,主斬繁滋草木疏通泉源;是為六龍師。

又命有巢為青龍氏,曰春官;命無懷為赤龍氏,曰夏官;命驪連為白龍氏,為秋官;命尊盧為黑龍氏,為冬官;命中央為黃龍中官,號中皇氏;是為五官。

以共工才廣智多力雄身偉,立為上相;柏皇博通萬物曲詢人林,立為下相。朱襄居左,昊英居右,栗陸居北,赫胥居南,昆吾居西,葛天居東,陰康居下,分理宇內。

朱襄初到封地時,見陽氣太盛,人民煩躁不安,果樹不結果實。遂依伏羲八卦的道理造了一張五弦的瑟親自彈奏,象徵五行並通陰氣,果然樹木結出果實,人民身心安泰。
有巢教人民在樹上結巢而居,避免風雨和禽獸的侵襲。

大庭少得內養之術,參悟長生之道,當時已有200多歲。他覺得在樹上巢居雖得一時之安,但天長日久樹木難免枯折,人民將遭傾覆損傷之苦。於是教人民以大木為柱,以橫木為梁,設椽脊,置壁檐,頂上蓋茅草,四面以泥漿和蘆葦圍之,名為「屋」。人民從其教,高大的房屋一旦造成氣象立即不同,人民歡呼不已,稱之為「大庭之館」。

葛天的封地與大庭比鄰,講究「無能而治」,那裡的人民也一團和氣。常常十人八人一起捉牛玩樂:三人抓牛尾,兩人抓牛角,其餘的蹦跳唱歌「牛啊牛啊能載人啊;牛啊牛啊象玄鳥啊;牛啊牛啊吃草葉啊;牛啊牛啊識五穀啊……牛啊牛啊是萬物之寶啊!」牛首尾不能相顧,人民快樂之極。

無懷也教給人民重德太平的道理,所以人民甘食而樂居,懷土而重生,肢體勤勞,心無好惡,「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指的就是無懷氏之民啊!

混沌因為幫忙張網得到「蔡龜」,所以被封為降龍氏,他能驅除民害。

赫胥的封地在混沌之南,他尊民重事,謙遜平和,所以他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飲饑食鼓腹而游,不知為善也不知為惡,彊域清和泰宇寧靜。

陳都西北忽然河水壅塞橫流,人民肢體多垂腫,手足拘攣,伏羲命陰康治理。陰康觀察後知是坐臥濕地,又感風寒,陰凝陽閟。五行紊亂後導致河水壅塞,人之氣脈亦鬱於內。因想通血脈之道,乃制舞儀,教人民或持竿棒輪轉,或以肢體伸舒,以利導關節,是為「大舞」。人民習之,痿痹之病盡去。然後人民疏通水道,治其里居,河水之害也消失了。
昊英的兒子子英出治於西邊,那裡地寒人稀,樹木茂密野獸眾多,子英遂教人民結樹皮為衣禦寒。

驪連西與昆吾相連,境內有座驪山,山下產金山上產木。驪連聚金煉為偃月形,名曰「斧斤」,以之入山砍伐材木。

昆吾見了,也回去聚金煉鑄,作蛟龍之形,長六尺,腹背皆鋒鍔,光芒四射,名曰「劍」。劍者,檢也,防檢於非常耳。

尊盧為政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山多精金而不知用,但能抱德保和以順天下,人民倒也安寧。

中央居近大庭、無懷,地號中原。萬物豐美,民知儀度,禮尚往來。因中央曾勸伏羲升封泰山之臺,昭姓考瑞,勒石示遠,以祀天地,使天下趨於文化,所以時稱「封禪之帝」。
伏羲大帝所紀龍師龍官各君一方治理人民,皆能勝任其職,政化廣行天下大治,宇內清明祥瑞四現。

琴瑟簫管 天人合一

伏羲見百官之政立,萬民之事察,文治興而人民安居,四方歸附,欲撫其遠來,卻無樂器。遂取桐木中段,投長流水中浸49天,以自己肩到肘的長度為「一尺」,食指的 中節為「一寸」,用來控制長短廣狹,如今的尺寸就是這麼來的。伏羲先制一張琴,琴者,禁也,禁淫邪而正人心也。琴長3尺6寸6分,象徵一年366日;琴寬6寸,象徵六合;琴腰寬4寸,象徵一年四個季節;龍池8寸,通八風;鳳沼4寸,達四遠;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暉十三,象徵一年12個月,還有一個閏月;用27條絲繩為弦,名曰離徵。

又做36弦之瑟,瑟者,取矜莊縝密之義,以修身性之理,達天人之合。

又模仿鳳凰的翅膀,以小竹造管,長短不一,發出的聲音象鳳鳴一樣和美。長的有1尺4寸,謂之雅簫;短的有1尺2寸,謂之頌簫。總名簫管,取約束肅清之意也。伏羲常常親自彈琴,令近臣吹簫管而和,每一奏之,鳳凰聞聲來儀,百鳥翔集,君臣百姓大悅。


後來伏羲即將離去之前,乃遍召群臣及后妃諸子,對他們說:「惟有推大德者立為帝,毋負天下之望!」。伏羲有一后二妃,生五子一女,皆賢智。五子分五姓:風、虙、伏、羲、包,都隱居在沔陽山,後子孫繁多。

oyemama 发表于 2011-9-22 08:52:57

我们还没开始易经,先来学习一下。

猪宝来了 发表于 2011-9-22 08:52:59

感觉好深奥~~

丹溪笠翁 发表于 2011-9-22 09:35:10

哈,子仁妈妈也来了。
跟着你一起学易经。
我们最近家事太多,两个孩子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呢。

梅子小贝 发表于 2011-9-22 17:50:44

跟着学习!
谢谢子仁子允妈妈的分享~~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9-23 22:40:02

    今天讀了55,56卦
    回答A問題卦是由下而上

    背誦天(乾卦)、地(坤卦),下星期再記二個

    伏羲的故事

小朋友讀得很好,教他們真的很開心...
上星期A觀察到卦是由下而上,如坎下震上,他問為什麼是如此?觀察力很好,真的是有原因的,原因如下--
要注意的,画八卦是从下面画起,不像写字是从上面写起,如09182011本周進度既济卦,第一爻是阳爻,第二爻是阴爻,第三爻是阳爻,第四爻是阴爻,第五爻是阳爻,第六爻是阴爻,这样一路往上画的。学《易经》是学哲学,亦是学科学。哲学家、科学家对每一件事都问:“为什么?”那《易经》的卦为什么要这样画?第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动,都是从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 。第二个道理,《易经》的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的卦为内卦,上面三爻的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的。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如人的变,是内在的思想先变。一个公司机构出问题,必然是内部先出了问题。亦是我们中国人说的:“物必自腐,然后虫生。”一切东西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

關於伏羲的故事

關於中國人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伏羲和女媧在黃河與渭水交匯的太極河邊交尾,誕生了中國人。其實,伏羲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首領。伏羲,又名包犧,也稱皇羲,他生活在游牧業時代。

關於伏羲的形象,也有各種各樣的傳說。

伏羲的相貌十分威儀,散髮披肩,身披鹿皮,面色發青,目光深沉、睿智,他是青龍的象徵,是一個智聖的形象。
相傳在遠古時北方天庭有一華胥國,國君有一位美麗的女兒名叫諸英。諸英24歲那年,一日雨後初晴,天地明朗如洗,山澗中的小溪嘩嘩奔流,地上的青草帶著雨珠。諸英心情愉悅,獨自出遊於郊野,光著腳在草地上緩緩而走,忽然看見水潭邊有一個大如車輪的腳印,諸英心想:「有這麼大的腳印,那就一定有這麼大的人啊!」她天真地踏入腳印中,一時祥光四起,一道彩虹從天而落環繞在她身上,雲氣浮動,良久方散,諸英恍然如夢。回家後就有了身孕,16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伏羲;3個月後又生下一名女孩,取名女媧。諸英帶著伏羲、女媧離開華胥國居住在成紀。
伏羲生來胸多神智,敦厚沉默,常常獨自一人靜 靜觀察天地萬物,將其中的道理教導給人民。

伏羲還是公認的《易經》》的創始人。

第一,伏羲是中國預測學的鼻祖,是占卜文化的源頭。

伏羲是我國的第一個智聖,他非常善於觀察,《易經》中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就是說伏羲很神,他因為善於觀象(天象地理),還善於察地理,了解宇宙的信息,所以他很善於預測,能知生死,而一個智者必須是善於預測的,他因此也被奉為中國古代預測學的鼻祖。

第二,伏羲是中國符號文化之父,《易經》八卦之母。

伏羲時代是中國的符號文化時代,那時候,人們以符號記事,這些符號被認為是象形文字的上源,伏羲畫八卦是符號文化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關於伏羲畫八卦,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話說上古時候,在黃河與渭水交匯之處,也就是太極圖的誕生之處,有一天,伏羲看見一隻龍馬浮出水面,他驚奇地發現這隻神馬的背面竟有奇怪的圖像,於是伏羲就照著畫了下來,這個圖像就是後來大家所熟悉的八卦。當然這只是個傳說,那麼伏羲又是怎樣畫的八卦呢?

我們說,八卦出自伏羲時代,但並非伏羲一人所畫,它是上古時期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當時人們對事物包括自然現象認識的總結,體現了一種樸素的唯物觀。而伏羲作為這一時期智慧的代表,理所當然也就成為了《易經》八卦之母。


八卦到底代表了什麼?好多人都有這樣的迷惑。

神秘的八卦被視為《易經》的象徵,它由陰爻「--」、及陽爻「-」組成,原本是古天文學運動的標志,《易經》說它是「天地定位」。陰爻陽爻的重大意義在於,它是中國陰陽文化的開端,是陰陽規律高度濃縮,對於中醫學及養生學方面都有很多重要啟示。

八卦分別代表天(乾卦)、地(坤卦)、水(坎卦)、火(離卦)、山(艮卦)、澤(兌卦)、風(巽卦)、雷(震卦)八種物質,用以推演自然及社會現象,它是古人從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觀察並總結出來的物質符號,奠定了我國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礎。

伏羲是了不起的智者,八卦的發明,陰爻、陽爻的排列,被後世很多學者視為二進制的基石,甚至為計算機的發明提供了思維模式的基礎。

第三,伏羲對於中華的養生學也是有很大貢獻的。伏羲把火種引入了廚房,使我們中國人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日子,開創了烹飪養生的先河。

正是由於伏羲的這些重大貢獻,他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今天的陝西天水、河南洛陽都供奉有太昊伏羲紀念館及陵墓。


卦有六爻,爻有陰陽之分:如一字的是陽爻;如中間斷開的一字是陰爻。

陰爻稱六、陽爻稱九;

第一爻稱初、第六爻稱上。

例如:『明夷』
            

從下而上依次是:初九、六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0-2 20:38:52

讀經09302011‏
今天

    讀了57,58卦

    周文王的故事

    介紹洛書p8 , 只說規律之一


圖:洛書。(維基)
文 ◎ 九數
 洛書是史前文化,表達著史前人類對銀河星系的運行規律的認識。歷代的數術文化,無不運用著洛書的奧妙。
洛書的數字排列,看上去很簡單,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就這九個數字。不過,簡單的數字,按照這樣特殊的排列方法,結果產生了並不簡單的數字規律。
  四九二 492
  三五七 357
  八一六 816
洛書,看上去是正方形的圖,稱為方圖。有三行,稱為橫;有三列,稱為縱。人們也把洛書叫作縱橫圖。

規律之一

■ 各行總和皆為十五

上行為四、九、二,其和為十五;中行為三、五、七,其和為十五;下行為八、一、六,其和為十五。
  4+9+2=15
  3+5+7=15
  8+1+6=15
■ 各列總和皆為十五

左列為四、三、八,其和為十五;中列為九、五、一,其和為十五;右列為二、七、六,其和為十五。
  4+3+8=15
  9+5+1=15
  2+7+6=15
■ 對角線總和皆為十五
  
主對角線為四、五、六,其和為十五;副對角線為二、五、八,其和為十五。
  4+5+6=15
  2+5+8=15
縱橫以及對角線,各個方向上,三個數之和,都是十五。確實非常神奇,人們因此也將洛書叫作幻方。

規律之二

方,容易讓人想到平方。平方,最初的用法是計算面積,正方形的面積等於邊長的平方。當我們用平方來計算洛書的時候,出現了更多的數字規律。

■ 上下行平方和皆為一百零一

上行為四、九、二,其平方和為一百零一;下行為八、一、六,其平方和為一百零一。
  4^2+9^2+2^2=101
  8^2+1^2+6^2=101
[註:4^2表示四的平方,4^2=16,其餘類似。]

■ 左右列平方和皆為八十九

左列為四、三、八,其平方和為八十九;右列為二、七、六,其平方和為八十九。
      4^2+3^2+8^2=89
  2^2+7^2+6^2=89
規律之三

綜合運用上面兩種規律,還有一些有趣的算式。

■ 取上行和下行,按照相同的排列方法組成兩位數。上行得四十二、九十二、二十四,其平方和為一萬一千四百四十一;下行得八十一、十六、六十八,其平方和為一萬一千四百四十一。
  49^2+92^2+24^2=11441
  81^2+16^2+68^2=11441
■ 取左列和右列,按照相同的排列方法組成兩位數。左列得四十三、三十八、八十四,其平方和為一萬零三百四十九;右列得二十七、七十六、六十二,其平方和為一萬零三百四十九。
  43^2+38^2+84^2=10349
  27^2+76^2+62^2=10349
■ 取上行和下行,按照相同的排列方法組成三位數。上行得四百九十二、九百二十四、二百四十九;下行得八百一十六、一百六十八、六百八十一。
  492^2+924^2+249^2=1157841
  816^2+168^2+681^2=1157841
■ 取左列和右列,按照相同的排列方法組成三位數。左列得四百三十八、三百八十四、八百四十三;右列得二百七十六、七百六十二、六百二十七。
  438^2+384^2+843^2=1049949
  276^2+762^2+627^2=1049949
■ 如果取四位數,乃至高位數,同樣有類似的數字規律出現。

規律之四

前面的平方和相等的算式,沒有用到中行和中列,如果引入算式,同樣有非常有趣的數字規律。

■ 取上行和中行,按照相同的排列方法組成兩位數,得四十三、九十五、二十七;取下行和中行,按照相同的排列方法組成兩位數,得八十三、十五、六十七。
  43^2+95^2+27^2=11603
  83^2+15^2+67^2=11603
■ 取左列和中列,按照相同的排列方法組成兩位數,得四十九、三十五、八十一;取右列和中列,按照相同的排列方法組成兩位數,得二十九、七十五、六十一。
  49^2+35^2+81^2=10187
  29^2+75^2+61^2=10187
規律之五

如果將各行各列的數字都用上,同樣有奇妙的數字規律出現。

■ 取三行,分別順序排列和反序排列,組成三位數。
  492^2+357^2+816^2=1035369
  294^2+753^2+618^2=1035369
■ 取三列,分別順序排列和反序排列,組成三位數。
  438^2+951^2+276^2=1172421
  834^2+159^2+672^2=1172421
洛書是上古星圖

我們在這裏羅列了五條規律,只是洛書中極淺顯的部份,這些只是純粹的數字計算。認真思考一下,我們一定會為洛書深深的感動。這麼不起眼的數表方陣,竟然潛藏了這麼多的規律。真是不可思議!

在現代人眼中,洛書很簡單,一般幼稚小兒都會計算。成年人多半不會對洛書有興趣。然而,在古代,中國這個地方一直都是最有智慧的人在研究洛書的奧祕。

在古人眼中,洛書是上古星圖,對天文地理有玄奧的影響。洛書是史前文化,表達著史前人類對銀河星系的運行規律的認識。歷代的數術文化,無不運用著洛書的奧妙。
關於周文王的故事



周文王,周姬昌 (公元前1213~公元前1117年),歷史上又稱為西伯,是商紂王時期周方國的領袖。由於他廣施仁政,大力發展生產而使周方國日愈強盛,竟達到可與商紂王相抗衡的程度,《論語》記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並因此引起了商紂王的忌恨,於是被紂王囚於羑裡城(當時殷都的監獄,在今天的河南安陽)。
周文王被囚後,每日只是埋頭研究八卦,凶殘的紂王為了測試周文王的預測能力,便把他的兒子伯邑考殺了,做成肉羹讓手下人送去監獄讓周文王吃,周文王知道是紂王試探他,便強忍悲痛,把肉羹吞了下去,邊咽邊說:太好吃了!手下人向紂王報告後,紂王仰頭大笑,說:都說姬昌是高人,我看非也,連自己親兒子做成的肉羹都說好吃,這樣的廢物有何用,不如讓他回去,還可顯示我的仁明。於是周文王被放回周方國(同時周方國將帶來的大批美女、財物獻給了紂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紂王囚姬昌」。我到安陽時,曾經去參觀了文王被囚的監獄,也看到了他吞兒子肉羹後吐的「吐兒塚」。
周文王脫身後,領導周方國發展生產,積極進行軍事準備,為其子周武王滅紂奠定了基礎。這是後話。我先來講講「文王拘而演八卦」的故事。
 
演八卦和六十四卦
周文王被囚七年,他在先天八卦的基礎上創造了後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大家來看一看:
跟伏羲的先天八卦相比,文王八卦進一步把八卦引申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八種基本物質,用以推演無窮無盡的物質。就是《易經》》記載的「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八卦又稱為經卦,把八個經卦互相疊加進行排列組合,就組成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叫重卦。六十四卦的發明,大大增強了其反映宇宙及萬物複雜性的力度,從而使《易經》》運用的普遍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們從下面的六十四卦圖看,它展現了一個陰陽消長轉化的過程,蘊含了陰陽氣化的原理,與太極圖的產生也有很深的淵源。
 
為(易經》注入了自強不息的內核
周文王被囚七年,忍辱負重,飽受昏庸殘暴的紂王的虐待,不但沒有就此消沉,反而磨煉出堅強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氣魄,在脫身回國後,他領導國民奮發圖強,在不屈中崛起,為後來以弱勝強滅商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同時也成就了《易經》》自強不息的精神。
周文王時代正值我國商朝鼎盛之際,這是《易經》》的重要成書時代。商朝的社會歷史及周朝的興起、周滅商的歷史事實、奴隸制早期封建制的急劇變革,在《易經》的爻辭裡都有清晰的體現。《易經》》的千古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可能就出自周文王這個時期,正是周文王領導國民不屈不撓、歷經十年奮發而崛起的最好寫照。文王為《易經》注入了自強不息的內核,而自強不息也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魂魄,成為了道德養生的精髓。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0-7 22:24:31

今天

    讀了59,60卦

    介紹河圖p8 , 只說規律之一

【算術漫談】河圖中的數字規律
?"
河圖。(維基)



漫談算術,本篇解河圖。古聖先賢,推卦演易,不外乎理、氣、像、數。
古人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是古人的說法,歷代衍生出無數的著作。看上去,古人的說法,理論比較完備,有天有地,有陰有陽,有五行,有金木水火土,有諸數。
現代人,已經淡忘了古老的文化。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看河圖,不過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按照某種特殊的方式排列而成。
我們走出古人的那種敘說方式,以數字的角度,從新解讀河圖。其實,即便是六歲的幼稚孩童,也可以認識河圖的。此種圓點表示數的圖式,對於開啟兒童的算術智慧有極高的價值。
先說河圖的排列方式。五放在中間,以上下左右來論,此為中。五之左,放三;三之左,放八。五之右,放四;四之右,放九。五之上,放二;二之上,放七。五之下,放一;一之下,放六。環繞五,放十,在中間。如此,諸數具足,河圖已成。
觀察一下河圖,橫看,自左至右,依次為八、三、五、四、九;縱看,自上而下,依次為七、二、五、一、六;十在五旁。
圖中有諸數,可歸為五組。上方,有七、二;下方,有六、一;左方,有八、三;右方,有九、四;中間,有十、五。
河圖,自古以來多用圓點表示數,可以排列成圓圖的形式。我們這裏用數字,看上去是縱橫圖。
規律之一:珠算
在珠算之前,人們用的是籌算。今天的人熟悉珠算,不太瞭解籌算。我們以珠算為例。
在算盤上,用算珠表示數。上珠一顆表示五,下珠一顆表示一。上下相合,珠落數出,可以簡約的表示大數。這是加法。
  下方,五一六,5+1=6;
  上方,五二七,5+2=7;
  左方,五三八,5+3=8;
  右方,五四九,5+4=9;
  中間,五十,5+5=10。
也可以用來表示減法,這相當於,撥去上珠。
  下方,五一六,6-5=1;
  上方,五二七,7-5=2;
  左方,五三八,8-5=3;
  右方,五四九,9-5=4;
  中間,五十,10-5=5。
還可以用來表示進位規律。
  下方,五一六,5+6=1+10;
  上方,五二七,5+7=2+10;
  左方,五三八,5+8=3+10;
  右方,五四九,5+9=4+10。
古人發明珠算,採用的是五升十進制,下位滿五,向上位升一;本位滿十,向高位進一。
今天的時代,珠算依然有深厚的生命力。珠算的生命力,根基全在於加減運算。
規律之二:旋轉

河圖中的數字規律。
取兩張河圖,按照下面的方式連線。
第一圖,七四相連,八二相連,六三相連,九一相連。
第二圖,七三相連,八一相連,六和四相連,九二相連。
兩張圖對照,仔細看一下,第一圖是左手螺旋圖,順時針方向;第二圖是右手螺旋圖,反時針方向。
兩張圖,按照相同的方法取數,可以得出有趣的數字規律。
先看內旋模式。
  74+82+63+91=310
  73+81+64+92=310
  74^2+82^2+63^2+91^2=24450
  73^2+81^2+64^2+92^2=24450
  [註:3^2表示三的平方,三三得九,其餘類似。]
接著看外旋模式。
  47+28+36+19=130
  37+29+46+18=130
  47^2+28^2+36^2+19^2=4650
  37^2+29^2+46^2+18^2=4650
上面的取數方法,沒有用五,取的是兩位數,如果取三位數,也可以。將一、二、三、四都與五相連。
先看內旋模式。
  745+825+635+915=3120
  735+815+645+925=3120
  745^2+825^2+635^2+915^2=2476100
  735^2+815^2+645^2+925^2=2476100
接著看外旋模式。
  547+528+536+519=2130
  537+529+546+518=2130
  547^2+528^2+536^2+519^2=1134650
  537^2+529^2+546^2+518^2=1134650
相比之下,取三位數,更符合旋轉圖有個旋轉中心的規律。
上面的數字規律,運用了加法和平方。如果,按照別的方式取數,還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數字規律。比如,可以用乘法,這裏就不多寫了。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0-14 20:02:57

今天

    讀了61,62卦

    周公的故事--說了 周公握髮吐哺」的典故

關於周公的故事

周公,名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親弟弟,周成王的叔叔,他是輔佐周國三代國君的大功臣。

周公以仁德著稱,被後世尊為「德聖」,他輔佐文王發展周國,文王死後,他協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後,又全力輔佐成王興盛西周。

周公對於《易經》》也有非常突出的貢獻:

第一,撰寫了《易經》)的文字。

周公對《易經》)最大的貢獻是「作爻辭」。周公所處的西周時代,是中國的第一個盛世,在政治、經濟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易經》)中的許多內容就是以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為背景的。我的一部歷史小說《千古王朝》,描述的就是這段歷史。

第二,奠定了《易經》的仁義觀。

周公,在歷史上被視為仁德的化身,孔子就十分崇拜周公,每每做夢會夢到周公。對此,我講幾個史書記載的故事來證實。

據《史記》記載:周公文武雙全,武王滅商時,周公肩扛大旗護衛於左右,衝鋒陷陣;武王即位,周公輔佐武王繼承文王的遺志;武王重病,周公齋戒祈禱願代武王去死;成王即位,年幼小,周公攝政七年,成王長大後,周公北面稱臣,還政於成王;在周公攝政的七年間,用三年平息了叛亂,頂著說他要篡政的惡言輔佐年幼的國君,把西周政權鞏固下來,對西周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這些事跡無不反映了周公無私無畏的崇高品德。

「周公握髮吐哺」的典故:《史記‧魯周公世家》說:「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就是說周公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勤政到了顧不上吃飯、顧不上洗頭的程度,只要一聽說有賢士來訪,便吐下嘴中的飯食,或握起正在梳洗的長髮急忙去見賢士,擔心因為自己接待賢士遲慢而失掉了人才,表明了周公的仁德和勤政。正如曹操《短歌行》所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武王伐紂誓師時,遇上大風刮斷了帥旗,就在眾人大驚失色時,是姜太公及周公挺身而出鼓舞了將士們的鬥志,姜太公折斷了占卜的蓍草,腳踏碎了占筮的龜甲,怒喝道:「枯骨朽草,有何懼哉!」後來行軍途中遇上山崩石滾,眾人驚懼,周公又挺身而出說:此次不行,更待何時!除掉商紂這樣的暴君正是上天的願望,天怒正是表明要我們討伐暴君。於是隊伍又前進了,最終打敗了紂王,奪取了勝利。滅紂後,大家都建議殺光紂王的下屬,周公又堅決反對,從而安定了人心,周公還散鹿台之財給百姓,又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另外,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早期的禮樂制度,對西周社會的穩定及和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讓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麼多關於周公的歷史故事,無不體現了《易經》「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的仁義觀。正是周公的仁德和禮樂,奠定了《易經》「厚德載物」的道德風範。可以這樣說,周公是歷史上道德養生的第一個典範。

    解釋匪夷所思(出自渙卦),每個小朋友都造個句子


匪:不是;夷:平常。
指言談行動離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據常情所能想像的。

pajaro 发表于 2011-10-19 08:59:24

:)我也来报道了
最开始决定让磐读易,还是看了你的几个介绍易经的帖子呢。我们现在读到蛊卦。

pajaro 发表于 2011-10-19 16:24:40

本帖最后由 pajaro 于 2011-10-19 16:26 编辑


tracylin2002hk是之前兒教的磐媽嗎?发表于 3 小时前
是的,看到mayamama的博过来的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0-21 21:35:26

今天

    讀了63,64卦

    關於孔子的故事--韋編三絕,養生的故事
    下星期會開始讀老子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人稱孔夫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易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孔子對《易經》的貢獻

第一,發現《易經》並將其列入六經。

「韋編三絕」的故事:《史記‧孔子世家》說:「讀易,韋編三絕。」韋是指熟牛皮,韋編,就是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連起來。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寫不了多少字,所以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熟牛皮繩之類牢固的繩子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經》這樣的書,需要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因此也是相當重的。孔子為了深入研究《易經》,並給弟子講解,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但即便如此,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經》的文與質了

「居則在席,行則在囊」的故事: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周易帛書》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孔子愛好《易經》),在家則把書放在床頭,出門就背在皮囊裡。

孔子把《易經》)列入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並將其作為教材,從此,《易經》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了中國人思想文化的主幹,影響中國幾千年。

第二,高舉《易經》義理大旗。

「名觀其義耳」的故事:據《周易帛書》載:一天,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問孔子:「老師,你算命嗎?」孔子回答:「我不算命,我研究的是《易經》的哲理。」 (子貢問:夫子信其筮乎?子曰:我觀其義耳。。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孔子高舉《易經》》義理而不是占筮,引領了《易經》發展的主流。

什麼叫義理呢?與其對應的還有一個概念叫象數,在此我一併給大家作個介紹:

義理:《易經》說:「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顧也;艮,止也;兌,說也。」指哲理,社會科學的關係更密切,為孔孟儒家所推崇。

象數:《易經》說:「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指物理,和自然科學的關係密切,為老莊道家所推崇。

第三,參與《易經》的寫作。

孔子時代是《易經》寫作的一個重要時代,目前普遍認為,《易經》)非一人所寫,但其中肯定有孔子及其弟子撰寫的大量內容。因為孔子把《易經》作為教材列入「六經」之一,他當然會對《易經》)有所闡發及補充,孔子死後,子貢及其他弟子在教授六經的過程中,也不可能不對《易經》進行適當的補充。

第四,進一步奠定了《易經》》的仁義觀。

《易經》的「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與《論語》中的「仁者愛人」密切相關,一脈相承。這是後世仁德養生的理論基礎。

 

孔子的養生故事

「鮮」的故事:孟春三月的一天,孔子與學生一起郊游,大家在河中釣魚,孔子讓兒子架上吊鍋,裡邊燉上了新鮮的羊肉。魚釣上來後,學生們興高采烈地把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剖開洗淨放到鍋裡,孔子和弟子們就吃了起來,子路說:「老師,這湯太好喝了,您怎麼想起用羊肉燉魚啊?」孔子說:「羊和魚在一起最出美味,這個,鮮,字不就是由羊和魚組成的嗎?」弟子們點頭說是,孔子又說,以後可記好了,要多吃鮮味的食品。孔子主張「味要鮮而少厚」的烹飪原理,對健康很有好處。

「不時,不食」的故事:冬天,顏回和子貢各自都帶來了菜送給老師,子路帶來的是乾春筍,顏回帶來的是自己種的蘿蔔,孔子收下顏回的蘿蔔,卻沒有收子路的春筍,子路不滿,問孔子為何不收春筍,孔子只說了四個字「不時,不食」。就是不是這個時令的菜不吃,孔子吃季節菜的主張對我們今天的養生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如喪家犬」的故事: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師徒一行來到宋國商丘,遭到宋國奸臣司馬魋氏陷害,幾乎被殺,後來子路扛著大刀護衛著孔子衝出了宋國,到了鄭國城門外,不見了顏回,孔子正焦急著,顏回終於來了,師徒正慶幸生還,一個老農見了孔子狼狽的樣子,笑孔子活像一隻喪家之犬,孔子聽了自嘲道;我真像一隻喪家之犬嗎?還真像,真像,哈哈....孔子仰天大笑。孔子樂觀豁達的心態可見一斑,這種樂觀的心態也是其養生的一個方面吧?!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0-25 22:16:23

買了DK the new children's encyclopedia,不錯
http://www.amazon.com/New-Childrens-Encyclopedia-DK-Publishing/dp/0756651972
加州語文明天會上完G1了,開始準備G2.

里仁 发表于 2011-10-26 05:19:39

昨天看书,发现子允的名字好有内涵哦。
都是超有文化的名字,不像我家就一俗名
哈哈哈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0-26 19:03:26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是子允的允的來源

里仁 发表于 2011-10-26 19:14:59

嘿嘿,不是呐,不知道手上哪本汉字书里看来滴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0-28 13:15:09

10/28/2011

昨天開始語文二年級,School Days生字
groan,meant,nervous
今天没有生字,
昨天上完還有作習題,
character&setting
第一單元看來生字不多,只是文章長,人物多了
但做character&setting有助了解文章法
加州的習題多了flunency
子允听多了MTH,也會自己拿書自己讀,下次錄下來..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0-28 22:07:18

今天讀了老子1-7章,下星期請小朋友背1-3章(如可能,每天讀至少5-10次,5分鐘應可讀完的)

今天介紹了

    關於老子其人其書


《老子》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寶。各種文字的《老子》譯本的印量,在全世界的出版物中,僅次於《聖經》,居第二位。
世代為周史官。他自己曾做過周守藏室之史,是東周王朝掌管典籍圖書的史官。後因避內亂,他隱歸故里。一說離開王畿時,守關長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請他寫下了後世稱為《老子》的書。《史記》本傳是這樣記載的:"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老子學問淵博,相傳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周禮。
《老子》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

    做車輪的老人故事

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有個工匠輪扁在堂下做車輪。 輪扁看到桓公讀書十分專心,就放下工具,走上堂去,向桓公問道:「您讀什麼書呢?」 桓公說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 輪扁問道:「這位聖人還健在嗎?」 桓公說道:「早就死了。」 輪扁說道:「哦!那麼大人讀的一定不是什麼有價值的真理了。」 桓公就生氣地說道:「我在這邊認真的讀書,你一個下人卻跑來告訴我,我讀的都是些廢物、沒有價值的東西!你給我說清楚,否則就要你死。」

 輪扁回答道:「臣不敢,臣只是從臣工作的角度來看,臣要將輪子裝上車軸時,如果車輪太鬆車軸就不牢,太緊的話就裝不進去。只有不鬆不緊,才能製作出一個好輪子,這完全依靠熟練的技巧,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大王,我認為寫你那本書的人,如果他是早已仙逝,那麼在他心中那些絕技、那些不能傳授的絕竅必定也隨著消失無蹤矣!所以,我才說大人您讀的那些書一定不俱備什麼有價值的真理。」

    看了二個老子的卡通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RwAgppieNM&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wHRMfatC6w&feature=related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0-30 20:59:13

10/30/2011

子仁的下門牙開始動了,
本周讀經進度
中文
莊子人間世
老子1-3

英文
加州二--making friends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by Thomas Jefferson

When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vents,
it becomes necessary for one people
to dissolve the political bands
which have connected them with another,
and to assume among the powers of the earth,
the separate and equal station
to whic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ure's God entitle them,
a decent respect to the opinions of mankind requires
that they should declare the causes
which impel them to the separation.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1-4 22:29:06

今天讀了老子4-14章,下星期請背4-7章,今天4個小朋友都可以背1-3,只有一位背的不順
看了二個老子卡通
《老子》07. 天長地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t0W1hXgjPo&feature=BFa&list=PLC82C7E27944F892C&lf=results_video

《老子》08. 上善若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ZBdqSLf52I&feature=BFa&list=PLC82C7E27944F892C&lf=results_video

今天介紹了溫故知新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指溫習舊業,可增進新知。亦指複習學過的知識,而獲得新的知識、體會。

lolotte 发表于 2011-11-4 23:00:13

很不錯,進來學習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1-5 00:24:12

沈君山說棋王故事
圍棋大老沈君山唯一圍棋著作

  「沈君山說棋王故事」緣起於2003年7月,台灣旅日棋士張栩首次贏得日本圍棋界三大冠之一的本因坊,成為第三位拿下本因坊頭銜的中國人。因此,漢聲興起了在「漢聲小百科報報」向小朋友介紹棋王故事的念頭,並徵得華人圍棋界大老、也是張栩的乾爹──沈君山教授為我們口述故事。

  沈教授是前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具有圍棋業餘六段的棋力,他以自身對圍棋的喜愛、對世界棋壇的認識和瞭解,選出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五位棋王。沈教授並以五位棋王的成就以及對棋壇的貢獻和特色,取了不同的稱號,分別是:「棋神」吳清源、「棋師」木谷實、「棋聖」林海峰、「棋俠」曹薰鉉,以及「棋雄」聶衛平。

  歷經三年的採訪、編寫、繪圖,我們終於完成了這一系列棋王的故事,並把它編輯成書。這五位棋王的學棋過程和人生經驗在在感動人心,而沈教授說故事的九段功力和幽默言詞,則讓故事讀起來更加精采生動。

  出書前夕,沈教授二度中風住院,在加護病房裡他特別傳話編輯,在序裡寫上這段字:「這個棋王故事,說的人開心,聽的人開心,編寫的人開心。希望看書的人也同樣開心,如果還能有所收獲,學到東西,那我就更開心了。」這是沈教授的期許,也是漢聲編寫這套書的初心。

作者簡介

沈君山
  1932年出生於浙江餘姚,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是知名的天文物理學家,也是國際著名的圍棋高手,擁有日本業餘六段和中國圍棋六段證書。在美留學期間,他曾連續贏得三屆(1958-1960)美國本因坊圍棋比賽冠軍。1973年回台灣後,曾擔任應昌期圍棋基金會董事長,以及中華民國圍棋協會會長。沈君山是華人圍棋界大老,跟五大棋王不但結識,且有相當的交情,加上個性幽默、比喻生動,說起五位棋王的故事不但有趣,而且感動人心。

第1冊 棋神吳清源
前言 2003年張栩首次奪得本因坊
1 一代圍棋宗師的誕生
2 震驚中日的北京小神童
3 取得三段進軍日本棋壇
4 以東坡棋大戰怪童丸
5 鬼才吳清源與不敗名人大對決
6 轟動日本的新布局
7 噴血之局
8 「升降十番棋」唯一連勝不敗
9 天外飛來的摩托車
10 二十世紀的圍棋之神
附錄 吳清源年表

第2冊 棋師木谷實
1 關西小神童誕生了
2 前進東京拜名師9
3 明日之星怪童丸
4 「院社對抗戰」勢如破竹
5 怪童丸與鬼才吳清源
6 「名人引退棋」力克秀哉
7 成立木谷道場
8 日本棋壇最偉大的教育家
附錄 木谷實年表

第3冊 棋聖林海峰
1 史上最年輕的職業棋士
2 決定未來的試驗棋
3 小神童拜師吳清源
4 彷徨少年期
5 當小神童碰上大神童……
6 最年輕的名人
7 不到九段不結婚
8 名人本因坊
9 一代棋聖?永遠的名人
附錄 林海峰年表
外一章 「名人」頭銜與「本因坊」門派的由來

第4冊 棋俠曹薰鉉
1 最年輕的職業初段棋士
2 兩大名師搶徒弟
3 二段變四級
4 回國去當兵
5 應氏盃一舉成名天下知
6 養了一隻「小老虎」
7 帶起韓國圍棋風潮
附錄 曹薰鉉年表

第5冊 棋雄聶衛平
1 無師自通的圍棋神童
2 上山下鄉北大荒
3 打敗日本九段
4 橫掃日本的聶旋風
5 時勢造英雄
6 自古英雄怕進城……
7 第一屆應氏盃的最後決戰
8 英雄的遺憾
後話 人生的汽油與機油
附錄 聶衛平年表

沈君山給讀者的話

  我退休後,社會責任已了,「做我所能,愛我所做」便成為此後悠遊生活的圭臬,但自從六年多前首度中風後,所能的範圍大為縮小了。正好約三年前,張栩得了日本本因坊,國內興起一片圍棋熱潮,〈漢聲〉的兩位編輯(就是書中的阿桃)帶了兩盒鼎泰豐的小籠包來看我,要我講講張栩的故事,由她們筆錄出來,登在她們辦的一張兒童漫畫報上,這件事在我「所能」做的範圍內。但我說張栩年紀尚輕,現在雖然已是一流高手,但要成為一代宗師,還有待時日的考驗,不如由我來講講幾位有代表性的當代宗師,選了吳清源、木谷實、林海峰、曹薰鉉、聶衛平等五位。這五位中後面四位分別在日本、台灣、韓國、中國大陸的圍棋發展上有代表性的貢獻,而吳清源是世界性的,他對圍棋創新的貢獻是劃時代的,不侷限於一區一國。

  當然,我只負責講故事,補充資料及漫畫圖說由編輯部門負責。就這樣兩三個禮拜講一個故事,也吃一次鼎泰豐,經年累月下來,成了五冊書,就是這套棋王故事。做一件事自己喜歡,也帶給別人歡喜是最開心的事,我充分享受講的時光。這五位棋士我都有交往,也都有一些在被讓子情形下光榮的戰績(當然不光榮居多,但可以略而不說),夾敘夾吹帶夾吃是很過癮的事。阿桃們又告訴我,新春期間她們找了幾位包括大人小孩、懂棋不懂棋的人試讀,都覺得很有趣。顯然我無意中做了一件大家都開心的事。

  但完成這套書更帶給我一些啟發。首先是人在生活夾縫中總可以尋找新的歡愉。如前所述,我第一次中風後,所能的範圍大幅縮減,喜好的旅遊、訪友、棋橋比賽等,都受到侷限,但逐漸摸索出上網下棋和寫作的新樂趣,三、四年時間居然出了幾本散文集。第二次中風後,起居行動都要人協助了,寫字極慢,而且歪歪扭扭,卻因「講」這本棋王故事,得到新的歡樂。因此,人生無論處在什麼境地,都不要放棄求歡樂的心情。唐朝時長安生活極貴,詩人白居易應試,作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主考官閱畢大笑:「長安居、大不易,斯人有此襟懷,無怪乎取名居易了。」蘇東坡晚年謫居海南島瘴癘不文之地,後被赦還,友人問他這幾年如何渡過?他作詩回答:「九死南荒吾無恨,斯遊奇絕冠平生。」亦有相似的豁達襟懷。我兩次中風,一次比一次更侷限了我尋樂趣的範疇。在首度中風後,老友殘障前輩許倬雲教授跟我說:「我一出生就身體殘障,一輩子努力就像在泥沼裡向上爬,你卻是半路出家,一輩子都在天上飛,這次掉在泥沼裡,要調適自己比我困難得多,要有心理準備。」後來我深深體會到這段話的用意。但假若不斷怨天尤人,於事無補,徒增自己煩惱,對無可奈何的既成事實,只有努力調適,使自己過得快活些,對社會也有點正面的貢獻。像我若不是中風,退休之後,必定四處雲遊,絕不可能寫出幾本散文集和講出棋王故事這本書來,更不要說享受寫和講的樂趣和完稿後的滿足感。本書裡阿桃的描述非常傳神,那位貪嘴好吹、自得其樂的沈爺爺就是真實的中風後的我。

  當然興趣的培養非朝夕可臻,年輕時起步事半功倍,像現在我在網上和對手下棋、打牌,做頭腦運動(Brain exercise),以保持腦筋不致退化得太快,都是在求學時打的基礎。寫散文、講故事則是長年教書和常寫政論文章的結果。科學家的研究預測:人類到2050年平均壽命是130歲,活到150歲也是常事,但因為高科技社會的劇烈競爭,退休年齡不會大幅增高,現在十幾歲的少年到時正好是退休年齡,漫漫黃昏人生如何消磨?育(養老)樂這難以解決的兩事,肯定是政府和社會學家面臨的大問題。但兼善天下雖不易,要獨善己身卻是可以的,古人云:「養兒防老」,在現代社會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了,這句話應該改一個字:「養趣防老」。在學時培養一些性之所近的業餘興趣,必定比背學測考題對未來人生更有用!

  阿桃們告訴我,〈漢聲〉出版這套書,是想讓8歲到80歲的讀者都可以看的(尤以兩端為多),拉拉雜雜寫下這些話,希望讀者不要嫌囉唆。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1-5 22:24:32

11/05/2011
今早和子允去幼稚園面試,完之後,老師給子允糖,子允應說謝謝,但他說---我是周子允(很大声),大家都笑了..老師說我知道了.
子仁今天掉牙了.

里仁 发表于 2011-11-6 06:56:29

管子我上不去,啥卡通啦?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1-6 21:16:22

好書介紹--中文經典100句:老子
買了,朋友幫我從台北拿回來,讀經班可以用,很多故事可以說,小朋友會很喜歡的.
http://www.cite.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13619
學習名句100篇,輕鬆閱讀經典,深入中文堂奧!

「中文經典100」是「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的概念延伸。對於「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後──不再寫錯字、念錯音、用錯成語──進入經典古籍的世界是提升中文語文能力必經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煙的古籍寶藏中,如何敲開大門,擷取必備知識,轉換為現代生活實用資料庫,是本系列希望能為讀者服務的目標。在經典古籍的內容介紹上,藉由形式上的突破,喚醒讀者接近經典的興趣,輕鬆閱讀,有效學習,達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語文涵養以及靈活「再創造」的可能性。

本系列內容,精選中文經典名句100則,就該名句的相關語文知識,提供一篇完整而實用的介紹。文字活潑,揉合現代風格,趣味性高。每一篇結構統一,包括單元有:

【名句的誕生】呈現原文,同時節錄上下文,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完整段落。
【完全讀懂名句】難字與難詞的意義解釋。整段原文的白話語譯。
【文章的背景】文章創作的背景故事,主旨的說明,或是題解。
【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軼事、字詞語的典故故事、歷代的品評。
【歷久彌新說名句】介紹相關主題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並完整說明故事背景與應用情境。

《中文經典100句:老子》內容所介紹的名句有: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治大國,若烹小鮮等等。

《老子》內容雖然只有短短五千餘字,但探究其意卻可發現其深奧天地,因此自古至今,眾多學者投入此書之研究,與老子思想的相關著作更高達數千本。本書選擇其中的一百名句,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閱讀吸收極為方便。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其中關於「道」闡釋,以及「無為而治」的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1-6 21:20:02

本周讀經進度
中文
莊子人間世
老子1-7

英文
加州二--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by Thomas Jefferson

When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vents,
it becomes necessary for one people
to dissolve the political bands
which have connected them with another,
and to assume among the powers of the earth,
the separate and equal station
to whic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ure's God entitle them,
a decent respect to the opinions of mankind requires
that they should declare the causes
which impel them to the separation.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1-6 21:52:19

過年會回台北,近來上網買書,過年可以拿回香港看了--
http://www.cite.com.tw/case_libary_info.php?products_id=16921
本套套書《 文學珍藏圖鑑.植物篇(4冊) 》包含:

    《 詩經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
    ◆本書為《詩經植物圖鑑》改版書!
    三千年前的《詩經》是中國文學經典的源頭,創造了後世無數的典故與成語。其中記載了135種植物,更是先民生活、文化與藝術的最佳見證。

    當我們吟哦《詩經》中美麗的句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如果知道「蒹葭」指的是蘆葦,對於「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浪漫意境,想必更能體會。這只是其中一例,有更多植物的古今名稱相差甚大,若是只背誦,不辨草木特性,對於詩意的體會,難免有所偏失。有鑑於此,潘富俊教授秉持植物專業,以及大半輩子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整合了這兩門學科,讓「科學」與「文學」共舞,更讓莘莘學子可以破除科系藩籬,統合知識,自然而然擴大學習的領域,真正落實通識教育,體現溫柔敦厚之詩教。

    本書內容大要:完整收錄《詩經》述及植物凡135種,每種植物都有出現的詩句及相關篇章,還有植物本身的專門知識,以及清晰亮麗的攝影。....more
    《 唐詩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
    ◆本書為《唐詩植物圖鑑》改版書!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傳唱千古,深深融入我們生活,也幾乎人人都能隨口吟哦幾句。但是唐詩經常運用典故或比喻來表情達意,植物尤其運用甚廣。例如杜甫詩句「夜雨剪春韭」、王昌齡「忽見陌頭楊柳色」、王維「山中習靜觀朝槿」,裡面蘊含的或別愁離緒或七情六慾,若能認識其中提及的植物種類、樣貌與特性,並了解它們在文化傳統上的象徵意含,必定可以更加理解詩句的蘊含與詩意的境界,真正理解詩人的內心世界,加深我們對詩的感動。

    潘富俊教授秉持植物專業,以及大半輩子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整合了這兩門學科,讓「科學」與「文學」共舞,更讓莘莘學子可以破除科系藩籬,統合知識,自然而然擴大學習的領域,真正落實通識教育。本書縝密結合77種植物與77首最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唐詩,深入分析植物特性,以及詩人運用的技巧與匠心,並有專業的延伸閱讀引導。....more
    《 楚辭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
    ◆本書為《楚辭植物圖鑑》改版書!

    我們知道《楚辭》經常用「香草佳木」比喻君子,「惡草臭木」比喻小人,但是,出現在楚辭中的「三秀」、「野艾」、「棘」、「江離」等植物到底是香的或臭的,實在無法一眼就看出來。

    《楚辭》與《詩經》分列為中國古代文學南北代表,不同於詩經的庶民作品,楚辭幾乎都是作家作品,加上運用楚國的方言,理解難度相對更高。但歷代創作,如漢賦、駢文、七言詩等,從形式到內涵皆深受楚辭影響。因此,充分理解《楚辭》常用的植物,是理解這部南方瑰寶的絕佳方式。本書收錄一百種《楚辭》中提到的植物,潘富俊教授秉持植物專業,以及大半輩子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整合了這兩門學科,讓「科學」與「文學」共舞,更讓莘莘學子可以破除科系藩籬,統合知識,自然而然擴大學習的領域,真正落實通識教育。....more
    《 成語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
    ◆本書為《成語植物圖鑑》改版書!

    成語是文化與語言精淬出的文字藝術,能夠言簡義賅傳達諸多幽深曲折的意思。靈活運用成語不僅有助書寫的韻致,亦能平添日常交談的興味。

    茅塞頓開、李代桃僵、黃梁一夢、荳蔻年華、胸有成竹……等等我們熟悉的許多成語,為何都用植物為主角?認識成語中的植物特性,理解成語形成的道理,體悟成語真正的義涵,進而掌握運用之妙,才能確實享受並傳承這塊民族文化的瑰寶。

    潘富俊教授秉持植物專業,以及大半輩子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整合了這兩門學科,讓「科學」與「文學」共舞,更讓莘莘學子可以破除科系藩籬,統合知識,自然而然擴大學習的領域,真正落實通識教育。本書收入400多則常用成語,歸納出100種植物,搭配370幅以上的精美彩照或插畫,翔實呈現各種植物的形貌及特色;並詳盡說明成語的出處、意義及運用的方式。....more

里仁 发表于 2011-11-7 12:15:57

拿到书上点图哈。。。:)

tracylin2002hk 发表于 2011-11-7 16:58:41


1. 先看題目的重點字眼(多是名詞, 動作,地點,"不"字), 用 筆間下

2. 在文中找出跟1.所間的重點字眼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詞語,間下相關之句子,寫上題號

3. 注意問題詞(誰, 哪兒...)
   如:
問: 誰是小明的老師?
答在文中找有專名號的字)
"誰"這問題 還有其他技巧,篇幅所限,詳情請再查詢.

4. 答長答案需要注意文法,
    如:先是"人物",再是動作.(最基本的結構)



平日:
學術方面:
1. 熟練問題詞(誰,哪兒)

2. 把各題目按問題詞分類, 請孩子多練習.不要同一次給多於兩個類型,以免混亂

生活方面:
以下方法需時,如父母太忙可再調整一下方法
1. 與小朋友一起看故事書(最好是與小朋友共同選故事書,增加其投入感.),可分工一人說一版故事(如小朋友程度較初級可先照讀),家長可問他關於該頁的問題,及引導他猜一猜故事的發展(用輕鬆和欣賞的態度回應小朋友的回答),如小朋友程度較初級,可先教他與主題相關的字眼.如小朋友不知道應答什麼,家長可先做一次示範, 再在下一頁鼓勵他回應.

2. 與小朋友設立溝通渠道,如一起製作家中的郵箱.鼓勵小朋友常畫及寫一些關於他的事, 如不會寫,就可以畫出來.



1. 先按題目猜一猜大概的意思,寫下,如正面和負面的意思/是動作還是形容詞(關於引導小朋友找出詞性,可再詢問)


如:的學生令老師生氣.(問小朋友:好的小孩會令老師生氣嗎?還是不好的令老師生氣?我們如何形容不好的小朋友? 頑皮?不專心?)


2.看標題和每一段第一句(多是主旨句),找出每段大約關於什麼,如第三段第一句說:小明 太頑皮了,所以老師罵他.
(問小朋友: 怎樣的小明令老師生氣呢?)


3. 如小朋友仍有困難,不要怪責.可多加提示,(如:詞語可在第一段找到/再想不到,才把答案鎖定在第三段,第一句)再想一次.


4. 請多鼓勵小朋友,在初小的階段宜培養興趣,家長可與小朋友比賽,可先教認識關於家中一些的事物,用各種顏色筆寫下(可當親子活動,裝飾家居),然後,誰最快把詞語放在相應的家具上,就可勝出.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子仁子允子友三兄弟讀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