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史以来最长的一个暑假——7月19日至8月24日,共计36天。放假前还盘算着去哪儿玩几天,但真到放了假,每日里买菜做饭洗洗涮涮伺候两位男同胞,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实在不甘心被生活琐事完全包围,于是改弦更张,将原本打算的身体的远游变为精神的远游:看长篇小说。
粗略一算有近十年没正儿八经地看过小说了,更别提长篇小说。虽然起了看小说的念头,还真不知要从哪本下手。于是点开网页,又去报纸的出版物推荐栏翻了翻,决定从当下很流行的一套长篇——《藏地密码》开始。岂知这套书极俏,去省图书馆找了好半天,成人部一本也没有,倒在儿子办证的少儿部借到了第5辑。我不知就里抓来就看,没头没尾的,花了三天时间over。凭着咱生吞活剥的功夫,好歹算是明白了故事的原委,于是去借其他几本,但总是事于愿违,最后是按照5-6-2-3-4的顺序看了五本,前后总用共了10天。对于尚未看的1、7、8,虽然其广告说是如何地精彩,大结局、大揭秘之类,但我却实在提不起劲去借了。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借第2辑时,因为只找到一本,我无意中发现了很早以前毕淑敏的一本长篇《心理小组》,于是一起借了回来。对于毕作家不知为何我有一种偏爱,也许是因为她的小说风格之亲切和犀利投我所好,也许是她心理学博士的学术背景令人景仰,总之呢对于她的作品我很认同。果然翻开这本《心理小组》,我就放不下了。仅用了三天时间,看了两遍!虽然那套宏大的《藏地密码》被宣传得如何如何,但我却找不到几处能够真正吸引我读下去的地方(也许是自己out了),只是为了了解它为何如此受到热捧。但这本《心理小组》,却是从头到尾一直牵引着我,最后安然在小组成员的临终关怀里幸福离世的场面,终于令我一直隐忍的眼泪变成了决堤的洪峰,一点也顾不得那两个没心没肺的家伙在一旁笑话,他们哪里懂得,这是对因寻找生命意义和价值而历经艰辛的人的最适切表达!随着一遍遍地阅读这一段文字,我恍若自己也成为心理小组中的一员,坐在她们中间,见证着一个生命走到了尽头然后有尊严地死去。而此时,我感到了25年前,那个常常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欢喜担忧、中午边听长篇联播边吃饭边哭的女中学生,正静静地地坐在自己身边,微笑地注视着我,说:“原来你一点也没变啊。”
十年前初为人母,时间被孩子占去了一大半、被工作和学习占去了一小半,看小说成为一件绝对奢侈的事情,也因此与长篇渐行渐远;如今,一个稍长的假期使我与她们相逢,这其中的欢喜只有自己知道。
在无法与长篇共享的日子里,我只能用“小说都是小说家们编的,没什么好看的”来安慰自己,但这次的阅读经历使我更明白了,小说的确寄托了作家的梦想和希望,而这些必须要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践。我们的情感、欲望、恐惧、想像……都在长篇的阅读过程中得到实现。所以,经典的长篇不以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恰恰相反,她们必须经过时间的冲洗打磨,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航标灯般发出温暖人心的光芒。
读经典的长篇,在阅读中和旧时的自己重逢,回到梦想的起始点,那时可能很青涩而且幼稚,但哪一个梦想不是在如歌的岁月里诞生的呢?!
庆幸自己的暑期选择,感谢长篇的小说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