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白分明 于 2014-8-14 14:45 编辑
“言至极尽方为声”,当语言穷尽至已经无法表达之时,那就只有声音了。
音乐教学中,诸多因素非要用语言来描述声音,其模糊不确定甚至错误就在所难免,也就均经不起推敲和较真。比如常提到的“穿透力”,“颗粒感”,“感情投入”等等,究其本源其实质很简单,但望文生义和形而上学则常让人不知所云,甚至彻底错误。
所谓“穿透力”,说到底还是一种“力”而已,这种力所产生的所有音响效果必然取决于两方面:
一 发力体本身储存的力的能量的大小。具体到琴童即为手指所具备的力度能量的多少。演奏者具体如何变化和使用其力度能量就是所谓的声音艺术,即钢琴演奏艺术。
二 发力体的速度。既然速度和力度成正比,很显然就是考验琴童的手指灵活的程度和速度。
手指发力后,必须通过三层杠杆传输和消减,最后的力度和速度终究要归为榔头击打琴弦而发出声音。
终上所述,纵然如此纷繁复杂的触键方法和用力方法,最后都必然归结为“力度”和“速度”问题。
所以,不要迷信所谓的无“穿透力”是因为触键方法和用力方法不当而造成,实质上就是演奏者如何艺术地变化和利用己身所拥有的手指力度和速度。
作为琴童当前的最重要的就是增强自己的手指能力,主要是增强手指的力度和速度。只有首先具备了足够的力度和速度,才有可能艺术地使用自己手指的力度和速度。那么,所谓的“穿透力”也好,“颗粒型”也罢均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对于声音的好坏和声音的音质和音色均取决于演奏者所掌握的“速度,力度”的一个“量度”问题,当然也和触键的方式,触键的位置和用力的方法关系密切,此属于另外的课题,本帖不做深入探讨。
钢琴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本人无意考究那些似乎高深莫测的提法和说法到底源于何时何地和何人,但在音乐领域中,不加思索而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又故弄玄虚却甚是普遍,所谓“内行人用似乎内行的语言忽悠外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