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英语不要太狂热
本帖最后由 萧愚 于 2012-12-19 23:02 编辑已经看到不止一个家长,为了给孩子创造英语环境,逼着孩子用英语思维,
决定在家里,父母有一方只跟孩子说英语。
这种做法属于狂热。而且狂热得让人心痛。
我最近接触到一个爸爸。曾经是一个特别不会说话的男人,他的爱人因为他不怎么说话,急得在他面前时常哭鼻子,是真哭,伤心的哭,但有了孩子后,尤其是现在,却总抱怨他一天到晚话多。
因为他爱上了给孩子讲故事,他发现自己有讲不完的故事!
他说,跟着孩子,他至少长大了10岁,再年轻了10岁。
是心智长大了10岁,而身体年轻了10岁。
我们可以想象他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激情,那种投入,那种幸福。
而如果,我们让这个爸爸换一个角色。让他变成一个孩子学英语的工具,
每天应用不怎么熟练的英语,与孩子交流简单的句子,他的精神状态又会是怎样?
交流应该是全息的。不仅仅是传达语言信息,还要传达情感。
机器的特点就是缺乏情感,缺乏人类那种时而细腻、时而激情、充满爱意的情感,
孩子听故事,不仅仅是听语言,更重要的是体验到那种亲密的情感。
这也是西方主张给1岁不到的婴儿读书的原因。婴儿也许听不懂书的内容,但是,他能够体验到那种情感。
语言作为思维的外化,无疑,母语是承载这种情感的最佳媒介。
而如果换成半生不熟的外语,那几乎跟机器人无异。
这也是我非常反感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一句英语一句中文的做法。
且不说这种方法的输入相当低效,就从情感交流的角度,这种做法就让讲故事变成了一件工作,
完全破坏了亲子之间的亲密情感交流。
许多父母把给孩子讲故事当成生命中的一大享受。
他们可以跳出书本,自由发挥,天马行空,让这段时间变成孩子精神世界的美妙滋养。
而一旦讲故事变成程式化的英语学习,枯燥,机械,生硬,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低劣的英语学习方法会流行。
昨天收到一个私信:“萧愚老师,我的孩子1岁3个月了,我想给孩子英语启蒙,请给我推荐一下适合他的英语绘本。”
这个私信让我感到心痛。1岁的孩子读什么英语绘本呢?
1岁的孩子,关键是父母与孩子的直接交流。用清晰,充满情感的语言交流。
即便是给孩子读书,也要充满情感,而母语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这样的父母,显然还不懂得去享受与孩子情感交流的时光。
时时刻刻在琢磨,怎么往孩子的脑瓜里输入一些知识。
他不懂得,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充满情感的话语,
哪怕是毫无意义的闲聊,只要这种闲聊背后充满柔情蜜意,孩子就能很好的享受和吸收。
外语学习要回归从属的地位。幼儿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接触英语。
这种接触是有益无害的。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没有任何必要变成第二母语那样学习。
大部分家庭缺乏这种条件。生硬勉强为之,所得甚少,而付出很多,得不偿失。
儿童的英语学习可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热身阶段。以接触为主,掌握基本的词汇,良好的发音。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听说为主,不追求数量,追求质量。
花时间要少,每天不宜超过半小时。
第二个阶段是发力阶段。这个阶段,孩子需要一定的心智成熟度。一般八岁之后为宜。
这个阶段需要较为系统的学习。听说读写,有计划,有策略,孩子也能较好的执行。
每天的学习时间可以达到一小时。
现在许多父母,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发力这个阶段。
甚至每天花两个小时在英语方面。
这种做法的弊病就是低效。因为用的方法往往是灌耳朵之类低效的输入。
而比低效更让人心痛的,是孩子正常成长的生态被破坏。
一个正常成长的生态,要具有全息性,
全息背后是一种氛围,一种亲密,一种情感的环绕,一种全息信息的输入。
比如跟孩子一起看过一本书,能够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放飞想象的交流。
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心智,增强母语能力,养成良好气质和性格,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英语学习时间过长,相当于在这种氛围中留下了一段很大的空白。
孩子的精神世界与父母的精神世界难以产生交集。
失去了培养气质与性格,增强心智能力与母语能力等好处。
许多父母之所以让孩子过早发力,一个原因是信了什么关键期的理论。
关键期和敏感期的理论,很多只是猜想而已。但许多父母信以为真。
比如我前天在微博上提到的一个妈妈。
一直期待着孩子认字敏感期的到来,现在小学二年级了,还没来。
目前关于英语关键期,比较靠谱的是语音关键期。
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乡音难改,过了青春期,再改口音非常困难。
所以青春期之前,在语音方面加强有一定的重要度。
还有一个关键期。比如9个月的时候,孩子在分辨音素的时候有特殊能力,
但捕捉这个特殊能力,孩子需要情感与互动。不是光听录音,看录像就可以的。
由于父母大多发音不标准,所以这个阶段的输入,往往不具有可操作性。
而且即便过了这个阶段,孩子通过直接模仿也能够较好的把握语音。
所以,错过这个关键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实在不放心,可以自己苦练几个句子,如how are you,good boy, l love you, good job,
模仿得惟妙惟肖,不时跟孩子说说,或者说完之后再放放原音,也许能够起到音素输入的作用。
如果英语学习没有关键期之类,那么过早发力的必要性何在呢?
所以幼儿学英语的基调,应该以热身为主。
热身,尤其是适度的,科学的热身,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发力,应该在孩子心智成熟度较高之后,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专门性的学习。
俗话说,台风来了,母猪也能飞。家庭教育要善于借势。
要将自己的势能,也就是优势能力最大化。
比如你的母语是优势,你的中文故事讲得好,就应该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
有的父母英文很好,运用这个势能给孩子一些英文方面的滋养无可厚非。
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弱项去勉力为之。那样的过程是拧巴的,结果也多半是拧巴的。
同时,孩子自身也有势能。他的心智成熟度,学习热情,自觉度,这些都是势能。
如果善于利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沙发! 看来我启蒙的不算晚,女儿6岁9个月,目前进入灌耳音阶段,儿子听听儿歌,随他,能吸收就吸收的状态。孩子的中文理解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没几个爸妈的英语能力超过自己的母语,怕就怕两种语言都只是学到了皮毛。
minieee于2012-12-18 06:34补充以下内容:
原本也是打算一年级暑假进入较系统的课程,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前进,不攀比,不着急! 顶萧老师。
我主张一天最多一小时英语学习还被人说成太少时间。 喜欢看你充满理智的文字,从文字中透露着对孩子的拳拳爱心。确实可以感觉到某种焦虑和狂热,如何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循序渐进地前行,去除攀比的心态,对很多家长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会迷失在旅途中,不是人人都具有那种睿智。
其实,英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充其量只是一种工具,长大后真正从事专业的英语工作的人不会很多。定下目标后可能就不太会这么狂热和焦虑。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其规律,更何况是人呢!孩子无从选择,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施予。但愿更多的父母能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引导孩子前行的道路。
不懂教育而教育的家长比不教育的家长更可怕。人的成长不具可逆性,一切都无法回头。
论坛里需要这样理智的声音,谢谢您!
其实,不会英语人生也可以很好,会英语当然更好。但确实不支持孩童时期过于重视英语,毕竟有时间成本。 本帖最后由 hongfq 于 2012-12-18 07:32 编辑
建议楼主去读读幼儿脑科学方面的著作
为什么美国专家现在建议everyday talking,everyday reading,everyday singing?
人家是建立在大脑ct基础上的,而不是想象中的亲子感情。说的越多,读得越多,唱的越多,婴儿大脑的结构就发展的更为复杂。
至于双语或三语启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当然因一般人外语词汇贫乏,不适合做为主要交流语言。但有建议每天清醒时间的20%用于第二语言,才能达到母语程度。所以一定的时间也是必须的,不用老是大惊小怪的 什么东西都有个度,太过度就不好了 今早刚在微博看了这片文章的转载 大凡花很多时间固执的做一件事的人都是焦虑的,大凡焦虑的人都是偏执的,大凡偏执的人都是不会听任何不同意见的。因此,可以预见:听你意见的人往往不是你认为应该听你建议的人,而需要听你建议的人根本不会听。 感觉这里的爸妈有些自身英语能力很高,对孩子进行双语教育也是无可厚非的。 按部就班,随心所欲,自由空间,不求功利。 本帖最后由 charlenedavid 于 2012-12-18 08:14 编辑
哎!一看标题,我又知道是谁写的了,咋就那么灵验呢?
狂热不狂热,不是谁都可以狂热的,狂热要有资本的,嫩说,有谁在家除了跟孩子说蹩脚的英语外,而不敢说其他?
楼主应该把狂热定义为:家长自己英语不好,说不利索,却在家非要跟孩子说英语,不许孩子说中文。
这才叫狂热,因为没有量力而行,苦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这样的家长不多的,怎么可能多呢?楼主的担心又多虑了。
因为家长英语都很成问题的,而要求只跟孩子说英语,不能说中文,这种状况,如何来操作?如何来执行?我是在想这个技术层面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狂热的问题了。
至于说,有的家长对自己英语很自信,日常跟孩子说说英语,未尝不可,值得羡慕,得天独厚的磨耳朵,不是么?
但问题恰恰是这样有自信的家长,绝对是少数,既然是少数的现象,就由他们去吧,再说,这样的日常说英语,在彼此都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又不妨碍中文吸收(在国内环境下),试问:有什么不好的呢?
一件没什么不好,又绝对是小众的现象,我们担忧个啥?
属于是没话找话型。 喜欢这样理智的声音,时常听听不同的意见,可以更淡定了。
本帖最后由 糊涂爸爸 于 2012-12-18 08:18 编辑
顶楼主。
不过真能听进去的不会有几个。 学英语的同时别忘了更好的学好中文呢 3岁到六岁是一个关键期,做好适度启蒙,比不英语输入要好很多.
但是完全英语或者双语教育容易给孩子造成language stress,对于这样一个东西,我是应该说英语还是汉语呢.
而且老师以前给我们科普过,要先把母语学扎实,这是表达根底,再来说英语的事.
不抓是荒废,一把抓就是慌乱了.还是要有一个智慧,懂得的父母亲为上策,不然真成了追风少年,嘿嘿,风可是追不上滴,最后弄一身土. 不攀比,不着急
各种观点,我还是比较喜欢理智些的。有能力地给孩子营造英语环境无妨,没有条件的也要清楚孩子的学习不只是一个英语。 我家三岁半开始的,平均每天应该达到两小时,但这两小时其实是有很大水份的,我们听音频基本上是随时随地的,只要是看过的动画,学过的chapterbook和教学动画都把伴音放在MP3小音箱里随时随地的听,也就是当个背景音乐而已.实际上读书的时间不是很长,最多也就半小时,这半小时还是在孩子自愿的情况下.目前应该检讨的是,自从装了卫星电视,孩子看动画时间太多. 担心长此以往眼睛受不了. 如果英语没学好,反而让孩子戴上了一副永远也摆脱不掉的厚重眼镜,那真的就太罪过了.
学龄前的,那种强摁着孩子学的,别说两个小时了,半个小时我都反对.那些学得特拧巴的,与其天天泡在爸妈网下资源找方法,真的还不如自己静下心来多想想如何引导孩子. 所以一切要依据条件,才好定义。
离开条件去否定或去肯定,根本就是空谈。 楼主的建议也是好的,什么都有两面性,尽量做到什么事都适可而止就好 "家庭教育要善于借势。
要将自己的势能,也就是优势能力最大化。
比如你的母语是优势,你的中文故事讲得好,就应该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
有的父母英文很好,运用这个势能给孩子一些英文方面的滋养无可厚非。"
我赞成这个。。。
如果本身父母英语实在太差,如何能够有感情地给小孩输入英语呢?
说的太对了.英语是什么,充其量就是一门工具.现在小孩的英语教育真的很狂热.但是没有几个人会听得见楼主的建议.因为现在小孩英语狂热的弊端若干年后才会体现出来.多大的小孩干多大的事情.小孩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学习了这个,就把其他的时间挤占了.2岁的孩子学五六年,到8岁可能一年的时间就学会了.不过我儿子现在也在上英语.{:soso_e100:}不过要有一个度 Echo_773 发表于 2012-12-18 08: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家庭教育要善于借势。
要将自己的势能,也就是优势能力最大化。
比如你的母语是优势,你的中文故事讲得好 ...
英语实在太差的,怎么给孩子英语引导,这个问题,很成问题。
话是可以这样那样说,但是不可能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情,怎么来做?
说的对,支持。 自相矛盾:
孩子听故事,不仅仅是听语言,更重要的是体验到那种亲密的情感。
这也是西方主张给1岁不到的婴儿读书的原因。婴儿也许听不懂书的内容,但是,他能够体验到那种情感。
昨天收到一个私信:“萧愚老师,我的孩子1岁3个月了,我想给孩子英语启蒙,请给我推荐一下适合他的英语绘本。”
这个私信让我感到心痛。1岁的孩子读什么英语绘本呢?
自己打自己脸.......... 我承认:自己热衷于教儿子英语,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学英语,没有从孩子的需求出发。 你说的是一种孩子和家长都为英文所累的现象,但应该承认,还是有很多孩子已经将英文当成一种乐事的。我的外语不好,我在家不强调孩子的英语,所以亲子阅读多是读汉语,也不跟她说英语,怕自己的英文不地道误导。但我的孩子对英语很好,而且她对英语也很有兴趣,这些都是她的老师启蒙出来的,我的辅助工作是给她看英文动画片,偶尔读读英文书。我认为这种英文和汉语都进展得很顺利,孩子也很愉快,完全没有将学习当成苦事,不能算是狂热,只是让孩子多了一个快乐,第一个快乐是中文的世界所获取的快乐,第二个是从英文中获取的快乐。 反正不管什么东东一出来,势必有反对的声音,我反正觉得灌输总比不灌输好,低效比无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