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定您和我有着同样的记忆。大概就是九六年前后吧,浙江卫视有过一档相当火的节目,叫《人生AB剧》,主持人是一位大光头,个儿挺高,说话挺逗。那时候在屏幕面前傻笑又深思的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儿,我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后悔,我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纠结,我甚至还不懂什么叫做选择。
人生,就是选择,就像AB剧,也许是ABCDEFG……剧。
这无限的可能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的明天到底会走向何处,或阳光明媚,或风雨交加,或浑浑噩噩,或神清气爽,取决于我们今天这主观的选择究竟如何。
因此,我非常认可和欣赏Smlie老师在加斯顿员工培训时强调的那句话:“要想成长,就得学会选择;而对于孩子来说,教育的重点就是给他选择的自由,培养其选择的能力。”他举了自己和儿子的例子:“周末,到哪儿去玩?我不会像从前那样拉着儿子就走,而是问他,你说是去紫荆山公园还是去碧沙岗公园?这样,无论去哪儿,他都会因为是自己选择的而开心。相反,如果我们替他做决定,他去了之后,不开心就会抱怨,我自己不想来,是你们带我来的!”
无独有偶,加斯顿小学的家长乐爸也讲过这样的话:“谁的需求,谁做选择……把这些都交给孩子们,相信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不要代替他们,代替就是一种伤害。”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爸爸,甚至在为女儿选择小学如此重要的关口,他和妈妈也放心地把权利交给了孩子。这是何等的一种胸怀:“就是选错了,无非就是再选择几次的问题,人生哪能不犯错呢?”说得很好,是选择了哪条路重要,还是让孩子亲身体验、学习和选择这一课重要?如果此时你不放手,让他从小事开始做主,那么将来会怎样?
5岁: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最近同不少老师面谈,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
我们交谈的中心问题,是“你是否已然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绝大多数的回答是——“……”
这就是“抱着长大”的后果。
为什么太多的人一辈子都在无意识的轨道中?为什么太多的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自我”?
称之为“悲剧”,算不算夸张?
我们,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这一点,可以参考《三傻大闹宝莱坞》:“放弃工程学,追随摄影吧!紧跟你的天赋。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