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点击问题反馈。微信登陆的用户请及时在个人中心设置登陆密码,并且牢记自己的用户名。
头像上传问题点击此处

为什么不问“为什么”

热度 8 已有 328 次阅读 2014-8-6 17:04 系统分类:成长记录 班主任 , 男孩儿 , 教师 , 教学 , 名校

和应聘教师面谈,我更关注的,是其对自己的教育生活思考——或自己的求学经历,或自己的教学经历。在我看来,不会思考的教师,必然会沦落为平庸的教师,那么“混吃等死”也将成为必然。

令这位老师刻骨铭心的,是在某名校实习期间所遇到的一个小男孩儿。

这个男孩儿上一年级,因为偷拿了同学的钱而被班主任请来了家长。班主任的做法应该说是在一般学校司空见惯的。她狠狠地批评了孩子,要求家长务必高度重视、好好“教育”。第二天,这位实习老师问孩子,孩子的回答很淡定:“就是挨了一顿打呗。”

实习老师说,她觉得那个孩子很可怜。但是,她又说不出为什么。

我问她:“班主任有没有问过孩子,为什么拿人家的钱?”

她摇摇头。

这就是症结所在。

当孩子发生某种状况——我指的是在成人看来似乎相当严重的状况时,大多数成人的第一反应是指责——我们称之为“批评”,还用“修树枝”的比喻来给自己找理由。诚然,这是看似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一定是最野蛮最浅层次的方式,甚至可以断言是最自私的方式——我们只是在灭火,在给自己减少麻烦,而不是从教育的高度处理问题。在我们的威严面前,孩子会低下头来,可是他的内心呢,我们看不到。

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倾听、理解、思考?

以这位孩子为例吧。

我了解到,这位孩子的父母是做小生意的,对孩子确实疏于陪伴,更不要说什么教育;这位孩子的老师呢,自开学之日起就没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过他,因为他邋遢、坐不住……

实习老师也问过孩子:“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钱?”

孩子说:“我就是想买个杯子。”

“可是你妈妈不是刚给你买过杯子吗?”

“那不是我喜欢的。”

我的思考是什么?

每个坏习惯的背后,都是爱的匮乏的痛苦呐喊。

这个孩子显然是极度缺乏爱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所感受到的都是简单、粗暴、专制、冷漠。他拿钱,表面上看是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其实是在填补自己的精神空虚。

如果他的父母和老师不改变,他的未来会怎样?

在新学期的第一次教师培训中,我们引用了三个教育故事作为学习材料。其中一个,是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这“四块糖”,充分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而智慧从何而来?正是来源于真正的爱——只有真正地爱孩子,才会懂得公平、包容、等待、欣赏、倾听……

共勉吧,把问“为什么”当成习惯,要微笑着,听孩子的话,懂孩子的心。

2014-8-6

 


路过
8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新会员加入

评论 (1 个评论) 发表评论

  • hidden globalroam

    2014-11-12 06: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