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5-27 03:11:32

书,书,书……从早上到晚上,小春子同学像只饥饿的小兔子,一刻不停地找書看。下午去图书馆借了新的中文書,到家就看完了三四本。
让孩子爱上读书,是为人父母可以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之一。
此言不虚啊。

今晨,与春子共讀《诗经·谷风之什》两遍。《论语·卫灵公》~《微子》一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5-29 14:51:58

周日课程,春子上午与同学共讀《论语》一篇,《声律启蒙》一章,古文一篇,学习琴歌《诗经击鼓》。和夏参加最新的幼儿讀經班课程。复习《老子》前三章和《弟子規》前两段。

週一无课。春子在朋友家读中文书。和夏跟读《老子》七章,《弟子規》两段,复习《千字文》两段。认字数个。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5-30 14:01:45

周二~周五,和夏小朋友跟着幼儿园的老师到外地住四天,开始他人生第一次没有父母陪伴的外出旅行。走的时候感觉他还不完全明白这个旅行意味着什么,希望这四天他玩儿得开心。

昨日春子诵读《谷风之什》两遍,论语《阳货》~《堯曰》一遍。读中英文书若干。

smallpoo 发表于 2012-5-30 14:41:05

混血与中西文化让孩子看起来很不同

邱邱我 发表于 2012-5-30 14:54:39

进来学习一下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5-31 18:47:42

本楼第一楼貼出春子读正體版《童話莊子》的照片。前几天亲近母语的徐冬梅老师在微博上也推荐《童話莊子》,原来是大陆出了简体版。摘录我们的对话。
@亲近母语徐冬梅:特别建议倡导儿童读经的朋友让孩子们读读《童话庄子》。

@家有春夏:去年就去台湾买了正体版《童话庄子》(不知道和徐老师说的是一本吗?),女儿两个小时读完,见此http://t.cn/zOu3dVv。今年去台湾打算继续买这个系列里更多书。

@亲近母语徐冬梅:春夏,好久不见。我从春子捧读的书的封面看,应该是同一本。这本书是 @京华小鲁 今年刚刚引进大陆的。3月在杭州,周益民老师上了这本书,孩子们很喜欢。教学实录在这里:http://t.cn/zOjlaOt

@家有春夏: 在诚品买的这本书,后来才留意到还有续集2,今年打算也买一本。不过春子读白话文比吃书还快,买之不及啊。孩子现在已经把庄子内七篇中熟读了六篇(第一轮诵读),蔡志忠的《庄子说》动画同步在看。也时常试着吟诵《庄子》,其语言之美,是亲子时光里的美好享受。

简体版当当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642880
介绍:
有一个人潇洒得很,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他都能轻松自在地随着大自然共舞。就算身体有了病痛,遭遇了挫折,也不会打扰他内心的宁静。这个人叫庄子,是个既有趣又潇洒的家伙。潇洒的庄子写了很多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有怪物,也有怪人,有童话般的大鹏鸟和大怪鱼,也有神话般的河神和海神,还有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人物……在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里我们到处看得到他的身影:穷巴巴却快乐无比的人、病危却安然自得的人、奇丑却人见人爱的人……
  《童话庄子》从《庄子》里选出来六篇文章加以改写,是一本儿童哲学启蒙书。本书以童话方式呈现,带着孩子跟着达观的庄子,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在和快乐。当列子遇上大鹏鸟和雪山神女,当独角兽遇上百足虫,当井底之蛙遇上海龟……华丽而令人惊奇的想象就要展开,智慧及快乐的密码就要被破解!


不过说实话,白话文还是看两遍就读之五味了,而原文《庄子》之美,是百读不厌的。

mondaniel 发表于 2012-6-2 09:44:01

学习了~~~~~~~~~~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6-3 01:57:54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6-4 15:35 编辑

昨日,午后春子与两小友共讀《老子》前三十章一遍,《爱莲说》《诫子书》《陋室铭》5~10遍。和夏同学外出旅行归来,不顾旅途劳顿,兴致勃勃地和好友强强跟著强强妈妈共讀《老子》和《弟子規》。

今日晨讀《孟子·滕文公》一遍。和夏诵读《老子》前八章一遍,午后诵《三字经》半部一遍。识字与阅读。
春子在小朋友家共读《大学》两遍,《中庸》一遍,《弟子规》半部。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6-4 15:38:35

周日晨起诵《孟子·离娄》一遍,与和夏认字若干,读绘本。后致谦学堂课程,春子与同学们共学《大学》《弟子规》《诫子书》。和夏读《老子》前十章,《弟子规》三段。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6-5 13:38:36

昨日和夏同学晨读《老子》1-10章一遍,跟读《弟子規》前三章一遍。认字。
春子诵《论语·先进》《颜渊》一遍。因为当晚学校有一个“阅读之夜”,孩子们傍6点钟都要重新聚集在学校,烧烤,吃晚饭,之后一起阅读,在学校教室camping。想想真是很好玩的事情。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6-6 04:52:14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6-6 04:55 编辑

1845年Perry的《德國大學教育》一書中談到當時哥廷根大學的入學條件:“學生必須能將德文毫無語法差錯地譯爲古希臘文,必須能流利無誤地說、寫拉丁文,必須能讀法文和以自己的母語寫作。”——以此要求,今日德國中學畢業生裡幾乎無人有資格入讀大學。歐洲百年來學術水準持續下降的原因由此可窺一斑。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6-13 06:43:03

周日春子和夏于學堂讀經。
前日春子誦讀《詩經·谷風之什》兩遍,讀《論語集解》版《憲問》《衛靈公》一遍。和夏跟讀《老子》8~10章一遍,《弟子規》第二段,復習《長歌行》一遍。
昨日日春子誦讀《論語·季氏》~《堯曰》一遍。和夏誦讀《弟子規》前三段一遍。

最近小春子的睡前故事是 'The Boy's King Arthur' ,這本書1889年第一版,改編自英國最優秀的文學作品之一——15世紀英國作家Sir Thomas Malory的《亚瑟之死》(Le Morte d'Arthur),實際上文字改動很小,僅僅是一些段落簡化了而已,可以說基本保留了原作的語言風貌,是值得推薦閱讀的經典之作。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6-13 18:15:27

微博與友人互動
福田心田:周五讲座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发现脑中区N200,更在于发现者具有一种超越科学的人文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张教授说,只要汉语存在一天,我们的文字就会存在。交流中我说,汉字是中国的绝妙机关,由于文字不随语音变化,保证我们可以进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超越时空的交流,保证一个统一的大国文明得以延续。
家有春夏:由此我也常常感慨印度人的智慧。作爲拼音文字的梵文,因爲有精密嚴謹的語法,竟然可以數千年一貫而下。讓印度的傳承真正成爲舌尖上的傳統,以至于我們現在聽到的吠陀,理論上和三千年前幷無大异。又若誦起馬鳴菩薩的佛所行讚梵本,因爲有音與意的雙重回溯,那種感動更是直抵人心。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6-15 04:35:24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6-15 04:51 编辑

傍晚去聽一個關於玄奘的講座,小春子表示也感興趣。因前些日子她看了《玄奘之路》,近來又看臺灣製作的片子《大唐西域記》,對玄奘法師西行求法的事迹相當熟悉和喜歡。但聽說是學術講座可能沒有什麽故事,她想了想說:那我不去了,回來請把有意思的內容告訴我吧。講座中,和夏同學的名字被n次提及。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6-23 23:38:04

今日雅集中遇到一位美國回來的華人母親,還是專門在高校教授幼兒教育學的專家,幷且也在家業餘帶孩子讀經,于是一起交流了一下海外中文教育,甚為愉快。……這幾年,不斷遇到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父母,他們爲了子女能學好中文、瞭解中華經典文化而付出的努力,令人感動。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6-27 08:12:17

對吳文冰老師關于讀經文章的回復。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f3dc80102e526.html

讀經怎麽讀,大有講究。吳老師提到的讀經的可能的問題,是讀經這種教育本身的問題,還是讀經教育實施中的問題,這個要分清。
比如我在大陸各地走了很多讀經班(估計比吳老師見到的讀經兒童多得多),一方面我看到所謂孩子似乎有了些問題,另一方面我更看到這些問題多數是因爲老師是很有問題的。——因爲幾十年扭曲的教育之下,再加之近百年失去文化教養之後,中國大陸要找到沒有問題的老師,身心健康的老師實在是太難了。——這樣的老師遍布大陸的體制教育,也同樣遍布讀經私塾,也遍布個個家庭(父母是也)。而讀經教育被我們這些身心迄需重新整理的父母老師來開展,又沒有及時的指導,沒有偏差也是不可能的。就像在中國推廣的其他教育,包括蒙特梭利,包括華德福,什麽好的東西到了現時的大陸,都一定要變味儿。
這常常不是那個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這種教育的具體操作者的問題。
蒙特索利如是,華德福如是,讀經亦如是。
當我去年去臺灣看了幾個讀經學堂,發現那裏的氣氛感覺和孩子的狀態,就非常好。因爲那裏的老師,都非常溫良恭儉讓,或者說,非常“正常”。——而如今大陸,實在是這個世界最不正常的一片土地了。
再來看我生活的地方。我們生活在德國,孩子周遭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非常好,可以說是非常崇尚自然和尊重孩子,所以這裏的孩子個個快樂自由地成長。我女兒的德國幼兒園園長聽說兒童讀經,大爲支持,認爲對孩子的教育極有益處,還給予各方面的方便與支持。而這裏的華人讀經兒童,在學校裡和德國孩子在性情上幷無差別(當然孩子都由自己的個性),身心快樂健康。看看我們這裏的讀經老師,也多是來自大陸的是華人父母,但是因爲長期生活在歐洲,性情中都少有現在大陸整體的浮躁,對孩子都極具愛心與耐心。
所以,看到這裏,是否我們要反思,是讀經不好,還是我們不會開展讀經教育呢?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7-2 07:13:49

這兩天在臺灣開第二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樂焉與春子,相會于臺灣——而且還有機會認識了好多臺灣的讀經兒童。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7-2 07:47:27

韓國閔教授講座提及,韓國的傳統私塾教育幷未完全中斷。韓國政府允許學童在入學時選擇進入普通學校或者傳統書堂(即私塾),雖然如今入讀書堂學習四書五經的學生很少,但是也是為國家教育政策所允許的。下圖為至今仍在教書的敬華書堂82歲的敬華先生——任龍淳。



閔教授講述韓國傳統教育的過去與今天,身著韓服,戴冠。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7-17 05:06:47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7-17 05:11 编辑

台湾,日月潭午餐。春子和王财贵老师,陈琴老师。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7-21 05:01:22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7-21 05:05 编辑

德國漢堡讀經夏令營裡的小美眉。(漢服設計製作來自@翾儿 @如梦霓裳汉服网 @重回汉唐汉服店)

第二圖中間的小朋友只有三歲半,來自英國愛丁堡。她的父母爲了孩子參加兒童讀經營,同時自己也親身體驗兒童讀經專門請假飛到德國一周。感佩!其實愛丁堡的華人遠多于漢堡,整個英國華人也很多,但是似乎尚未有兒童讀經活動的開展。希望這個讀經家庭可以為英國的華裔子女中文教育帶去經典的星星之火。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7-22 05:58:42

連續六天,上午春子參加讀經夏令營,下午好友則不辭辛苦地繼續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和春子參加本地藝術館開設的兒童美術課程。如此數日,孩子們上午誦習經典,下午在藝術館或植物園畫畫做手工。可謂一張一弛,有詩有畫——童年如此美好!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7-24 07:19:05

昨日和夏跟读《老子》1~29章。春子诵《诗经·鲁颂》三遍,《老子》一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7-29 04:19:06

微博摘錄。
有學者推薦臺灣國文課本,云: 台灣國文髙中一冊的目錄,也並旡極端之選文,不關政治意識形態,袛關乎生活與人生與脩養,但晉眀帝“長安日遠”亦有愛國主義。此冊分為世說新語選、樂府詩選、論語選,另有現代詩選之徐志摩再別康橋及馮至十四行詩之第16首。其後之問題也簡單。


網友商木回應:民国最堪尊敬之人,如柳翼谋、钱宾四、钱子泉,其学问根柢为晚清教育玉成,斯有数仞之墙。己丑以降,两岸共同沉沦,再无宗庙之美。


網友袭我春服回應: 除正体竖排的形式外,内容与大陆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并无多大差别!忽而文言,忽而语体,上篇《师说》,下篇《下棋》。这种“支离破碎”的教材对于学者的生命成长究竟有多大意义?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家有春夏于2012-7-29 04:25补充以下内容:
今日誦《孟子·滕文公下》兩遍,與春子誦《詩經·周南》《召南》一遍。

格玥儿 发表于 2012-7-29 22:55:29

乐嫣长大了。


格玥儿于2012-7-29 22:56补充以下内容:
每次看杨老师的博文是一种享受,非常感谢杨老师如此用心传播东西经典文化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7-30 05:55:10

晨小夏跟讀《弟子規》一遍,春子誦《詩經·邶風》兩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8-1 06:37:16

与春子同诵《论语·学而》~《公冶长》一遍,《诗经·大雅》五首两遍;和夏跟读《弟子規》一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8-8 06:11:54

晨起与和夏诵读《弟子規》。后与春子诵读《雍也第六》四遍。
午后与小夏认字,春子诵读《雍也第六》《八佾第三》一遍,过用论语不二字字卡前六篇。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8-9 04:41:02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8-9 04:41 编辑

晨誦《孟子·離婁》上下一遍。春子誦《論語·雍也》一遍,《述而》三遍,復習詩詞吟誦若干。月前友人贈北京讀經中心《四書五經不二字》字卡數盒,凡4574字,出自前人《十三經不二字》(6544字)。本週起春子逐一認讀《論語》字卡,檢擇不能脫口說出或識之不確之字卡若干,著重學習,亦大有樂趣。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8-14 04:56:45

回子仁媽媽:估計還有其他朋友對這個字卡有興趣,我就說明一下。這個字卡主要是爲了大陸讀經學童簡體學習設計的,但是也可以學習正體。正面是簡體字,背面是正體,字小一些,而且有更小的拼音和註音符號。
開發的老師也想做正體的,現在沒有足够的資金正式生産,但是很多簡體正體是一樣的,加之背面也是有正體的,故而還是可以用。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8-14 04:58:13

本地中國節上偶遇一華裔母親,對子女中文不甚重視,問其何以肯每每子女放學後驅車四處奔波于游泳、芭蕾、鋼琴等諸課程而數年不倦,獨不肯每日留出一小時教子女讀中文書。答曰:上那些興趣班我不用自己管啊。——如今有此想法之父母甚眾,子女全權交與他人教育最好。只知生養,不知教育?是何人也?!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家有春夏(新增 回國見昆曲家張衛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