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筱筱 发表于 2012-3-9 09:15:41

小筱筱 发表于 2011-9-23 15: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的博客是在我收藏夹里的!亲近国学也是受楼主及田妈的影响!

就搜家有春夏应该可以。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9 22:04:19

前些日子春子参加元宵节演出,写了篇小文

壬辰年元宵节演出小记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11 19:27:21

昨天春子第一次参加印度古典舞演出,简单写了博文一篇

第一次印度古典舞演出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13 02:56:37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3-13 02:57 编辑

昨日誦《詩經·小雅·鴻雁之什》五遍。
春子春假仍有一周。不上學的日子有足够時間學習、閱讀和玩耍。晨與春子同誦《詩經·小雅·鴻雁之什》五遍,誦梵詩五首數遍;午後與春子同誦《莊子·應帝王第七》一遍;春子習篆字,讀《吳姐姐講歷史》;和夏誦《大學》開篇一遍,跟讀《大學》(5、6段)三遍。晚與春子復習《說文部目》,習印度古典聲樂。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14 03:21:30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3-14 23:38 编辑

今日网上和友人谈论吟诵的帖子,轉過來:“ 现在的文科生,就是中文系的学生,学习过吟诵的也不多。

主要是一百年来传统中断得太厲害。

其实当吟诵传统没有失去时,也一直是没有什么关于吟诵的理论研究的,因为吟诵只是常态。读诗读文,就要用传统的诵读方法,要用读书声,和穿衣吃饭一样自然。因为自然,当然不需要什么理论。所以徐健順老师他们采访很多老一辈学人,请他们吟诵,他们都说不会,也讲不出什么道理,但是如果你说“请您读读书”,他们就懂了,立刻就用传统读书法读书——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吟诵。

台湾的吟社还有不少。我去年在台湾时,曾经抽时间参加台北儒苑琴社的雅集活动,除了古琴演奏,当时还有两位老师吟诗,一位还是边弹琴边吟。台湾保留的閩南語和客家吟诵传统也都非常重要。王财贵老师一直在呼吁要恢复传统的读书声、讀詩声,并且在七八年前特别找到閩南語专家录制了閩南語唐诗吟诵和吟唱集。不过就我接触的普通台湾人而言,很多也不了解吟诵了。今年徐健順老师应该也会去台湾和那里的老师与吟社接触交流,并且和台湾的读经私塾就吟诵教学进行探讨,共同促进吟诵传统在两岸的恢复保存。”

“传统如果能很好的恢复,则和现代生活并不矛盾,而且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拥有一份古典的情怀。就如同日本,可谓最现代化的国家,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可说是亚洲最传统的国家之一。所以日本的吟社才一直拥有如此众多的成员。youtube上有大量日本吟诗和吟诗会的视频。我曾经转发过一个日本关吟社青年部在大阪公园的练习吟诗的活动,可谓现代社会中的经典生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0MTEyMzU2.html

非常比较大范围的私塾吟诵培训去年10月份以后才开始有。梧桐山和趙升君老师的学堂都先后开展了培训,所以那里的孩子们才刚开始学习。这一百年来吟诵传统中断得的确令人痛心,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私塾的老师、学生之前大都没有学习过甚至没有听过真正的吟诵,而现在的朗读法,确实受西语朗读影响太深,和中国的传统诵读、吟诵法大为不同。所以吟诵教学才有“唤醒”这种说法。

今年徐健順老师还要去趙升君老师的学堂办培训。毕竟这种吟诵就是汉语本身的诵读法,其实也最为自然。孩子们对吟诵的感觉一旦唤醒,接受领悟得非常快。我认识的幾個学了吟诵的读经的小朋友,都能自己創調。主要是要掌握吟诵的规律。相信读经的孩子也不会差。”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14 05:29:47

晨誦讀《孟子·公孫丑》一遍,再與春子同誦《詩經·小雅·鴻雁之什》五遍。春子繼續讀某冊《吳姐姐講歷史》,眼看大半本看完。小夏同學從幼兒園回來,春子執意給他講剛讀的阿斗的故事。無奈小夏全然不懂!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15 07:05:30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3-15 07:08 编辑

晨,與春子誦《詩經·小雅·鴻雁之什》五遍;習梵偈五首;午後和夏跟讀《大學》(5、6段)五遍。晚讀到張文江先生談古琴小文一篇;“在我的心目中,古琴和其他民间乐器不同。其他民间乐器往往描写的是情,而古琴描写的是性情”。 然也

baobao1987wyt 发表于 2012-3-16 16:05:41

再次学习了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17 05:20:47

昨日,晨,誦《孟子·滕文公》一遍。午後,春子誦《老子》一遍,習字若干。


晚餐後春永特意帶春夏一起觀看了'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該片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此片导演Lotte Reiniger親自創作剪裁了片中的所有人物。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1ODIxODUy/v.swf
这部1926年拍摄的剪纸动画长片被公认为是剪纸动画片领域中的经典之作,是有声电影诞生前夕的一部典型的默片。这部浸透着东方文化魅力的德国经典动画片在世界动画片史和电影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百度)。春子還看了youtube上Lotte 親自講述的製作故事http://t.cn/zOMXdZc,被深深吸引。 推薦觀看。傳統剪紙動畫有著電腦繪圖動畫無法取代的美感。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17 05:22:50

晨,誦《孟子·滕文公》一遍;春子誦《莊子·德充符》、《論語·憲問》各一遍。習南印度古典聲樂,梵詩數首。春日晴好,午後攜春夏二子外出,空氣中有新施肥的泥土味道,在城市裏聞到這种天然肥料的氣息,十足可貴。晚上收拾東西,不意發現兩枚從尼泊爾買回的手工繪製書簽,不禁想念Boudha塔邊的日子。

dianadye 发表于 2012-3-26 20:39:31

希望能多学习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27 01:46:42

小春子5月份將參加由倫敦東方雅藝學院(Oriental Fine Arts Academy of London)在德國設立的南印度古典聲樂考試。除去聲樂練習,小春子開始學習“印度音樂理論”,第一條“關于音樂”,開篇即是:“Music is essentially based on faith in God. ” 印度人就是印度人。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29 05:10:54

上週末攜春夏二子赴柏林,參觀《格伦威德尔的足迹——中亞壁畫修復與研究》展覽。其中所展壁畫、洞窟、寫本、圖片精妙絕倫,令人嘆爲觀止。同層亦有印度古代藝術展覽,春夏兩同學,一路走過眾神菩薩……在博物館裡尋找他們熟識的悉達多王子、佛陀、觀自在菩薩、濕婆神、毗濕奴、羅摩……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29 05:11:16

晨誦《孟子·滕文公》一遍。午後與春子同誦《論語·為政第二》《堯曰第二十》各五遍,春子習字數個;昨日今日和夏跟讀《大學》(7~8)共八遍。傍晚參加印度古典舞課程,之前托老師從英國郵購一本印度舞書籍,用左手遞款給她,老師提醒:“按印度習慣要用右手哦!”嗯,換手!喜歡這些尊重傳統的德國人!

lena_liu 发表于 2012-3-29 11:31:13

羡慕这么丰富多采的课余生活,除了小孩的兴趣,父母的坚持也是必不可少的。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啊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30 05:03:38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3-30 05:11 编辑

诵《孟子·滕文公》一遍;与春子诵《琵琶行》一遍,吟一遍,《诗经·》三首。和夏跟读《大学》7~8 三遍,认字卡。晚上做饭时听陈琴老师讲座,颇多感慨。这样的老师,真是万分难得!多一些这样的老师,孩子们的语文教育,不,是教育,就多一分真正的希望。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3-31 19:12:10

lena_liu 发表于 2012-3-29 1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羡慕这么丰富多采的课余生活,除了小孩的兴趣,父母的坚持也是必不可少的。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啊

一起加油吧。必有收获!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3 03:49:42

今晨诵《孟子·滕文公》一遍,午后与春子习印度古典声乐,晚诵《诗经·节南山》《正月》四遍。和夏习字卡,认字,兴致颇高。

几乎没怎么读过董桥的东西,今天读到一篇董桥的文章,言之无甚可论,最后一句话还是喜欢“我所有生活上的东西,都是老派的。我不愿意去ATM机上取钱,我要到银行排队。写信我要去邮局寄信。排队感觉很舒服。全部电脑化,很多人生乐趣就没有了。这种人生是很奢侈的,我就是不节省时间,我有大把时间!”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4 05:05:52

今日春子誦讀《聲律啓蒙·下二》兩遍,《下三》四遍,誦讀《馬說》一遍。和夏認字。

午後帶春子參加印度古典聲樂課程,後回城裏全家人和S教授共進晚餐。往返途中春子一直埋頭于《中國歷史故事》,如痴如醉,不願浪費一分鍾,席間還抽空讀書。大約共用兩個小時左右把這本兩百多頁的插圖本讀完。這樣的讀書速度對小春子已是常態,然而我還是忍不住感慨:讓讀經的孩子讀白話文確實太容易。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6 06:21:34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4-6 06:33 编辑

回里仁:那次展览的照片还有啊。另,上次上传了唐调录音,但是最后似乎忘了把链接给你??
昨日春子诵读《声律启蒙》上二,下二,下三。和夏跟读《大学》9、10段两遍。
晚上带春子上印度古典舞课程。

今日春子诵读《声律启蒙》上二,下二,下三,下四。对比台湾版《孝弟三百千》里的《声律启蒙》,确实比大陆的版本准确多了。这份关于声律的启蒙教材,其中涉及到入声字、文读和相关平仄规则的地方很多,大陆的教材似乎都没有考虑,臺版教材是懂行的人认真校对过了。当然也臺版也发现一处小错误。诵读《诗经》三首。
和夏跟读《大学》9、10段三遍。

早上春子学校班级举行复活节早餐,每个同學自己從学校带一些食物参与。妈妈给春子准备的东西最后据说都不合适,煮鸡蛋的蛋壳不应该染色,应该留到学校让孩子们染色,西红柿应该是小小的那种而不是普通的西红柿。不过春子很大肚地安慰妈妈说,没关系啊,我们拿回来自己吃也行。估计早上被老师说东西不合适的时候她也挺尴尬的,但是她一点也没有埋怨妈妈。想想这个孩子不喜埋怨人这点比妈妈和弟弟都强多了,和爸爸挺像。妈妈要学习。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7 03:41:17

这四天为复活节假期。春子诵读《诗经·周南》三遍。《馬說》五遍,吟诗數首。和夏跟读《大学》1~9段一遍,听故事数个。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7 16:25:29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4-8 22:43 编辑

新浪有友人轉發博文:也說讀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598b901010o65.html

鄙人的回復:如果希望孩子讀經,家長必須首先讀經。絕對支持!但是博主對這件事情的闡述有些跳躍,其實孩子讀經和孩子認知世界是不必對立起來的。很多學習要靠即時體驗,不過人們常常忘記,誦讀本身也是一種體驗學習,通過文字音聲可以傳達很多不能獲得的即時體驗,或者需要生命醞釀才能得來的體驗。但是不開始儲存,又如何談到開始醞釀。所以兒童誦讀,在音聲之中,就有各種懂,與不懂之懂。有些是孩子懂她可以說出來;有些懂,是她明白卻還表達不出來;有些不懂,是現在不懂,却在悄悄醞釀中,日後方有真切之懂。——現代教育,就是太執著與即刻的”懂“與明白,以爲孩子的快樂也只是如此淺薄,對生命沒有足够的信心和期待。呵呵。不過,博主總體寫得不錯,還是讚一個。

博主回復:非常感谢您的回复。每个反馈都很重要。 你说的诵读的好处我很赞同,文中已经提到了。“现代教育” 的缺点,正是成人的问题,所以成人需要不断提到,学习经典。所以,我并没有反对儿童读经,而是请家长们思考一下读经这件事在教育实践中的初衷和目的,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儿童的确需要感觉和体验,家长们需要予以重视。了解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把读经当作引导而不是功利“储备”,才是对生命有信心的表现。

鄙人再復:只是感覺您行文中把讀經和感覺與體驗學習有所對立,其實二者在兒童的生活中是可以渾然一體的。讀經中提到的”儲備“,本身和功利無關,只是對累積型和醞釀型學習特點的描述——因爲人生中有些學習,確實就如同釀酒,不是學了就能得到滋味的,而是需要先期儲存,經過長久的學習、感知、體悟,在生命體驗中釀出醇厚的理解與滋味。但是確實又不少讀經父母是不由自主把功利心放在其中的。但這還是父母的問題,和讀經無關。沒有仔細思考過教育,則無論讓孩子做什麽,可能都不免功利,甚至連讓孩子接受”感知教育“也是充滿功利心的。所以,我也總是勸讀經家庭,要從父母讀經做起。這點,我們是一致的。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8 05:24:15

春子雖然是中英德三語兒童,但我們一直刻意不讓她過早開始西文母語閱讀。因為拼音文字閱讀太容易,要日後中西文母語平衡發展最好要中文閱讀先行。現在通過讀經春子早就成了中文書蟲。今年起讓她自己讀英文(德文拼讀更規則,故放第三位),果然很快上路。今日外出與S教授小聚,一厚冊英文書不曾离手:我們坐地鐵,她讀書;我們喝咖啡,她讀書;我們共進晚餐,她讀書;我們享受飯後甜點,她嫌燈光不足,乾脆跑到一旁有臺燈的鋼琴那裏繼續讀書……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8 05:57:29

晨,誦《孟子·滕文公》一遍,《离婁》一遍。
春子誦《詩經·召南》五遍。和夏跟讀《大學》9~10段兩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9 05:11:45

晨完成第二屆讀經教育論壇提交論文之提要。希望下面兩個月能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論文。

午後與春子吟詩五首數遍,吟《聲律啓蒙》上二三四各一遍,誦《詩經·召南》三遍。後春子習字四個。今日春子中文英文書都讀了不少,估計要注意眼睛了。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10 19:38:34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4-10 19:39 编辑

非常精彩的一段訪談,不僅僅關于哈佛,也不僅僅關于美國教育,實際上,是對當代全世界的教育的批評——因爲全世界,都在美國化。
受訪者:Harvey C. Mansfield, Jr.
      哈佛大學William R. Keenan, Jr.,政治哲學講座教授
      採訪者:〔哈佛大學〕林國華、吳飛、張輝、鄭文龍
      翻譯:林國華、林國榮


Harvey C. Mansfield, Jr(1930-),在哈佛大學政府系求學並執教至今,曾出任系主任,在Leo Strauss的第一代學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問:在《蒂阿吉斯篇》(Theages)122b, 蘇格拉底把教育看作人類世界中最神聖的事情。柏拉圖的所有對話都可看做是「蘇格拉底的教育」。同樣,教育也是Strauss及其弟子們的首要事業,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踐行中。作為一所教育機構,哈佛大學的名聲早已波及中國,但同時也演成種種不實的神話,甚至在諸如北京大學這類「啟蒙」之地也流布著不少虛榮淺薄的「哈佛傳說」。而與此不同,您一貫認為,在關鍵的幾個方面,哈佛已經或正在衰落。我們希望您作為一名重要的Straussian學派代表就哈佛的教育現狀以及教育本身為中國的年輕學子給出直率的評論。鑒於您和哈佛的深遠淵源,尤其您曾是哈佛大學1987年畢業大典上的演講人,您完全有資格來回答這個頗為爭議的問題。      答: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目的在於探究什麼是美好的生活。美國教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與此無關,因為它是職業性的;它只為你的未來就業提供準備,而不在於把你培養成一個思想者。不過,在美國有一些通識本科學院和相關課程,意在使學生成為自由思想的人。通識課程的攔路虎是一些林林總總的意見,Strauss將其總結為「科學」和「歷史」。「科學」之所以是攔路虎乃在於它教導說美好的生活僅僅是〔個體的〕價值〔偏愛〕;「歷史」之所以成為攔路虎則在於它認為沒有什麼恆常的東西,只有基於不同價值的不同生活態度。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的國度,但這個國度卻沒有很好地教育人們什麼是自由。哈佛大學也是同樣的情形。哈佛相較於其它大學的優越和特權目前已經喪失,其它大學與它的差距正在縮小。或許這是見好事,或許這是不可避免的。哈佛的另一個錯誤是它對教學(teaching)的關切越來越少。教授們藉以陞遷和得取名聲的途徑是個人的學術研究。教學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目前,自由派佔據著哈佛的領導層,而校園底層則由左派人士所充滿。我對此並不介意,因為統治和支配無所不在。但問題是,哈佛的統治格局已經演成一種鉗壓(suppression),乃至相當程度的專制(despotism)。每一個道德的和政治的問題都被認為理所當然,而沒有嚴肅的討論。與〔校園以外的〕美國社會比較,哈佛校園內更加缺乏溫和自由的爭論。你們或許以為大學要比社會更加自由,但事實卻是相反。當今美國大學的領導了無生趣;他們普遍地對教育的本性缺乏深刻的洞見;他們大都不覺得他們的職務要求他們去思考什麼是好的教育。美國大學過分地把自己出賣給了社會,以至於它們都志在使社會變得所謂更加正義。我認為,大學應該致力於去尋求與社會關於正義的「意見」不同的關於正義的「真理」。然而,它們卻認同自由主義的意見對當今社會的支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13 17:47:35

昨日读经:春子下午与康康元元读经,主要复习《中庸》。和夏跟读《大学》9~10一遍,认字。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14 18:59:04

2012-4-13
和夏跟讀《大學》9~11段兩遍。春子誦《詩經·周南》《召南》一遍。


家有春夏于2012-4-14 18:59补充以下内容:
2012-4-13
和夏跟讀《大學》9~11段兩遍。春子誦《詩經·周南》《召南》一遍。


家有春夏于2012-4-14 18:59补充以下内容:
2012-4-13
和夏跟讀《大學》9~11段兩遍。春子誦《詩經·周南》《召南》一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15 02:33:11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2-4-15 02:35 编辑

今晨帶春子與康康共讀《中庸》,讀完後我隨便拿了一本童書讓康康朗讀一下。結果六歲不到的小康康,中德雙語兒童,兩頁《神奇書屋》讀下來,不認識的字只有五六個(大都是她學習過的經典裡沒有出現過的)。以國內情况來說這實在無足掛齒,但熟知海外中文教育困境的父母和老師見此或許會有所觸動吧。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2-4-16 03:20:53

晨,誦讀《論語·微子第十八》《子張第十九》《堯曰第二十》一遍,《說文部目》一遍,吟詩若干。春子復習《論語》、《聲律啓蒙》數篇。午後英文經典課程,繼續學習Spenser之The Ruines of Time. 其間春永君評述:伊麗莎白時期的英國詩人們有此共識——真正的詩歌可以通向永恒。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查看完整版本: 家有春夏(新增 回國見昆曲家張衛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