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2 14:47:31

#每日讀經#昨日,晨誦《心經》《佛所行讚》開篇。午後與春子同誦《論語·述而》~《子罕》各兩遍,《莊子·逍遙游》一遍。與小夏吟誦《長歌行》《三字經》一遍。晚飯前春子習字,書《說文五百四十部首》第一二部。小夏隨意執筆玩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2 15:37:49

叶嘉莹先生谈幼年读《论语》     我们家是一个旧式家庭,在北京,我是女孩子,所以没有去学校读书,只是在家里跟着私塾老师学习。我开蒙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那时教学方式是你不懂,但一定要会背诵。我一次读到论语中的一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你早晨听到了“道”、明白了“道”,那么你晚上去世了你也会没有遗憾,你也会感动一辈子没有白活。当然我才七八岁,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具体涵义,也没有问老师,因为那时的旧式教育就是要求你反复背诵,不一定需要知道明确的意思。但这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而一直到了我年老,《论语》中的一些话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七七事变”爆发后,八年抗战中,我父亲随着国民政府到后方去了没有音讯,我母亲也去世了,我作为大姐带着两个弟弟,大弟刚上初中,当时生活非常艰苦,我那时大学已经毕业,做了老师,去教书时都是骑脚踏车,那时中国妇女都是穿长袍,不似现在妇女可以穿紧身旗袍,这样就很不方便,我的袍裙被磨破了一块,不富的我只有找相同颜色的布缝补好,继续穿着去给学生上课,当时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显得非常坦然,这是因为我小时读的《论语》,那里面有一句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孔子说的,意思是一个读书人,如果你有志于求“道”,可是你却以穿的衣服不好,以吃的食物不鲜美为羞耻,那么不值得相议论也。

    我是非常的喜欢《论语》,还记得我有一年去新加坡给那些快毕业的同学讲学,那里有个风俗,每个老师都要留下一句给你影响最大的,让你觉得你终身都受用的话,同学们也要我写,我就说:“影响我的不只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论语》,那里面有许多让你读了后获益匪浅的名言。”我还记得《论语》里面孔子夸奖子路“衣敝缊袍与狐貉者立而不耻”,只因为子路心理有“道”,努力去追求“道”。如果有“道”,那么还可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些听似空言,是教训,但是如果你有了体验,就会明白里面的精妙。我是真的经过了艰苦的生活,不仅八年抗战,而且还经历了许多。我1948年结婚,随先生的工作调动到了台湾,1949年的夏天生下了我的大女儿,冬天时,女儿还不过半岁,我的先生就因为白色恐怖被关入监狱。第二年的夏天,我女儿还没有满周岁,我所在的学校也由于白色恐怖被封,学校六个老师一起被关押。那时我带着还在吃我的奶的女儿也未能幸免,但我都坚持了过来。因为我想着小时候读过的那些书,它们让我认识了生活的哲理,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3 16:28:01

读到叶嘉莹先生这句话非常感慨和认同:其实真正伟大的学者都应该对于人生、社会有所关怀的,那才是高一层的学者,关起门来搞些考证,只想自己出名,则是低级的学者,永远如此


家有春夏于2011-11-23 16:41补充以下内容:
昨日读经:午后与春子诵《老子》一遍,《庄子·齐物论》前半两遍。

seven855679 发表于 2011-11-23 17:40:24

好厉害啊~~~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3 18:24:45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23 18:48 编辑

seven855679 发表于 2011-11-23 17: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厉害啊~~~
您過獎了。

微博摘錄
張衛東先生在斯塾講課:目前最时髦收藏,但最有价值的收藏是学问,在斯塾能得到学问的投资就是时间。这个收藏一旦成为现实,就会有孔子云的:“君子忧道不忧贫!”你们如此虔诚学习就是在把玩艺术,不用费心机自然会摸出包浆。收藏的宝贝早晚是别人的,但学问永远是自己的……——张卫东先生语。与诸位塾友共勉!
××××
今天網上收藏的一件大寶貝,與諸位共享!
張衛東先生的《大學》《中庸》吟哦錄音。真有味道,太喜歡了。
http://www.rayfile.com/zh-cn/files/001cfc1e-1411-11e1-8ff4-0015c55db73d/

ymei 发表于 2011-11-23 18:42:06

漂亮可爱的宝宝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4 14:40:55

轉發今日友人微博。
@南國之橘:周末匆匆赴晋一行,与四岁外甥女相处两日,时教其背诗写字。发现小孩儿就是白纸一张,犹如亟待吸水的海绵,教她的东西只嫌少不嫌多,大量记诵极易吸收,不存在消化问题。幼时所记,日后随其知识之丰富阅历之增长,自然会有所体悟。幼时播种,在心生根,潜移默化,塑成其健全人格。


很多人认为背书是死记硬背,是妨害独立思考能力,是戕杀孩子想象力。其实这些纯属胡扯!背书不会把人背傻,关键看背的是什么东西。再没有比四书五经更能教人独立思考、塑人自由人格的了!四书五经者,为人之根本,潜移默化,浸润人心,于伟岸独立人格之化成,无出其右者.


你要给孩子读什么?看看市面上的书,各种经典、诗词选本,配插画、加注解、附赏析,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则良莠不齐,混乱不堪。家长恨不得经史子集,甚至菜根谭、子不语什么乱七八糟的都买给孩子读,其实这完全是误导。


须知,教育者,立人为本。立人者,根在五经。读五经,乃育人格、富知识之根本。五经熟,则可以少驭多,纲举目张,读其他诸如史、子、集等自可提纲挈领,无往而不利。


孩子的人生有的是时间看绘本玩电脑上网接受信息浪潮的冲击。他们的生命中必然有大量时间会耗费在那些事情上。唯有幼时你给他读经典,是作为家长的你所能提供给他的最好的馈赠。教其为人,树其主心,方能使其年长后自由驰骋!


你见过有人读赏析能读得懂得屈原之骚心、杜甫之忧怀的吗?绝对没有。唯记诵吟哦,摹习诗作,钻研诗道者方可登堂入室,得屈杜之心者也。赏析等等均是为懒汉不读书人准备,即便其读得再多,也不过是拾人余唾罢了。


再者,你能期待一个三岁的孩子能理解杜甫的《兵车行》吗?这完全是扯淡的事儿!幼时记诵背熟即可,年稍长再授之以义,之后还要靠他通过生命的历练去不断咀嚼,反复回味其厚味。生命不止,诗歌不止。人读诗不是为了知道诗人是爱国的,这首诗是反封建的就够了,而是为了深化生命,厚德载物。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4 14:42:18

20111123
晨起與春子誦《莊子·齊物論》後半部一遍。午後春子與安娜誦《說文五百四十部首》前三部兩遍,《千字文》兩遍,《百家姓》兩遍,《大學》一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5 01:57:10

#每日讀經#今晨起誦與春子同誦《詩經·鄭風》兩遍,吟《百家姓》兩遍。午後誦《詩經·齊風》兩遍,《中庸》《大學》各一遍。吟《千家詩》若干。小夏跟讀《老子》一章而已。後陪二子玩字卡游戲。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5 16:33:48

今日微博討論幼兒吟誦。
友人發言:今天在一个瑞蒙特之家这家早教中心实验性的给二岁多的孩子教了一下吟诵,选了一篇特别容易理解的五言诗≪咏鹅≫,结果发现对孩子们来说还是太难了。吟诵学会在幼儿年龄段的开展一直还是个空白,到底适合从几岁开始适合让孩子们学吟诵,大家可以一起来探讨,也欢迎一起分享!

家有春夏的回復:幼兒吟誦是這樣一個概念,兩三歲,甚至更小的孩子都可以聽吟誦,浸潤在其中,但是不必要求她們很快有輸出和反饋。因爲這個年紀是善吸收而不善表現的年紀。如果從小聽,到了四五歲、五六歲就可以非常自然地輸出和表現。


所以即使兩歲的孩子表現出沒有學會吟誦,但是這不意味著她沒有學習到。她學習到了,只是限于生理的發育,她沒法把這種學習的效果呈現出來。但是這棵種子非常重要!早种,早發芽。


如果這個吟誦調提前發給家長,讓孩子在家裏聽一個星期再上課,又會有不一樣的效果。所以幼兒吟誦,重在多熏陶。

pajaro 发表于 2011-11-25 17:16:28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5 16: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日微博討論幼兒吟誦。
友人發言:今天在一个瑞蒙特之家这家早教中心实验性的给二岁多的孩子教了一下吟诵 ...

读书也是如此。如果要立竿见影看到输出,对三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现在懊恼着当年墨在肚子里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你贴的七田真的东西了。:)总看着老易批右脑,我这人立场不坚定得很,觉得胎教这些都看不见效果也就没有决心去做。想想还是修养不够内心不强大,福德不够啊。

幸好读经还一直坚持下来了。虽然读得还是不够多。

里仁 发表于 2011-11-25 19:26:28

我吟诵是要求娃跟学,实在没耐心等输出。
没唱过儿歌,这个唱的还很欢实:P

话说,诗经。采葛有个激昂版,
这几天被点名要求播放

仔细那个昆版大学,既不是新版也不是古版,
我试了一下,发音跟平常不同滴,没扫过盲是不是学不会?
MS只能靠熏了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5 21:52:21

pajaro 发表于 2011-11-25 17: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读书也是如此。如果要立竿见影看到输出,对三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我现在懊恼着当年墨在 ...

没事啊。我觉得咱們的孩子都够有福气的了。
反之一直读着。快点,慢点……都行。

老易我还真不太知道。就是儿教有时候争论的时候见他进来发表过意见。
不过他的其他文章我就没看过了。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5 22:10:35

里仁 发表于 2011-11-25 19: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吟诵是要求娃跟学,实在没耐心等输出。
没唱过儿歌,这个唱的还很欢实:P



这位发微博的妹妹是这次吟诵学会开理事会认识的,人可好了。她是哈辉新雅乐的制作人,热心儿童吟诵教育。我们都希望吟诵学会开展幼儿吟诵活动,她就开始行动了。真佩服她。不过两岁多的孩子,估计要求跟读都听不明白。呵呵。只能先熏着,熏着,大家都熏着……看谁先熟!

哈哈。

另外,卫东先生的大学中庸我好喜欢(听着多肉麻的话)。张先生是跟朱家溍学习的吟诵,传自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标准读书音。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6 05:25:01

资料摘抄。
民国私塾:开学头一天,家长领着子弟带了书籍到私塾,始行拜师礼仪,一般家长带了一壶红枣茶、一条红毡毯,请老师上坐,学生依次跪在红毡毯上磕头,起身奉茶,叫一声“先生”,这就确定了师生关系,必须尊师重道,不可背叛师门。
      私塾上课内容基本上是启蒙教育,开始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往后依序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都要念熟、背熟。每天午饭后,循例习字,初学《描红》,然后再“临帖”,下午还要学一门珠算课,先要念熟“九九数”和“归除”等口诀,会写会算是村塾教学的两大目标。
      大约1936年,国民政府办理塾师培训,进行私塾改良,就变成单级独教的小学了,旧式私塾就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6 05:34:26

#每日读经#今日早起完成《读经教育是海外中文教育的解决之道》一文的修改稿。未及與春子讀經。午後與春子同誦《中庸》《大學》一遍。及至大學最後,春子且誦且吟,找到感覺了。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6 15:29:50

俺整理的一份英文经典讲座(正在整理中)部分内容,见本网。
学习英文经典的三个理由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6 23:54:16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27 00:10 编辑

今日微博摘錄廣州近日舉辦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友人前往。
@遗忘书之墓以西:早上听陈琴老师的讲座,听到老师与小朋友的动情吟诵,感动不能自已,数度泪眼,强忍着没有掉下泪来。后与@谷卿 交流,他说感动是好事,他早已渐入老境,古井不波。闻此乃知谷歌最崇拜者何以为饶先生。逍遥自得,自是一种境界,不过野旷天寒,不系哀乐,自是性情有别。谷歌言其渐疏文史而愈嗜书画,岂偶然哉!

@家有春夏:謝謝帶來這樣的資訊,雖未親臨,想像一下,也會感動。希望,對傳統有如此溫情與敬意的老師,能有幸如此學習中文的孩子,和這般美好的課堂,在中國,多一些,更多一些……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7 01:34:16

#每日對那個#今晨起與春子同誦《詩經·鄭風》《王風》各一遍,《莊子·人間世》前半部分兩遍。午後同誦《大學》《中庸》各一遍,與春子吟《千家詩》若干。用毛筆寫字卡若干。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7 02:05:09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27 02:06 编辑

按:各位父母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参加!中华吟诵学会近期各地吟诵学习讯息
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p?fid=204&id=1361




一、广州吟诵讲座时间:2011年30日晚7点—9点地点:千江论语堂(广州大道中301号人保大厦副楼2层)主讲人:泰勒·吴金华讲座题目:《汇报第二届中华吟诵周盛况,叶嘉莹吟诵法应用展示》主办方:广州吟唱孔子公益讲座(广州千江集团、广州邦元管理培训学院、华农大鄱阳湖读书小组、广州志愿者艺术团等)联系人:吴金华联系电话:13902202088
二、温州吟诵学习班时间:2011年12月3日—4日上午:8:30—12:00下午:13:30—17:00地点:浙江温州图书馆一楼多功能厅主讲人:徐健顺学习内容:吟诵的理论与方法   主办方:温州市瓯海诗词楹联学会联系人:徐素荣联系电话:18958971618;QQ:1252096281
三、青岛吟诵学习班时间:2011年12月7日—8日地点:山东青岛市即墨大信镇丁家村明珠生态园明珠国学专修学校主讲人:徐健顺学习内容:吟诵的理论与方法主办方:青岛明珠国学专修学校联系人:周老师   联系电话:15725215515;13792457110
四、六盘水吟诵讲座时间:2011年12月12日   上午8:30—11:30下午14:30—16:00地点:贵州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主讲人: 徐健顺学习内容:吟诵的概论及基本方法主办方: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第十六小学联系人:王安义联系电话:13096884922
五:香港吟诵学习班时间:2011年12月17日—18日地点:香港主讲人:徐健顺学习内容:吟诵的理论与方法主办方:国际经典文化协会
六:深圳吟诵学习班时间:2011年12月19日—20日地点:深圳梧桐山主讲人:徐健顺学习内容:吟诵的理论与方法主办方:深圳鹿鸣学堂联系人:孟丹梅    联系电话:18923416660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28 03:22:35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1-28 03:46 编辑

2011年11月27日
诚意班教学笔记
第一节课:与学生共读《论语·述而》《泰伯》各一遍。之后让孩子们们拿出上次带给他们的《元盱郡覆宋本论语集解 》。问他们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什么信息,比如在什么朝代印制的,为什么是元覆宋本,给他们讲了古代的刻本印书是怎么回事。就这份论语集解,介绍了集解的作者何晏是何许人,顺便问了问他们知道的三国人物。打开论语集解,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白文”,什么是注解,让他们感受古代刻本的美感。因为有几个学生忘记带此本,故今日没有讲解。

带孩子们吟诵论语学而第一,简介了“文”的吟诵的要点。不过吟诵本是浸淫其中的学习,是每个读中文书的人都具有的能力,所以孩子只要多感受,都可以非常自然地让这种能力生发出来。故我不急于给孩子讲非常多的吟诵理论,先让他们听到足够多的吟诵是关键。母语的学习,一定是感性学习先行,再根据孩子的年纪和理解力适当给予讲解就好了。就像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多听,自然就会。所以我与孩子们相约让他们每天至少要听半个小时的论语吟诵,越长越好。也不必一定专心去听,作为背景就好。不知不觉中,他们就能找到感觉。

今天我先带孩子吟诵了学而第一一遍。
论语·述而 里的成语和词语听写
信而好古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启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下课前和孩子们对了几个对子。发现孩子们对对对子的兴趣不是一般地浓厚。

第二节课
1. 汉字学习。
今天开始正式学习汉字五百四十部首。班上的安娜上个月去台湾的私塾读经就专门学习了说文540部首。
我们先诵读了一遍前两部分。给孩子看了说文解字这本书,让他们感受部首在这本书中的作用。然后按顺序讲解了前十四个部首。 从“一”字讲了“一到十”这十個数字的形成,讲了“王”和“玉”的甲骨文以及篆书。以前问孩子们一个字,例如“理”“珈”是什么偏旁,他们会说是“王”字旁,现在就知道是“玉”字旁了,而且明白了这些字都和玉石有关系。之后联系他们学习过的论语一章,子贡问孔子“何器也”,孔子說他“瑚璉也”,这次孩子的理解就更深了。
至于珏字,孩子们虽然从来没有见过,但是一讲说文里的解释,再以“班”字为例讲解这个部首,孩子们一下都明白了。 最后四个与“屮”有关的偏旁非常給力,除了蓐,给他们写了“屮”组成的偏旁和字:“屮,艸,芔,茻。”(您都认识这些字嗎?)从一棵草到一堆草,孩子们学习得很欢乐。因为实在是太形象了。从“屮”这个部首的字有“屯”,是《易经》中的一卦,当时也讲过,孩子们这次再学,就立刻理解了。给孩子们看了看草字头的字在《说文解字》里有多少,他们都很惊奇,真的很多啊。“艸”和中国人的生活真是息息相关。
讲到“莽”字的甲骨文和篆书,是一只狗待在草丛里,孩子们都笑了。

2诗词吟诵
先和孩子们分享了十天前在中华吟诵周上的经历。这次非常幸运聆听了叶嘉莹先生的讲座和即席发言。葉先生的人生境界令人敬佩。在一日吟诵周的讨论中,有与会者发言說吟诵似乎是非常奢侈的东西,不知自己的生活怎么可以贴近吟诵。对此,叶嘉莹先生做了发言,我恰好随手录了下来。一开始,葉先生就讲到“在我的心目中,吟诵不是奢侈品,是日常的。有时我看到大家把吟诵弄得很严重,化了很多妆,弄了很多很突出的手势。在我们那个时候是没有这样子的……声调不只是声调,也不只是平仄长短,而是在平仄长短之间,能够把诗歌内容的感情和感受传达出来。”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I2NTg3MTY4/v.swf
非常赞同先生的意见,这次吟诵周上也就此和一些老师有同感。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是读书时的自然生发,是为己之學,现阶段的一些吟诵演出也是特殊时期的一种让更多人了解吟诵和学习吟诵的手段而已。真正的吟诵是在日常读书中无处不在的读书方式。“沉潜下来读书,内化吟咏的读书方法 ”,是理想的读经状态

这次即席讲话中葉先生又吟诵了《赠卫八处士》,并且就吟诵调和诗词的关系做了非常到位的诠释。孩子们听了葉先生的吟诵,我们就趁此机会学习了这首诗。简单讲解了诗的背景和大意,带着孩子们就吟开了。因为这个吟诵调孩子们在学习《春晓》时已经掌握,吟《赠卫八处士》就相当容易了,但是兩首诗的内容和感觉当然非常不同,那么在吟诵的具体表现上就有不同。这是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让孩子们慢慢体会的。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最后考了孩子们几首千家詩的吟诵,又和他们一起吟诵了十首千家詩。

第三节课
诚意班继续学习古文。我跑到隔壁致知班,教这个班的诗词吟诵課。今天学习的是《蒹葭》《过故人庄》和《静夜思》。

班上来了一个8岁的小朋友。她幼儿园大班到了德国,所以中文口语很不错。现在中文学校上二年级课程。问她妈妈她的白话文阅读情况,她妈妈说现在已经要每天为她规定读几页书,孩子才读,否则已经不大肯读中文了。而且纯文字的书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我告诉这位母亲,如果她对孩子的中文有所期待,即希望孩子至少可以自由阅读现代文书籍,那么这两年的学习就是关键。等上了中学再努力就晚了。一个本来中文基础不错的孩子,现在已经表现出了西文阅读优势,不是孩子不愿意读中文书,而是她没有这个能力,识字不足,恐怕中文阅读的体验也不够。一个识字量足够的孩子,要让孩子爱读中文书是不难的。明年一月份开始,我要每周固定带致知班一个小时,除了吟诵,就是巩固他们的识字,启发他们的中文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中文阅读能力。

孩子们学习《过故人庄》时给他们讲了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像 一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讲了两个汉字的演变“鸡”“黍”。

第四节課
上完誠意班的課,俺再下楼,给格物二班的亲子讀經班上吟诵課。
曹老师已经带孩子们读完了论语。对于海外的亲子读经课程,我现在越来越感觉 文+蒙学+诗词吟诵的组合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海外华裔儿童的中文学习,不仅仅是识字,也不仅仅是诵读发音,更不仅仅是阅读,而是需要全方位的中文学习,全方位地激发孩子的语言学习兴趣和潜能,而且很多学习都需要有铺垫。

同时,取法乎上是至理。

在上课前给孩子们放了我自己录制的中华吟诵周开场的儿童蒙学吟诵,北京一家少年宮的孩子们的演出非常精彩,看得小朋友们连连惊呼好看,要求再看一遍。

孩子们今天学习的是《诗经·小星》和《千字文》第六段。

dvontheway 发表于 2011-11-29 00:09:46

去楼主的博客参观了一番,收藏了,以后要常常去学习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1-30 03:58:56

20111128今日未讀經。
帶春子參加印度古典聲樂課。這次課練習了基本練習里的swaraavali varisaigal, jantai varisaigal和 upper sthaayi varisaigal,復習了五首泰米爾歌曲;老師說可以開始 第二階段的學習了。試了試第一首練習。春子的南印度傳統聲樂課本
春子在斯里蘭卡老師家中上課
20111129午後與春子同誦《中庸》《大學》一遍,《詩經·齊風》若干,《漢廣》數遍,《百家姓》一遍。誦篆書《說文部首》一遍。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1 01:22:49

20111130
今日午後春子與安娜共讀《說文五百四十部首》一遍,誦讀、吟誦《贈衛八處士》及《千家詩》十首數遍。誦讀《莊子·人間世》一遍,《論語·子罕》兩遍。習篆字數個。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2 05:05:51

回里仁:我們致謙學堂是周末班,每週日上午上課三小時。
格物班是3~6歲學齡前兒童
致知班是6~9歲的少兒
誠意班是少年班,一般是10~14歲少年。

說文我們用的王福庵的《說文部目》,參考另外一本現代學者的作品。當當有售。

pajaro 发表于 2011-12-2 11:42:46

breeze0908 发表于 2011-12-2 11: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一下春夏妈,上面的是什么书呀(就是“司”的那张图片)?还是上课老师发的讲义呢?感觉这样的内容 ...

代回。

那是《汉字演变500例》和《汉字演变续编500例》,网上可以搜到下载PDF版。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2 18:22:15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2 19:12 编辑

breeze0908 发表于 2011-12-2 10: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春子宝宝好可爱呀,也很厉害呢,同时也觉得,海外的这些中文教学是真正讲到了国学的精华部分,国内的语文课 ...
抱歉又給您製造假像了:-) 海外中文教學的普遍情况是比國內還差遠了。我們這樣的教學,在海外不是獨一份也差不多了吧。当然海外读经的家庭还是有。但是一个地方能有几十个读经的孩子聚在一起每周学习就不容易了。因爲像少年班這樣的教學,沒有讀經基礎的孩子是上不了的。所以可以說這是我們4,5年來堅持讀經的一點點進步。昨天在微博上看到負責海外華校教育的華文教育基金會發的帖子,介紹海外中文教材和教案。
《汉语》第三册第8课《奶奶请我们吃中国菜》教案-中国华文教育网




一时没忍住,俺又发了发议论:奇怪的课文。而且完全没有中国味儿。茶叶、围巾和中秋节有什么关系。——看到海外中文教材这么差,我想忍者不说。可是想想那么多海外华裔儿童在课堂用心学习这样的中文,不说不行。可是,说了也没用啊。


又看到他们的教案http://www.hwjyw.com/content/2011/06/01/18580.shtml
俺再次没忍住:課文很雷人,後面鏈接的教案更雷人。這是學中文還是學化學啊。還要學六課時!暈死!

海外中文教育,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2 20:14:47

20111201
刘阿姨来访。午后春子与刘阿姨共讀《庄子·人间世》两遍,《诗经·衛風》《齐风》两遍。吟诗若干。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3 04:49:39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3 05:01 编辑

微博摘录
@伯昏子:中原大地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但是当乘车穿越一个个县城和市镇,看到那些单调、丑陋、没有生气的“火柴盒”建筑、蒙着厚厚灰尘的交通工具以及满脸沧桑、目光呆滞的面孔,我顿时产生了科幻小说中那种遨游太空回来发现地球被猿猴占领的感觉。

#每日讀經#今日午後與春子同吟千家詩十首,《詩經·唐風》一遍。元元來訪,春子與元元共讀《大學》一遍。春子習字數個。

家有春夏 发表于 2011-12-3 06:06:28

本帖最后由 家有春夏 于 2011-12-3 06:07 编辑

早上一起床,就看到广州林美娟老师的微博。
@思行之林:天大的好消息,刚收到徐老师信息,吟诵进入了全北京的中小学课堂了,每周一节吟诵课。明年开始,所有的古诗词教学都要用吟诵了。徐老师的心血没白费。



这个消息实在令人振奋,我写信询问了徐老师此事,很快就得到他的详细答复,确实如此:北京中小学都有每周一节的诵读课,教材教法都由北京教科院负责,这次正好要改版小学,现在确定了增加古诗文,而古诗文全部用吟诵,全面培训诵读老师,并进而推进初中,以及推进全国的计划。
……如果按计划进行,那将是吟诵的里程碑。虽然只是一节,但是理念的转变,师资的培训,都是很重大的。吟诵就会很快渗透进语文课,吟诵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理念,也会很快渗透进去。让大家接触真正的传统文化,正大光明、积极健康的文化真相,这是很重要的。我也会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大量诵读的理念。

希望这是一个契机。

中国人的经典和传统的读书方式,离开我们实在太久了。

什么时候回来啊?!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家有春夏(新增 回國見昆曲家張衛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