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m 发表于 2017-6-19 09:18:41

我的理解是,如果大家没有读过《楚辞》,会觉得还蛮优美,如果读过《楚辞》,会觉得肯定超不出《楚辞》。

loom 发表于 2017-6-20 09:00:04

这首诗能在哪些方面看出《楚辞》的影响呢?

1.楚歌体的形式

2.悲秋的主题

3. 对光阴易逝的忧虑

loom 发表于 2017-6-20 09:00:44

所谓英雄易老、美人迟暮的意识,发轫于《离骚》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happylinda0920 发表于 2017-6-20 10:32:13

好贴,收藏慢慢看

loom 发表于 2017-6-21 09:26:29

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运行得这么快,从来不为谁而停留,春夏秋冬四季也在不断地更换。现在又到了草木枯萎凋零的时候了,因此我就想到,美人迟早也会衰老。

loom 发表于 2017-6-21 09:27:27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当然屈原的《离骚》还多了一层对理想落空的忧虑。

loom 发表于 2017-6-22 09:14:14

秋风刮起,白云飞。草木枯黄雁南归。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

loom 发表于 2017-6-22 09:14:33

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吹起箫来打起鼓,欢乐过头哀伤多,年轻的日子早过去,渐渐衰老没奈何。

烟烟妈 发表于 2017-6-22 11:39:49

loom 发表于 2016-12-13 10:30
今天接着讲《诗经》,前两次我们介绍了赋比兴中的比和兴。比我举了一个《桃夭》的例子,其实桃夭不是最典型 ...

群主,您的群不让添加啊,怎么办:dizzy:

sasasasasasa 发表于 2017-6-22 18:56:28

谢谢,学习中

方云 发表于 2017-6-23 08:55:12

到处都是缺漏啊,我们从哪开始补呢

友善的鱼 发表于 2017-6-25 23:12:54

已经收藏了,慢慢看,细细品

loom 发表于 2017-6-26 09:11:32

烟烟妈 发表于 2017-6-22 11:39
群主,您的群不让添加啊,怎么办

请回答你是从哪里来的即可

loom 发表于 2017-6-26 09:13:07

本帖最后由 loom 于 2017-6-26 09:16 编辑

前面都写得很优美和欢乐,到了最后两句,调子一变,转为哀伤,对生命易逝的哀伤。

loom 发表于 2017-6-26 09:13:23

本帖最后由 loom 于 2017-6-26 09:16 编辑

一点拓展

这种对生命易逝的哀伤横贯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比如曹操这样一个大英雄,写的诗多有这种意识:

loom 发表于 2017-6-26 09:14:04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loom 发表于 2017-6-26 09:15:49

魏晋南北朝的名士风流、魏晋风流,正是由于对生命易逝的哀伤而激发出的耀眼的火花。那个时代战乱频仍,人们的生命朝不保夕,所以流行很多及时行乐的做法和思想,集中体现于《世说新语》。这个以后再做些介绍。

duckfeet 发表于 2017-6-28 08:54:38

追LOOM老师的贴子真是既过瘾又难耐。老师如果更的快些,内容再多些就更好了

loom 发表于 2017-6-28 09:15:49

一点补充

汉代的诗歌主要有三种:四言、五言和楚歌体。

四言承继《诗经》,主要用于祭祀场合,成就总体不高,刘邦《鸿鹄歌》算是四言。

loom 发表于 2017-6-28 09:16:44

楚歌体大家都知道了,比如《垓下歌》《大风歌》《秋风辞》。

五言的开端是戚夫人《永巷歌》(又名《舂歌》),以及《佳人歌》。

《佳人歌》中的“宁不知”三个字是衬字,去掉这三个衬字,是比较标准的五言。

loom 发表于 2017-6-29 09:21:56

中国古代的诗歌基本都是能唱的,字数多少跟乐调有关。

loom 发表于 2017-6-29 09:22:42

大家推测,可能是匈奴或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传入中原,所以李延年“为新变声”。之所以叫变声,就是说不是国内本来有的音乐。因为诗歌要契合音乐,所以出现了五言体。

guxiangdeyuna 发表于 2017-6-29 09:28:09

讲得好,现在的教育需要父母变成各学科专家吗

lhp1980tx 发表于 2017-6-29 09:33:07

非常同意,诗经很有价值,如果学习国学还是要按历史时间线学习较好,诗经对应的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第一次巅峰,学习诗经无疑可以很好的了解历史也可以很好的了解文学发展的起点。唐诗和宋词算第二次巅峰,小说是第三次,新文学第四次。基本上这四个阶段的熏陶积累可以给孩子打下很好的历史和文学的底蕴。

yxz1999cn 发表于 2017-7-5 09:34:40



楼主讲得太好了,学习了

queentywong 发表于 2017-7-5 11:01:00

写得真好。谢谢分享。

loom 发表于 2017-7-12 13:31:31

各位家长您好,今天开始第一天的试讲。分享将在每周一至五,早上7:00和晚上20:00进行。早上听课,晚上复习。


读古诗文学成语典故,加油!

今日课程:第一课 《论语》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开心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听课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9iuajArTk4H5t16RDsLwPA

loom 发表于 2017-7-14 10:02:24

本帖最后由 loom 于 2017-7-17 09:02 编辑

各位家长您好,今天开始第二天的试讲。分享将在每周一至五,早上7:00和晚上20:00进行。早上听课,晚上复习。


读古诗文学成语典故,加油!

今日课程:第 二课 《论语》学而篇

听课地址:http://mp.weixin.qq.com/s/eumP7inTm-T6JUQZb8E8zA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1.令:美好。
2.色:颜色,脸色。

成语:巧言令色
反义词:木讷

多多家妈 发表于 2017-7-16 06:42:24

很好的贴,学习了

loom 发表于 2017-7-17 09:11:22

各位家长您好,今天开始第三天的试讲。分享将在每周一至五,早上7:00和晚上20:00进行。早上听课,晚上复习。
学成语典故,加油!

今日课程:第三课

《游子吟》 作者: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2.临:将要。
3.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4.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5.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6.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7.报得:报答。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9.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听课地址:http://mp.weixin.qq.com/s/Uc_sLvGakiH-Rglh9Jq7MA
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查看完整版本: 古诗文学习从诗经开始